为什么在隋朝之前君王称帝,唐朝之后却是称为宗?

作者&投稿:巴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隋朝之前的皇帝的最后一个字庙号都是帝,而唐之后都是宗呢?~

先说谥号。

谥号即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所谓“献”者即献出国土者也。而他做皇帝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当然小说演义毕竟与史实不通,可以随意称呼,但是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 次说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於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於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漤,始於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越南李朝、越南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帝王也有庙号。但是日本没有采用庙号制度。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清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 再说年号。

自从汉武帝首建建元年号之后,年号就成为皇帝的直接附属品。 到了明清,甚至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而一些比较利益百姓的政策也直接反映到年 号上来,比如乾隆初政很得人心,于是,当时老百姓就流传这样一句话:乾隆宝 ,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反之亦然,比如海瑞上书中所说:嘉靖者,实乃家 家皆净也。所以,自古以来皇帝对年号就非常重视。

当然,凡是年号都要挑选最好的字眼和最为讲究的解释,但是, 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年号起的好,不等于政治抓的好,相反, 很多时候,好的年号也未必能给昏暗的王朝带来一丝曙光。例如汉光武帝的年号 建武多次被后人延袭,目的就是希望光武中兴也能再度出现,然而,比较讽刺的 是历史没有重演。西晋惠帝、东晋元帝都是使用了建武的年号,可是,他们自己 都被权臣挟持,行政一塌糊涂,本人也庸劣不堪。由此可见,年号不等于救命的 菩萨。

一般来说,帝王忌讳前朝死于非命或者被短期颠覆的王朝皇帝的 年号,就是平庸的年号一般也被屏蔽。然而,自汉武帝以降,中国封建史一共有 近千个年号,很少有人能够把他们完全、准确的复述出来,所以,雷同的笑话还 是层出不穷。比如东晋末年桓玄篡位,自号大楚,定年号为永始,后来一查,竟 然是西晋篡位者赵王司马伦的年号,而此前这个年号就是汉成帝这个荒淫无度的 家伙的年号,所以,桓玄那个时候,人们就说他的“朝廷”长久不了,果然,最 后很快垮台。

还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宋太祖定立年号曰:乾德。太祖本人没 有多少文化,这件事就是交给宰相赵普等人去办理,赵普他们拟定的就是乾德, 可是不久就有人指出,这个乾德是五代十国前蜀后主王衍曾经使用过的。如果说 桓玄和司马伦相距一百多年还能够用无可考证这样的话来搪塞,那么,王衍距离宋朝立国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大笑话,而且,真像是 太祖在年号公开颁布之后才知道的,虽则,不能对赵普过多的责备,但是,宋太 祖却感叹道:宰相一定要用读书人啊。

北宋末年,蔡京当权,蔡本人是书法家,而且,喜欢标新立异, 颁布年号崇宁的时候,蔡京独出心裁,把崇字一笔写到底,这是南北朝时期库狄 干发明的粗人写法,叫做:穿锤。蔡京这一穿锤可不要紧,却坏了宋家的江山, 当时迷信的人说,崇字是一个山下面一个宗,蔡京一笔下来,把宗的一点给破了 ,所以,宋朝很快宗室离乱、厄运当头了。当然,这是因循附会,不能作为信史 考证的,但是,新近出土的宋朝崇宁通宝确实是崇字一笔带下的,这也是事实。

年号的另一作用是宣明政治方针,例如宋徽宗即位之初,选定年 号为:建中靖国。目的在于平息日益严重的党争,然而,正如建中靖国年号本身 只有一年的短命一样,徽宗的愿望随即很快破灭。崇祯即位的时候,下面送选四个年号给崇祯挑,朱由检选定了崇 祯,意思是希望天下粗安,但是,当时就有人指出,崇祯年号和宋末崇宁年号接 近,是一个不祥的年号。其实,满清皇太极大清国建立时用的年号还是崇德呢, 也不见得不祥。再有,明成祖永乐年号是非常有名的,殊不知这是几百年前反贼 方腊使用过的,但是,朱棣岂能是方腊可以比得了的呢?可见,事在人为,关年 号何?

有的年号还有点谶语,清末的同治也是类似这个意思,一方面希 望两宫垂帘、亲王秉政达到顺治时期的光荣,另一方面顺治之后是康熙,希望同 治之后盛世再现。可是,这两个目的一个都没有达到,反而是同治皇帝和他的祖 宗一样暴卒而且死因不明,再者,顺治之前满清是两代,而同治之后满清也是两代,可谓始终相系。另则元顺帝的年号叫至元(史称:后至元,有别于至元), 和他的祖宗忽必烈的年号相同,而元朝起于至元,也亡于至元。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唐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明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同治的意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共同治理",本人在看了一些资料以后认为不确。我认为“大同之治”才是这一年号的意思或者来历。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 后说尊号。

尊号,顾名思义就是尊祟的名号。什么人才能受到尊祟,具有算祟的名号?在等级森严的漫长中国古代社会之中,只有贵族阶层的君主密王才能受到尊祟,具有尊祟的名号。尊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尊号,是指在唐以前对古代帝王(含后妃)的各种称号,比如君王皇帝以及其死后的谥号、庙号等,都是尊祟之号。
“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图片” 古文,象君形。”
此字描绘了一个只会枯坐拱手、发号施令的剥削阶级统治者形象。且言“君,尊也”,即君主是个至尊人物。郑玄在《仪礼·丧服传》。君,至尊也“句下注云:“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这道出了君是至尊人物、受到尊祟的社会根源,即占有土地。这就是说,凡占有土地的地主都称“君”。天子是天下的大地主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是一国的大地主,卿大夫是一邑一乡的大地主。这些人占有土地,发号施今,奴役人民,有威可畏,必然受到尊祟!
“王”,在甲骨文中像燃烧的火苗之形。王国维认为即“旺”的本字,“当以旺盛为本义”,盖用以推崇君主治国安邦,兴旺发达为王的名之由。首先,奴隶社会专制君主称王。比如商王、周文王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今之王,古之帝也。”说明“王”与“帝”的区别与联系及古今称谓的变更。所谓“今之王”,是指殷周、春秋时的王:“古之帝”,是指殷周以前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酋长称帝,如帝喾、帝尧、帝舜
等。
“皇”与“帝”由于其特殊的含义,都被用来作为君主的尊号。
甚至于庙号、谥号也都是尊祟之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立室祭祀,追尊为某祖、某宗,并题为庙室,以示尊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宗庙社稷是一个国家的标志。皇帝死后人太庙称祖称宗,表示他开业鸿烈,治国有方,功德高尚,因此并非每个皇帝死后都有庙号。在太庙制中,称祖最高,一般称宗。开国皇帝多称祖,继业皇帝称宗,而个别功劳太大的也称祖,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称明太祖,其四子朱棣则称明成祖。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事迹品行评定的褒贬名号。谥号中虽有美谥、平谥、恶谥,但并非总是与死者生前行为相称,往往有溢美之词,甚至是非颠倒。
狭义的尊号,是指从唐代武则天、中宗之世开始,在皇帝名号之前增加的阿谀奉承之词,褒奖溢美之语。比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于乾德元年(%3年)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简直把天下的好词语都用尽了。
在历代,不仅帝王受尊崇具有尊号,皇后也同样受尊祟具有尊号。这多是新帝尊敬原皇后或母妃,为其加尊号,称皇太后、太皇太后。如南朝宋少帝生母是宋武帝张夫人,少帝即位后,即为其加尊号为里太后。除此之外,还加别的词语。比如《汉书·外戚传):“武帝崩,大将军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从以上看,帝王尊号有一个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同一般事物发展过程一样由广义到狭义,由简单到复杂,由简单的称谓到一加再加的阿谀奉承之辞。尊祟溢美之词,走上了夸饰虚妄的歧途。
尊号出现之早,几与帝王相伴而生。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项峻《如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号天灵,即王帝尊号之始也。尧曰放勋,舜曰重华,禹曰文命,或以为三帝之号。周列国或有之,如楚郏敖、杞东楼公、莒兹平公是也。秦有天下,李斯、王绾请上尊号曰泰皇。至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壬辰,始称天皇。中宗神龙元年十一月,上尊号曰应天皇帝,景龙二年八月丙戌,加尊号应天神龙皇帝。玄宗开元以后,宰相始率百官上尊号,以为常制。宋朝神宗熙宁中,上以虚名无实,遂罢之。这是说尊号产生于传说的天皇、地皇、泰皇(或曰人皇)的三皇时代,且五帝继之,沿传到唐成为常制。宋神宗以为虚名无实,一度罢之。天灵,尊为天神;放勋,放上世之功纪,言尧之功,大而无所不至;重华,言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文命,言有文德教命;泰皇、郏敖、东楼公、兹平公、天皇、应天、应天神龙等等,都是尊祟之辞。
尊号,从某种角度说有一定的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对帝王、皇后等正名位,同时有所谓庆吉祥、祟功德、转时运的意义。不过尊号发展到一定时期即唐以后,走上了虚名无实的歧途,对此上尊号者和受尊号者都有所察觉和拒绝。比如《旧唐书·陆贽传》载唐德宗已上尊号“圣神文武”,后因“寇难,诸事宜改更”,想再加尊号。贽劝阻道:“尊号之兴本非古制。行于安泰之日,已累谦冲;袭乎丧乱之时,尤仿事体。”“人主轻重不在自称,崇其号无补于徽猷,损其名不伤其德美。然而损之有谦光稽古之善,祟之获矜能纳馅之讥,得失不侔,居然可辩。”《宋史·刘敞传》载:嘉佑四年群臣请上尊号,刘敞上疏谏止说:“陛下不受徽号且二十年,如今复加数字,不足尽美德.而前美并弃,实在可惜!”宋仁宗于是不受。《宋史·礼志·上尊号仪》载,宋神宗即位,司马光、吕公著反对上尊号,其道理就在于“先帝治平二年,辞尊号不受,天下莫不称颂圣德”,“陛下诚能断以圣意,推而不居,仍令更不得上表请,则颂叹之声将洋溢四海矣!”即臣民都反对阿谀奉承,华而不实,皇帝不接受尊号,自然四海沸腾,同声赞颂。这就是尊号走上歧途的反映。
不过封建帝王有其接受阿谀奉承的阶级属性,因此尽管历代贤君明臣反对上尊号,宋代以后却并没有休止,一直延续到清末。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

因为已经有人叫“隋太祖”了,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杨坚的父亲。虽然说这个杨忠一天皇帝都没当过,但是古人重视孝道,尤其是在这帝王家更加是如此,所以杨坚当了皇帝之后,就给自己父亲追封为“太祖”,所以他自己肯定不能也叫太祖,所以他就叫做高祖。

其实我国的开国君主,大多数都是叫做“太祖”的,所以杨坚没叫就显得比较特别了。不过他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太祖其实也对,这也显得他特别的孝顺嘛!在这里还要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个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简单点说呢,这个谥号其实是不分好坏的,就是无论你生前做了什么好事坏事,都可能会影响到你的谥号。但是这个庙号就不一样了,这个庙号只能是为国家立过功的人才能有。这里就要说,虽然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但是也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的。

谥号的感情色彩比庙号要强烈一些,一般都是带有褒义或者是贬义的。谥号从秦始皇没建立大秦帝国之前就有,但是嬴政觉得这属于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这样不好,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就有一阵废除过谥号。谥号是无论是臣子还是君王都有,但是庙号就不一样了,庙号是皇帝独有的,这就属于是论资排辈了。像太祖这就是属于庙号,而隋文帝就属于是杨坚的谥号了。庙号是能够供奉在庙堂里的,谥号就不能。

因为隋朝前的皇帝名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是谥号,而从唐朝开始皇帝的名号都开始采用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等。

1、谥号

皇帝的谥号是在皇帝去世后,大臣们根据皇帝生前的是非功过所决定的。如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等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明君;贬义的如汉废帝之流,很明显是很不得民心的君主。

谥号的使用有着非常严谨的规则,分为褒谥、平谥和贬谥。”文“就是有才能的意思,”厉“就是滥杀无辜,这些都是绝不能乱用的。

可是到了隋朝,皇帝的谥号改由新的皇帝进行评定。一般来说,继承帝位的都是先帝的儿子,那儿子能说父亲的不是吗?更何况谥号是要记载在史书里流传下去的。因此谥号滥用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不管皇帝生前是什么样,都能安个”文成武德“的谥号。

2、庙号

因为谥号已经不能再作为评定帝王功绩的总结了,庙号也就顺势成为了谥号的替代品。谥号以”帝“字结尾,而庙号则是以”宗“或者”祖“结束。

庙号实际在商朝就已经设立了,但是周、秦二朝却没有再使用,而到了汉朝,又恢复了庙号。但是汉朝的庙号不是随便一个皇帝都能有,只有真正有着大功绩的皇帝才能得到庙号。事实上,整个汉朝也只有七位皇帝能得到庙号。

唐朝时,因为庙号取代了谥号的作用,所以所有的皇帝都有了庙号。庙号同样有着褒贬之分,像”高祖“就是指开国皇帝,”太宗“指将基业发扬光大的皇帝,而”宣宗“是有功有过,”宁宗“就是懦弱的皇帝。

隋朝之前称帝,唐朝之后称宗,这是庙号取代谥号的过程,但其实这个说法其实并不严谨,因为汉朝也有着显宗、肃宗的称号。




中国古代的朝代的先后顺序?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

秦始皇之前的皇帝
秦始皇之前的历代君王是:**秦惠王赢驷、秦武王赢荡、秦昭襄王赢稷、秦孝文王赢柱、秦庄襄王赢异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2-07-05 展开全部 他是第一个皇帝,但是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国王叫夏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秦朝和隋朝为什么那么短
这个问题问的好棒,我试着回答一下:秦朝和隋朝有很多地方是非常相似的。首先是两朝都是在结束了长期的纷乱局面后一统天下而建立起来的,秦朝之前是春秋战国,隋朝之前是南北朝,东晋十六国,都是几百年的乱世,财力,人力,物力的消耗都是非常的大,一般按照这样的情况当时所应该采取的政策应该是休养生息...

历史冷知识|孤和寡人以前是诸侯的自称,为何之后君王要这样自称?_百度...
到了唐朝时期就很少有人称作寡人,都称自己为王,只有少数人称自己孤,或者寡人。唐顺宗为太子的时候成为寡人,到了五代郭威没有当上皇帝之前也称自己为寡人。可以看出来,在秦朝之后,大多数仍自称“孤”或“寡人”的君王多为非正统的君主,其对自身的身份认可其实并不那么自信,只有真正稳定、一统...

中国历代皇帝顺序?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 上古时代 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西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具体朝代和名字是什么?请按顺序排列,谢谢!_百...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

华夏5000年历史都经历了什么朝代?开国皇帝谁人?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武周: 开国皇帝:武周武后武则天 后梁: 开国皇帝:后梁太祖朱温 后唐:开国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开国皇帝: 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开国皇帝: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后周: 开国皇帝:后周太祖郭威 辽朝(契丹):辽太祖耶律...

无秦则无大汉,无隋则无大唐盛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二、与唐朝和汉朝自身也脱不开关系。虽然说隋朝和秦朝为唐朝和汉朝的开元盛世做了准备,但这与汉唐两个朝代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关系。唐朝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一套,大力开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好的东西,将中国不足的地方一步一步完善起来,这样的做法即使没有放在唐朝,...

“寡人”和“朕”都是古时候君王的自称,分别是在哪几个朝代?
先秦时期,君王的自称最常用到的就是“寡人”一词。“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先秦时期的天子、诸侯王的自称,据《左传》载:“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记载:“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但是“寡人”一词并不是专属于这些统治者的自称,...

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及皇帝
43.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汉族 隋文帝杨坚 44.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族 唐高祖李渊 45.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汉族 梁太祖朱晃 46.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唐庄宗李存勖 47.后晋 936-947 汴 ...

呼兰县15913976261: 为什么隋朝以前的皇帝都称帝,唐朝以后皇帝都称宗啊?求大神帮助 -
晏采华佗: x祖x宗是庙号,x帝是谥号,谥号皇帝大臣都可以有,庙号只能皇帝有,而且只有单庙祭祀的皇帝才能有,唐朝以前的皇帝很少有单庙祭祀的,比如汉景帝这样的都没得到这样的资格,所以一般称呼谥号.而唐朝以后,是个皇帝都享受单庙祭祀,人人都有庙号,反倒是谥号由原来的单字谥或二字谥被拍马屁的加到了几字十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了,于是多称呼庙号.

呼兰县15913976261: 为什么在隋朝以前,中国的皇帝都叫xx帝,唐朝以后,就都叫xx祖或xx宗了?
晏采华佗: 在汉朝时期,也有庙号,即高祖刘邦,而庙号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是因为汉朝对庙号使用非常严格,以至于很多皇帝无法得到庙号,而帝号就相对简单.唐朝之前对于之前的皇帝或者已殁的皇帝使用帝号,唐朝时,庙号得到广泛使用.而帝号因为字数在不断增加,可以查查各位皇帝的谥号,很长不方便使用,也加上庙号不再严格,庙号被频繁应用.而到明清时也可以用年号称呼该皇帝也是基于皇帝们的年号不再频繁更换.在唐宋时期年号更换频繁不易使用.更基于是谥号的交替吧,以及谥号宽松.只是看常用不常用.顺治是章皇帝,康熙是仁皇帝.

呼兰县15913976261: 为何唐代以前皇帝都称帝,唐代以后皇帝称宗
晏采华佗: 这是因为在隋唐以前,大行皇帝的谥号和庙号的评定工作是十分严谨的.所谓谥号是继位皇帝和大臣们根据大行皇帝生前的品行为依据而取的,至于庙号那就更严格了,那就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标准的,只有具备上述条件者才有资格上庙号,因此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为太祖,嗣位皇帝中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如汉朝的开国君主刘邦,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一般后人都称其为太祖高皇帝.终汉一朝能有资格取得庙号的皇帝寥寥无几,如有名的汉武帝,他的庙号是世宗,谥号是孝武皇帝.而到了隋唐及以后的朝代,谥号和庙号的评定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大多数的皇帝,只要不是亡国或短命的君主,一般都能得个好谥或平谥,而庙号则是除了亡国君主外,基本都能有一个了.

呼兰县15913976261: 为什么隋朝之前皇帝都叫什么什么帝,唐朝之后都叫什么什么宗 -
晏采华佗: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像楼主所说的"唐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庙号.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

呼兰县15913976261: 关于皇帝庙号的问题 -
晏采华佗: XX帝是谥号,XX祖或者XX宗是庙号.(1)隋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很短,一般称谥号. 如:刘恒,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汉文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晋武帝.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 隋文帝.(2)隋朝之后,皇帝的谥号很长,一般称庙号. 如: 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唐太宗.赵佶,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宋徽宗.因为谥号太长了,所以唐朝起一般称呼庙号.另外,明清两代,因为是一帝一年号,所以我们也习惯直接用年号称呼,比如永乐帝、万历帝、康熙帝、嘉庆帝等.

呼兰县15913976261: 隋朝前和唐朝后的乱世分别是怎么回事?陈后主李后主在哪里 -
晏采华佗: 隋朝之前是南北朝时期 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时期 陈后主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陈朝的末代皇帝 李后主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末代皇帝

呼兰县15913976261: 唐朝的前一个朝代是什么,理由 -
晏采华佗: 隋朝 隋末天下大乱时,唐高祖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呼兰县15913976261: 隋朝早还是宋朝早 -
晏采华佗: 隋朝早,隋朝在唐朝之前,宋朝在唐朝、五代十国之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