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组构造背景

作者&投稿:侯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义和庄地区馆陶组成藏模式~

前述油源对比的结果表明,太平油田的石油来自四扣-渤南洼陷。结合油田与主要生烃区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油田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可以分析油田的充注方向。
太平油田馆陶组地层总体呈一向北东东向倾覆的鼻状构造,南部为义南断阶带所切,东部为义东断阶带所截。义南断阶带和义东断阶带已经在多个层系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聚集,是可靠的油源断层,有效地沟通了古近系烃源岩层系和馆陶组储层,构成了太平油田的纵向运移通道。进入断层附近馆陶组地层的石油,继续沿鼻状构造向北向西到达构造高部位的各类圈闭中形成油气藏 (图 5-8)。

图 5-8 义和庄地区馆陶组油藏运聚模式图

受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形成了不同的油气藏组合。在义和庄凸起主体部位馆上段地层整体披覆于潜山之上,形成了披覆背斜油藏为主、岩性油藏为辅的油藏组合。在凸起缓坡带由于馆下段地层在鼻状构造主体部位层层超覆构成了超覆带,形成了以地层超覆油藏为主的油气聚集。由于次级低幅度潜山发育,以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闭合度较小的背斜圈闭,从而形成 “过路低幅度背斜油藏”。在规模较小,上倾方向尖灭的砂体中也可形成岩性油藏,同时在义南断层附近,储层南侧由于断层形成了侧向遮挡,形成了复合油藏。南部处于义南断层和邵家断层之间,形成了相对宽缓的断阶带,而且在沾 3 井西北方向形成了中间高,两侧低的 “鼻梁”,成为油气向高部位运移的主要指向,因而在馆下段地层中也可以形成断块油藏 (沾 38 井区)。
由于太平油田石油的成熟度不是很高,而四扣-渤南洼陷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在洼陷的主体部位已经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后期和高成熟阶段,所以可以推断油气沿义南断阶带和义东断阶带直达馆陶组的纵向运移,并没有持续到主力烃源岩进入成熟阶段的高峰期以后。这导致在断阶带下降盘中以古近系为主要储层的断层圈闭中,形成了大量的油气藏,而相对应在馆上段地层中的油气只局限于凸起高部位的披覆背斜中,而且规模很小,说明没有大量的油气注入,这些都表明义南断阶带和义东断阶带在主力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以后没有过明显的活动。正是由于作为油气纵向运移通道的义南断层和义东断层活动时间结束相对较早,导致了该区馆陶组的油气成藏主要发育在了馆下段地层中。

陈家庄凸起馆陶组本身并无生烃能力,其油藏中的油气均是来源于周围的生烃洼陷。凸起上不同的部位由于构造位置和古地形的影响,分别接受了来自不同生油洼陷的油气。各生油洼陷的供油能力以及油气运移通道的差异,决定了陈家庄凸起不同部位油气聚集的规模与油气藏类型,从而造成了陈家庄凸起含油性南北,东西各异的局面。
陈家庄凸起主体南部缓坡部位发育一近东西走向分水岭。分水岭以南,面对利津洼陷和民丰洼陷,可以有较充足的油气供给,目前已经发现的陈 15、垦 111 构造和盐家油田的原油便是来自于凸起南侧东营凹陷的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分水岭以北,面对渤南洼陷和孤南洼陷,可接受来自于洼陷远距离运移而来的油气。以陈家庄油田为代表的馆陶组油藏原油即来自北部沾化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下面主要以陈家庄油田成藏为核心,讨论凸起北坡的油气运聚规律。
前述油源对比的结果表明,陈家庄油田的石油来自凸起北侧的渤南洼陷。结合油田与主要生烃区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油田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来分析油田的充注方向。陈家庄油田馆下段地层总体呈一向北倾覆的大型鼻状构造,北接受顺向断层强烈复杂化的罗家鼻状构造,并最终消失于渤南洼陷。罗家断裂带构造低部位的多条断层为继承性发育的正断层,一直切穿了洼陷区深部的有效烃源岩层系。在罗家断阶带多个层系中已经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油气聚集,所以这些断层是可靠的油源断层,有效地沟通了古近系烃源岩层系和馆陶组储层,构成了油气的纵向运移通道。
由于馆上段和明化镇组发育大套的泥岩沉积,构成了该区的区域性盖层,有效地阻止了油气继续向浅层作垂向运移,从而馆下段发育的大套物性优良的砂岩层成为在断层强烈活动期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目的层系。进入断层附近馆陶组下段地层的油气,将继续向储层上倾方向作横向运移。由于陈家庄-罗家地区为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成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指向。同时由于馆下段地层砂层发育,且其主要河道方向为南北向,与鼻状构造方向一致,横向上难以形成遮挡,且构造低部位断层均为顺向断层,断层规模不足以断开馆下段地层,从而使馆下段地层形成了向南逐级升高的阶梯状构造,储层上倾方向断层的下盘依然是砂层对接,也不能形成有效遮挡,为油气沿断阶带馆下段地层逐级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在鼻状构造的约束下到达鼻状构造高部位的各类圈闭中形成油气藏 (图 6-8)。

图 6-8 陈家庄地区馆陶组油藏运聚模式图

受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形成了不同的油气藏组合。在陈家庄凸起主体潜山周边,由于馆下段地层的层层超覆构成了超覆带,发育大量超覆圈闭,在馆下段地层中形成了以地层超覆油藏为主的油气聚集; 由于区内次级低幅度潜山发育,潜山之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也可形成闭合度较小的背斜圈闭,从而形成 “过路低幅度背斜油藏”。在规模较小,上倾方向尖灭的砂体中也可形成岩性油藏。同时在陈家庄油田北部边缘 (陈 40 井南),发育小规模反向屋脊断层,该断层横截鼻状构造,形成了断鼻圈闭,从而发育了小型断层油藏。
由于陈家庄油田远离油源区,石油经过了长距离、长时间的运移,运移途中油气可能经过多次的短暂集中到再运移聚集的过程,期间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依次进入生排烃期,从而导致不同来源的石油混合在一起,使得陈家庄油田表现出了混源油的特征。
与前述的义和庄和埕东地区相比,陈家庄凸起馆上段地层中几乎没有石油的成藏,其原因主要在于油气运移通道条件的不同。首先,作为该区主要油源断层的罗家断阶带的多条断层规模要小于义和庄和埕东地区的主要油源断层,从而使得油气纵向运移进入或穿过作为区域盖层的馆上段难度加大。这一点也可以从罗家断阶带古近系以及前古近系地层中有较大规模油气聚集得以证实。断阶带下部层位油气的大量聚集,表明此时断层更多是作为了封堵条件,而不是纵向运移通道。其次,在该区油气横向运移通道上,断层不发育,也缺乏规模较大的反向断层对油气的横向运移层位进行调整。最后,即使有少量油气沿油源断层进入馆上段地层,由于该层系中渗透性岩层不发育,横向连通差,油气也只可能在构造低部位聚集成藏,而不可能经过长距离运移到达构造高部位成藏。

1.区域构造层序的总体轮廓

济阳坳陷从基底到盖层出露的地层有太古宇、古生界、中生界以及新生界的古近-新近系及上覆的第四系。根据区域构造运动以及各构造运动幕的不同表现,将济阳坳陷划分为 4 个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下部构造层、上部构造层、顶部构造层 (表 2-1)等。

表 2-1 济阳坳陷构造层划分简表

(据宗国洪,1999)

其中顶部构造层也称为新近系构造层,包括第四系平原组 (Qp)、明化镇组 (Nm)以及馆陶组 (Ng)。前人研究认为馆陶组为一套以河流相粗碎屑岩为主的地层,明化镇组为曲流河成因的碎屑岩夹海相沉积地层,总厚 850 ~2000 m。馆陶组沉积时期济阳坳陷北部断裂较古近系少、活动弱,以披覆构造发育为主要特点。

2.新近纪构造面貌

济阳坳陷北部古近系-新近系断陷盆地是在先存的北西向负反转半地堑之上发展起来的,是由北东向半地堑为主组成的盆岭式结构,剖面上呈单斜状、铲状或坡坪状组合。具有滑动和旋转特征,其间往往有横向传递断层调节位移量,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显示张性兼具扭性的特点,并且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由于古近纪块断强烈掀斜、旋转,造成了潜山、断块、逆牵引及披覆背斜等构造圈闭的形成。经过燕山运动与喜马拉雅运动Ⅰ幕的构造演化,济阳坳陷的构造格局已经基本定型。由于古近纪剧烈的断块差异运动,在坳陷内形成一系列主要呈北东向展布的、大小不一的凸起和凹陷,这些凸起把广大的汇水区分隔为多个积水湖泊与起伏的高地或山丘,具有 “群山环湖,群湖环山,山中有湖,湖中有山”的古地理面貌。新近纪在古近纪的垒堑结构上形成披覆沉积,总体呈层状披覆于整个盆地。

(1)构造单元划分概述

济阳坳陷是一个多层结构的中、新生代坳陷,其新生代的发育史可分为古近系断陷期和新近系坳陷期两大阶段,不同阶段湖盆的地层组成和形态、构造和断层发育演化、油气成藏条件等千差万别。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近系的油气勘探,有必要在详细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详细的构造带划分。

目前,国外关于陆相断陷湖盆构造带划分的研究比较少见。中国石油地质学中提出了隆起与坳陷、凸起与凹陷、构造带与次凹的概念,人们常用这些术语,但用法也不一致。

任安身等 (1996)以结晶基底、地台盖层、断陷-坳陷等构造特点及其演化为依据,将渤海湾盆地划分为 3 个隆起和 6 个坳陷及其低次序的凸起和凹陷。根据断陷湖盆新生代的构造变动,以相对上升或相对下降为基础,结合古近-新近系纵横向展布特点进行构造单元划分。将相对上升、古近系缺失或较薄地区称为正向构造单元,包括隆起、凸起; 将相对下降、古近系厚度较大地区称为负向构造单元,包括坳陷、凹陷。根据油气勘探需要将凸起和凹陷进一步划分。凹陷可划分为: 古近-新近系构造带、次凹 (洼陷、凹槽)带;凸起可划分为: 低凸起、潜山披覆构造带。此外正负向构造单元之间的过渡带可划分为斜坡带。

前人对济阳坳陷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案,尤其是次级构造带的划分,主要基于断陷湖盆的主要发育阶段———古近纪进行的,但断陷湖盆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发育特点,对于新近纪这一断陷湖盆的特殊发育阶段,很少独立于整个坳陷的发展阶段进行细致研究。

(2)坳陷期构造带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济阳坳陷古近系以断块强烈掀斜、旋转造成潜山、断块、逆牵引及披覆等构造为特色,各个凹陷分割性强。新近系在古近系的垒堑结构上披覆沉积,经过初期的填平补齐,各个凹陷的独立性已渐渐不明显,表现为一个广域的沉积盆地。新近纪以来构造格局与古近纪相比已发生了大的转化,无论从构造样式、断层活动性、火成岩发育、盆地沉积充填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以往主要基于古近系的构造带划分方法,已不适用于新近系。主要表现为: 断陷时期,断层是陆相断陷盆地最主要的构造要素,断层不但控制着整个凹陷的地质结构,而且对凹陷内的地层层序、沉积体系及圈闭类型等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新近纪坳陷发展阶段,断裂活动性大大减弱,沉积环境、盆地充填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化,充填型的沉积更为发育,体现了沉降—充填—再沉降—再充填的特征,具有凹陷范围的统一性。该时期地层超覆带分布广泛,是济阳坳陷新生代地层超覆最为发育的时期。

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上,以相对上升或相对下降为基础,可以划分出正向构造单元及负向构造单元。其中相对上升、古近系变薄的地区称为正向构造单元,包括隆起、凸起、鼻状构造等; 将相对下降、以古近系为主的地区称为负向构造单元,包括坳陷、凹陷、洼陷等。

新近纪时期特殊的构造背景,决定了构造单元的分异相对较为简单。在坳陷的外部起着分隔或围限坳陷作用的是隆起; 在隆起与坳陷接邻的一翼上有新近系的超覆以及岩层尖灭,形成新近系的地层超覆带。在坳陷范围内,正向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凸起及鼻状构造,负向构造单元则主要为广域的坳陷,而如果从成因及地层结构上看,鼻状构造仅仅是坳陷内斜坡地带更次级的局部构造形态。因此,坳陷期沉积盆地范围内的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凸起和凹陷。

对于凸起的概念,不同学者的看法大致相同,但是针对不同研究区和层位有所差异,如认为凸起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内相对隆起的地区,基底埋藏较浅,盖层发育不全,主力含油气层系基本不发育 (戴俊生,2006); 凸起是指盆地内部的正向构造单元 (陆克政,1997); 凸起是坳陷内次级正向构造单元,缺失下第三系,在平面上分隔下第三系凹陷(《中国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3)等。新近纪早期济阳坳陷还发育坳中有凸的构造格局,凸起的主体部位出露前古近纪地层,古近系顶部的不整合面和前古近系基岩顶部的不整合面连成一个整体。新近纪沉积时期基岩隆起陆续下沉并接受沉积,逐渐被馆陶组—明化镇组超覆,并最终在基岩之上形成了新近系超覆-披覆构造,如孤岛、埕东、义和庄等潜山披覆构造带等。因此对于济阳坳陷新近系来说,凸起是坳陷内的正向构造单元,其基岩隆起幅度高、古近系缺失,新近系超覆-披覆于其上。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也将基岩隆起幅度相对较低的古近系正地形称为凸起 (或有人称之为 “低凸起”),这种凸起是在基岩古地形隆起背景上,古近系超覆并最终披覆其上,然后接受新近系沉积,形成一种继承性的超覆-披覆构造,并可形成多层状纵向构造格局,如孤东-五号桩-桩西潜山披覆构造带等; 但是这种正地形在古近纪沉积时期处于接受沉积状态,它属于古近纪凹陷的一部分,仅仅受后期断裂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对抬升,形成诸如断鼻构造等构造形态。而且古近纪内部其他地层间不整合面对应于比古近纪-新近纪之间的不整合更低级次的构造运动,正因为如此在济阳坳陷的坳陷期把这类正向构造单元归为凸起是不合理的。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纪构造发育演化、新近系沉积方式以及纵横向发育分布特点,结合T1'和 T1构造层的构造发育特征,将新近系构造单元划分为三个Ⅰ级构造带: 坳缘超覆带、坳内构造带和披覆构造带,其中坳内构造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中凹带和斜坡带等两个Ⅱ级构造带 (表 2-1、图 2-1、图 2-2)。

① 坳缘超覆带

指坳陷边缘 T1超覆线以外至新近系尖灭带以内的宽窄不等的带状区域。济阳坳陷内该带的分布面积约 10530 km2(表 2-3)。该带没有古近系发育,新近系表现为由内向外厚度急剧变薄,自下而上地层超覆特征明显。

表 2-2 新近系构造带划分方案

表 2-3 济阳坳陷新近系各构造带面积统计表

图 2-1 南北向 568 测线构造带划分剖面图

图 2-2 新近系构造带划分平面图(据孙喜新,2005)

图 2-3 中凹带剖面构造样式

坳缘超覆带构造样式较为简单,剖面上为超覆楔式构造样式,新近系自下而上层层超覆,形成内厚外薄的楔子 (肖焕钦,2009); 平面上往往以发育大型鼻状构造为特色,以隆起或与隆起相连的凸起为背景,新近系向高部位超覆形成的鼻状构造。其成因受基底岩层控制,是在前古近系古鼻状隆起背景上继承性发育而成的同沉积构造,其侧翼形成超覆斜坡。坳缘超覆带除在 T1超覆线一带局部发育少量断层外,大部分的广阔区域很少有断层发育。

图 2-4 斜坡带剖面构造样式———平行断阶式

济阳坳陷的形成受鲁西旋扭构造体系的控制,同时受到郯庐断裂带的影响。基岩块体的主构造线呈弧形向北凸出。每个大的块体基岩产状,西半部向 NW 倾斜,东半部向 NE倾斜,在其转折部位形成鼻状构造。

坳缘超覆带处于隆起区的边缘,地势起伏不平,既有低山丘陵,又有平原洼地。馆陶组沉积早期,来自于隆起区的物源充足,以埕宁隆起区和鲁西隆起区为背景,在车镇凹陷和惠民凹陷北缘、东营凹陷南缘为砾岩、含砾砂岩及砂岩集中发育区,发育了南北两大沉积体系,均由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冲积扇构成,这些扇体与坡积物相连,在平面上形成沿坳陷北缘和南缘分布的冲积扇裙; 这些扇体发育部位,不仅砂层厚度大、砂岩百分含量高,而且砾岩、含砾砂岩极为发育,其砂砾岩累积厚度一般为 20 ~60 m,最厚可达 98 m。馆陶组沉积中晚期,随着地层的上超,沉积范围逐步扩大,相类型由冲积扇过渡到冲积扇-辫状河沉积,辫状河广泛发育; 馆陶组沉积末期,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沉积类型向低弯度曲流河转换。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是在经过馆陶组长期河流充填沉积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馆陶组沉积晚期,整个坳陷地形已趋平坦,河流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早期的冲积扇-辫状河体系逐渐向曲流河过渡。

② 坳内构造带

坳内构造带为 T1(馆陶组底)超覆线以内区域,分布面积 28450 km2(表 2-3)。坳内构造带地层以随坳陷的下坳稳定发育为特征,平面上厚度变化缓慢。超覆特征不明显,断裂异常发育。

根据坳内带构造发育特点、构造样式及成因,结合地层发育情况,坳内带可进一步划分为中凹带和斜坡带。

A.中凹带。中凹带内地层发育最全、厚度最大。中凹带在济阳坳陷的分布面积约9490 km2。中凹带与斜坡带的分界一般在新近系厚度快速减薄的位置,往往是以边缘持续活动到新近纪的二级断层为界,二级断层以内为中凹带。这些断层到新近纪时期仍有较大的活动量,断层落差在 100 ~500 m,对新近系的沉积有一定控制作用。

中凹带断裂发育,构造样式也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在剖面上发育似花状构造和收敛断阶状构造两类构造组合样式 (图 2-3)。

似花状构造样式常发育在中凹带的中部断裂带上,由一组主控断裂和一组相向而掉的浅部调节断层组合而成,其形成机制为下部塑性盐层拱升而造成上部岩层拉张下陷。似花状构造样式在平面上主要表现为交叉或网状断裂组合样式。

收敛断阶状构造样式主要发育在中凹带的北部,剖面上为向深部收敛的断裂组合,表现为断阶、马尾、Y 字式等,由控洼断裂及派生断层组成,为沿着二级主断裂拉张和重力作用形成。平面上各二级断裂总体表现为雁列式组合,局部形成帚状断裂组合。

B.斜坡带。斜坡带面积大,占坳内构造带总面积的 3 /4 以上。济阳坳陷斜坡带分布面积约 21350 km2

斜坡带为中凹带至坳缘带或披覆带之间的广阔区域,斜坡带阶梯状断层发育,基底往往发育着与斜坡区域性走向一致、倾向相反的基底断层,构成 “反向阶梯”,将该带切割成若干次一级的翘倾断块,而沉积盖层由于长期继承性的断陷活动,往往形成与斜坡区域性走向一致、倾向相同的顺向断层,构成 “顺向阶梯”,但这些断层延伸距离较短、落差亦较小。

斜坡带剖面上主要形成平行断阶状断裂组合样式 (图2-4),但相同的剖面样式在平面上的表象形式可以有多种,主要有平行式断裂组合、雁列式断裂组合和交叉式断裂组合3 种。

坳内构造带是新近系沉积充填的主体部位。

馆陶组沉积早中时期,在坳缘带冲积扇体的前方,惠民、车镇、沾化凹陷的主体区域形成了一个呈南西—北东方向延伸的砂岩较为发育带状分布区,其中分布有一系列砂层厚度大 (一般大于 120 m)、砂岩百分含量高的透镜状砂体; 也分布有砂岩厚度较小 (一般小于 20 m)、砂岩百分含量较低的区域。馆陶组沉积中期,惠民凹陷与车镇、沾化凹陷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砂岩广泛发育的碎屑岩沉积区。

受陈家庄凸起的影响,南部东营凹陷仍然处于半封闭状态。近凹陷周缘发育一些砂层厚度及砂岩百分含量均较高的扇形沉积体,其中,东部扇体继承性发育且规模相对较大,其他地区以泥质岩类沉积为主,砂层厚度系数一般小于0.5。在扇前洪泛平原沉积的内部,分布有一系列呈北东方向延伸的透镜状砂岩体,其砂层厚度一般大于40m,砂层厚度系数大于0.5。

由此可见,该时期惠民、车镇及沾化凹陷相互贯通,物源主要来自西北部的埕宁隆起; 东营凹陷基本上继承了馆陶组沉积早期的特点,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鲁西隆起及东北部的垦东-青坨子凸起。

馆陶组沉积中晚期,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济阳坳陷内的 4 个主要凹陷连为一体,相互贯通。坳陷内的义和庄、陈家庄、滨县凸起等不复存在。但受地形影响,原凸起部位沉积厚度较薄,砂层厚度及厚度系数均较低。在惠民、车镇、沾化一带,与馆陶组沉积中早期沉积特征相似,砂岩、含砾砂岩及砾岩厚度均较大,砂层厚度系数高,是砂、砾岩体最为发育的地区。

东营凹陷已脱离封闭状态,但受物源区碎屑补给量的影响,砂层厚度相对较薄,仅在凹陷的东部及东南部砂岩、含砾砂岩及砾岩较为发育。其他大部分地区砂体厚度一般介于20 ~40m,砂层厚度系数一般在0.2 ~0.5 之间。局部地区砂层厚度小于20m,砂层厚度系数小于0.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馆陶组沉积中晚期的主要特点是: 整个坳陷整体接受沉积,各个凹陷间相互贯通; 物源区可能主要来自埕宁隆起及垦东-青坨子凸起、潍北凸起和广饶凸起。

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属于高弯度曲流河沉积,泛滥平原亚相广泛发育,并逐渐形成控制全区的四大水系: 车镇-沾化水系、惠民-沾化水系、惠民-东营-沾化水系、东营水系,最后汇水于渤中坳陷。

③披覆构造带

济阳坳陷的分布面积约 2535 km2(表 2-3)。披覆构造带为坳内构造带所包围的孤立的凸起构造以及覆盖于其上的地层,以 T1超覆线或二级断裂为界,新近系超覆-披覆其上,常形成披覆背斜。

凸起披覆构造具有典型的双元型地质结构: 下构造单元由前古近系高角度地层组成,自南向北地层由老到新依次出露,顶面遭受风化,剥蚀后形成了沟、梁相间的古地貌形态; 上构造单元由新近系地层组成,馆陶组下段地层沿沟、梁相间的古地貌向高凸起逐层超覆、尖灭,形成分布广泛的地层超覆带; 馆陶组上段或包括馆陶组下段上部覆盖于凸起主体部位之上,形成披覆背斜构造。上、下构造单元形成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面 (Tg-Tr)。

根据超覆、披覆地层的差异,凸起带可进一步细分为凸起主体和凸起缓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 (图 2-5)。

凸起主体带分布于馆陶组上段超覆线以上,受区域性构造活动的影响,在新近系沉积时期凸起表现为出露于湖面之上高耸的山头,凸起顶部可以是古近系以前的各组段地层,如中生界、古生界、前古生界等,古近系可以没有接受沉积,也可以因剥蚀而消失,各组段地层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为其周边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来源,这些物质构成了新近系沉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新近纪拗陷作用和沉积过程的继续,凸起被馆上段或者明化镇组层层超覆以至于披覆,形成了新近系潜山披覆构造带。该构造带周边及上覆沉积物产状都相对较陡,地层的砂地比较高,砂体多呈高角度尖灭于凸起上; 而在凸起顶部的披覆带,沉积物来自于坳陷周边的区域性物源,砂地比受区域性沉积体系的影响,地层产状相对平缓,受基岩隆起以及差异性压实作用的影响,其背斜特征明显。

凸起缓坡带分布于馆陶组下段超覆线以及馆陶组上段超覆线之间,为凸起构造环境中相对平缓的区域,呈不等宽的环带状分布。在该区域基岩年代相对较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凸起的剥蚀产物,地层单元逐次上超,地层的砂地比也较高,砂岩以某种方式围绕凸起分布,砂体沿上倾方向呈低角度尖灭于凸起上。

凸起披覆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与长期活动的基岩断裂有关,这些基岩断裂又控制了古近系主要生油深洼陷的发育。凸起带常具有近生油洼陷的特征,长期活动的基岩断裂在油气运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该类型潜山被埋藏得较晚,多数潜山之上被馆陶组砂泥岩覆盖,故周围凹陷 (洼陷)生成的油气不易在下古生界或太古宇聚集形成油气藏,一般都运移至上覆馆陶组聚集成藏。

图 2-5 凸起披覆构造带划分简图

3.新近纪构造演化

新近纪时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并且俯冲倾角加大,渤海湾盆地由古近纪的拉张构造环境转为挤压环境,断陷消亡、形成坳陷式的统一沉积盆地。此时济阳坳陷整体沉降,是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其初期以河流相为主,而后形成统一而广阔的渤海湾湖盆。

济阳坳陷拗陷期的构造演化可分为馆陶早期坳陷初始期和馆陶晚期至第四纪坳陷稳定期两个阶段。

(1)坳陷初始期

馆陶组沉积早期北东东向断裂活动最强,北北东向断裂次之,北西向断裂活动微弱。断裂的活动性都大为减弱,馆陶组底部的落差一般都小于 100m。济阳坳陷内几个较大的凸起 (如义和庄凸起、无棣凸起、陈家庄凸起、青坨子凸起及广饶凸起等)尚未被掩埋,在这些孤立而低缓的山丘翼部仍发育一些小型的冲积扇,地形坡降大、水流急的辫状河沉积则广泛发育,表现为超覆式的沉积。尽管由于馆陶组沉积前古地形起伏及沉积时同生断裂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地层增厚或减薄,但总体上地层由西南往东北逐渐增厚。

(2)坳陷稳定期

馆陶组沉积晚期至第四系沉积时期,断裂的活动性进一步减弱,南部一般至馆陶组上部消失,北部可至明化镇组上部消失,剥蚀厚度大致为 700 ~800m,形成了新近系披覆背斜,如孤岛、埕东、孤东、埕岛披覆背斜等。断裂活动还形成大量面积较大、幅度较小的逆牵引构造、断鼻及断块构造,受重力作用的影响还形成了众多的三、四级断裂,早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圈闭亦在该时期最终定型。由于馆下段的填平补齐作用,凸起与凹陷的分隔性彻底消失,地形变缓,发育泛滥平原相及浅湖相沉积,区域上沉降沉积中心向北移至渤中坳陷。

总体来看,济阳坳陷在新近纪初经历了短暂的抬升、剥蚀、夷平及局部地区的走滑逆冲活动之后,随之而来的构造应力场发生了重大改变。盆地块断结构和分布范围与古近纪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内部主要断裂仍保持继承性活动特点,但与古近纪相比,其倾滑分量大为减小,而走滑分量则明显增大。即使新近纪以来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其倾角明显由缓变陡,断距由大变小,而新的断裂一般倾角均较陡。控制凹陷的断裂古近系断距显然大于新近系,古近纪的大幅度垂直运动已变为水平扭动,断块由绕水平轴旋转变为绕垂直轴旋转。




印支期-燕山期挤压碰撞环境下的岩浆-构造活动特征
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大洋盆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密切相关,伴随着多阶段的板块俯冲、消减和陆陆碰撞,发育同构造期和构造期后的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由于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条件以及不同的岩浆源区特点和热状态,制约着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和不同的地史演化阶段产生了在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上...

走滑构造与沉积中心转移
走滑拉张盆地可发育在多种板块构造背景中,包括转换、离散和聚敛板块边界、拉张和收缩大陆环境,以及远离强烈变形区域的板块内部。盆地常发育于离散走滑构造带内,在这样的构造带内,走滑常伴随有明显的离散作用,主位移带和相邻的伴生构造以拉张为主要特征。 走滑拉张盆地一般呈狭长的带状,盆地的延长方向平行于控盆边界...

盘龙铅锌矿床
4)矿床层控特征明显,主要赋矿层位为下泥盆统上伦组白云岩,次为下泥盆统官桥组白云岩;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矿石具草莓状结构及胶状构造、鲕状构造、条纹状构造、条纹-条带状构造(照片20、21、24~26);围岩蚀变主要有重晶石化、白云石化、硅化及黄铁矿化,均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其中...

构造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其中主要的控盆构造是纬向系、西域系及帕米尔、青藏两个歹字型。上述构造体系的成生是在古生代以来南北向均匀挤压的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产物。 7.1.1.1 纬向构造体系 在全球构造中,纬向系是最基本的一种构造体系类型。每一个巨型东西复杂构造带自成体系,并出现在一定的纬度上,它的分布具有环球...

侏罗纪浅成花岗岩类
根据上述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分析,侏罗纪浅成侵入岩为板块碰撞后陆壳隆起背景下形成的壳源花岗岩类。 (2)英安岩 1)根据δ-τ图解(图3-54),英安岩所有样品均落入B区,属消减带火山岩,与侏罗纪浅成侵入岩的构造背景是不吻合的。 2)在SiO2-K2O图解(图3-55)上,侏罗纪英安岩的来源深度为120~250 km,平均为...

板块构造的沉积盆地分类
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学者参照上述盆地分类标准和命名意见,结合我国中元古代至新生代沉积地质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的沉积盆地进行了分类,首先根据控制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将中国的沉积盆地分为离散、汇聚和转换(走滑)有关的三大类盆地,然后再考虑盆地的地壳类型、所处的板块构造部位,以及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地球...

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及成因探讨
在这一区域构造背景下,南海在新生代期间产生裂解和离散,形成了西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在其南北陆缘地层中留下了多次构造运动的痕迹。本文通过钻井所揭示的地层接触关系、地震反射层特征以及围区陆地地质资料,综合反映了南沙海域新生代期间构造运动特征,可划分出四次构造运动(表1),即发生在中生代末至新生代初的礼乐...

铜矿床类型空间定位的标志
1.大地构造背景 特征: 1)岩浆-构造带; 2)基底构造断裂或次级断裂或两组断裂交叉部位; 3)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 对应的标志名称:岩浆-构造带。 2.成矿地质背景 特征: 1)岩浆构造带内的侵入岩体内部及其接触带的次级断裂系统; 2)火山岩盆地边缘; 3)隐伏岩体分布区。 对应的标志名称:侵入岩体内部及其...

地质背景综述
对研究区地质背景的了解,尤其是大地构造属性与地层区划及地层系统、岩相古地理轮廓的总体分析与把握,是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必要前提。 一、地层区划特征 研究区位于湖南、湖北交界地带,属于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具有较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特征(王鸿祯,1978,1981,1982;赖才根等,1980,1982;王鸿祯主编,1985;王鸿祯等,198...

简述中国古生代海相沉积体系。
而两个以上反应相关的沉积体系过程或成因联系的沉积体系的成因组合就构成了沉积体系组(Depositional system assemblage),沉积体系和沉积体系组作为沉积盆地的生成、发展、演化过程的产物,它们反映了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及性质的演变过程。 (二)沉积体系类型划分 沉积体系的划分继承了沉积相划分的思想,是沉积相划分的继续和...

耒阳市18994907168: 馆陶组 - 搜狗百科
寸阳孕康: (一)人工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人工地震是解决浅部地层和构造的有效手段,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有两种基本类型,反射...

耒阳市18994907168: 霸州市自然和生态条件怎么样,谁有这方面的资料,主要用于可研报告,环境评价用资料 -
寸阳孕康: 1、土地资源霸州市位于冀中平原北部,京、津、保城市三角地带的中心,东邻天津、武清,西邻雄县,南邻文安,北与固安、永清和安次区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784平方公里,境内无山脉、丘陵,地势低平,自西北向东南缓倾,地面高程海...

耒阳市18994907168: 什么是地质岩组
寸阳孕康: 组是一个比较小的单元..是个地质分层的单位,比如东营凹陷的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泌阳凹陷下第三系的核桃园组等等,,岩性就是该组内的岩石(或岩屑)的特性..

耒阳市18994907168: 埕岛油田在哪里? -
寸阳孕康: 埕岛油田位于渤海南部的极浅海水域,由海洋石油开发公司管理.与陆上的桩西、埕东、五号桩油田相邻.地质构造位于渤中坳陷与济阳坳陷交汇处埕北低凸起的东南部,西南以煌北俯瞰,大断层与涅背坳陷相邻、向北倾伏于渤中坳陷和桩东坳陷南距现海岸3公里.是一个在前第三系潜山背影上发育起来的披覆斜构造,有中生界、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含油层系.水深2~15米,面积约1710平方公里. 埕岛油田1988年发现,1992年试采.1993年投入开发.已探明和控制含油面积77.6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23754万吨.[1]埕岛浅海油田是中国极浅海区域投入开发的第一个年产量超过200万吨级的大油田.

耒阳市18994907168: 求河南省的地质资料 -
寸阳孕康: 东濮凹陷区域地质概况 前 言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含油气区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一个多油气藏类型的复杂断块油田.油田主要分布在濮阳、东明、莘县、长垣、兰考等五县,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处于渤海湾盆地凹陷南部,面积约5300km2(如图1-...

耒阳市18994907168: 胜利油田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寸阳孕康: 胜利油田的发现 1955年,国家决定对华北平原地区展开区域性的石油普查.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大队的两个钻井队--32104、32120钻井队,从1956年到1961年,奉命钻探华北地区第1号至第8号基准井,转战河北、河南、山东历尽千辛万苦,...

耒阳市18994907168: 在地质上,在第三系地层中,馆陶和明化镇组明明沉积的是河流相的东西,为什么说这个时期是区域性拗陷呢?这里的拗陷和与隆起相反的那个拗陷是同一个... -
寸阳孕康:[答案] 在地质上,断拗是断裂下沉的部位,断拗岩层上往往是堆积了大量的沉积层,包括河流沉积相的地层. 区域性拗陷是从一定区域的范围看的拗陷地带,中间可以有小的拗陷与隆起. 隆起相反的拗陷是指地层某部位的拗陷.

耒阳市18994907168: 山东,东营怎么联接油田局网? -
寸阳孕康: 如果你是用外网连的话 不用花费心思了 连不上 但是你要是油田的住宅区 安装的时候可以给你个账号转换的 你可以打听一下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