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货币战争,书上说金融危机是由金融银行家们发动的

作者&投稿:吴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能不能认为的制造金融危机?难道货币战争中的银行家控制市场都是假的吗?~

  货币战争相关问答
  回答者:张宇燕
  问题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货币战争》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他所讲的那些听上去令人震惊的故事都是真的吗?
  答:对你提出的问题的一个简单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 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宋鸿兵先生认为,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 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讲,对这个数字我将信将疑。
  尽管数字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说西方世界是由为数极少的精英所运作,我大体上还是赞成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就曾经指出,任何时期、任何国家 的上层都是由5%的人口构成的。这种被称作“布罗代尔5%法则”的现象,在欧洲和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少数上层成员中就一定包括罗斯切尔德那样的家族。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货币战争》所依据的逻辑框架看上去还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它谈了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我写的那两句推介语, 应该说基本表达了我对此书及此问题的总体看法:“这本书印证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个观念,即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不过,我也同样希望作者讲述的 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
  我越来越感觉到,以前许多人对货币问题的重要性过于低估了,以为货币不过是附在物质生产“肌体”上的“一张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务于 物质生产,也就是说要方便贸易、加快流通、增进分工。就经济学而言,不仅微观经济学中没有货币的位置,在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中涉及货币及汇率政策的场 合,货币都是作为一个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并非整个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认为“唯有货币是重要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够对生产过程施加些影响,而长期看货币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于中国的制度经济学,其中也几乎看不到货币的踪影。对此,宋鸿兵先生则反 其道而行之,在《货币战争》中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真相是金融资本不仅主导整个物质生产过程,而且控制整个人类历史进程。
  对接受主流经济学的人而言,货币作为一种权力并被国家或国家背后的金融大亨用来作为实现自身目标之工具,这一逻辑很新鲜,甚至有些振聋发聩。其 实这并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列宁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国主义论》中说过,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之一便是金融寡头的垄断。希法亭于列宁之前在《金融 资本》中也深入地触及了这一命题。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货币本质问题。德国经济学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货 币的国家理论》中就曾明确指出,货币和国家密不可分,脱离了国家的货币便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以货币表现的征税权力的国家则形同虚设。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题为《货币的两重含义》论文中,更是喊出了“货币即权力”的口号。而当今走红的金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钱联系》中论证说,货币 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使世界运转起来,它自始至终都是使支撑现代经济生活的各种制度得以形成、并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政治事件。顺带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对罗斯 切尔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遗憾的是我没读过他得以成名的罗斯切尔德家族史论著。我对这部书很感兴趣,但又实在是无暇阅读。看来只有等将来 再读了。
  问题二:对于“国际银行家”这个群体,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
  答:读了《货币战争》,普通读者会很惊愕,世界怎么能是这样呢?由几个大老板在幕后控制,甚至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等灾难竟然都是他们精心策划 的,用作者的话讲叫做“金融定点爆破”,他们有那么大的能量吗?他们真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对“国际银行家”下个定义。从狭义 的角度看,他们只包括那些大的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领袖等人。虽说能量确实巨大,但如果不和国家结合起来,这些人便永远只能做全球政 治经济舞台上的配角。广义地讲,“国际银行家”还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家。一旦把中央银行家包括进来,也就是把国家权力引入其中,“国际银行家”就足以 成为全球主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一个全球金融资产迅速膨胀的世界里,广义“国际银行家”的主导地位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人的本性上看,银行家们一定是想通过金融权力来控制世界的,因为做到这一点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终途径。不过靠 一两个家族的力量实现这一愿望的难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场毕竟不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而是一个寡头市场,也就是说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这样一 来,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银行家们形成团队,采取集体行动。按照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结盟或共谋还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数 要少,否则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二是要有所谓“选择性激励”,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胡罗卜加大棒”。再有一个条件是各集团之间相互博弈的时间或次数要足 够长和足够多。满足了这些条件后,“国际银行家”作为一个群体便会应运而生。全球银行家在过去几百年间结成了一个同盟并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中,这样的局面 在《货币战争》作者看来是真实的存在。我的看法是,从逻辑上看,只要条件满足,“国际银行家”就一定会出现。
  接下来的问题有这么两个。其一,他们的能量是否真有那么巨大?对此我并不怀疑。当把中央银行家也算作“国际银行家”的一分子时,尤其是把中央银 行所代表的国家权力视为“国际银行家”达到目标的工具时,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为明显。根据金融资产与实际产出之 比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迅速提高这一事实,《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称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所谓“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其二,“国际银行家”们能否真正团结 起来?尽管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却没有同比例地减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换言之,他们之间既相互共谋又激烈竞争恐怕是一种常态。由此看 来,欧洲、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家组成一个坚固、持久和默契的联盟,是很难想象的。眼下欧美国家对日趋壮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的恐惧,以及为约 束这些主权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那种既有共谋又激励竞争的现实。
  问题三:在《货币战争》一书中,美联储被描绘成一家私人银行,这让许多人感到诧异。事情真是如此吗?
  记得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8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人类三项最伟大的发明是:火、轮子和中央银行。考虑到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人们关 注美国中央银行、也就是美联储便再自然不过了。《货币战争》一书最有争议性的一个判断,在于给出了这样一个说法:美联储与其说是一家公共机构,不如说是一 家私人银行。这样说的理由如下:美联储的股东是私人银行家,十二个大区的美联储地区主席由这些股东推举,并且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相当一部分委员又来自于这些 大区主席;尽管美联储主席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但美国货币政策的真正决策者还不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而是根据《美联储法》而成立的美联储政策顾问委员 会,且后者的成员则是清一色的私人银行家。美联储是一家私人银行的说法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认知。
  颠覆常识的东西通常也是争议较大的东西。实际上,在讨论美联储时,书的作者在细节描述上还是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余地,至少有些故事没有讲得 很完整。事实上,美联储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是纯粹私人银行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总体而言还是在执行公共职能。另外,美元钞票由美联储的十 二个地区委员会印制不假,其私人股东按年分红也是事实,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严格规定的。再有,印钞所得的铸币税收入,绝大部分都给了美 国财政部而并未流入私人股东之手。在所有这些细节中,容易产生误解的关键点在于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私人”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英语 “private”这个词在用来说明公司或机构性质时,指的是不对外和非公开,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这个词。它对应的词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时也叫公共公司,其含义是对公众开放,谁都可以参与,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国语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则差异很大。
  据说在华尔街常年流行着一句话:美联储主席只是一个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忆录《繁荣的年代》。9月18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书 评,题为“经济学家的生活,由爵士乐主题伴奏”。对于格林斯潘的一生,书评作者的基本评价是一曲主题音乐的伴奏者而非主角,并写道:“作为中央银行行长, 他也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留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听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实真是如此,也就是说美国货币金融 这台大戏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后,那么后台老板是谁呢?按照《货币战争》的逻辑,他们只能是那些“国际银行家”们。不无遗憾的是,宋鸿兵先生虽然把那层罩在 美联储上的面纱给揭开了,却没有把相关细节讲全说透,故事选取也多少有些支离破碎。我记得著名金融题材作家马丁·迈耶写过一本名为《美联储》的书,很不错 的,并已经被翻译成中文。阅读此书多少可以弥补《货币战争》的某些细节欠缺。
  问题四:这部讨论金融的著作一经面市便成为畅销书,并引起轰动,其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来,《货币战争》受到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快30年 了,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应该讲,我们对外开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贸易与投资之上,而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则十分谨慎。实践证明这样做在 策略上是正确的。然而时至今日,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中国已经开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们的金融服务业正在逐步开放,外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在进入中国,外汇储备累积到天文数字且还在飞速增长,国际国内出现资产泡沫和市场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究 竟是积极参与创建亚洲单一货币,还是使人民币成为独立的国际货币。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条河,那么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们不清楚,河 有多宽也不太清楚,过河途中会不会风平浪静,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险凶残,这一切都是问题。恰恰是针对上述问题,《货币战争》给出了警示,因而给读者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
  当然,要想成为畅销书,仅仅靠讨论严肃而重大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而是要用畅销书的手法去写作。这就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超出想象的情节,有 让读者着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主要原因就在于在于宋鸿兵是一位讲故事的好手。他以“国际银行家”为主角,以一个个历史事件为依托,穿起 来一个逻辑框架,并辅之以很多历史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银行家们挑选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出身的威尔逊担任美国总统,并利用其对货币金融的无 知瞒天过海,通过于己有利、最终又让威尔逊本人追悔莫及的《联邦储备体系法》,读来妙趣横生;犹太银行家和希特勒密谋并资助后者上台,以期实现犹太国家的 建立,此等故事于我可谓闻所未闻。由于它们都很好地印证了许多政治经济学命题,因而我在阅读时很是兴奋。
  引起争议是一本书吸引读者眼球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一本著作,引起广泛争议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么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料和 数据的真实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最后是核心观点或政策导向在不同读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种“对立”情绪。恰恰是在这三个问题上,《货币战争》 都很好地满足了成为一本畅销书的“引发争议之条件”。
  有关资料和数据问题,我实际上前面已经回答过了。对《货币战争》一书中涉及到的许多具体史实,争议是比较大的,我现有的知识积累还不允许我对其 真伪做出判断。对此,可能许多读者和我有同感。不过话也要说回来,至少对相当一部分历史哲学家而言,什么是历史“事实”或“证据”这一问题,始终苦恼着他 们。《历史是什么》一书的作者卡尔是如此,《历史有意义吗》的作者波普尔也是如此,《历史的观念》的作者柯林武德还是如此。尽管在怀疑“证据”这一点上后 两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尔据此声称“历史无意义”的论点,而是代之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张,也就是说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在于挖掘出 影响历史进程之重大事件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的真实想法。
  一旦讨论行为者的想法,我们便开始讨论动机,而动机及其引发的一切行为后果,便构成了历史叙事的逻辑。《货币战争》的基本逻辑结构是说:时至今 日两百多年的人类近现代历史是“国际银行家”攫取财富并支配世界的历史,我们经历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的演进,都可以依据严密的逻辑还原为 “国际银行家”的“动机”。这样一种逻辑框架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缺点在于在追求简洁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变量或环节。这里我仅举政府与国际银 行家之间的关系为例。自十八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初,资本主义国家就总体而言,其根本特征是经济主导政治,是资本家或金融家操纵政治 家。但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别是小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国家的权力迅速扩大,政治家掌控国家权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结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 的广义政府中,形成了具有独立意识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团。由于这种变化,政治家集团与商人集团的关系就不再是一种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大致平等的博弈关 系,换句话说,政府不再是“国际银行家”的玩偶了,而“国际银行家”的个人利益只有同国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时才能充分实现。我总的感觉是,《货币战争》一书 最大的逻辑弱点就在于它对政府的作用考虑的太少。
  见仁见智可以说是《货币战争》成为畅销书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不妨把读者做一个粗略的分类。第一类是对货币金融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第二类为 政府官员,第三类由货币金融研究与教学者构成,最后一类乃货币金融机构的从业者。面对宋鸿兵先生讲述的触目惊心的故事,给出的振聋发聩的警告,提出的明确 大胆的应对政策,以及这本书长时间高踞畅销书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类型的读者对《货币战争》的内心感受与言辞回应千差万别,甚至赞颂与诋毁并存,都是再 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毁誉参半往往意味着价值的存在。说这句话的人是几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金德尔伯 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学术著作《西欧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进一步了解货币战争背景的读者阅读的。
  问题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黄金彻底脱钩之后的美元开始了超量发行的历史。宋鸿兵认为,1971年以来洪水般泛滥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剥夺全世界各国劳动者的钱财,并且加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不均。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答:宋鸿兵先生的这个判断没错。凡是在机场免税店买过商品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印象,那里出售的商品中电子产品是日本和韩国制造的,手表主要是瑞 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产自法国,皮革制品和太阳镜等则分别由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生产,除了一些品牌的香烟外,几乎见不到美国商品。我也曾感到纳 闷,在这样一个竞争性的大市场上,“美国制造”怎么会如此之少?仔细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这个市场上,美国提供的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 是由美元计价和结算的,人们不仅使用美钞,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美国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标志。这就应了好像是克鲁格曼讲过那句话,大 意是说二战后到今天的全球经济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生产美元。怎么会这样?这就要回答你刚才提的问 题。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价与黄金挂钩,同时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显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意味着美元等同于黄金,持有 美元就等同于持有黄金。为了进行贸易,各国必须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为了拥有美元,这些国家就必须保持对美国大量出口,换言之,美国只有通过贸易逆差或对 外援助的途径才能够为全球提供国际贸易所需的硬通货。各国提供商品与服务,美国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换格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为美国向全世界 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机制,其可持续性是有疑问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写过一部题为《黄金与美元危机》的书。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 “特里芬两难抉择”,其含义是靠美国贸易赤字为全球提供世界货币,很可能会遇到两个局面:或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不足而导致“美元荒”并最终殃及全球贸易与 经济增长,或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过大而引起美元过剩并迟早危及美元与黄金比价。历史实际进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预言。由于欧洲各国纷纷用手中的过剩美元按固定 比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使得美国黄金储备大幅度减少,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脱离黄金自由浮动。
  为了说明的方便,我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铸币税。在金属货币时代,西欧各国金币或银币的铸造权掌握在国王手中。在铸币过程中,他们常常利用降 低金银成色的办法获取额外好处。对铸币的接受者或使用者来说,铸币的标值和实际含金量之差,无异于向国王又交了一笔税。这就是铸币税的来历。进入纸币时 代,由于纸币印刷成本大大低于金银价值,铸币税的获利前景极度拓展。根据劳伦斯·怀特在1998年出版的《货币制度理论》中所说,美国小面值纸币的印刷成 本为3 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纸币尽管采用了先进防伪技术,其印制成本也只有区区的6美分。在让别国持有美元过程中铸币税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用收取铸币税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条件的,其中基本条件是别人愿意持有你发行的货币,并且持有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坍塌其实就是一场美元信用危机。美元过多,人们不愿意让美元砸在自己手里。当时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存废争议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尔这样的货币问题专 家,据说都被请到美国国会出席听证会。大家关心的实质问题,是现行体系寿终正寝后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究竟会增加还是会减少。增加意味着美国获得的铸币税增 多,反之反是。后来的历史似乎表明,对美元的需求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个浮动汇率的世界中,各国为了保持本国币值 的稳定而不得不储备更多的美元。
  隐蔽地、似乎又是在自愿基础上的让别国持有美元,是美国以征收铸币税的方式占有别国资源或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无疑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 不均。说到这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两点。其一,美国的确在以往的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当拥有美国那样的权势 时,恐怕也会像美国那样行事的。其二,古人讲“人无衅焉,妖不妄作”。那些让美国或欧洲凭借货币占了很大便宜的国家或地区,其自身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和不当政策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尽管有些弱点带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国小,再比如经济落后。
  后面还有 写不下
希望采纳

中学教科书指的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而金融危机不是,金融是经济体的一个超强催化剂,当它很小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等它非常强大了,就变成了整个经济体的一个毒瘤。因为权力金融系统形成了共同的利益体,当它吸收的营养远远超过它给经济带来的好处的时候,金融危机就爆发了,但因为金融系统掌握着所有的一般等价物,所有的经济体都会被拉下水承担金融带来的损失,因此虽然我不认同经济危机是金融银行家发动的,但我也认为金融银行家带来了经济危机。。。

银行家是金融危机的助推剂,教科书上说的:是一个大纲,它包括了银行及其它一切因素》》》》》》》》

货币战争中的不可全信 你真的相信世界上极少数的银行家们能控制全世界的经济走向 虽然他们的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有阴谋的成分 但那书有点夸张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化大生产使商品流通加速复杂化,本来是直接的商品交易出现了商人,就出现了第三产业,产生的金融。从单纯的货物交易发展到包括资金交易(就是金融)。金融银行家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只是幕后推手,在金融危机背后获利。推荐一篇文章给你做参考。

探寻金融危机深层原因

金融危机深层原因:

美国过度消费+亚洲过度储蓄

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金融产业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产生大量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华尔街的从业人员可以获得天文数字的薪酬和奖金。但是,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定演变成一种虚幻经济(fiction economy)。如果将华尔街的金融产业视作一台巨大的昼夜不停运作的“机器”,它一方面吸纳全球金融资源,同时通过其“生产”变成全球各地一个个投融资项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用资本在生产中获得的收益回报给全球投资者。如此循环,华尔街的金融产业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这些金融产品的创造立足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能促使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危机出现的概率也可以大大下降。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进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资机会,而且美国已经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通过制造业信息化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机会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吸纳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金融资产的供应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支撑。

近年来,美国房地产投资异军突起,这应该算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房地产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美国中下收入阶层。在美国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下,中下阶层的收入难以提高,在金融资产泡沫推动下的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最终把他们逼到破产的地步,引发了世界性债务危机。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只是放大了“次贷”危机,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风暴。

这次危机的表面原因是泡沫经济的破灭。泡沫起因于全球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背后的深层原因却是全球总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全球生产能力供给的过剩,总的表现形态为全球储蓄过度。换一句话说,全球经济实际上处于一种动态无效的状态:充裕的储蓄资金找不到与之匹配的投资项目。

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美国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石油输出国家和某些欧洲国家过度储蓄,这种区域消费和储蓄的不对称必须依赖一个因素才能实现,即美元充当国际货币,成为硬通货的代表,储蓄过度的国家和居民将美元作为财富长期积累。因此,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和上述国家的长期顺差可以通过美元的流动来平衡,美国长期用印刷货币来平衡全球实体经济中的非均衡,迟早要出问题。因此,也可以将这次危机发生的前提条件归咎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即金本位制消除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是脆弱的,存在隐患的。二战以后逐步建立起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只能在短期起到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和全球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难以适应。因此,全球迫切需要健全的全球治理结构,包括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
危机中各国反应:

世界还得长期依赖美元

虽然危机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的非均衡,但是短期内却无法改变这种非均衡的状态。那么,政府该怎么做?是不是没必要对危机进行干预?或者说政府的干预一方面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使得应该调整的东西得不到调整;另一方面,政府使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救市、去托富人的资产,好像又是不公平的。

其实,危机爆发之后,很多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政府干预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们的预期和信心的问题,防止信息非对称情况下人们的过度反应和不合理的调整,危及尚处于健康状态的实体经济,同时这些干预实际上也对某些金融机构实行了去杠杆化的工作。但这些反应和对策的出台并不是为了改变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国有化和准国有化的方案也是暂时的权益之计。如果把这理解成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济运行基本模式重大改变,还为时过早。

这次危机会使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受到重创,各国政府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全球国际货币体系方案。但目前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第一,表面看亚洲经济版图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日本和中国持有2万亿的美国国债和其他债券,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那么,这是否表明亚洲可以创造“亚元”来平衡国际货币体系?非也。目前亚洲政治、经济格局复杂,而且美国始终是亚洲事务的一个决定性力量,中日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又有庞大的外汇储蓄,似乎也可以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建设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但中国的经济体量还太小,国内的经济结构问题还很多,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金融体系也十分脆弱,近期内不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欧元似乎是目前最有可能取代美元而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货币,且欧洲的经济体量与美国相似,但是欧洲也有很多问题,譬如社会福利过高,劳动力市场僵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金融危机中先于美国衰退,说明其经济调整能力更差。于是,危机爆发地的美国反而被公认为是稳定的避难所。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债台高筑的美国,其美元在危机中却越来越坚挺;人民币本应继续升值,但是在危机中却贬值,而且一、二年内的汇率期货也是贬值。

不过,这一现象也有合理性。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尽管美国是高负债的国家,但是美国的知识产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其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它的军事力量,短期内都是无人匹敌的。既然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一时难以动摇,我们的决策必须以此作为基本前提来思考。

要改变全球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的问题,首先应该尽可能发挥汇率机制的作用,从长期来看,通过汇率变动来均衡各国经济结构应该是可能的。其次,要大力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美国应该无保留地加大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量的增加来均衡全球实体经济。再次,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应该尽可能地开放市场,增加进口;同时,储蓄过度的国家应该努力增加内需,从虚幻的美元财富观中脱离出来。

全球化就其实质来看,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要素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因而导致上述两大非均衡现象。如果要彻底改革,全球化还要往更高的阶段发展,即劳动要素的全球流动。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全球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同时,所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也可以大大地提高,其收入的均等化趋势也可能出现,后者反过来有助于全球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中国政府的策略:

认真反思、调整宏观政策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重的,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心理影响,甚至会产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影响。直接影响如中国拥有的美元资产缩水,海外投资出现亏损,出口下降。间接影响有,引致性的资本市场下跌,海外金融机构为“救火”需要抽走流动性,导致国内流动性紧缩,并且热钱开始外流,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贬值,等等。同时,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居民的心理变化,预期变化以及对未来宏观经济信心的丧失,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构成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向下压力。因此,中国受到的间接影响不能忽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可能继续深化。

中国政府需要以合作的态度,与各国一起对付危机。基于美元为国际货币的基本趋势短期不会改变,因此需继续持有甚至适当增加美元资产。只有美元坚挺,维持美元资产的价值,我们的损失才能减少。长期看,中国要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探讨创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能性。

其次,政府对内要积极改变前一阶段过紧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目标从控制通胀转到保持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方面,短期内特别要关注人民币汇率贬值而导致资本外流加速的情况,加速的热钱外流会根本改变流动性过剩局面,使经济中流动性极为短缺,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再加上货币政策有滞后效应,更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我们需要将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分离,单用货币政策是不能解决热钱问题的。前段时期热钱过多,我们只是单一地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对付,其结果是中小企业融资发生困难,影响实体经济。此外,我们还需要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配合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减负企业税收,刺激内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克服危机,复苏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金融危机确实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关于经济危机的某些论断,需要政界和学界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但是,危机爆发之后,也出现了某些混淆是非的说法,如否认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把美国和欧洲各国国家干预和某些国有化措施看作是基本经济模式的改变。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是巨大的,但目前中国经济内部还有很多问题,如二元结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问题(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继续坚定不移地改革和开放,才有可能解决。

中国金融产业:

严重滞后,应该加速改革

这次危机在美国爆发并不证明中国的金融产业优于人家,而是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滞后。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内外结构的非均衡和金融改革的滞后,在危机发展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中国投资于美国的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目前投资数额已达9000多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在国内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因此,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是与银行的存贷差,即存款大于贷款的数额基本相等。综合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情况,我们发现,只要中国的实体经济是相对健康的,加上增长速度很快,经济的体量又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还没有转移出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中国才真正大有可为。目前,中国金融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一个13亿人口大国会出现巨额的储蓄过度,并且存贷利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储蓄过度使中国经济实际处于动态无效状态。多余的资金需要在美国这样一个增长缓慢且资产泡沫明显的国家寻找投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每年还要引进500亿-600亿美元资金的国外直接投资项目,支付高额资本报酬给外国投资者。

如果我们认定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必须的,金融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那么,这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可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第一,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金融实务界,大家一定会形成一个共识,金融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金融只有实实在在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才有发展空间。危机过后,全球的金融资源还是需要寻找出路,中国这一类实体经济运行良好、金融体系又没有受到危机重创的国家一定会成为世界金融资源集聚的地方。

第二,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滞后,除了制度原因之外,金融人才的短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与前面逻辑相同的是,只要金融资源开始往中国集聚,金融人才在中国的集聚也不成问题。况且这几年,在华尔街就业的中国留学生队伍也较为可观,归国服务指日可待。

第三,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人类留下极为深刻的教训,大家一定会认真总结危机的原因以及危机的防范,未来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将更为理性,全球金融体系的建设会进一步弥补旧体系的缺失,使其相对完善,各国协调机制也将有可能被逐步建立起来,全球治理结构在金融领域将有一个基本雏形出现。中国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教训和防范的总结,建立较为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中学教科书指的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而金融危机不是,金融是经济体的一个超强催化剂,当它很小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等它非常强大了,就变成了整个经济体的一个毒瘤。因为权力金融系统形成了共同的利益体,当它吸收的营养远远超过它给经济带来的好处的时候,金融危机就爆发了,但因为金融系统掌握着所有的一般等价物,所有的经济体都会被拉下水承担金融带来的损失,因此虽然我不认同经济危机是金融银行家发动的,但我也认为金融银行家带来了经济危机。。。

美国曾经用这种方法击败过日本,使日本进入了近20年的经济委靡时期!

美元如果真的这样一直持续走低(下跌)缩水,可真不是好事噢!

我们国家拥有美国的债券就面临严重缩水的危险啦!~

超主权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兑换的压力,自然也就没有兑换的损失,现在美国大量发行美圆就是在让全世界的美圆缩水,增加自己的出口,减少自己的外债!

国际社会当然很反对啦!(美国想让全世界人们为它买单还债,谁愿意啊)

就象现在的美圆,如果国际社会以美圆结算贸易和债务,那么美国的货币风险就是“零”

前些年美国打伊拉克和近两年打伊朗,都是因为货币——美圆世界霸主地位展开的)

当你拥有太多国外国债的时候,如果到期了,你就可以强行要求他支付的!如果他不能以相应的美元还的话,就可以要求其用黄金支付,现在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在世界上是第一的 !

如果我们国家可以套取黄金的话,我们国家的黄金储备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民币就可以直接成为世界货币了!

现在G20等都在商讨,以后世界采用什么货币好,也许在美元——欧元之后,就要诞生——亚元了,或许就是我们国家的人民币!

这不是耸人听闻,黄金白银——英镑——美元(与黄金挂钩)/欧元,英镑取代黄金白银,美圆取代英镑,欧元与美圆竞争,这些都表明了世界货币是在不断向前的!

也许新的“亚元”即将要诞生了!

现在〈中国信心之旅〉栏目里也这样预测的,只是货币演变和发展要经历一段时间而已!

美国人在维持自己的美元世界统治地位,美国无限制的印发美圆已经遭到世界很多国家的反对!

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WTO等,都在反对!

以后的货币要在欧元——美圆——亚元三大定理货币后也许就真的诞生了!

1950年朝鲜战争,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植下,飞速发展,一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都在10%左右!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日圆就曾经一度获得强大的国际流通性!

特别是在东南亚的国家,由于日本的大量贷款给他们和投资那里,使那里的日圆流通非常广泛!

但是之后发生了“广场会议”,美国施压于日本,日本傻傻的将自己的货币国际霸主地位的优势让给了美国——当时日本已经买下了美国国内的10%的固定资产——美国人疯狂的批判说“日本就要将整个美国买去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日本妥协了,结果败了!

之后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又把自己的在东南亚的投资抽会,失去了东南亚国家的信任!

这样日圆的地位急剧下降,日本也走入了现在的经济委靡状态,到现在还没走出来!——日本近十年的GDP增长平均只有1%,而比美国少了1%-2%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量也下降到了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

现在我们国家的情形和当时日本的情形很相似!

因此我们国家和G20国集团都积极主张建立新的超主权货币或者是过度货币——区域货币(亚元)

作为美国,日本和欧盟还有英国,当然会反对了,因为超主权货币是对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有利的,然而却会消弱他们本国货币的优势(目前主导世界的优势,特别是美国——美圆的世界霸主地位将不复存在,美国当然非常反对了!)

只是现在的金融危机下,美国自身应对这种情况的势力不是太强而已!

大量印发美圆,就是将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世界每一个国家平坦风险和冲击!

美国现在的国际债务是76万亿美圆,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08年全世界的GDP产量——65万亿


货币战争的读后感怎么写
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惊天秘密被揭露出来,始终扣人心弦。看 《货币战争》,要辩证地看。你自然可以挑出书中一百个漏洞,一百错误。同样,你也可以从书中获得十个有用的信息,关键是,我们从书中得到了些什么。读完这本书至少我读懂了风险意识、我的资产的本质。记得以前不知道看哪本书前言有这么句话“...

如何评价宋鸿兵的《货币战争》?
而那鸡群(一入行就被我摒弃的东西),背后的鸡屁股坐在哪张凳子上,大家应该都清楚,好好的中国人,读了书想做鸡的也大有人在,那这些书和货币战争相比,更应该被抛弃。相关资料:观点还是很正确的,比如债务货币势必会引起不断的通货膨胀,掌握了货币发行权就可以掠夺人民的财富,金银才是最值得信赖...

我想知道你们读了货币战争后,在结合现实生活会有什么感悟?会领悟到什么...
大凡看货币战争的人是不懂经济学的,看完后依然不懂,却要想通过一本书对周围做出判断,认为自己上了一个层次,对生活的理解更加透彻。货币战争这本书,基本上属于小说类型,没什么学术价值,看不明白,应该的。在中国火的原因:一方面普通人懂经济的少,不辨好丑;另一方面迎合民族主义,迎合大众心理。

求一篇《货币战争》的读后感 700-1000字 (奖励诱人 不信进来看)
内容简介:《货币战争》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

最近在看《货币战争》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如:1929年8月9日...
美联储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普通银行)可以通过存贷差赚钱。一般简单理解中央银行提高利息都是因为经济过于繁荣(也可能是投机气氛浓),提高利息的话可以抑制投机或者经济过热。“1929年8月9日,美联储将利息提高到6%,”这个6%是普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的利息,不是老百姓存款的利息,也不是普通银行放贷...

为什么现在《货币战争》的名声不行?是观点有矛盾或错误吗?具体举例说 ...
错误现在《货币战争》的名声不行了,归根结底是作者站的角度有问题。货币这是个载体,比如英国,黄金储备量世界之最,但是它所印发的货币只是它的储备量的20%为什么?因为她要确保英镑的国际贸易地位的稳固。美国虽然有足够的黄金储备量,但是它的外债是储备量的数十倍,不管它印发多少美元,只能造成美元...

谁看过 《货币战争》?
这是我看了以后的摘要:上周在天涯的经济论坛上看精华贴,看到一个关于次按危机的帖子,作者称这次次按危机是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阴谋。我当时想,可能又是什么沽名钓誉之士搞些稀奇古怪的传奇故事来抓眼球罢了。只是,作者昵称叫宋鸿兵,还写过一本《货币战争》书。天涯的帖子么,本来也良莠不齐,没太在意。周末,...

关于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读了之后很受感悟,不过读完之后一些问题变在脑...
特别是国家首脑等能影响世界格局的人物,他们能彼此相信,会齐心协力么?再者,在货币战争中也详细描述了银行家如何慢慢渗透到各大势力的过程,现在的西方国家领导体系里,又怎会没有银行家那边的人?最开始的经济体系变革,还不是由银行家们发起的。看得远的人必然取得先机,布下后手。而且他们更是通过...

求一片子2000字的关于货币的说明文
我过去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类似于联合国一样的中性的国际组织,但看完《货币战争》后我逐步看清其实质。倒不是我偏信作者的一面致辞,而是通过与事实对照得出的结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打着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帮助欧美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财富...

吧里有多少人看过货币战争,学经济的来谈谈
《货币战争》系列书籍确实有其非常可取的地方,值得学习。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虽只是大众消费品,但货币战争真实存在。战争,本质上就是一种由资源稀缺性而引发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资源掠夺行为。以前的战争是血与火的激情,而当人类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后,掠夺资源便有了货币化的方式,而货币化的...

温泉县18278896337: 货币战争的逻辑如何解释这场金融海啸
以达凯济: 银行业主要是以贷款的利息和银行的资产投资来盈利的,在金融危机下,贷款的利息甚至本金难以收回,资产投资又难有利润,还要支付庞大的存款利息和员工的工资,银行如何支付如此庞大的费用!!!无以为继后也只能宣布破产了~~这也没有办法的事,如果有国家的支撑就可以听过一段时间了 至于利率的作用当然是非常明显的了,利率低了,有钱的银行可以贷款,工厂可以继续经营,公民又可以创业,提升民众的信心,鼓励消费,度过金融危机,大家都好过,何乐而不为呢???!!!

温泉县18278896337: 为什么会发生金融风暴呢?
以达凯济: 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是属于银行业危机,以金融机构相继破产、被兼并、政府接管为标志,区别于97年亚洲经济危机时那场以货币挤兑为标志的货币危机,此次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要更大. 此次危机最初是由银行的信贷危机引起的,由房...

温泉县18278896337: 经济危机的受益者是谁??? -
以达凯济: 经济危机对宏观经济破坏最严重.而少数投机者,能巧妙利用此经济现象中的特性,从而成为收益者.《货币战争》第一章是介绍Rothschild家族的发家史,如果我没记错,那么老Rothschild的老婆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的儿子们不渴望战争,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人会喜欢战争了.(大意是这样的,记的不全了,我老了).众所周知,战争可以使被侵略国经济衰弱,侵略国从中受益.他3儿子内森,就利用了滑铁路战役狠赚了一笔.经济危机也是同样的道理,对有些人有害,有人却能从中受益,关键是看你对市场的感知能力和把握能力.如何很好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并将其互相结合是很重要的.

温泉县18278896337: “金融危机”是什么意思? -
以达凯济: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

温泉县18278896337: 金融危机是什么意思? -
以达凯济: 金融危机是银行界的地震,是虚拟经济的崩盘,当然反过来会影响实体经济,本来银行的融资、股票、虚拟经济等等都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施的融资办法,但是当钱生钱的概念深入人心,做实体经济的投资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有...

温泉县18278896337: 什么是金融危机? -
以达凯济: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

温泉县18278896337: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要1000字左右 -
以达凯济: 金融危机呢,其实,换个名词,严格的讲应该叫经济危机,你比如说,媒体都在讲金融危机是由美国那个次贷危机产生的,那么次贷危机是什么呢?那就是大家借了银行的钱,还不上了,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还不上银行的钱,...

温泉县18278896337: 金融危机的通俗含义 -
以达凯济: 金融危机指的是与金融相关的危机,也就是金融资产、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的危机,如股灾、金融机构倒闭等.上述的个案金融危机国内外时有发生.但根据不同的市场和国家,如果个案危机处理不及时、不好,很容易演变为系统性金融危机....

温泉县18278896337: 股票历史 懂的来 -
以达凯济: 1.你说的这个历史人物就是当今国际二十大银行家族之一的罗期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他起家于著名的滑铁卢战役,这也说明了情报在金融市场上的极端重要性;2.当时他们操作的是英国政府的公债,炒作方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