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分别对"范跑跑现象"加以分析

作者&投稿:呈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结合范跑跑现象,谈谈我国公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也觉得是~形式与政策?

范跑跑的现象其实就是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的争论。动物性方面,在危险面前,人的本能反应就是躲避危险,所以说他在地震发生时逃跑本无可厚非,都只是本能;但是在社会性面前,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作为一个老师,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学生们的安全,在这一特性面前,范跑跑丢下学生独自逃生又是错误的,不道德的。我能理解范跑跑在地震发生是独自逃生的行为,试问当我们自己面临这种情况时,我们会如何做呢?但是让人不能理解得是他在逃跑事件发生后再在博客上的狡辩,本来人们可以理解他的逃跑只是一种本能行为,却偏偏要用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狡辩,作为动物性的范跑跑,他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作为社会性的范跑跑他的人品不行。

以契约精神统揽职业道德

  作为后汶川地震时代的职业道德重构,教育部把教师“保护学生安全”写进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老子曰:“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教育部的“善意”必须立足在契约之上,否则,善有可能成为大不善。

  这是一个广义上的契约,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当事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几方参与而订立的,只有明晰行为规范后,我们所真正期待的特定行业职业道德才会滋长,才会出现教师像教师,学校像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像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像学生,学生家长像学生家长的有序社会。

  中国缺乏“契约即法”的传统,说到契约责任好像就是“私力救济”的代名词,认为是私人之间避开法律的内部事务。其实不然。它的确发生在私人之间,但它仍然匍匐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它的最终效力是由法律提供的。

  西方“契约即法”的传统始于古代希伯来人,“约”往往赋予了神圣的色彩,对“约”的尊重体现了对天神的敬畏和对诚实守信的笃志追求。到了古罗马法,“合意创立法律”逐渐成为全欧洲基本原则,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详细载明对违约行为的严厉处罚措施。法国13世纪《博韦的习俗和惯例》甚至断言“契约胜于法律”,为后来自由资本主义兴起开道,“缔约自由”一直是契约法的重要内容。

  “契约即法”的传统不只体现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它甚至是解释社会组织的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根据。“企业契约论”把以人与人或人与资本相结合形成的组织或团体视为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合同网络体”,肯定了企业的根源正当性,杜绝了企业的“原罪”。卢梭更进一步,指明离开契约即法的基本点,社会将误入歧途。

  对契约的尊重以及法律对契约的终极关怀会促使契约当事方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履行契约明示或暗示的义务,以诚实守信的方式承担因违约所产生的契约责任,而这样的思想基础也是滋润特定行业职业道德成长的关键所在。

  以“范跑跑事件”为例。从对范先生行为后果的公众反应和政府回应足可以看出缺失“契约即法”的精神的严重性。当事学校面对汹涌而来的舆论压力手足无措,释放出前后矛盾的信息,一会说教育部撤销了范的教师资格,一会说当地教育部门开除了范先生,一会又说范怎么在网络上乱说话等等,始终没有提及当事学校与范先生所签订的工作合同。“开除”是涉及公权力的惩罚行为,而“解聘”是契约行为。公众则陷入言论群殴的混乱之中,没有多少人警觉地提出范先生或当事学校的行为事实是否构成契约责任这一实质性问题。

  范先生和当事学校之间的契约由主契约,即聘用合同,和附属契约,即学校规章制度、国家及法律强制性规范等组成。主契约则由待遇、工作年限、职责等主条款构成,附属契约则由当事学校或主管部门订立的职业道德规范、应急行为规范等组成。附属契约已经隐含了这样的条款:聘用方有培训、动员、组织受聘人学习、演练附属规范的义务,而受聘人则有遵守所接受培训的特定职业道德、应急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义务。当事学校或主管部门不能倚仗于强势地位,不顾及另一方的接受程度,只一味出台规定,而不行使培训、动员、演练之责,回避薪酬待遇等关键问题。没有契约平台的职业道德,肯定是行不通的。(和静钧)

  教师职业道德不能承受之重

  据报道,教育部日前公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将“保护学生安全”写入其中。根据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者可以相信教育部试图通过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填补漏洞,作为特殊情况下谴责和制裁“范跑跑”们的理由和依据。

  教育部此举合乎情理。最初,对于“范跑跑”们,口诛笔伐者动用的武器就是道德,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只是,由于不同的人道德观不同,故在这一回合中谁也没有取得明显优势,甚至情急之下,有人上演“郭跳跳”。失望之余,大家将目光转向了法律。不过,检索《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之后,人们“定纷止争”的梦想再次破灭,反而因为法条文义的解释而陷于又一轮的无尽争论。因为已有的法律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些不确定概念,诸如“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得“体罚学生”、不应“品行不良”等等。总之,法律条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批判和处罚“范跑跑”们的理由并未“如期而至”。

  法律是社会规范,也是行为准则,因此法律必须是具体、明确而肯定的,具有可操作性与可预测性,此即法律的确定性。为此,人们总是期望法律概念内涵清楚、外延明确,以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操作而适用法律。然,确定概念并不占多数。大多概念,需审判者于个案中斟酌情事、衡平利益后方可确定,此即不确定法律概念。不确定概念虽与法律的确定性目标格格不入,但恰恰正是不确定概念与法律原则的存在,法官方可不断进行“价值补充”,并倚相对稳定之法律,应付不断变迁的社会经济及伦理观念,从而实现法律与时俱进的使命。因而,尽量确保法律的确定性,是立法者的梦想,但即便立法者圣明之极,也难克服和消除法律的不确定性一面。是故,我们无需因为法律没有为制裁“范跑跑”们准备一件好用的武器而指责立法者或绝望于法律。

  但教育部绝望了,再次回到了教师职业道德。只要稍加分析道德的特性、实施方式及违反后果,即不应当对职业道德寄予此等“厚望”!道德与法律的界分,主要有三:法律通常具有确定性,道德一般呈现模糊性;法律的适用有一套完整的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体系为保障,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而道德只能通过新闻媒体、群众舆论等实施,还要取决于相对方的抵抗能力、抗压能力等,社会强制力相对较小;对法律的违反,肯定遭受明确的不利后果,且不考虑违法主体的主观感受,而违背道德的后果,主要是自我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一旦丧失良心,藐视舆论,道德之规范作用自然消失。“范跑跑”事件发生之后,正反两大阵营各执己见,口诛笔伐者慷慨陈词,以守为攻者头头是道,越吵越乱,即是最好的证词。

  再看看,教育部拟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干巴巴六个条文,区区五百余字,且频频使用“保护学生安全”之类不确定术语!善良的人哪,期望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消除法律之不确定性留给人们的遗憾……试问,教师职业道德能承受如此之重任吗?

  法律的不确定,并非始终不能确定,在个案中仍可借助法官能动司法而具体化。然道德之不确定,由于缺乏统一的、操国家强制力的道德裁判,最终无以确定。看来,与其寄厚望于道德,不如重返法律的轨道。(侯国跃)

  范跑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范跑跑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如此大的“动静”,个人推测,不是因为范老师在地震险情发生的危急时刻,置一群未成年学生于不顾,率先跑离危险区域所表现出的所谓“道德瑕疵”上,很多人认为人在求生本能驱使下的行为,是可以得到宽恕的;而是因为范老师事后在网上一再高调出场,甚至搬出诸多诸如“自由”之类理论来支撑自己并不光彩的行为,进而发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会救的言论上。

  范某事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放厥词,其言令人反感。正如教育部的官员所言,你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

  显然,人们认为范某的言论已践踏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底线,一个守不住道德底线的人要为人师表,要对人讲师道尊严,并承担大众一致认为的崇高职业责任,怎能不受到质疑?

  在感性的愤怒后,舆论也学会了思考,作为教师的范某某该对自己的言行承担什么责任?大多数的观点倾向:“范跑跑”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也有人表态其行为涉嫌违法。其实,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虽然同属于人们的行为准则,但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却不处于同一层面,承担责任的条件也不一:道德责任受社会舆论左右,而承担法律责任需要立法依据。

  “法律责任”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性的概念,一般而言,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范某某的言行应当承担道德责任,看起来似乎争议不大,但若说要让其承担法律责任,就有一言难尽的感叹了。

  如果以法律的视角看范某言行,本人认为可以从行政责任作些有意义的讨论。范某是教师,其言其行受到《教师法》的规范调整毋庸置疑。对比《教师法》的相关条文,我们感觉范某的行为表现是有很大欠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范某在危险的第一时刻跑离现场,难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教师品行不良及影响恶劣的,学校及有关部门有权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因此,如果学校或有关部门能够认定范某事后发表的言论符合“品行不良”的标准并已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就不是没有理由和依据的。

  应该说,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如果因为学校没有妥善尽到保护学生的职责,从而导致学生发生伤害事故的话,学校可能因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前提条件是有过错。很多时候,学校的这种保护责任是由每个老师的具体行为完成的,根据老师的过错程度,学校来追究老师的行政责任。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七章第五十五条规定:“在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治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教育等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转移、疏散学生,或者采取其他必要防护措施,保障学校安全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这里的执行人显然是老师。对于教师该如何应对地震之类的突发灾难,地震管理部门或教育部门各种地震应急手册,都明确写着类似“震时值班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在桌下避震”“任课教师则要临时承担组织指挥者的责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第四十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我们庆幸,此次被“范跑跑”抛弃的学生所幸没有人伤亡,但如果仅仅将此事件以炒作为目的,最后归为个人道德问题结束的话,意义是不大的,谁能保证,下一个“范跑跑”的学生也能如此幸运?

  我们期望,“范跑跑”现象引发“教师道德品质”大讨论后有其更深层的意义,即给我们的立法机关出一道思考题:法治时代,教师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应当包括哪些内容?(石峰)

摘自《检察风云》2008年第14期


论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道德和法律的联系:我国提倡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两者必须要统筹协调,相互兼顾。企业管理也是一样,一方面要用规章制度去约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提倡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从外在的方面约束了员工,明确员工不能做什么,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员工的行为,但却不能约束...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道德与法律的联系1。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2。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最低的要求。3。两者在社会治理中都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二者应如何相互促进?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道德与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都可以成为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法律侧重对人们的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更多的规范人们的内心世界,二者从不同角度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调节者,维持...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两者相辅相成,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但是两者也有区别: 一是两者调整的对象不同。道德和法律在调整对象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道德主要...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1、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1)产生的时间不一致。道德是社会自古就形成的,从原始社会直至今日一直存在,而法律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制定的。(2)结构和内容不一致。道德一般来说只需要义务的支撑,并且每个人心中的衡量标准不一样,没有具体的体系,而法律具有很...

道德和法律
2.行为标准上的确定性与模糊性。法有特定的表现形式或渊源,有肯定明确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因而具体确切,可操作性强;同时,其被任意解释和滥用的余地小,易排斥恣意擅断。当然法的确定性也是相对的。道德无特定、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体现在一定的学说、舆论、传统和典型行为及后果中,其对行为的要...

为什么说思想道德和法律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_百...
法律和道德二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两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

临沭县17514827382: 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思考 ”家庭暴力,男女平等“ 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 -
务田万苏: 道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事物善恶辨别的标准,例如,欠债还钱.尊老爱幼. 而法律是对于一些严重的不道德事件予以惩罚,增加不道德成本,使得人欲行为这类不道德行为时更加谨慎,而减少发生概率.它具有预防和惩罚两层作用.例如,杀人偿命.任何违法犯罪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那么,男女平等,就是一个道德层面上提倡的和大家应该遵守的标准.家暴则是违法犯罪的范畴了.在婚姻家庭中,男女平等可以使得双方感受到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状态,那么这对于家庭的稳定具有深刻的意义,对于社会的稳定也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对立面就是“家庭暴力”,这是毁坏家庭稳定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包括冷暴力,法律对此应作为家庭不和谐的依据,允许此种情况下选择离婚).

临沭县17514827382: 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分析什么“公民安全”问?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分析
务田万苏: 把本属于法律的管辖范畴寄希望于道德谴责或道德自觉,只会是天方夜谭般的美好愿景.把法律的交给法律,将道德的还给道德,应该是解决问题的不二选择.“中国式过...

临沭县17514827382: 关注社会热点.(1)请分别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概括两幅漫画的行为有何共同之处?(2)漫画一中的行为有什么危害?(3)漫画二中的代言行为侵犯了消... -
务田万苏:[答案] (1)漫画中的问题疫苗事件和明星代言虚假广告事件,都是不道德和违法的行为,以此回答即可. (2)考查了问题疫苗事件的危害,从危害了孩子的生命健康,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等角度回答. (3)考查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事件侵...

临沭县17514827382: 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就这个时间进行分析 -
务田万苏: 可已从法律与道德的异同点去分析这个案例.同:法律与道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都具有约束人的行为的作用,法律与道德约法律与道德在一定范围内是重合的.如本案中,男生的杀人行为,在法律与道德中的评价是一致的.异:法律与道德的约束机制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国家强制力实施,主要靠外部手段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主要靠人的内心自我约束来实现它的作用.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也是不同的,法律是最底线的行为规范,而道德则更多的是倡导.如本案中,男生的考试酗酒行为是不受法律约束的,紧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而杀人行为就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临沭县17514827382: 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分别谈谈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务田万苏: 道德:一、父母把我们养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二、你也希望你的孩子孝敬你吧,所以道理一样的,你也要孝敬你的父母. 法律:法律上明文规定子女要赡养父母.

临沭县17514827382: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
务田万苏: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

临沭县17514827382: 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区别 -
务田万苏: 从调节领域来看,思想道德既涉及人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又涉及人们行文层面的问题,调解范围相对广泛;法律设计的则主要是人们行文层面的问题,涉及范围较为具体.从调节方式看,思想道德主要依据说服力和劝导力、社会舆论及风俗习惯和人的信念起作用;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从调节目标来看,思想道德着重于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出善良与高尚的要求,法律则着重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禁止与许可或允许的要求.

临沭县17514827382: 可否说说:道德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务田万苏: 道德其实是不成文的法律,因为它是公众认可的约束性规范,而法律是实质性的规则 区别:1道德是不成文的,而各国法律都是成文的; 2道德不具备强制性,而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比如严禁在公共场合吸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德规范,但是一旦有人在公共场合吸烟,大家只会觉得此人没有公德心,但如果严禁吸烟成为法律条文,那么肯定没有人敢以身试法; 3道德这种带有一定约束性的规范它的作用范围比法律更大,而法律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严禁随地乱丢垃圾这种酒不可能写到法律条文中; 联系:两者其实需要互补,共同存在在一个社会中,才会更好的管理各式各样的人跟事务,法律的约束内容其实与道德规范是一致的

临沭县17514827382: 简述法律和道德的区别? -
务田万苏: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二者的起源时间不同.(2)二者的形成方式不同.(3)而这在表现形式上不同.(4)而这在调整范围上不同.(5)而这在实现方式不同.

临沭县1751482738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
务田万苏: 对. 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