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的问题

作者&投稿:郝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问题描述:

道德经81篇中,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是哪一篇

解析: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道德经的一些问题,求助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竹简《文子》称《上?经》、《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

问天下看过《道德经》的人一个问题:道为何?德为何?道德何在?
我先纠正一个误解,《道德经》一书中的“道德”和现代汉语“道德”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观念,这本书不是讲述应该如何学习道德的,而是对人生智慧的一种启迪,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老子所说的“道”其实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十分的微小小到你我都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老子...

老子论述了哪些哲理问题?
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思想哲理问题:1.道的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道”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老子首创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反对上帝有知、天道有为,针锋相对...

老子《道德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1.如何解决人与自身的问题。 2.如何解决人与人的问题。 3.如何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人与自身的问题… 自古及今无论...对内:《道德经》第十六章讲:“致虚极,守静笃”。 "致"是动词,是做到。 “虚”无物,无藏。这里物就是物累。 “静”寂然不动曰"静"。 “笃”...

信者不美,美者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人者胜...
到的经历里面都是些很有哲理的语句。老子提倡人应以谦虚为本,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成相对观点。其实按说起来,我个人更喜欢老子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正的高手,绝不会满世界嚷嚷着自己是无敌的!刚回答了一个"大爱无言,上善若水"的问题,也是道德经的问题,道理同样.爱无需多...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问题五:道德经的真正含义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道德经》四十三章 科学与哲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不断地学习研究外在的科学...

我读道德经百遍,但现实问题很多仍无法解决,怎么办
没读通,慧性不足。要读《道德经》要先修性,再通身,再名事,进而可以化物。你的性是不达的,也许与《道》不是有缘人。

关于【道德经】中有两章的结尾一段雷同问题
也有人认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对象不同。在《道德经》一书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况,前后重复的情况都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认定为错简。此外对于“载营魄抱一”的“一”,有学者认为此一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与躯体合而为一身,不可分离;有人认为“一”...

道德经第八章提两个问题并解答
在组织中应认清自己的位置;善于保持沉静的心态;出于仁爱之心帮助别人;言出善于守信;为政要善于正治;处理问题要有能力;行动善于择时借势。只有利它而不与之争,才能避免过失。二怎样理解“夫唯不争,故无尤”?答:《道德经》是管理哲学,本章的“不争”指领导不与下属争功利,唯此可保无尤。

找到问题的根源— 读《道德经》第五章最后一句
《道德经》第五章最后一句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淮南子》记载说,“故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据专家说,长沙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上的《道德经》里记载的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中”所以今天就按“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来理解。01理解大意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闻:见闻...

马塘区13461936188: 有关道德经的问题 -
阴刚艾沐: 道”是自然规律抽象的反映.“德”是先天的资质,它如同天平的支点,起着协调作用.它与智慧不同之处就在于,智慧是运用的过程反映,而老子的 “德”是先天的反映,这个“德”就是天德,是神化的“德”,属于天地的理性.老子认为,...

马塘区13461936188: 大家好,在这里向大家提出几个关于《道德经》的问题.我在网上看到另一本道德经和我看的语句不一样. -
阴刚艾沐: 你好,语句不一样,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一样,道德经有好多不同的版本,语句不同,断句也不相同,最受认可的是锦书版.至于道德经怎么看,肯定是原文加译文同时看了,在原文跟译文都能通顺下来的同时,还是以原文为主,毕竟,原文是...

马塘区13461936188: 请教关于《道德经》的问题道 可 道 ,非 常 道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欲 以 观 其 徼 .... -
阴刚艾沐:[答案]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

马塘区13461936188: 问天下看过《道德经》的人一个问题:道为何?德为何?道德何在? -
阴刚艾沐:[答案] 我先纠正一个误解,《道德经》一书中的“道德”和现代汉语“道德”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观念,这本书不是讲述应该如何学习道德的,而是对人生智慧的一种启迪,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 老子所说的“道”其实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

马塘区13461936188: 道德经中的问题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人到最不顺的话就是顺利的开始,人到最辉煌的时候就是走向失败的开始,大概是这个意思,那句话怎么说... -
阴刚艾沐:[答案] 老子的道德经并没有一章完全明确的指出和你说的那一段话相合 不过却有很多的章句体现出了楼主上面的意思.老子的很多文章都有提到此类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有正反俩面,万物复阴而抱阳,当一件事物正在成长的时候就会有另一面走向衰弱.比如...

马塘区13461936188: 关于道德经的问题 -
阴刚艾沐: 道德经的版本非常多,没人说的清哪本是真,或者说真本早就没有了.比较好的版本有河上公本,王弼本.70年代发现的帛书本是现在发现的老子全本中的比较早的版本,应该更接近真本.

马塘区13461936188: 《道德经》的思想 -
阴刚艾沐:[答案] 度己度人:道教之宗旨 道生天地:道教之宇宙观 重人贵生:道教之人生观 自然无为:行事之原则 柔弱不争:处世之态度 心若空谷:修身之境界 清静寡欲:修道之关键 返璞归真:行道之目标 善恶报应:自然之规律 这个主要是从《道德经》总结的 ...

马塘区13461936188: 《道德经》有关的问题《道德经》第五章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二十七章又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这该怎么... -
阴刚艾沐:[答案]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没有自认为仁义的标准,也没有所谓的不仁义,一切以天地法则为准绳,所以圣人为事,平等待人,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则是尽其所能,用过即毕. 后一句是说圣人渡人,无善无恶,随缘应事,因...

马塘区13461936188: 道德经中的问题 -
阴刚艾沐: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动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顺应自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尝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从而看出老子思想中,人能够满足温饱,身体健康就够...

马塘区13461936188: 有关道家中老子的《道德经》的问题《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 )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居其一焉.(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
阴刚艾沐:[答案] 前两空帛书为“王”,更早的楚简本亦为“王”,王字应是原貌 可参考《帛书老子再疏义》尹振环先生很详细的写了《改“王大”为“人大”,硬伤不轻!》 《老子》是写给君王看的所以应是“王”字. 最后一空是人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