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具有忧患意识的历史人物的主要事件

作者&投稿:茌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孟子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

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 。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

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宣王不听,“燕人畔”。

王曰:“吾甚慙于孟子。”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并未见用。

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

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

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2、范仲淹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

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

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

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

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3、屈原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

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

4、杜甫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 *** 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5、陆游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

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

时孝宗在宫中取乐,并未重视,陆游得知后告诉大臣张焘。

张焘入宫质问,孝宗遂罢陆游为镇江府通判。

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

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

张浚派大将李显忠、邵宏渊领兵出击,收复灵壁、虹县,进据符离,因李邵不睦,宋军大败(符离之战),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

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

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说:江东之地,自吴国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

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

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或到建康,这样以来,可以争取时间建都立国,而不令金朝生疑。

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就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贬陆游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

有人进言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




忧患意识是什么?
问题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什么意思?有什么哲理吗?人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吗? 5分 只有时常怀有忧患意识才能得以生存发展,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忧患可以激励人发愤图强,磨难可以促使人登峰造极,相对而言安乐却可以使人消沉死亡。所以人要有忧患意识了,古语不是有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试论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劲生命力,就在于其忧患意识源远流长。它从古到今连绵不断,逐渐积淀到民族心理的深层,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普遍品格,成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其中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意识。这种优患意识既是对历史的沉思,更是对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注。

宋明理学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宋明理学可取之处是: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

写范仲淹的忧患意识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 《醉》文中欧阳修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表明他对政治的失望,转而寄情于山水。而《岳》则直抒胸臆,范仲淹在...

读《孟子》有感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400字?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之父死在越军的箭下,吴王苦练了两年的兵,终于亲自率兵打败了越军。勾践为报国耻,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养足精力,起兵灭吴,成为一代霸主。勾践得以复国,是他忧患于自尊与国耻的结果。具有忧患意识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安适富饶的...

为什么说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因循守旧,重
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然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

中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忧患意识
但长辈造就的温馨环境使有些人长期不能自拔,一接触现实便怨天尤人,动辄悲观失望。他们老是回味生活中那曾“闪光”的历史,或羡慕别人更美好的环境,或嫉妒他人更优越的条件,其实谁都知道放弃个人的努力是不可取的。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中学生,若能具有忧患意识,经受些挫折磨练,就可以逐渐形成坚定的人格...

叶绍翁是哪个朝代诗人
此时的叶绍翁,不再是岩后村一味关心野趣的乡野小子,而是关心人类共同母题,具有忧患意识的大诗人。一个超越时空束缚的诗人,从祖父辈们的世俗战场转移到人类共同的心灵场,并最终获得了大自在。叶绍翁的历史评价:“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句...

郫县15699001766: 居安思危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
绽蓓聚乙: 以下是几个居安思危的名人事例:1. 孙叔敖:在担任楚国的令尹后,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但他却意识到地位越高,处事越要小心谨慎,于是整理好衣帽接见了一个穿着麻布丧衣的老人,听取了他的意见.2. 魏绛:在晋悼公享受胜利的贡品时,...

郫县15699001766: 有关忧患意识的名言或历史事件,要有朝代,人物 -
绽蓓聚乙:[答案] 思所以危则安矣 思所以乱则治矣 思所以亡则存矣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张载《西铭》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郫县1569900176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列举了哪六个人历史人物的事迹,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 -
绽蓓聚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郫县15699001766: 古代关于义的故事 - 举一些例子(古代的)举一些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
绽蓓聚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秦始皇的成就和秦二世的灭亡,以及唐的兴盛和灭亡都是很好的例子. “舍生取义”——文天祥、于谦、夏完淳、谭嗣同等人,文天祥,坚决不屈服于蒙古人,明知会因此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鞠躬尽瘁”——诸葛亮是最好的例子,为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耗费一生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穷困潦倒,还忧国忧民.

郫县15699001766: 参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200字的排比段. -
绽蓓聚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郫县15699001766: 跪求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的练习题(带答案)Rt -
绽蓓聚乙:[答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点排查)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 ) 2、法家拂士 (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

郫县15699001766: 有那些道德维持社会秩序的事例?? -
绽蓓聚乙: 孔子作《春秋》,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周礼来维护当时被破坏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史学经世的意识到司马谈、司马迁纂修历史的时候变得更加自觉.司马谈说:“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

郫县15699001766: 能否看出汉武帝有一种忧患意识,为什么,结合历史作简要回答,,,,,,,,急急急急 -
绽蓓聚乙: 能,汉武帝一生都在打仗,打完西边打南边,可以说他穷兵黩武,但是这也是他总感觉大汉周围一直不安定,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些问题...

郫县15699001766: 李白和杜甫的生平事迹 -
绽蓓聚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之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中亚的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

郫县1569900176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实论点 急!明天要叫作业了 -
绽蓓聚乙: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四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告诉世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