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王。武王和文王对比,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作者&投稿:向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比较厉王和齐王,他们的结局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劝周厉王改恶从善,他对周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都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召公力谏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是周厉王一意孤行,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结果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那个地方了。一些地方的领导人一旦当权,就威风八面、有的干部自以为高人一等,大权独揽,睥睨一切、颐指气使、霸道蛮横、官气十足、老虎屁股摸不得,容不得半点的不同意见,把一切不同意见都当作对其权威的挑战,非要严酷打击迫害不可。如此,敢说真话的就越来越少,乃至于没有人说真话。而国民中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处世哲学又助长了这种霸气,自己也受其害而采取退避三舍、一味忍让的态度更为专横独霸的官场作风推波助澜。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妻、妾、客人问的“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其妻、妾、客都说他美于徐公。可他又自知之明,翌日徐公来,他端详徐公,又对照镜子自视知道徐公比自己长得好。从而深有领悟,与时入朝以此为例讽齐纳谏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齐王听从了他的进谏,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可见,周厉王拒谏和齐王纳谏两种态度两种结果。同理,李世民重用隋朝旧臣魏征,魏征以直面犯上冒死进谏而著称,魏征死后李世民痛感失去了一面镜子。纵观历史上所有的明君清官莫不是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


社会上敢于直说真话的是大好形势的充分表现,如果多的人做真人,吐箴言、说真话,也越来越能说真话,少假话,那么社会上的假丑恶的现象就会少得多,真善美的因素就会越来越多。

1

周文王,商末“周族”首领。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侯,故亦称“伯昌”。任用“太颠”、“散宜生”等能人,施行裕民政策,国力日盛,却为纣所忌,囚之于羑里,后献“有莘氏之女”、“骊戎之文马”等宝物及疏通朝臣始得获释。他曾解决虞、芮两国的争端,出兵进攻犬戎、密须、黎国、邗,又击灭崇国,修建都城丰邑,并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汝水等流域,作灭商准备;文王43年,改元“受命”。在位50年,传说其晚年已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正妃太姒为其生十子:依次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文王临死时嘱其次子姬发早图灭商。姬发继位后,秉承父志。受命十二年(约前1046年),武王见时机己到,发兵行都朝歌,讨伐纣王。两军战于牧野,商军大败,昏庸的纣自焚于“鹿台”,商亡。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首先追封父亲姫昌为文王。

传说现在通行之《易经》及《后天八卦》(故又名《文王八卦》)皆为文王所著(先天八卦则属于远古河图洛书) 。

传说周文王是黄帝的后裔,世系如下: 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蟜极——帝喾高辛氏——后稷(周始祖,西伯)——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毁渝)——公非(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

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2

周武王(? —约前1043年),西周的创建者,姓姬名发,谥号武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前1050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沿用“受命”年。武王母亲为“太姒”,其正妻为“邑姜”。

文王临死时嘱其早图灭商。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姜尚、周公、召公等人治理国家,周朝日益强盛。受命十年(约前1048年)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竟有800个。

受命十二年(约前1046年),商纣王已把商朝搞得一团糟。武王见时机己到,便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进攻商纣行都朝歌,讨伐腐朽的商朝。两军战于牧野,因商朝奴隶兵阵前倒戈,商军大败,昏庸的纣自焚于“鹿台”,商亡。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首先追封父亲姫昌为文王和另外作出一系列调整:

将被纣王诛杀的比干改葬,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箕子。
对其他部族实行大分封:神农氏的后人封于焦,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天津蓟县),尧的后人封于祝(江苏赣榆),舜的后人封于陈(河南淮阳),夏朝的后人封于杞(河南杞县),
由于商朝的实力还在,于是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安放在商朝的首都殷。为了包围武庚的地盘,又分封了自己三个弟弟:管叔(姬鲜)于管(河南郑州),姬度于蔡(河南上蔡),霍叔(姬处)于霍(山西霍州),是为三监。
为了加强对已经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对周的元老实行大分封:召公于燕(河南偃师),姜尚于齐(现今山东)。
灭商三年后武王逝去,时年四十三岁.由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和太公姜尚辅佐继承人成王。传统上,周武王,周文王,尧舜禹和汤一向为后世所尊崇



http://hi.baidu.com/lovesue/blog/item/65ec60d9df3ac52e10df9b4d.html

 厉王是昏君 武王和文王都可以说是周朝的开国之君
  周厉王(?~前828)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37年。 公元前858~前828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他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防御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国人暴动”后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姬胡的谥号是厉王。

  周文王
  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其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时,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史记·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他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第六年灭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诗经·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沣。”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50年,称王前立国43年。死后葬于毕(指陕西长安县与咸阳之间渭水南北岸,境域较广)。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颂诗。

  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3年)周文王姬昌次子。中国西周第一代帝王。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厉王是昏君 武王和文王都可以说是周朝的开国之君
  周厉王(?~前828)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37年。 公元前858~前828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他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防御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国人暴动”后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姬胡的谥号是厉王。

  周文王
  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其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
  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时,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史记·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他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第六年灭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诗经·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沣。”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即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50年,称王前立国43年。死后葬于毕(指陕西长安县与咸阳之间渭水南北岸,境域较广)。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颂诗。

  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3年)周文王姬昌次子。中国西周第一代帝王。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周文王还是周武王伐的纣?很纠结!他们是什么关系?期最著名的是哪一场战 ...
武王伐纣,文王那时候是发展经济 周文王是周武王父亲,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儿子 最著名的是牧野之战,商周之际 ,周武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决战 。

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是谁?什么关系?
周文王是姬昌,周武王是姬发,周文王与周武王是父子关系,周文王是父,是周武王是子。1、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人。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690年,武则天...

周文王和周武王
奠基者就是一个国家将要建成,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建成的;建立者就是宣布成立,或者是独立的意思,你看,姬昌打一个国家快建好了,商朝也快被打败了,但是最后死了,他的儿子姬发代替他建立了周朝,姬发给这个国家取名‘周’说明这个国家已经成立了,所以姬发是建立者。周文王是他儿子封的,在史书上,...

武王,文王,厉王是什么关系?分别在位多长时间
,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在位13年。周厉王姬胡(?―公元前828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1年。文王和武王是父子,厉王是周武王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儿子。

周文王和周武王什么关系 子承父业完成宏图大志
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为了救他被纣王害死,姬昌死后嫡次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周武王的哥哥是被纣王害死的,不管是国仇还是家恨,周武王和纣王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多。周武王继位之后任用姜子牙为国相,继续完成父亲周文王没有完成的遗愿,不断筹谋灭掉商朝的事情。此时纣王已经是四面楚歌,周武王抓住机会联合其他...

周武王和周文王和武帝王临终之前有什么任务休息吧?
文王当时应该就是需要周武王去继续他的一些事业方面的东西,就是说团结其他的人群对抗商朝,周武王当时虽然已经消灭商朝,但是还没有能够实现稳定,这个应该是他想要他的后代做的事情,其实最主要的应该也就是担心自己之后这个王朝的一个走向和发展,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周武王和周文王是什么关系
周文王和周武王是父子关系。周文王是姬昌,周武王是姬发,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曾在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中出现,这父子俩秉承天意去讨伐纣王,最终商朝覆灭,姬发创立了周朝。周文王为周朝创下了最初的基业,和非常显赫的名声,那时候的诸侯多愿意追随文王。而他在位期间,周朝的国力...

周武王周文王的关系
父子关系。历史上的周文王,与正妻太姒一共育有十个嫡子,其中伯邑考是嫡长子,姬发即周武王是嫡次子。因此,周武王周文王是父子关系。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

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是谁
周文王 即 姬昌。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武王 即 姬发。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

《其实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一直在被世人所混淆》
提起周朝历史,人人都知道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可能也有人知道周公旦,他们既是君臣也是父子。可是,他们是最容易被世人所混淆的历史名人。被混淆的不是他们的身份而是他们所创造的历史功勋。大家都知道周文王与周武王和周公旦是父子关系,周武王是周公旦的哥哥。这三人对周朝封建统治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

灵台县13678906866: 和氏献璧中楚厉王和楚文王分别是怎样的人? -
官凤羟甲: 楚厉王是个不辨忠奸,不明是非的人,武王同样不分青红皂白;而楚文王是位有道明君,没有听信小人谗言,具有识玉的慧眼,并最终得到了"和氏璧".说明他是个明辨是非的人.

灵台县13678906866: 历史总结奴隶社会
官凤羟甲: 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春秋则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 1.政治:夏商早期就有一套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制度;其对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很 大影响. 西...

灵台县13678906866: 古今中外名人事例.每则300字左右 -
官凤羟甲:[答案] 1、夸父逐日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2、卞和与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

灵台县1367890686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如有关资料
官凤羟甲: 你说的是将相和的故事吧>:))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

灵台县13678906866: 和氏之璧体现了什么品质 -
官凤羟甲:[答案]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拿去献给楚国国君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

灵台县13678906866: 周公制礼作乐 - 有什么意义传说周公制礼作乐?传说周公制礼作乐,即指王朝各种制度的
官凤羟甲: 规定合理秩序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民族的认同感 好评哦 亲 └(^o^)┘

灵台县13678906866: “随”和“和” -
官凤羟甲: 和氏璧:《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历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而断其左足,厉王毙,武王即位,和氏又奉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灵台县13678906866: 简介周朝有多少个天子周天子的称呼、事情,越详细越好(不是诸侯)谢
官凤羟甲: 周王朝帝系表 西周朝 文王->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 夷王 -> 厉王 -> 共和行政 -> 宣王 -> 幽王 东周朝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庄王佗 -> ...

灵台县13678906866: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 -
官凤羟甲:主要人物:蔺相如、赵惠文王 秦昭王 完璧归赵故事: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

灵台县13678906866: 楚文王与和氏璧有什么关系 -
官凤羟甲: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