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南巡,乾隆将其列为第一功德,为何晚年却说南巡无一益处?

作者&投稿:才旦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乾隆帝为何六次下江南~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多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功业之一。清朝文献记载乾隆先后六次南巡江南: 第一次,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41岁)。 第二次,乾隆22年(公元1757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京 (乾隆47岁)。 第三次,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京(乾隆52岁)。 第四次,乾隆30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京(乾隆55岁)。 第五次,乾隆45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京(乾隆70岁)。 第六次,乾隆49年(公元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京(乾隆74岁)。 说起乾隆南巡,南巡的目的何在?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巡视水利河工,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而自己却迷恋于江南美景;或说是为了“搞清自己的出身及身世的真相”;或说他迷恋南方美色,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纵观乾隆南巡,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视河工,督修水利 江南是清朝的粮食主产区和供给地区,早在宋元时期,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是,南方和江南又是水患频发的地方,因此,当年康熙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江南稳定 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号称财富甲于天下之地,是清政府财税收入与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安定至关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反清复明”暗流涌动,斗争相当激烈,以后不少“文字狱”案都发生在这一地区,而且黄淮水患频繁,浙江海塘告警,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乾隆相信自己的“圣明”,希望通过南巡整饬吏治,解决社会问题,稳固清朝的长久统治。 三、笼络官吏士人,扩大统治基础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网罗各级官吏旧属,结交学子士人,笼络百姓民心。凡是他南巡经过的地方,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赏赐他们的子孙功名。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科举考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四库全书》编成后,他个人还掏钱让人抄录了三份,分别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当地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无疑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南巡所到之处,他还经常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不同程度地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适度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 四、彰显皇权威严,展示和平盛世 无论是隋炀帝巡游江都,还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南巡江南,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彰显皇权的威严。而且康熙、乾隆统治时期正处于“康乾盛世”之时,乾隆南巡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声势浩大,并且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尽显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康乾盛世”盛世奢华美景,也反映出历代封建皇帝好大喜功的秉性本质。 五、检阅军队士气,显示清朝军力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军队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震摄江南与边疆不安定的势力。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六、饱览山川美景,迷恋江南食色 乾隆喜爱舞墨书画,兴致高雅,他所到的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有他的书法手迹。因此,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饱览江南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最新的一种说法,就是乾隆多次江南之行是迷上了“江春徽菜”,回京后,好几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肴,几次旨令御厨烹制,却始终难以如愿,总是做不出那个味。于是,他每次南巡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他的御厨班子随行,以便学得江春接驾宴中的徽菜佳肴的烹饪技艺,并采购到相关徽菜原料带回宫中去试做。 七、南巡浙江海宁,弄清身世之迷 民间传说,雍正帝胤禛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此男儿即后来之乾隆帝,乾隆实为海宁陈氏之子,故乾隆是汉人的血统,而非满族血统。小说家金庸(浙江海宁人)根据民间传说与野史的记载为题材,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乾隆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所以南巡去浙江海宁陈家访察,搞清自己出身真相。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或住宿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以后不是皇帝亲临,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 然而,这个故事与传说已经被历史学家和各种事实证实是杜撰伪造的,它完全是一个虚假的传闻。乾隆六下江南,四赴海宁,住在陈家花园,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海宁往何为?欲观海塘形”,也就是视察他耗费巨资修筑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就连《书剑恩仇录》的作者金庸在1975年为他流传甚广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撰写后记也指出了“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这段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1994年,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提到:“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可见,关于乾隆身世之迷流传久远的缘由是怀有“汉人皇朝才是正统王朝”观念的人编撰出来的,假如乾隆如传说的那样,是被当时掉了包的陈家儿子,那从此后的清王朝就是汉人血统的封建王朝了。既然乾隆身世之迷有假,那么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是弄清自己出生身世之说就不足而论了。 八、乾隆六次南巡的影响与后果 尽管乾隆南巡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这样就造成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致使国库的日益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从盛世康乾走向衰落,到道光年间,清朝已走到内忧外患交织相错的危险局面。

乾隆六次下江南,原因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饱览山川美景。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其中州的狮子林乾隆特别喜爱,于是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搬进避暑山庄的,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嘉兴的烟雨楼和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文津阁、仿无锡的双湖夹镜等多处江南名胜。
2、视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3、乾隆皇帝性格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治国方略等,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1684年—1707年间曾经六次南巡,但康熙六次南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其往返供仪,悉发内帑,还曾要求“预饬官吏,勿累闾阎”,比较节俭。乾隆则不然,他坐享其成,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为游遍江南锦山绣水耗用了大量民脂民膏,其目的与作用皆不可与其祖父同日而语。
4、阅兵。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5、笼络人心。一来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二来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三者在南巡途中乾隆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四者当年清兵入关,在江南杀掠太重,“嘉定十日”、“扬州三屠”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康熙、乾隆等均将笼络当地士民人心作为重要事件处理,如重修史可法庙等措施。

总体来说,乾隆六巡江南,过大于功。“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但是,这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清史稿·吴熊光传》载,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这是因为乾隆每一次南巡都会事先修整街道,修缮码头。再加上乾隆非常喜欢看戏,当地的官员为了讨好乾隆,就一定会搭建戏台。然而这些支出就耗费高达30万两白银。所以每次乾隆出巡都会花费上百万两的白银,这给当时清王朝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而且当地官员为了解决这么多的财政压力,也会选择向老百姓多征收一些税款,也使得老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

乾隆其实作为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其实形容针对一些叛乱还有兴修水利都做出了一些重大的贡献。但是乾隆也是一个非常好大喜功的人,比如每一次南巡他都会花费上百万两白银。也使得当时清王朝的国库经常处在一个亏空的状态。为此乾隆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创了议罪银的制度。导致当时很多贪官污吏为了免除自己的罪行,纷纷向乾隆交纳一些罚款。但这也造成了当时贪污腐败现象十分的严重。

所以说乾隆后来的南巡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并且由于多次南巡导致国库空虚,也使得军队没有军饷,导致军队没有任何的战斗力。并且由于像老百姓,征收了很多苛捐杂税,使得当时农民起义非常的多。这也沉重地打击了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可以说清王朝从乾隆晚年时期就已经走到了非常落后的局面。

再加上和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使得当时清王朝在面对外国科技的时候往往处在一个非常落后的局面。当然这也导致了后来清王朝的衰落。



六次南巡,乾隆将其列为第一功德,之所以晚年却说南巡无一益处,是因为他反思了。

六次南巡,乾隆将其列为第一功德晚年,却说南巡无一用处,是因为到了晚年之后,他反思了自己的一生,觉得南浔确实是毫无用处的一种做法。

乾隆在位期间,做的最多的就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一共六次南巡,乾隆将其列为第一功德,但是晚年得是时候,发现南巡无一益处

因为乾隆老年的时候,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年轻时候的行为,南寻大多只为吃喝玩乐。


乾隆六次南巡的评价:乾隆南巡有什么弊端
乾隆南巡地点 清朝乾隆皇帝曾经六次南下,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乾隆皇帝说明了他南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因为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江浙地区地大物博,人员稀少,皇帝应该前去考察,问民疾苦;三是大学士、九卿援根据经史以及圣祖南巡之例子,建议允其所请;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古迹...

乾隆皇帝几下江南?
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过六次南巡。并且前两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以浙江杭州为终点,还登上绍兴会稽山祭禹陵而还,意在炫耀国力、安抚江南民心、视察耗费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乾隆帝六下江南目的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圆明园的资料
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

大家谁知道乾隆六次下江南分别是在哪一年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开始第一次南巡,正月十三日从北京出发,至苏州后,自吴江到嘉兴,驻跸在秀水县北教场大营,即北门外杉青闸对面的御花园。次日游览烟雨楼,有《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诗记其事。第二次南巡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事隔六年后“旧地重游”,写下了《题烟雨楼》诗。由于前次登...

同样都是南巡 百姓对待康熙和乾隆为何完全不同
说到底,地方官不可能自己掏腰包来置办这些昂贵的贡品,也不可能拿自己的钱去填藩库的亏空,最终都是要摊到百姓的头上。因此,乾隆的后几次南巡实际上并不受百姓的欢迎,反而将其视为瘟神。受苦的还不仅仅是百姓,乾隆南巡也成了商人的一大负担,比如扬州的盐商们就苦不堪言,每一次接驾都要花费数...

乾隆的贡献?
”乾隆认为:百姓富足,君孰与不足?朝廷恩泽,不施及于百姓,那将施于何处!所以,乾隆断然下令蠲免全国钱粮。据统计,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先后五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其中一次为400万石米),累计蠲免赋银2万万两,约相当于5年全国财赋的总收入。...

作为雍正皇帝的宠臣 他们为什么得不到乾隆的认可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安抚江南士绅、敲打江南官吏,就是出自此意。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推行的诸如“士绅一体当差纳粮”、“摊丁入亩”等财政改革,已经严重得罪了江南的既得利益阶层,让这一地区的反清思想变得异常活泛,乾隆皇帝也只得对曾经主政这一地区,“任性使气,动辄肆詈...

康熙和乾隆都下过江南几次?意义是什么?
康熙作为创业之主,兢兢业业,利用南巡,安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基础,发展封建社会,并能躬行节俭。其南巡进一步奠定了清王朝安定、统一、强盛的基础,使之由乱而治、由弱转强,起有重要作用。乾隆效法康熙南巡,挥霍奢靡,据统计,六次南巡,各项花费总数达白银二千多万两,所带随从与地方官员还趁机敲诈...

乾隆一生六次下江南,到底有哪些目的呢?
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道:以后不是皇帝亲临,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不过,这种可信度比较低。我认为,乾隆南巡的目的肯定不会这么简单,他六下江南的活动,除了游玩名胜古迹,寻享坐乐外,还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大端,东南地区号称财赋...

乾隆下江南几次?
正月,首途南巡。免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逋赋、额赋。二月,阅河工闸堰。三月,谕浙江士庶崇实敦让,子弟力田。命班弟掌驻藏大臣关防。定西藏善后章程。四月,赈江南各省州县水灾,免江南及河南州县多年逋赋及额赋。五月,结束南巡返京。2.乾隆二十二年(1757) 四十六岁 正月,二次南巡,免江苏、安徽...

康定县18436934176: 和珅在历史上受宠的原因是什么?
蒯谈益智: 清以来,明君屈指可数,乾隆帝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样的一个贤君身边,竟时刻跟随着一个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和珅,民间有“和珅扳倒,嘉 庆...

康定县18436934176: 康熙和乾隆都是六下江南,两人有什么不同 -
蒯谈益智: 康熙和乾隆都是六次南巡,两人也都是说为了治理水患、考察民情.但在实际过程中,两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可能和康熙、乾隆两人的眼光抱负、性格、爱好不同有关系.但另一方面,也和他们两人当时的国情相关.康熙年间,经过多次征战,天下方定、百废待兴.而到了乾隆年间,国家财力雄厚,士大夫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康定县18436934176: 康熙和乾隆为何皆六下江南
蒯谈益智: 康熙(玄烨)、乾隆(弘历)在位期间,都曾六下江南,即所谓南巡,可谓清代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康、乾都是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又都以巡视河工、咨访吏治民情为由,各自历经二、三十年,前后六下江南,表面看来似无二致.其实,由于康、乾所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各自的统治作风也迥然有别,因此他们南巡的目的、客观效果和影响,也很不一样.(剩余3799字)

康定县18436934176: 乾隆六下江南分别干了什么? -
蒯谈益智: 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6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乾隆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事业之一.他6下江南,开支浩繁,成为乾隆中叶国势渐衰的原因之一.他如此兴师动众南...

康定县18436934176: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内容 -
蒯谈益智: 原文如下: 去余家十余里,有瞽者姓卫,戊午除夕,遍诣常呼弹唱家辞岁,各与以食物,自负以归.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干,无应者.幸井底气温,又有饼饵可食,渴甚则咀水果,竟...

康定县18436934176: 木渎古镇好玩吗? -
蒯谈益智: 木渎古镇位于苏州西郊灵岩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现已修复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盘隐草堂等,其深厚的文化...

康定县18436934176: 不同时期的西湖十景分别有哪些 -
蒯谈益智: 西湖十景指分布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十个有代表性的景点.通常是指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以及柳浪闻莺这十个景点,其中许多又被改编成广东音乐. 西湖十景最早称呼...

康定县18436934176: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的原因?简要回答?????急 -
蒯谈益智: 你是要分别说还是一块说 算了 我都来一遍吧 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三年到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间曾经六次南巡,而康熙南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 第一、二次南巡,察视河工,相度形势.第三次南巡,策定新的治河方略.第四次南巡,河工初步告成.第五、六次南巡,筹划善后之规.总结: 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

康定县18436934176: 乾隆到现在多少年 -
蒯谈益智: 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雍正帝第四子,清代著名皇帝,乾隆是其年号,1735- l796年在位.他统治期间,6次南巡浪费无度,夸称多次战争为“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到现在已经有270年了

康定县18436934176: 乾隆为什么要3下江南? -
蒯谈益智: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貌似去找美女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