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秦诸子讲故事喜欢埋汰宋国人

作者&投稿:养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先秦诸子讲故事和寓言,喜欢埋汰宋国人?~

宋国人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故事里,其形象通常是迂腐的、傻傻的。为什么先秦诸子讲故事都喜欢埋汰宋国人?宋国人为什么容易被黑呢?
1、与宋国的出身有关
宋国在西周分封时地位极高,是公爵国。封国始祖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国都是商朝旧都商丘。宋国人的殷商古风犹存,消极无为。同时又身份特殊,在诸侯国中享有“与周为客”的待遇。而且宋国人继承了先祖遗风,长于经商,不善农耕。
由前朝遗民构成的宋国,民风、民俗、国人性格均迥异于其他诸侯国,这是导致先秦各国对其侧目的基础原因。不过,因为宋国在文化领域中也始终保持强势,因此春秋初期的宋国人形象还不算太差。
2、与宋襄公的“仁义”有关
出身傲娇的宋国,因宋襄公的出现,使各国找到嘲讽、揶揄的宣泄口。这名奉行“蠢猪式仁义”的国君,因泓水之战失利,使宋国人迂腐形象更根深蒂固。
当时,宋楚开战,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在北岸列阵。楚军渡河,宋大司马公孙固建议“半渡而击”,被宋襄公拒绝。楚军渡河列阵时,公孙固劝宋襄公发动奇袭,仍被拒绝,最终宋军被强大的楚军击败。
战后宋襄公仍坚持认为“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坚守古训,不知变通。
3、与宋国不思进取有关
宋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非常微妙,因为夹在晋楚两国中无法安宁,80年里遭受40次战乱。加之原本国力较弱,又做不到左右逢源,成为大国角力的牺牲品。即使在晋楚和解后的数十年里,宋国也没能抓住机遇发展,反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宋国的这种特性留下“郑昭宋聋”的说法:郑国人聪明机灵,宋国人迂腐呆板。而且宋国人的善仁、守旧始终如一。西汉时的司马迁在考察各地民俗也记述,梁宋地区“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
4、与宋国的弱小有关
因为国土面积较小,缺乏战略纵深,加之民风温顺良善,甚至呆滞愚昧。在春秋末期,宋国越发弱小无为,被大国所无视。弱小的不仅挨打,而且还会挨骂,动不动就成为别人的嘲笑对象。
因此,在先秦诸子中才出现宋国人守株待免、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等一系列迂腐故事。国小势弱,诸子讲故事如果不黑宋国,难道敢去得罪秦、赵、齐这些强国吗?

之所以在诸子百家的寓言故事中,宋国的傻子占的比例较多,主要还与当时宋国人给其他诸侯国的一些印象有关。宋国人和春秋时周朝的其他封国不一样,因为大部分是殷商后代而对于周王朝这样一个姬姓为大氏族的国家来说他们就是异类。宋国人十分的讲究礼节,以至于有时候显得很过度,给其他诸侯国留下了一个呆板的印象。

宋国人十分讲究规矩、平等,而代表人物便是他们的君主宋襄公。有一次与楚军大战的时候,宋军在岸边迎敌。,因为两军之间隔着一条大河,此时楚君,慌乱渡河,而宋军的将领就建议,趁此机会攻击楚军,而宋相公义正言辞的拒绝了,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不能偷袭他们。等到楚军过河摆好阵一切都晚了,最后宋军大败,宋襄公也狼狈逃走。

将领们纷纷埋怨君主贻误军机,而宋襄公却说古时仁义的君子,打仗的时候,不杀老弱病残,不靠阴谋诡计。所以随便是国家灭亡了,我也不能做这种没仁义的事,这个故事也沦为一时的笑柄,深刻的反映了他的迂腐。


而还有一个郑昭宋聋的故事也讲了,宋国人不知变通,死板僵化。所以慢慢的流传到后来,宋国人就成了傻子的代表,像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的主人公都是宋国人。不过宋国人的这一份呆傻,其实从某些方面讲也是他们坚守内心的准则,不为世俗随意变通的高贵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爱讲“宋人”的短长、喜欢以他们为嘲弄对象呢?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宋国是殷族后裔建立的,商亡之后,为了不绝其祀(战国以前,兴亡继绝是所有贵族应该遵守的原则),先立纣子武庚,武庚反,改立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以奉殷祀。这就是宋国。其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宋国君常常自谦地说,宋国是“亡国之遗”,其实这也是事实。失败者是弱势者,强者嘲笑弱者,仿佛是一条铁律。未庄的人们嘲笑阿Q,阿Q嘲笑王胡、小D或小尼姑也是明证。 二,宋国封爵为“公”,在周初是最高的,与之比肩的只有周公的封国——鲁,连姜尚的封国——齐,也仅仅是“侯”爵。宋国封爵高,但国势很弱(墨子就讽刺楚国攻打宋国是百万富翁偷盗破落户),春秋时老打败仗。其他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宋国又嫉妒,又看不起,嘲笑可以化解因嫉妒而产生的痛苦。 三,宋国既然是殷人之后,其它各国统治者多是周族姬姓之后,周、殷两族文化差别很大,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虽然,殷人受封于宋以后,政治制度上不会完全保持殷商那一套,一点变化没有,必然向周靠拢,但文化习俗上必然保留许多殷族的东西。孔子晚年做梦“奠于两楹之间”,说这是殷人习俗,自己是殷人之后,恐怕寿数不多了,可见当时殷人还是有许多不同于周人的习俗的。这就会令宋国四周许多姬姓诸侯国的统治者和人民看不惯(如阿Q鄙薄城里人把“长凳”称之为“条凳”;煎大头鱼不放半寸长的葱叶,放“葱丝”等),被看作是异类。宋国人自然会受到周族人的嘲笑。殷族人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可笑的,于是后代说到愚人闹的笑话,常以宋人为模特。 四,从西周进入春秋之世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政治力量重组,原有的贵族制度解体,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也逐渐消失。奇怪的是国力中下的宋国却还保留许多不适于竞争贵族的礼仪制度。如宋襄公在与楚国作战时“不鼓不成列”(对方不排好队列,自己不进攻)“不杀二毛”(不杀年老的军人)等等做法就属于贵族战争的游戏规则,春秋时代已经不被理解。战国中期以后的先秦诸子散文中,越来越多地通过完整的故事来表达观点,这些含义深刻的小故事则是今天所称的中国古代寓言,它包含了很多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宋国作为一个东周列国中不很大的国家,在寓言故事中却频频出现,而且极具代表性,本文将透过先秦诸子寓言这一镜相窥探宋国的形象,并试图解释这一形象形成背后的原因。 一、先秦寓言和它的镜相特征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籍外论之。”郭象的《庄子注》解释为“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言出于己,俗不多受,故借外耳。”这种说法基本上为后来的注家和学者接受。“寓言十九”道出了寓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作用——取信于人。这意味着先秦寓言和现代意义上的寓言不同,它并非独立的文学作品,而是紧紧依附于理论部分的论据。东周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引用故事是诸子百家讲学论道,游客策士陈情说理的有效手段,今天所见的先秦寓言即由此而来,它的功用在于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加强思想的说服力,以辩倒论敌、说服人主,为争鸣或游说服务。 先秦寓言的功用直接决定了它的取材。诸子散文中寓言的材料来源主要有3种:原创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在西方传统的寓言,也就是现代意义上寓言中,原创故事占大多数,且主人公通常由动物担当,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原创的动物故事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先秦寓言则截然不同,多从后两种故事中取材,且以人为本,身份确凿是其一大特色:决大多数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人,而其中又以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为多。即使是无名可考的民间人物,也不象外国寓言中直接用农夫、渔人、父子等字样简单带过,几乎每个人物都说明了国籍。这一特点反映出先秦寓言的实用性:在说服力上,身边的甚至是耳熟能详的故事无疑比虚构的故事更胜一筹;而历史上关乎国家大事底经验教训更是游说的主要对象各国君主们所关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先秦寓言与当时的状况以及更早以前的历史都息息相关,也必有所反映。功利的目的还要求作者在引用故事为论据时,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心理。一方面,故事的人物和他的行为要有典型性和震撼力,方可使读者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故事要符合读者的认知。在叙述一个国家的故事时,如其中的情节和读者对该国的印象相距过大,就很难使人信服和理解。这两方面意味着先秦寓言作为一种历史的镜相,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先秦寓言中的人物和故事是经过加工的,在表现作者立意的情节上有所夸张和强化,使之戏剧色彩更浓,一些故事素材取自当时各国的史书,就更是二次加工的结果。因而寓言中的具体历史事件是不足为信的。第二,寓言中隐含了当时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观念,就好象动物寓言中狐狸总是狡猾的象征,人物故事也一样,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的人也会有特殊的概念化的形象。在这点上,先秦寓言对历史的反映比专门记述历史经过的史书更为直接。 二、先秦寓言中的宋人 宋国是先秦寓言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国家之一,在寓言集中的《孟子》、《列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里,都有宋国人的形象出现。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以论证方式来分,主要是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两种,反面教材中又主要有奸人和愚人两种。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语言故事中大多作为反面教材出现,且不是奸人而是愚人。 宋国的愚人主要有下面两种类型: 一是迂腐机械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重带自束”中的宋人望文生义,看到古书上“绅之束之”的字样,便用双重腰带捆缠自己的腰,而不知“绅”是名词,是用来记言记事的腰带,相当于今天的笔记本。再如《战国策·魏三》“宋人名母”中的宋国学子,三年学满归来,直呼母名。他不但不知此举迂腐不敬,反理直气壮地说:“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 二是莽撞无知者:《孟子·公孙丑上》“揠苗助长”中的宋人置客观规律于不顾,急于求成而适得其反;《韩非子·五蠹》中“守株待兔”的宋农夫因偶然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便荒废田业,守在树下等待再来撞死的兔子。 以上所举的是民间故事中的愚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历史上的著名愚人,宋襄公。他在泓水之战中一意孤行,坚持君子所谓的“仁义”以致错失了战机。宋国愚人的两种特质都从他身上体现出来。 另有一类宋人,他们的行为还不至于愚蠢,但也绝对不明智。如《庄子·逍遥游》“不龟手药”中的宋人有祖传的制药秘方,可使手保持不龟裂,但他只靠此要世世代代仍以漂洗丝絮为业,而一个客人购此秘方后则将之献给吴王,结果得到了封赏。这一类的人在寓言中往往被作为对比的对象,实际上也是以愚者的形象出现。 宋国虽然愚人众多,但有一类先秦寓言中常见的愚人宋国却几乎没有,就是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人。寓言中的宋国愚人蠢的很单纯,不但和手段毫不沾边,有一些甚至给人以淳朴善良的印象。宋国并不是没有聪明人,戴欢和子罕是寓言中提及的聪明人,这两人都出现与《韩非子·外储说》中,但作为极少数的聪明人,他们的身份却颇耐人寻味。在“诡使”一节中,太宰戴欢巧安眼线,树立了威望,可在另一个故事中,他同皇喜争权,导致了皇喜弑君夺位的后果。子罕在“不受玉”和“夺位”的故事中体现了他的远见和权术,而故事的最后却是他篡夺了宋桓侯的君位。简言之,这两人从宋国角度来说,都可以划入乱臣贼子的范畴,因此,他们的聪明是和宋国相背离的。 相对与聪明的诡计,宋人似乎更愿意追求愚蠢的仁义。宋人对仁义、慈爱的执着在寓言中亦有体现。宋襄公的故事已是一个例证,此外,《韩非子·内储说》中的宋崇门巷人,由于服丧而消瘦,被国君认为是慈爱的典范,而举为官师。随后,很多人效仿,以致骨瘦如柴者到处都是。综上所述,宋人在诸子寓言中是几乎完全被愚化的形象。实际上,愚蠢是寓言中强化夸大的内容,是作者特意要留给读者的印象。但作者认为愚蠢的原因则是相对可靠真实的。剥离开寓意和作者自己的观点,可以单独从故事中看到宋的一些特性:民风淳朴,有注重仁义的道德传统,但却迂腐守旧、不知变通。 三、宋国何以多愚人 前面提及的诸子散文都成于战国的中期以后,年代最早的《孟子》也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作品,至于《吕氏春秋》、《韩非子》就更是在战国末年才成书。而宋国公元前286年被齐所灭,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它处于衰微并最终灭亡的阶段。从一个不治而亡的国家身上寻找前车之鉴,吸取教训提出更合理的治国策略,这正是诸子百家探讨专注的问题,因此宋无疑是一个合适的对象。亡国的失败者在寓言故事中被愚化,这种现象并不单单体现在宋国身上。这点从成篇最晚的《韩非子》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较之以前,愚人的国籍丰富化了,除宋之外,郑人、卫人、鲁人、齐人、楚人等都被编排进了愚人故事。其中郑、卫、鲁3国分别在公元前375、254和256年灭亡,而齐在灭宋后,被五国合纵攻打,也迅速衰弱。可见,亡国者的卑微形象是宋国人被嘲弄的一大原因。但是,同为亡国者,宋国在先秦寓言中作为反面教材似乎更由来以久,形象也更为突出,甚至比早亡于其近百年的郑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宋的失败者形象早在它灭亡的几百年前,宋襄公争霸失败时就已经形成,而且深入人心。宋襄公不听劝告,在国力不足的情况下争霸,并为了坚持“仁义”而败,他所表现出的莽撞、迂腐,恰恰是寓言故事中宋人的形象相符,虽然很难说两者间存在多大的联系,但至少也不是巧合,可以想象争霸作为一件超出宋国国界,关乎整个中原的大事,它的失败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国际性的,足以使其他国家的人们对宋产生一种典型化的认知。需要一提的是,正式地在文章中嘲讽襄公之仁,仍始于韩非。《韩非子·外储说》中的泓水之战基本上来自于《左传》,唯一不同的是,韩非把襄公死亡的时间从“次年”改为了三日后,这一点小小的修改实际上强化了“亲仁义之祸”,使故事的说服力增强,这和韩非反对无用的仁义,强调策略实用性的法家思想有关。 另外,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对宋国等国家的认知。愚人多产的宋、卫、鲁、齐四国都地处黄河下游地区,在上古的文化区域中,属于东夷文化的区域,在这一地区居住着本是殷商、虞夏等族的后人,文化习俗和位置更西的韩、赵、魏、秦有差异。而楚国在东周时代,也始终没有摆脱南蛮的形象,仍为中原诸过看作异类。宋国原是商王纣之兄微子启的封地,国内保存了殷商的不少风俗,在战国后期的诸子作品中,还能看到以“商”称宋的用法,可知当时宋乃前朝后裔的特殊性在人们心里并没有因为周室衰微、割据四起而淡化。反之,在那样一个急于破旧立新的时期,代表了前王朝的宋,被视为迂腐守旧,不知变通亦不足为奇。


中国古代预言哲理故事
楼主想要的应该是 寓言哲理 。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宋人揠苗》、《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

《百家讲坛》共有什么题目什么人讲的什么题目 全一点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共六部: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后果、继往开来) 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 王立群...

《百家讲坛》中 关于历史的,都有哪些???~ 谁所有的节目单...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项羽、吕后)、《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千古中医故事之华佗》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刘墉、纪晓岚...

先秦诸子散文《庄子》的寓言特点
《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相传是庄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著。《庄子》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

先秦诸子作品关于语言的有那些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第一节 《论语》、《墨子》 《论语》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时人言行的语录体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时事...

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都播出了什么系列的节目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 感悟人生〉》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大年初一说经典》 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

先秦时期书面语,说说。
先秦时期的书面语就是文言文,文言的语法跟先秦时期中国人的口语是对应的。先秦诸子百家多是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的人,他们的作品例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是接近当时口头语言的表达,作品中善讲故事和寓言,以小喻大,语言浅近。从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看,口语书面...

鬼谷子故事简介
1、鬼谷子是春秋末战国初人,他原名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是先秦诸子之一,后人尊称他为“王禅老祖”。鬼谷子被道教列为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号玄微子,被尊为玄微真人。2、鬼谷子其人,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什么神话最多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伏羲女娲创世神话最多。伏羲女娲创世神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重要神话,讲述了伏羲女娲创造天地、万物的故事。在先秦时期,这个神话被广泛流传并受到了诸子们的关注和探讨,成为了诸子散文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中国文学知识之先秦说理文学:先秦诸子万马齐喑,先秦文学百花齐放_百度...
正在我国文学长河中,先秦文学具有开宗立派的职位,此中,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挚的思惟内在和文明意蕴,成为现代文学的范式之一。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我国年龄战国期间各个学派的著做,反应着分歧学派的思惟、主张和哲理。而先秦说理散文又是先秦诸子百花齐放,万马齐喑的配合成果。以是说,他们配合铸就了先秦说理散文的成长和...

南昌县15153048180: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璩哄丽科: 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的故事. 告诉我们的道理: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

南昌县15153048180: 先秦的成语故事《有解释》 -
璩哄丽科: 拔苗助长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说明:欲 速则不达. 好心办坏事.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

南昌县15153048180: 说人傻的寓言 -
璩哄丽科: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出自韩非子的说理文《五蠹之中》,列举了一个宋国人因在田间捡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因而不再去务农,天天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次得到兔子,然而这个人最终还是没有所得,被宋国人耻笑.韩非子原意是旨在强调变革的重要性,如今成为了家喻户哓的成语典故.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买者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南昌县15153048180: 《公输》文中问题 -
璩哄丽科: 简单啊,因为新课标中选文少了一段. 【墨子路过宋国时,天下雨了,墨子想在宋国处避避雨,宋国的人们不肯.】 这段反映了三个问题: 1.墨子根本就没有派人去防守,只是增加心理压力 2.墨子的非攻,的含义是不主动去攻击他人,以免生灵涂炭.(敌不犯我我不犯人) 3.要么是宋国人不知这件事,或者是他们的疑心重,或者是宋国人无耻.或者是墨子讨人厌.

南昌县15153048180: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是什么意思? -
璩哄丽科: 守株待兔的故事,这句话意思是,有个宋国人在耕作,田里有一个树桩.

南昌县15153048180: 拔苗助长读后感
璩哄丽科:今天,我读了《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书中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宋国人,性子很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比其他人快,刚种下的稻田,就想比别人的稻田长的快一点.他天天到稻田里看他的青苗长高了没有,可是,青苗天天就是一个样,...

南昌县15153048180: 寓言故事一般是讲述什么来表达什么 -
璩哄丽科: 寓言故事是以比喻性的故事表达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南昌县15153048180: 三年级作文守株待兔读后感 -
璩哄丽科: 第一篇:守株待兔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作文,主要讲诉的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农夫,由于经常食不果腹,所以他每天都必须坚持到田地辛苦劳作.有一天,当他正在专心工作的时候,突然从草丛里窜出一只又大又...

南昌县15153048180: 如何全面理解先秦“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现象? -
璩哄丽科: 出现的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

南昌县15153048180: 这个故事是哪个成语故事 -
璩哄丽科: 挖井得人 成语里的“挖井得人”,古代老笑话:宋国有一丁姓人家,因家里没水井,常需派—人外出打水.后丁家开凿一井,高兴地告诉别人:“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后便传言出去:“丁氏挖井得一人.”宋国人把这看作奇闻,纷纷宣传.国王听见也大为惊奇,便派人向丁氏询问究竟,丁氏答曰:“一口井等于得到一个劳动力,并非在井里挖到一个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