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四水中的三湘指哪里?五岳九州中指哪九州?

作者&投稿:狐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湘,五粤,八闽这些说法的来历是什么?~

  三湘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
  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
  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
  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
  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
  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
  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
  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
  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都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
  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
  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
  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
  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
  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
  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
  “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
  ,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
  、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
  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
  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
  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本人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
  “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
  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
  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
  》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
  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
  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
  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并且漓水与湘
  水既不同源也不同水系,漓江发源于兴安的猫儿山,向南流入珠 江,属于
  珠江水系。湘江发源于桂林东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属于长江水系
  。因漓江水量小,但水位高,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两条江落差有32米
  。为了将湘江水引入漓江,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来合流,然后将
  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才有了漓湘合流之说。 故用“
  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而用“潇湘”“蒸湘”
  “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
  南的地理特征。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只。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

  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南岳区。。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历史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岳”在春秋前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后来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岳”。

  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黄帝远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图不出黄河流域,黄帝是否封岳无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现了四岳是无可置疑的。

  那时各朝京都虽屡有变迁,均不出晋、陕、豫三省范围,其所封四岳都在黄河流域。

  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故《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

  中国岳山称名始见于《尚书》。《尚书》有东、西、南、北四岳,而无五岳。四岳山名见于经书者唯有东岳岱宗。《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而不言为何山。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才对名山大川较翔实可靠地总结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纪。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

  综上所述,汉之前五岳之制因势而异,各有不同。周建都于丰、镐,以华山为中岳: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又以嵩山为中岳,华山为西岳。只有东岳泰山和北岳恒山自古未变。至汉武帝时,才正式创立五岳制度,并登礼天柱山封为南岳。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隋文帝杨坚统统一南北朝后,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北岳恒山在汉、唐、宋时,皆在山阳的河北曲阳登礼。至金、元、明、清诸代均建都于北京,曲阳之山在京城之南,与北岳名称不符。而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山阴的山西浑源,恰在京城之北。所以,明代称浑源恒为北岳,但因路途遥远,祭祀仍在曲阳。直到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才根据礼臣的建议,改招北岳于浑源。


  八闽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

  《辞海》的解释是: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辞源》的说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关于八闽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另一种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建、延、邵、汀,为上四府":福、兴、漳、泉,为下四府。共八府,号称"八闽"。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四年)台湾列入版图后之翌年,改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布政使司,
  逐称"九闽"。后升福宁州为福宁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称"十闽"

  七闽增一闽:唐初增设漳州,正所谓“七闽宜增为八”,这才是八闽由来,其后宋、元的州、军、府、路的变迁,只是因其数恰好为八,正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闽称谓,后人套用而已,绝不能误以为八闽由此始。

  另外,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闽地置经略使,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为名,此为福建得名之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此福建设省之始。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沿用至今。

上联:五岳九洲添秀色
下联:四海八荒增光辉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 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 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 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划分一

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
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
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
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
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泥土。
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
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为肥沃而硬的黑土。
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土。
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黄壤。
划分二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荆州(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划分三

豫yu州、青州、徐州、扬州、荆jing州、梁州、雍yong州、冀ji州、兖yan州。
豫州 字音同禹,地处中原,为河南的简称。华夏文明起源于河南,大禹依靠洛阳洛水中,神龟背驮的"洛书"才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所以豫州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青州 青为东方的代称,青州居东方。东岳泰山居于五岳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宫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个方位,而青州居东,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据九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按照顺时针方向从豫州至青州开始,依次为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豫州,中原。河南
青州,山东半岛。黄河以南,泰山及其向东。
徐州,河淮平原。泰山以南,淮河以北。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下游。
荆州,湖北以及长江中游
梁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
雍州,关中与陇西。甘肃和陕西一带。
冀州,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
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从上古大禹划分九州起,延续至今,除了徐州、扬州、荆州、兖州以城市的身份孤立,其它州都消逝在时间洪流中。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都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本人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并且漓水与湘水既不同源也不同水系,漓江发源于兴安的猫儿山,向南流入珠 江,属于珠江水系。湘江发源于桂林东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属于长江水系。因漓江水量小,但水位高,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两条江落差有32米。为了将湘江水引入漓江,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来合流,然后将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才有了漓湘合流之说。故用“
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而用“潇湘”“蒸湘”“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南的地理特征。

总之“三湘四水”均为泛指,只是人们说话时常有的数字化倾向。没必要太过较真,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贡》是战国后期学者所作。

“九州”的其他说法以及具体划分:

划分一
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
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
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
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
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泥土。
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
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为肥沃而硬的黑土。
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土。
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黄壤。

划分二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荆州(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划分三
豫yu州、青州、徐州、扬州、荆jing州、梁州、雍yong州、冀ji州、兖yan州。
豫州 字音同禹,地处中原,为河南的简称。华夏文明起源于河南,大禹依靠洛阳洛水中,神龟背驮的"洛书"才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所以豫州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青州 青为东方的代称,青州居东方。东岳泰山居于五岳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宫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个方位,而青州居东,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据九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按照
顺时针方向从豫州至青州开始,依次为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豫州,中原。河南
青州,山东半岛。黄河以南,泰山及其向东。
徐州,河淮平原。泰山以南,淮河以北。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下游。
荆州,湖北以及长江中游
梁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
雍州,关中与陇西。甘肃和陕西一带。
冀州,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
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从上古大禹划分九州起,延续至今,除了徐州、扬州、荆州、兖州以城市的身份孤立,其它州都消逝在时间洪流中。


湖南三湘四水是指哪三湘哪四水
湖南三湘四水的三湘是指:“潇湘”、“蒸湘”、“沅湘”。四水指的是湖南境内四条著名的河流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并且四水最后都会汇入洞庭湖。“三湘四水”得名其实也是因为洞庭湖在湖南境内独特的地理、文化地位。由于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偏东,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为主,明显不同于西边和南边的...

三湘是指哪三湘 三湘四水具体指什么?
1、“三湘”是湖南的代称,“三湘”原指潇湘、蒸湘、沅湘,实指整个湘水流域。2、“三湘四水”是湖南的代称。“四水”,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三湘”则有多种提法,较流行的两种提法:一种是“漓湘”“潇湘”“蒸湘”。在汉代属零陵郡管辖的广西北部阳朔山立有一块“湘漓分派”石碑,这...

三湘四水指的是哪三湘哪四水
三湘四水是指潇湘、蒸湘、漓湘,而四水是指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大河注入长江。湖南省内河流中多,四水系基本上覆盖整个湖南省内的地区,而三湘得名是因为湖南简称为湘,而湘江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连接着湘江和漓江。三湘四水指的是哪三湘哪四水 三湘的说法有很多种,有以下十种说法,一种认为是...

湖南省有三湘四水之称,四水为湘,资,沅,漓
但古人诗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区。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昔放 三湘 去,今还万死馀。”【示例】:清 吴伟业 《送圣符弟之任蕲水丞》诗之四:“廿载流移复, 三湘 转运长。”释义:(2).指 沅湘 、 潇湘 、 资湘 。【出处】:晋 陶潜 《...

湖南的三湘四水指的什么
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但是以上...

三湘四水是指哪三湘哪四水
“四水”指的是湖南境内四条的河流: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湖南位于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湖南别称“三湘四水”。而“三湘”、“四水”的称呼其实都围绕一个核心:洞庭湖。“三湘”有多种说法。一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二是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三是漓湘”、“潇湘”...

湖南三湘四水 十阳 分别是什么
四水”抄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 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百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东、湘度西、...

湖南省有三湘四水之称,四水为湘,资,沅,漓
湖南省有三湘四水之称,其中的“三湘”通常指的是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这一称呼在古诗文中多用来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例如,李白的诗中提到“昔放三湘去”,便是指放逐到这一地区。而“四水”则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它们在湖南境内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在不同的...

湖南的三湘四水指哪些
湖南的三湘四水指的是:三湘是湘北、湘中、湘南;四水是湘江、资江、沅江、澧水。三湘解释:三湘是湖南的别称。由于湖南境内有湘江、资江和沅江三条大江及其支流,因此得名三湘。湘北、湘中、湘南则是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域特色划分的湖南的三个主要区域。其中,湘北主要包括长沙、岳阳等市;湘中则包含株洲、...

“四水三湘”是指什么??
“四水”指湘,资,沅,澧;“三湘”的说法却很多,颇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潇湘、蒸湘、沅湘之说,具体指湘江从广西入湘到零陵与潇水汇合后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汇合后称蒸湘,下游与沅水汇合称沅湘。这一说法还有一个版本,即因湘江与漓江共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海阳山,合流至兴安县后始向东西分流成...

柞水县18118734866: 湖南三湘四水中三湘指什么? -
沃该舍泰: 三湘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湘江在源头与漓江合流后,称为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第二种,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第三种,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柞水县18118734866: 为什么湖南又称三湘,三湘到底是哪三湘呢? -
沃该舍泰: 湖南素有“三湘”之称,“三湘”之说有三种: 一说,因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苹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因而合称“三湘...

柞水县18118734866: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三湘四水是指哪“三湘”?哪“四水”? -
沃该舍泰:[答案] 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 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

柞水县18118734866: 请问,三湘四水分别是指? -
沃该舍泰:[答案]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 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 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 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

柞水县18118734866: 湖南的三湘四水分别指的是什么? -
沃该舍泰:[答案] 三湘: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注意:在旧时,湘乡为上湘,湘潭为中...

柞水县18118734866: 三湘是指哪里? -
沃该舍泰: “三湘四水”代指湖南. “三湘四水”一词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共识. “三湘”一词的理解各有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

柞水县18118734866: 三湘四水中的“三湘”指的是什么,“四水“指的是什么,请真正的湖南通回答 -
沃该舍泰: 三湘四水,物华天宝,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喻;热土潇湘,人杰 地灵、英雄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

柞水县18118734866: 三湘四水是指哪三湘哪四水??? -
沃该舍泰: “三湘”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漓湘”、“潇湘”、“蒸湘”统称“三湘”.第二种说法将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 “四水”是指:湘、资、沅、澧.

柞水县18118734866: 请问三湘四水中的三湘是指的什么? -
沃该舍泰: 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第二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第三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但是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