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亿三十年前的大学生活的散文

作者&投稿:殳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找回忆大学生活的文章~

有人说,大学不过是高中的延伸,在这里还得继续高中的那种拼命苦学;又有人说,跨进大学校门,前途和事业便有了保障,可以痛痛快快玩四年了。我认为,大学是一幅空白画卷,等着你用智慧和双手描绘属于自己的七彩青春。带着那句“对人真诚,对己严厉”的誓言,我跨进了大学校门。 记得高中时,心中充满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轻松洒脱的生活,半天上课,半天休息,这些都是我高三紧张烦闷学习的最好调味品。然而当我第一眼看到安排得密密麻麻的大学课程时,我那些美丽的幻想禁不住全都破碎了。上午四节,下午四节,有时晚上还有两节,比高中的课还要多!那一刻,我真有种才出龙潭,又入虎穴的感觉。可当我把这样的想法跟一位学姐诉说时,她跟我说了一句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过的话: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是啊;青春,更是任何人只能拥有一回,如此美妙的年龄怎能荒废? 所以,当大家还辗转于精彩纷呈的派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讲座时,尽管每一项都充满着诱惑力,我选择了一条寂寞的学习路,因为那时单纯的我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最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在学习面前都是无足轻重。我每天往返于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学习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每门课程,从课前预习到课上专心听讲,再到课后复习,我都倾注了比其他人更多的热情。 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四年后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我还有什么呢?显然,这样的生活是紧张但不充实的。一次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人是立体的,并不仅由某个点或面组成,我们不该给自己定死一个方向,应该各方面都尝试、体会,就像是无论偏重哪种颜色,单一的一种永远不能组成彩虹一样。 顿时,我明白大学的生活应该不单是学习,还应该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成长了很多。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四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在校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基本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具有团体协作精神的青年。
大一进校,我就明确了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系学生会,成为了一名宣传部干事。通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不仅学会了和来自各个班的师兄师姐和睦相处,也向他们虚心请教,养成了不懂多问的的学习态度。更和他们成为了大学生活当中不可多得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自己的努力中我懂得了如何环节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学会了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全面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和用心,学会了如何在大学校园中拓展视野,定位自己,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这些大一就培养的好习惯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启迪。
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历练,在大二我就确定了自己的喜好。因为热爱古代文学,我在古代文化课上认真听讲,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魅力,也被授课老师的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大学的课堂让再次唤醒了我那颗对文学热爱的心。每一次的听讲,老师讲到精彩之处我会为之感动。因此,在课余时间我也多多翻阅与文学有关的书籍,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让自己成为在书中畅游的“书女”。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更加向往自己能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涵养的大学生。我在大学期间多过许多修身养性的书,每每觉得自己容易暴躁的时候我都会看看那些书,看看那些作假的心路历程和生活心态建议,使自己也成为一个不骄不躁、荣辱不惊的人。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气质和读书有关,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能让我们学习到很多应对生活的方法和处事心态,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悄悄改变我们的气质。这也许就是每位大学老师身上散发的那股气质味吧!
大一大二的储备让我在大三中有了更进一步的飞跃。这一年,我自荐成为了班长,目的是让自己能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在成熟中慢慢沉淀。这时,我的时间一部分交给了班级工作。每次班长会议我都悉心听讲,认真、及时传达系领导和学院领导的任务,并认真负责地做好反馈工作。本着对班级负责,对领导负责,对自己的负责的意愿,我又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之所以为大学生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有更深的信仰!我热爱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充满信心。虽然也常有负面消息来诋毁这支庞大的队伍,但是我坚信真理永远存在有信念的人心中!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们上大学、过优越的生活都是奢谈。因此我报着坚定地信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一步步顺利地成为了预备党员,经过组织一年的预备考察,我已合格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但我并沉迷于这个称号,我更要做好自己,为周围的人做到我力所能及的事。本人一向处事为善,多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因此,我周围生活的环境总是和谐轻松的。遇事不与人争,又保持自己的原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但我总在克服心理障碍慢慢把矛盾化小,时刻提醒自己不该起执念的时候就不该抱着不放。
大四,我还是继续担任着班长一职,在处理班级事务时更加游刃有余。我深知当一名学生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告诫自己,有挑战才会有突破,有突破才会有成功。在成功之后才会看明白是非,才会心静淡泊,才会有更加高深的人生追求,达到内圣外王的平衡,学好人生这门哲学课。大四,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因为课程少的缘故,我平时就泡在读书馆、自修室。那里成了我的新家。那平静祥和的气氛让我忘却了工作学习就业的烦恼,让我在迷惘之余看到了希望的亮光。我一如既往地借书、看书、一字一句认真揣摩书中的一句一行,仿佛那就是我寻了千万次才好不容易寻到的珍宝。读书的乐趣不在于它能消遣我多少时光,而是让我在阅读中受到了知识、文化的洗礼。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平日里,繁忙的工作让我喘不过起来,但是心静下来想想读书后的启示,收获到的道理,自然知之一笑,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认真,有足够的冲劲,难题烦事自然迎刃而解。这也是我在大学最后一年的困境中体悟出的。
余秋雨说,青年时代是个锻炼选择能力的时代。在这四年当中我有过后悔,更多的却是肯定欣喜。因为我在这四年当中做了几件正确的决定,我选择对了方向,明白我需要什么。一切都是为了造就一个能以“玩耍”、“原谅”、“自得”心态对待生活的自己!对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事报以玩耍的心,发现感受它们的美好和顺应自然;原谅使你不愉快的人和事;在得失之中获得悠然自得的洒脱。
回顾四年大学生活,我感慨万千。在这四年当中,我按要求完成了学业,取得了计算机一级、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等证书;取得了元培学院颁发的品德优秀奖和实践优秀奖。我对自己能取得这两个别人眼中不起眼的奖项感到满意。因为这两个奖项是对我个人修养和工作负责的肯定。我以此为荣!
四年大学,我一直都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着。在这一过程中,我收获最大的,最能影响我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是心态的改变。此时的我与刚入大学校园的我是一个清晰的对比。大一的青涩、稚嫩、想当然、有勇无谋和现在的成熟、稳重、想明白、该退则退清楚地说明了我的成长。在成长当中固然有过不少碰壁、彷徨,但这些不顺心的事和我的心态就像磨石子一样,磨着磨着“石头”已磨成了光滑的鹅卵石。我感谢母校,感谢师长、同学和朋友,更感谢给了出了许多难题的生活,让我在一次次选择中认清方向,看清自己,从而做好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能为生活之苦而乐的人,使自己能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摆正自己,突破自己,最后回归自己!

逝去的记忆就早已在心底贴上了封条,就像是十月的成都,白色的阳光,灰色的天空,淡绿色的水。收拾起这样的回忆,我来到了川工。来到这样的学校理应是失望的!不大的学校、不多的学生、不好的教室,再加上不热的专业。只不过这样子的失望很快就给激情压了下去,我必竟还算是一个乐观的人。激情这东西很有用的,它可以明白地证实你活着的状态。激情少了,你的生活就会像是高处掉下的乒乓球,慢慢地被地心引力禁锢;激情多了,你的生活就会像逃出发射台的火箭,慢慢地逃出这样的世界。
  趁着不多不少的激情,我游走在这样的大学里面。多年的摄影经验让我理所当然地走进了院团委的摄影部。那摄影部虽然名义上是属于院团委的一个直接管辖部门,但实质上只是由我与另外的两位高年级学生的利益组合。我们的目的很简单:赚钱、玩、顺便为院里领导阶层服务,直接向广大学员经营。
  记得我加入的时候,那位学长这样对我说的: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要像你这样的人来做教员。以后由你负责摄影协会的教学与新会员的发展工作,我与欧阳从事管理工作。听了他的话,我感觉到我真的是才尽其用了,而且对他也很是佩服,一个学生能管理这样多的人相来能力是不错的。不过后来我失望了,他的管理只是每星期一次的例会,而我的教学则是每星期两次的实践教学活动,那让我一直感觉到有些不平衡。两个月下来,我发展了40多名会员,而这样多的会员的会费再加上照相的收入,是一个绝对可观的数目。
  做事的人除了我与学长外就是他说的欧阳了,她全名叫欧阳培娟,很典雅的复姓名字。圆圆的脸、单眼皮、小小的耳朵,不过我却从没有看到过她的嘴的原有形状,她一天到晚老对我像花痴一样地笑。现在尽力回忆,还是不能从这样零星的回忆把这样的真实的器官组织成一张面孔,她给我的印像不是太深。
  串起上面这些琐碎的回忆,我看见了在川工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日子:有钱、有权、有学问,不过唯一憾事就是少了一个女人。
  重逢女人给我的回忆已经太平静了。要在这样的世界里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女人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要能勇敢地去争取那就更难了。所以那时候也就对情死心了。
  死心的原因不尽是因为难,也还因为骨子里面本就有很多东西占有了我的灵魂,我感觉得到,丽的影子还在。
  与丽有关的东西都在我的世界消失了,化为飞灰,葬于小河;与丽有关的人也在我的空间消失了,他们就像是陌生世界的过客;与丽有关的故事也开始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残余下来的只有白色的天空、灰色的爱情、黑色的生活印迹。
  想着丽,我就会想到佛说的缘,也许那就是缘定三生。而在这样的城市里遇到阿健,可能也是上辈子早就注定了的吧。遇上阿健的时候我已在川工近一年了,我计算过的,按我每周三天晚上去成都的频率比上成都市里我时常出没地方的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得出来的结果可能是为百万分之一。而在这样的机率下遇见一个熟人除了是缘还能说是什么呢?至少我就这样认为了。
  “明仔,喂……!是你啊!”一个男人的声音在我的耳后叫道。
  “你……你是健哥!你这两年都去那里了?一个人吗?”我转过头,有些惊奇,也满是疑问。
  回忆大学的优秀散文:我的大学生活
  我的大学生活,仔细回想起来,就像是一本书,书中有最美丽的彩页,有最美丽的故事。也有最精彩的人生。我的大学生活,每一天都在发生许多新奇的东西。每一天,都有着它独特的乐趣,每一天,都在给我全心的感受。
  还记得当初,我为了考上大学这个久违的梦想,我们十年寒窗磨一剑,那些刻苦铭心的日子如今仍旧历历在目。在那收获的日子里我们深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多么有意义,栉风沐雨我们一同走过,风雨同舟抵达美丽的大学校园。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是那么的激动,又是那么的神往……

  然而在大学生活的画卷铺开时,我发现在寻寻寻觅觅的尽头,并不都是以往心里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梦里寻他千百度,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个时侯,我迷茫过,徘徊过,然而时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正向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是啊!时间如流水,而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要做的事,为了梦想,让我们珍惜时光,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吧!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有节奏。
  在生活中我总希望快乐伴随着成功,微笑在每一个青春的季节里,我深知:有大海的呼唤我们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海浪中却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过让纷飞的翅膀在暗云中退化。
  我们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不要因为路途艰辛就放弃了前进的脚步。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苦涩的,但只有经过磨砺的人生才会拥有更多内涵。不要让不安的心被浮躁占据,而是驾起灵魂的翅膀在校园里汲取知识,在不同层次的人群里学着更好地做人,四年的时间里坚持很难,放弃却很容易。我们是始终坚信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再远,没有度过寒冬不知春的温暖,也没有走过沙漠不知水的甘甜,没有经过失败不懂成功的喜悦。因为年少轻狂,我们很可能会失败,可也正是年轻给了我们勇往直前永不言弃资本。只要我们满怀激情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我们终究会取得胜利。
  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我们何不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渴望乐观积极而不是盲目冲动,大胆而不大肆妄为,敢说敢想而不空想,深思探究而不乱想钻牛角尖……那就让我们把握青春,在这里锻炼自己吧!在组织活动中留下你辛苦的身影,在社团活动中展现你最美丽的风采,在志愿活动中奉献你的一份力量。在这里你得到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最宝贵财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生命之花因为年轻而生彩,让青春因为活力而生辉。大学校园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我们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吧!人生物再少,大学最珍惜。不让青春虚度,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载入一点点收获,让自信的微笑浮在你我的脸上,坚信付出就有回报,激情迸发精彩!
  大学是我们每一个人梦想的殿堂,为了来到这个殿堂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既然跨进了这道门槛,那么就让我们在这梦想的殿堂里尽情的挥洒个性吧。
  我的大学生活,在此刻,不再是我脑中的一个梦想,它是我们心中的理想,是我们要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拼搏,用尽全力想要实现的一个理想。我的大学生活,我们将拥有全心的开始,每一天都是全心的扉页,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在我们在大学生活里,将会满载而归。
  回忆大学的优秀散文:我的大学生活
  "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这一段话,不是我的原创,是崔永元评论人生的一段话。以我现在的经历还不配和大家谈人生,我要谈的是对于在座的每个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的四年大学生活。
  对于今天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讲如何度过关键的四年大学生活,其实有点赶鸭子上架。就在我准备简历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没有任何可以让我吹嘘一番的证书,奖章之类的任何被称为荣誉的东西,除了自认为满满的四年的生活感悟。其实回过头想一想,如果上天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我的这四年生活应该也还是这样,因为对于大学生活该经历的活动,该掌握的知识,我都尽了自己的努力。
  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三年级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学四年级"知道自己知道"。
  其实,至今我也没能吃透其中蕴含的意味,但是模模糊糊能体会到一点,就是从天上落到地上,从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很多人之所以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网上或者杂志上的一些关于大学生活小说的误导。很多作者描写大学生活都是以调侃的语气,向读者描绘一个他心中理想的大学。受到这种误导,在每个人踏进大学之前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理想的描绘。怀着这份美好,进入大学后,很多人都会迷糊一阵子,充分享受突如其来的自由和新奇感。但是在一天天上课,自习后,这种激情慢慢的消退,就开始进入迷茫阶段,怀念高中同学,怀念高中生活。
  在座的大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尤其是后者,往往是造成迷茫,困惑和郁闷的根源。而这也是慢慢长大踏实地的过渡到"知道自己知道"必经阶段。如果你现在觉得没有方向,也没必要着急,其实这很正常。
  很多人在没进大学前,就在脑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高中的同学之间的感情才是最纯真的,到了大学彼此就不能坦诚相待了。
  我就有过类似的想法。事实上,随着和宿舍的同学相处,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至少对于和你一起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宿舍的同学是不适合的。在这种年纪,有的大多是是性格上的棱角。等你有一天毕业了,回头想想自己的大学同学,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在的磕磕碰碰根本不值一提。
  我的大一和很多人一样,是茫然没有方向的。就是天天背着书包去上课,晚上去自习,周六周日有时候也就是跑到自习教室里。因为除了自习,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事可以做。后来也经常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有太多的资源了,总觉得那么多书放在那里,不利用起来,过于浪费了。所以对图书馆我算是比较熟悉的。也有人四年都没去过图书馆,不知道里面什么样,我现在宿舍就有这样一个同学。虽然每天都有事可做,事实上心里却很迷茫,因为毕竟是大学,即使我把它当作高四来过,毕竟终究不是高中。高中有一个高考,始终是努力的目标,现在却没有方向了。也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丰富多彩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就这么度过四年。于是给自己稍微理清了头绪。显然,作为学生,学习是首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于是开始去参加学生会,天气好的时候会骑车出去逛。很清楚的记得,一次10.1假期,一直在自习教室里,到了最后两天,实在坐不住了,就推上车,找了一份武汉地图,带上几本杂志,坐在湖边,看看书。心情也不是那么郁闷了。学校周围,到东湖的路我几乎都去过,每次就是一个人,一边对着地图照路,一边走,直到沿着东湖的湖间道转一圈。如果觉得生活很枯燥,这不是大学的错,大学给了你充分的自由,你要做的是利用好这种自由,充分发掘自己的生活。

念人一篇回忆大学生活情感散文《那一场大雪》,写得相当打动人心,文笔简洁优美,值得一读。有空点击看看。

  2012年1月是我大学毕业30年。我计划写一篇《我的大学四年》回忆文章,共三个主题:一是我的大学,二是我们班,三是我的老师和课程。文章下笔后,越写越多,感到有点吃力,于是我决定今年先写《我的大学》,其他两部分以后再写吧。
  在写《我的大学》过程中,我十分恍惚,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青岛)?

  一、华东石油学院
  我只能先从华东石油学院说起,因为我是被华东石油学院录取的。1978年2月的一天,在高考结束后两个月,我接到被华东石油学院录取的通知。我在山东已经生活了22年,从未听说过有个华东石油学院,高考志愿中也没有填报华东石油学院。我中学老师物理老师郑明欧告诉我华东石油学院是原北京石油学院迁到山东胜利油田的。胜利油田在青岛人叫做“923厂”。青岛有很多人在“923厂”工作,在我心中“923厂”是个荒凉的地方。郑老师告诉我,北京石油学院是个教授水平很高的大学,他向我介绍了他的妹夫热力学家任瑛,介绍了物理学家戈革。我被物理师资班录取,就意味着我会成为戈革的学生。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或许这成就了我下决心去东营上学。

  1978年3月12日我从青岛坐火车到了淄博,再换上去东营的火车,来到位于胜利油田基地的华东石油学院报到。我们的上一级学长,当时尚未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为我们提供了迎新服务活动,他们打着“欢迎新生入学”的标语,组成迎新队伍,帮着我们搬运行李,引导我们入住宿舍、办理入学报到流程。说实在的,一路上的盐碱地,一入校看到学校的荒凉,让我的心又凉了半截,我心想这里连我当年下乡的地方都不如。我当时心里一直在惦记,我如果不报到,第二年能否参加高考。尽管这样想,但当时经过下乡,工厂里当工人这些人生磨难,我又这么希望上大学。我终于没有胆量不报到,只能随波逐流完成了报到手续。

  来到学校报到,我才知道,我们物理师资班属于基础部,当年共招了四个师资班,有数学、物理、力学和电子班,共计111位同学。华东石油学院除了基础部还有五个系,勘探系、开发系、炼制系、机械系、自动化系。我们77级共招生了783位同学。

  第二天,我们基础部四个师资班召开迎新会,系领导给我们讲了话,向我们介绍师资班的培养目的、计划和主要任课老师,之后我们参观了校园。这天下午,我们物理师资班在实验楼召开师生见面会。我记得桌子摆成一个很长的长条,同学们坐在桌子两旁,戈革拄着文明棍出场了,戈革说话声音不大,同学们鸦雀无声,静静的听着戈革的训话。戈革说到人才成长不易,成才更难。他还说,你们这个班,有一两个将来能成才就很不容易了。

  【图1】我在“干打垒”宿舍门口留影。由于地处盐碱滩,干打垒的基础和地面以上半米高处必须用砖结构,以防“泛碱”造成结构性破坏。

  我们入校时,学校已经从北京迁来山东九年,校园的面貌十分落后跟个大村庄差不多,像点样的建筑仅仅是图书馆、大礼堂、物理实验楼、女生宿舍楼和零星两层小实验楼,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平房,男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则是“干打垒”房。当时校园的院墙有很多豁口,据说是不能割断与工农群众的联系。这就是当年校园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当时的校园地理直径不过1公里,但是我感觉似乎很大。

  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是我事前没有思想准备的。记得我的入学通知书上提醒我们携带雨鞋,我当时对此准备不足。原来校园内几乎没有柏油路面,师生戏称其为“洋(扬)灰水泥”路,晴天飞尘扬灰,雨天连水带泥,为此还有“泥浆学院”之称。排水几乎是自然水沟,大雨过后校园一片汪洋,座座平房就像漂在湖面上,我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于坑洼不平的教室、图书馆、宿舍和食堂之间,而且低腰雨靴还经常被倒灌进雨水。秋天来后,我发现高统雨靴还有可作为“防蚊靴”,当地的蚊子非常厉害,它们在飞行时撞一下人就能瞬间完成吸血过程。晚上自习课时,防蚊水靴起不了多大作用,而穿两条裤子再加上高统雨靴则防蚊效果倒很好。

  我的“干打垒”宿舍是两间平房,里面分配住了十三位同学。室内有一个天然气炉子,是用来冬天取暖的。这样的取暖方式效果不好,而且晚上熄灯以后为了安全,必须关掉火源。我们在“干打垒”宿舍住了一年半,1979年秋季开学后,我们搬进了新落成的宿舍楼即学生宿舍1楼,我们班的人都住在学1楼的二层。每个宿舍有3张上下铺的双层床,住5个人,留下一张上铺用于堆放同室同学的行李箱子。

  【图2】我和魏明在学校图书馆门口留影。三层高的图书馆是属于寥寥几个的“豪华建筑”之一。

  我们有一次做“大锅饭”的经历,那是在一个什么节日,好像是1979年元旦(或1978年国庆节),食堂要给我们改善伙食,吃顿水饺。但是食堂的人手不够,怎么办呢?食堂想出来一个主意,把和好的面团与拌好的饺子馅分到各个班级,发动同学自己包饺子,然后各班拿到食堂去,各班煮各班包的饺子,煮熟后各班拿回去再分着吃。我们班同学还有为了不耽误学习时间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包饺子,去食堂对大师傅说“我们不要生面,你们给我们馒头,把这些饺子馅给我们炒熟或炖熟当菜行吗?”大师傅当然不同意,这个故事也说明我们当时学习是多么刻苦。

  【图3】1979年秋季开学后,我们搬进了新落成的四层高的学1楼。左起初迅、魏明、王德禄、孔宪军、王延武。

  在学校的东北角有一个小商业区兼农贸市场,那是一个大院子,内有邮局、银行、小卖部、露天菜市场,师生戏称此地为“王府井”。学院食堂的用餐制度改革后,我们吃饭比较自由了,我常常到那里买点海货解馋,记得当时的螃蟹是4角钱一斤,哈喇是1角5分一斤。有时我们用粮票换些鸡蛋一类的农副产品。那时感觉最鲜的还是哈喇汤,用它煮面条特别好吃。从1966年到1977年,全国11年没有举行高考,如今新账老账一年还,以至于同学们的年龄差距十分悬殊。我们班最长者为1948年生人,时年30岁的农村民办中学老师。班里最幼者是1962年生人,时年16岁的在校高中生。大约有一半的同学是1957-1956年生人,时年二十一、二岁,我就在其中,这种年龄结构分布在当时各高校各专业都很有普遍性,历史的阴差阳错使我们聚在一起。

  我们班共有30名同学,其中3名女生。全班同学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非公有制单位。当时政策规定,入学时工龄达5年以上同学可以带薪水上学,我因为只有2年的工龄而没有工资。看着有两位同学带薪上学有点羡慕,但是我宁愿不要薪水,也不想再耽误几年青春时光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来自山东,操着差异很大的鲁西南、鲁中和胶东口音。不知为什么我们所有师资班的同学都是来自山东籍的考生。我们班毕业时实为29位同学,张传平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因病休学,由于78级新生和我们入学时间仅仅相差半年,他病愈复校后转入了79级经济管理专业,成了我们的“学弟”。

  大学四年,因为这所大学地处盐碱滩之中,所以几乎没有校外的文化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有几家人家我经常去,一是戈革家,二是任瑛家,三是董萍家。去戈革家的事情已在回忆戈革的文章中有所叙述。我为什么经常去任瑛家呢?因为任瑛的夫人郑老师是我高中物理老师郑明欧的妹妹。大学业余生活实在贫乏,我就经常去任瑛家吃饭。我和任瑛的孩子任熵成了朋友。任瑛共两个儿子,大的是任焓,小的是任熵。当时我印象很神奇,到底是热力学家的孩子,起名都起焓和熵这样的物理学专有名词。我经常去董萍家是因为,有一次我从青岛到东营坐学校的大卡车,我和董萍、董刚在车上聊起来。董萍的爸爸是华东石油学院的武装部长,我后来就成了他们家的常客,不但经常去她们家吃饭,还和董萍、董刚成为十分交心的朋友。

  【图4】华东石油学院内也有“磕头机”——需要借助油泵抽油的产油油井。

  大学的业余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参观师生书画展。在展览上看到一幅戈革的篆体书法条幅:“何止十年号牛鬼,并无一日信狐禅”,我看了这幅字后非常激动,几次与戈革谈起。现在想来,我对这样一句诗这么感兴趣,这就注定了我是一个对时事政治感兴趣的人。第二件事是在大礼堂前的广场上看越剧《红楼梦》。我和力学班的王鲁平早早搬来凳子,在大广场占好位子。现在想来十分不解,广场的观影环境并不理想,但是我看《红楼梦》时竟然入戏到泪流满面的程度。在四年大学生活中,这两件文化生活的事给我记忆较深。

  【图5】四层高的物理实验楼属于寥寥几个的“豪华建筑”之一。图中后排左起,邵长富、吕绪柯、张强、王德禄、李顺启;前排左起,关继腾、刘德云、孔宪军、楚爱军。

  【图6】前排(教师)左起:秦永华,丁有瑚,宋吉华,郑富明,戈革,乐光尧,曹清志,李庶润,刘树峰;第二排左起:何敬轩、王德禄、韩玉长、徐荣历、孙风明、郭敏、苏道宁、乔文孝、王延武、孔宪军;第三排左起:王洛秋、程宏、邵长福、马成林、韩永胜、徐军、李顺启、赵柯然、贾瑞皋;后排左起:第四排左起:张强、张培华、楚爱军、刘德云、冯法军、关继腾、初迅、吕绪可、魏明。(梁云辉因故缺席毕业照)

  二、北京石油学院
  1952年7月,石油总局向燃料工业部、教育部、人事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报告,请求在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在清华大学石油系的基础上汇聚了清华化工系、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创立了北京石油学院。1966年“文革”爆发,极“左”思想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办学指导思想,康生传出一条毛主席语录:“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农业大学要统统搬到农村去。” 于是高校下放外迁之风日盛,不仅农业、还有地质、石油、钢铁都有动议外迁出北京的计划。1969年3月6日,石油部军管会就“北京石油学院搬往山东九二三厂”请示国务院。1969年10月17日,林彪发布“一号命令”,全军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各大中城市也进行了疏散人口、下放干部、外迁大专院校的紧急动员。10月21日,石油部军管会下达了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山东东营的命令。1969年10月27日~11月7日。师生员工、家属分三批乘专列迁往东营。

  1978年11月,《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北京农业大学十年来的变迁》的文章,详细报道了北京农业大学文革中迁出北京后,历尽了万千磨难,几经辗转,最后终于回到了北京,重建校园。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文章发表后触发了华东石油学院师生们的回迁情绪。同学们闹起了罢课,《石油大学年谱》(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对这件事是这样记载的:“1978年12月4日,学院82名教授、副教授、党政干部及教职工联名贴出《致院领导的公开信》的大字报,指出:石油学院搬迁是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东营不具备重点大学的条件;要求国家计委、教育部、石油部派调查组来院考察建校问题。这在全院引起了强烈反响,仅两天内就贴出了大字报39份117张。参加写大字报的共计约910人。稍后,部分学生举行了罢课。经多方面工作,逐渐得到平息”。我记得我们班的同学还聚在一起商讨对此事应该有什么态度,我的态度很明朗,就是参与到低年级同学的行动之中,我们同学写了一张很大的标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石油部不同意回迁,派了一位副部长到学校处理“闹事”动乱风波。因怀疑教师在背后教唆学生闹事,副部长来后就找有关教师谈话,开大小会议,对“迁校”问题让层层表态。我专门写了一张小字报贴到大礼堂门口要求石油部副部长到学校中来与学生见面,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实际情况。据说关于这次“闹回迁”的风波最终是被邓小平定的。记得辅导员向我们非正式转达副部长的意见,邓小平说:华东石油学院与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迁出北京后的情况相比,建筑和教学规模已经不错了,不要闹回迁了!当时的政治氛围,邓小平的威信很高。邓小平的态度使得回迁问题就搁置起来。当时石油学院的教职员工几乎都不予认可。后来的历史演进也说明,在东营这个地方办一所一流大学是错误的决定。

  1979年4月,邓小平作了请二炮将占用校舍退还给中国人民大学的批示。这件事又在华东石油学院引起了人们第二次情绪的波动。在1979年秋天,华东石油学院再次掀起回迁、罢课,人们贴大字报、游行。大家对迁往东营的错误没有改正很有意见,大家抱着不管能不能闹成,就是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这次回迁风波很快就平定了,从此人们不再闹回迁了,而是用其他的方式闹回迁。1981年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华东石油学院研究生部,大部分北京户籍的老师都回到了北京。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所部在昌平扩展成石油大学(北京),同时原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华东)。此后,具有北京户籍的教职工全部离开了东营,调到北京的石油大学。1997年,石油大学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名单。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起,留在东营的石油大学又发动了新一轮的迁校,2012年在我们毕业30年后,全校基本完成第二次迁校,迁到了青岛。

  【图8】1969年10月21日,石油部军管会下达了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山东东营的命令,全校召开了迁校动员大会。

  经过三次更名,两次迁校,华东石油学院可以说是一分为三,成了教育史上的畸形儿。在北京昌平的石油大学成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我原来的母校华东石油学院成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样一个弃儿的名字。现在在我的家乡青岛成立的石油学院又该称作什么?难道还要给它一个孙子的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吗?

  如果说我对华东石油学院这个校名很感兴趣,也不尽然,只是华东石油学院这个名字与我一生关键的大学四年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觉得这个名称更亲切而已。因为“我的大学”名称多变,使我不得不在回忆文章里对我的大学名称进行辨析。“华东”这个名称是50年代大区制的产物,1949年以后中国采用了大区制,分为六个大区来治理:华北、东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中央方面的大区制在1953年撤销了。但是大区制的思路在以后各部委的工作体系中经常沿用。所以我国很多院校是按大区的思路取名的。很多部属院校都冠以华东、华中、华南、华北、华西这样名称。

  如果说北京石油学院和中国石油大学两个名称,我更喜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石油学院显得更自然,中国石油大学则显得更土气,但两个名称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北京石油学院是50年代初布局中国的工业体系的产物,学院路的8大院校,尤其是钢铁、地质、农业全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中国石油大学是211的产物,石油在人类知识体系中是一个专门领域,在教育体系中充其量成立一个学院,怎么能称大学呢?将石油作为专门学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物,而将其发展为大学不过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再加上中国特色而已。


达尔文的资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1831年,...

大学生发现4.37亿年前鱼类化石,这对我国考古有何影响呢?
大学生发现4.37亿年前鱼类化石,打破了武汉地区鱼类化石最早出现于约4.35亿年前的纪录,把武汉鱼类历史往前提了约200万年。化石资料的大量收集为古生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基础,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一:大学生发现鱼类化石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刘一龙在洪山古姆山发现距今约4.37亿年的鱼类化石。刘一龙出生于...

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就失败了吗?
现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认为大学毕业后如果不能拿到高薪、找到好工作就是失败。这观点我当然不认同,薪资和很多因素都有关,比如学历、毕业院校、能力以及机遇和社会关系。没有薪资高的好工作,不一定是因为能力不是很强。还有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已经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稀少,入学和毕业人数...

作文《改革开放30年我身边的变化》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失败吗?
现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认为大学毕业后如果不能拿到高薪、找到好工作就是失败。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已经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稀少,入学和毕业人数逐年增加,高薪岗位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因此,想要获得高薪需要具备真才实学和过人之处。不能以少数人的标准来要求大多数大学生。建议大学生...

话题作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1988年参加工作的他对于教学改革有着太多的感慨。“我记得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教书很简单,只是传授知识,课讲得细一点,学生掌握得多一点就可以。可是现在不行了,除了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周向东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的语文中考试题,让一个几年前学中文的大学生来考,也不一定考得好。”...

大学生发现4.37亿年前的鱼类化石,此化石有何特点?
一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四学生与他的研究团队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消州胡发现了一枚距今4.37亿年的古鱼类化石。这一发现被命名为“洪山鱼”,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真盔甲鱼类化石之一。洪山鱼化石的特征在于其较大的头部,类似古代盾牌的形状,与远古三叶虫的头部分相似;身体呈梯形,头部至...

怎样解决家乡柏乡县经济落后的几点想法
我是一个学工科的的大学生,三十多年前就上学离开了家乡,大学毕业后在一事从工业管理工作。工作假日,也经常回来看一看。家乡柏乡县的经济确实落后,同事们对柏乡县的经济状况话说得很刻薄,我觉得丢人,但也没办法同,因为经济落后总是事实。听说有个柏乡吧,上来看了看,大家的讨论也听了不少。对于柏乡的贫穷和落后,...

现在多少钱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
万!元!户!在70年代末的上海 谁家要是有一万块钱 那简直就是土豪的象征!能让满大街弄堂里的家家户户膜拜!那时候的上海 米价0.14元 肉价0.95元 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 压岁钱0.1-0.2元 1万元简直可以 数十年不愁吃穿了……来看看七八十年代的钱有多值钱吧!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