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的小说《听戏》

作者&投稿:泷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 听戏 为题目 编个故事、急!~

哄小孩还是上节目啊?你这题给的范围也太大了。写作文的话就写个剧本形式好了,要是上节目的话……可以以戏为主题展开讨论,或者从戏延伸其他的,比如说场景可以设定为两个在看戏的路人,然后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将戏文或者要表达的东西展现出来,带点俏皮诙谐应该可以。

莫惹是非 沧海拾珠 短篇集中的一篇

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唱为主,所谓载歌载舞,那舞实在是比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若是发现唱出了错,便毫不容情地来一声倒好。这正是真正的观众,是他维系戏剧的水准于不坠。当然,他的眼睛也不是老闭着,有时也要睁开的。
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亦非例外。我起初是很怕进戏园子的,里面人太多太挤,座位太不舒服。记得清清楚楚,文明茶园是我常去的地方,全是窄窄的条凳,窄窄的条桌,而并不面对舞台,要看台上的动作便要扭转脖子扭转腰。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打赤膊,而我从小就没有光脊梁的习惯,觉得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怪难为情,而你一经落座就有热心招待的茶房前来接衣服,给一个半劈的木牌子。这时节,你环顾四周,全是一扇一扇的肉屏风,不由得你不随着大家而肉袒,前后左右都是肉,白皙皙的,黄橙橙的,黑黝黝的,置身其中如入肉林。(那时候戏园里的客人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这虽颇富肉感,但决不能给人以愉快。戏一演便是四五个钟头,中间如果想要如厕,需要在肉林中挤出一条出路,挤出之后那条路便翕然而阖,回来时需要重新另挤出一条路。所以常视如厕如畏途,其实不是畏途,只有畏,没有途。
对戏园的环境并无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样的环境,在当时当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戏园本称茶园,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台上的戏原是附带着的娱乐节目。乱哄哄地高谈阔论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唤友消遣娱乐之所在。孩子们到了戏园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论,冰糖葫芦,酸梅汤,油糕,奶酪,豌豆黄……应有尽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闲着,条桌上摆着干鲜水果蒸食点心之类。打热手巾把的茶房从一个角落把一卷手巾掷到另一角落,我还没看见过失手打了人家的头。特别爱好戏的一位朋友曾经表示,这是戏外之戏,那洒了花露水的手巾尽管是传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还是不可或缺。
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放肆是我们中国固有的美德之一。在戏园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哭啼,打喷嚏,打呵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完全的放肆的机会?看外国戏园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是活受罪!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两招也居然练得不错。从三四张桌子上硬往下摔壳子的把戏,倒是没敢尝试。有一次模拟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头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时不慎把一只大毛窝斜剌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哗啦一声,除了招致家里应有的责罚之外,惊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戏瘾戏迷。后来年纪稍长,又复常常涉足戏圈,正赶上一批优秀的演员在台上献技,如陈德琳,刘鸿升,龚云甫,德珺如,裘桂仙,梅兰芳,杨小楼,王常林,王凤卿,王瑶卿,余叔岩等等,我渐渐能欣赏唱戏的韵味了,觉得在那乱糟糟的环境之中熬上几个小时还是值得一付的代价,只要能听到一两段韵味十足的歌唱,便觉得那抑扬顿挫使人如醉如迷,使全身血液的流行都为之舒畅匀称。研究西洋音乐的朋友也许要说这是低级趣味。我没有话可以抗辩,我只能承认这就是我们人民的趣味,而且大家都很安于这种趣味。这样乱糟糟的环境,必须有相当良好的表演艺术家才能控制住听众的注意力。前几出戏都照例的是无足观,等到好戏上场,名家一露面,场里立刻雅雀无声,不知趣的“酪来酪”声会被嘘的。受半天罪,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语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后来,不知怎么,老伶工一个个的凋谢了,换上来的是一批较年轻的角色,这时候有人喊着要改良戏剧,好像艺术是可以改良似的。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首先改良的是开放女禁,这并没有可反对的,可是一有女客之后,戏里面的涉有猥亵的地方便大大删除了,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认为这好像是个损失。台面改变了,由凸出的三面的立体式的台变成了画框式的台了,新剧本出现了,新腔也编出来了,新的服装道具一齐来了。有一次看尚小云演天河配,这位人高马大的演员穿着紧贴身的粉红色的内衣裤作裸体沐浴状,观众乐得直拍手,我说:“完了,完了,观众也变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听戏的少了,看热闹的多了。
我老早就离开北平,与戏疏远了,但小时候还听过好戏,一提起老生心里就泛起余叔岩的影子,武生是杨小楼,老旦是龚云甫,青衣是王瑶卿,小生是德珺如,刀马旦是九阵风,丑是王长林……有这种标准横亘在心里,便容易兴起“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我常想,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时势异也。
(选自刘湛秋主编《20世纪中国文化散文·游走与遐思》)




请用两个成语来赞美梅兰芳先生的舞台艺术
1、余音绕梁 [成语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典故出处]梁实秋《听戏》: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近义词]绕梁三日、莺舌百啭、如闻天籁 [反义词]不堪入耳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

红楼梦里有关听戏的章回 和戏文的评析
且不说林黛玉与贾宝玉在桃花树下、溪水之边读《西厢》的经典一幕,就是那一曲《点绛唇》就令人幽思游离:那时宝玉是以戏文读之,后来却自成戏文之人,这样“戏”里“戏”外的人生,我们何尝不都在经历呢? 有人说,戏文就是戏文,千万别当真。我们对《西厢》等戏文如是,对《红楼梦》这样的戏...

乡村听戏阅读答案
(1分)②他认为,戏里演的是别人,跟自己没任何关系。(1分)3. 戏剧把问题简单化了,把纷繁的生活简化为对与错、善与恶、真与假、悲与喜。(2分)无奈人生是复杂的,各种可能性都有。(2分)苦戏或许可以让听戏人陪着主人公掉泪,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的人绝对入不了戏。(1分)

响声回环旋转,不停止的成语是啥?
详细解释【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出自】:《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示例】: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梁实秋《听戏》...

听戏时宝钗点了哪两出戏它为什么要点这两出戏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百度知道 听戏时宝钗点了哪两出戏它为什么要点这两出戏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宝钏过生,点了哪几出戏?为什么?宝钏过生,点了哪几出戏?为什么?我来答共1条回答 familiar14041LV.42014-08-17 原文:“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

戏剧艺术-看戏与听戏
它们并非不“饱满”,只不过在大传统“曲”的高压下而处于潜流,没有多少话语权,史料中记载较少罢了。梅兰芳所说的听戏与看戏之别,与当时青衣与花旦的不同角色表演风格相关。他说:“在我们学戏以前,青衣、花旦两工,界限是划分得相当严格的。花旦的重点在表情、身段、科诨。服装色彩也趋向于夸张、...

戏子的小说
本记到不说那些个宜人美景,单讲那金陵城里,有一处园子,名唤柳畅园,是个听戏唱曲 的好去处,在金陵城里也算是赫赫有名。此园主人很有些手腕,不知从...待到他将注意力放回台上,那武生却已经退了场,台上唱着第三出戏《仙姬送子》。 许振业极力遥望,只盼望能将那武生的容貌瞧上一眼,可惜戏棚搭得严谨,...

听戏偶感-优秀散文
特别是《坐宫》收尾处的“战立宫门叫小番”那句“嘎调”,其高亢挺拔之势,不亚于专业名角。更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年近八旬的著名京剧演员、原市京剧团团长杨宝童老人,也到场献艺助兴。杨老的名字我早有所闻,但从未曾谋过面,更谈不上听他的戏了。看上去杨老身骨有些佝偻,口目也有些歪斜,...

听戏曲的软件
3、《戏缘》《戏缘》是一款互联网+戏曲模式的中国戏曲交流平台,与戏曲艺术家零距离互动,与更多喜爱戏曲的朋友相互探讨学习,这是一个戏曲娱乐平台,也是一个戏曲爱好者的社交平台。4、《听戏》《听戏》是个垂直的戏曲音频APP,类似喜马拉雅、蜻蜓FM,对听戏、词谱、伴唱的戏迷们具备吸引力,可以去尝试...

听戏往事散文
只知道跟着瞎哼哼,而被大人们笑话。尽管听不懂戏剧,可我还是会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看,不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耐力,也许冥冥之中,戏剧和我有一种难解的缘分。看戏剧电影如此,到戏台下听戏也是如此。我们镇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七和四月十三,都要开办所谓的物资交流大会,因为有几台戏唱主角,所以...

织金县15927773100: 《听戏》梁实秋 作者对听戏有哪些感悟与思考?(用文中语句回答,两点即可) -
睢慧果糖:[答案] 这样乱糟糟的环境,必须有相当良好的表演艺术家才能控制住听众的注意力. 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 我常想,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

织金县15927773100: 《听戏》梁实秋 读后感悟 300字,急 -
睢慧果糖: 今天早上还是很早的时候,在宿舍里突然传来一阵唱戏剧的声音.很奇怪为什么会有唱戏的声音,一看,原来是楼下的阿婆拿着收音机在听.突然想起,小时候,我也经常跟着奶奶到隔壁村一个叫内里的地方去看人做大戏.那叫潮剧,是我们那...

织金县15927773100: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试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听戏》 -
睢慧果糖: 运用了神态,动作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听戏者的享受之感,也从侧面写出了戏之精彩,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的感情(这结合文章理解,由于我没看过所以需要你自己总结一下啦)

织金县15927773100: 我要找《听戏》这部作品 -
睢慧果糖: 听戏(节选)梁实秋对戏园的环境并无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样的环境,在当时当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戏园本称茶园,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台上的戏原是附带着的娱乐节目.乱哄哄地高谈阔论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唤友...

织金县15927773100: ...    有一年,母亲到城里来过年,我问母亲,姑姑现在还听戏不听?母亲说:咋不听,听.你姑父死了,没人管她了,她听得黏着呢!(1)下列对小说... -
睢慧果糖:[答案] (1)分析概括小说内容与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A“就写出了姑姑'爱听戏'之态”不当,写出了姑姑听戏的功夫很深. B“凸显姑父性格的凶恶”错,表现的是姑父对姑姑听戏的反对态度. C“表现了姑姑抗争的胜利和人们对姑姑抗争行为的赞叹”错,只...

织金县15927773100: 梁实秋的听戏 作者对听戏有哪些感悟与思考呢?? -
睢慧果糖: 问题一: 梁实秋当时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看戏之乐.他的感悟是在戏之乐,似乎不在戏的本质来,而在看戏的氛围、看戏的过程,当然还有对戏法的随性. 看戏为虚,品戏为实.梁实秋从戏里品的,不仅仅是儿童的乐趣,更多的是社会的...

织金县15927773100: 听戏梁实秋阅读在梁实秋的《听戏》中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
睢慧果糖: 1、“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从原文中看,这“乐”有哪些? 2、作者为什么说“看外国戏院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

织金县15927773100: 听戏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睢慧果糖: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艺术,而一种艺术形式也必有其相应的一群观众,戏剧亦然.北平人拥有他们的京戏,而京戏也造就了这样一帮听戏的北平人.“听”戏而非“看”戏,这一字之差足以说明这戏的独特风韵了.梁实秋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看戏之乐.看戏之乐,似乎不在戏的本身,而在看戏的氛围、看戏的过程,当然还有对戏法的模仿.作者以旷达人格叙事抒情,行文走笔“收”“放”有度,雅洁简练,不讲排偶却在自由参差中见齐整,不拘格律亦自有平仄和声韵搭配,读来朗朗上口,节律优雅.

织金县15927773100: 梁实秋的《听戏》和鲁迅的《杜戏》有哪些相同之处
睢慧果糖: 都着重笔墨描写了看戏的场景,包括舞台、人物和内容

织金县15927773100: 《听戏》阅读答案 七上语文优化设计原文:听戏公司后面的一块平地上,突然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戏台子.绿色的帐篷,高高的架子.觉得在这冬日的时分,这... -
睢慧果糖:[答案] 可以使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以听戏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戏的喜爱之情. 喜爱,热情. 4.是自己的家乡话,所编出来的词. 5.并不是这样的,戏曲是文化的象征,不可灭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