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很多姓现在怎么没了

作者&投稿:逄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朝的人似乎都没有什么姓氏?~

胡亥,即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扶苏,秦始皇长子(?—前210),嬴姓,赵氏,名扶苏他们都是有姓的,因为在史书记录中要避讳皇家或是王的姓,所有记载的大多数都是名了。因为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时期较早,当他们记录史书中只写胡亥,扶苏后,后面的朝野也只是顺着他们写,慢慢的这些名词就变成专有的指向名词了。这也是一种习惯。

秦国国君姓嬴,氏为赵。秦国是东周的开国诸侯,是周平王亲封的大国,立国之地是西周的故土,因此秦国虽有赵氏,但是仍以嬴姓为国姓!表达了秦人传承深远。
韩国国君姓姬,氏为韩。韩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与魏、赵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自立为韩国。因为韩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因此韩国以韩氏为国号。
赵国国君姓嬴,氏为赵。赵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与魏、韩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自立为赵国。因为赵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因此赵国以赵氏为国号。
魏国国君姓姬,氏为魏。魏家本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与赵、韩两家一起瓜分了晋国,自立为魏国。因为魏国并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而是王室被迫承认的诸侯国,因此魏国以赵氏为国号。
楚国国君姓芈,氏为熊。楚国本是帝颛顼高阳的子孙在南方建立的诸侯国,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最开始周王室给楚国的爵位是最低的子爵。楚国在西周时期强大了,于是自立为王,与周王平起平坐,这是大大的僭越行为。故一般称楚国为熊氏,而不称芈姓。
燕国国君姓姬,没有氏。燕国是西周姬姓宗室,是西周建立之初分封的大诸侯国。
春秋时的齐国国君是姜姓,战国时的齐国国君是妫姓,氏为田。春秋时的齐国第一任国君是姜子牙,也就是史书上的姜太公姜尚。战国时代姜齐被田氏取代,田氏是妫姓陈国的后代,因此田齐姓妫氏田。
宋国姓子,是商朝后裔,是周武王兴灭国政策下的产物,为周天子亲封之国。
吴国姓姬,是周文王两个兄弟去南方建立的国家。
越国姓姒,是夏朝后裔,是周武王兴灭国政策下的产物,为周天子亲封之国。
晋国、鲁国、郑国、卫国等国都是姬姓,为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的血亲之国。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很多家族在几千年的纷乱中整个灭亡了,抑或是因为种种原因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所以少了很多种姓氏

姓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时期,这也是上古姓氏大多有“女”字的原因之一,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上古八大姓”,即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说妊)八大姓。然而,这曾经的上古大姓,除了姜、姚之外,无一例外都变成了小姓,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古“姓”和“氏”区别较大,即可便于婚配也是身份象征

与现代“姓氏”合一不同,上古时期的“姓”和“氏”是有所区别的。简单来说,“姓”主要是用来明确血缘关系的,而“氏”则是用来明确族群的。一个人的两个儿子生活在不同的族群,数代之后相见,因其“姓”相同便可知道是出自同一血脉,而“氏”不同则只代表了生活的族群不同。

在上古时期,“姓”可以继承延续,而“氏”则不一定。以黄帝为例,其姓公孙(后改为姬)而氏轩辕,但他的儿子少昊虽然继承了姬姓,但氏却是青阳氏和金天氏。

“姓”和“氏”最为重要的作用,便是为了方便不同部落氏族之间的通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原因在于,同姓不同氏表示两人虽然生活在不同部族,却出自同一血脉,自然不可通婚;而同氏不同姓则表示两人虽然生活在同一部族,但却来自于不同血脉,因而可以通婚。

同时,“姓”和“氏”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那便是明辨出身高低贵贱,在贵族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或诸侯王、士大夫才即有姓也有氏,而普通的部落子民或国人则只有姓而无氏,至于奴隶等贱民便无姓无氏只有名了。

而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礼乐崩坏,宗法制度逐渐瓦解,世卿世禄制和奴隶制逐渐被废除,原本的姓氏制度也开始遭到破坏,普通百姓也开始拥有了姓,且“姓”和“氏”的界限逐渐模糊,并最终自汉朝以后完成姓氏统一。这导致姓氏迎来大爆发,同时上古姓氏也自此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以氏代姓现象极为普遍,上古大姓开始没落

春秋战国以来,在姓氏迎来大爆发的同时,之所以上古姓氏也开始逐渐没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以氏代姓”现象极为普遍。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男子称氏”制度的影响。《通志·氏族略》有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也就是说在夏商周以前,男子是普遍称氏而不称姓的。而随着奴隶制和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才能逐渐取代出身,血脉影响力无疑开始逐渐减淡。由于自古孩子随父姓,而父亲又是称氏不称姓的,因此姓氏的逐渐统一,以氏代姓便开始变得不可逆转,这些上古姓氏自然也就难以保留了。

2、国家观念取代血脉关系。在周朝建立之后,周天子大封诸侯,其中姬姓诸侯便多达53个,统一的姬姓虽然代表了这些诸侯国同源,但各诸侯国同时则开始以封地为氏。进入春秋战国以后,在礼乐崩坏的同时,由于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血脉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而诸侯国的界限则开始加强,这导致“姓”的作用逐渐变淡,而“氏”的作用开始加强。例如赵国,虽为嬴姓,但却以赵氏为主。于是,当秦汉以后姓氏逐渐统一,很多人便直接以国名做了姓,这等于变相的以氏代姓,这应当是秦、齐、楚、赵、魏、韩、燕、周、宋等大姓形成的一大原因。

3、普通百姓姓氏来源庞杂。夏商周时期,姓氏本来是贵族的特有标志,然而随着奴隶制的逐渐瓦解,大量奴隶开始恢复自由人的身份,再加上宗法制遭到破坏后,普通百姓也开始取姓氏,而奴隶和大量的普通百姓,是根本无法追溯自己的血脉出处的,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再以上古大姓为姓氏。于是乎,百姓们便纷纷以国名、地名、官职、山川、河流等等为姓,这是造成春秋战国以来姓氏大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也是造成上古大姓逐渐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4、百姓流离失所难寻其根。由于春秋战国以来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导致大量百姓已经根本无法准确找到自己的姓氏起源,再加上又恰逢姓氏逐渐统一,百姓大量取姓这个历史时期,于是迁居他地的很多百姓,便纷纷另取他姓。这是造成春秋战国以来,姓氏大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5、古代贵族为了避祸改姓。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尤其是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吞并灭国事件此起彼伏,而一旦国家覆亡,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们,下场将会无比凄惨,家道中落倒还罢了,沦为阶下囚、奴隶也是常有的事,于是国家覆亡之后,很多贵族都会选择避祸改姓,这也是上古大姓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春秋战国时人的名字是怎么起的?
以地名、以同音字等。有很多姓氏,姓氏是分开的。姓大,氏小,例如姜子牙是姜姓、吕氏,他是齐国开国君主,所以春秋齐国是姜姓,但吕氏、高氏、国氏都是国姓族,他们三氏同姓。平时既可以叫姓,也可以叫氏,就是姜子牙、吕尚都可以叫,都是同一个人。

战国七雄的后代姓啥了?
一、齐国:妫姓,后改田氏。二、楚国:芈姓,后改熊氏。三、燕国:姬姓。四、魏国:姬姓,后改毕氏或魏氏。五、韩国:姬姓,后改赵氏。六、赵国:嬴姓,后改赵氏。七、秦国:嬴姓,后改赵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周朝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为什么名字都很怪?
春秋战国时期,姓氏没现在这么多,由于姓氏少,所以贵族才有固定姓氏,普通人没有姓氏的,所以名字比较乱,比较奇怪。就拿秦国来说吧,自从周赐姓,才姓赢。望采

关于春秋战国的姓
1.任太昊后,风姓。2.邾曹姓29世为楚灭。3.莒盈姓,传30世为楚灭,少昊后。4.六皋繇后偃姓5.蓼皋繇后,为楚灭。5.徐盈姓,至徐子章禹为楚灭。6.滕周懿王子错叔绣封,31世为齐灭。7.萧叔国,宋别封附庸。8.州来国,为楚灭,后吴取之,至夫差迁昭侯于此,后4世侯齐竟为楚灭。9...

春秋时期是不是有郳国??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姓??
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郳国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大约在战国中期同邾国一起被楚所灭。或...“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东江郳城国破城废,南迁10公里于今西暨附近,即后人所称“郳犁来...这就是倪姓和郳姓的由来,也说明了这两个姓氏在2500多年以前的同出一源。 倪氏与郳氏,是出自春秋...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起名那么奇怪?那些姓是失传了吗?
难道是有很多姓后来都失传了吗?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取名字到底是怎样的方式呢?1.夫差、勾践、叔梁纥的名字为什么奇怪 夫差、勾践之类的名字其实是音译。感觉春秋时期的人名字很奇怪,这其实是正常的。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华夏各国的人,比如孔子他老爹叫叔梁纥,这名字怪不?还有姓叔的人?再比如老...

春秋战国各国的姓氏是什么
春秋战国各国的姓氏如下:1、齐国,姜姓。2、鲁国,姬姓。3、宋国,子姓。4、吴国,姬姓。5、越国,姒姓。6、陈国,妫姓。7、韩国,姬姓。8、魏国,姬姓。9、秦国,嬴姓。10、赵国,嬴姓。11.燕国,姬姓。12.楚国,芈姓。13.卫国,姬姓。14.晋国,姬姓。15.曹国,姬姓。16.蔡国,姬姓。17....

拥有芈这个姓氏的人在哪个朝代最多?现在还有芈姓人吗?
现在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个芈姓的由来。这是楚国人祖先的姓氏,所以在赵国时期,芈姓的人也多是楚国的贵族。掌握的国家的主要资源和重要权力。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让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里有着“王侯将相有种”的观念。所以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对于芈姓是...

现在的赵氏与春秋战国的赵国有联系么?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

战国七雄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战国七雄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七国是哪七国?这是许多人在历史课上都会遇到的问题。事实上,七国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的七个行政区划。这七个国家分别是: 1.齐国 2.楚国 3.燕国 4.赵国 5.魏国 6.韩国 7.秦国 这七个国家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国家,它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

永红区13618811882: 古代很多复姓,为什么现在很少了? -
豆良赖氨: 最早姓复姓的基本上是一些卿大夫,多以官名、地名为氏(周朝封给卿大夫、士的采邑,地名很多是两个字).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阶层本身很容易成为政治牺牲品,所以后代为了避难就只能改成别家的姓氏.避祸改姓当然是越低调越好,所...

永红区13618811882: 中国有些姓氏为什么最后都没有了? -
豆良赖氨: 原因可能是繁衍不起来,就像古代经常是灭族的,一灭整个族群就消失了.还有就是书写的困难,像现在有点姓氏不能通过电脑录入,就得被迫改姓.

永红区13618811882: 在古代为什么复姓居多,现在却变得很少了? -
豆良赖氨: 复姓来源很多,现在来详细介绍下它们的来源. 最早姓复姓的基本上是一些卿大夫,多以官名、地名为氏 ,比如周朝的一个将军叫魏颗,屡建战功,于是周王就给他分封了土地令狐邑 ,所以他的后人就开始以分封地区的地名为氏,最被人所熟...

永红区13618811882: 为什么秦汉时期很多姓氏消失了
豆良赖氨: 绝大多数人避祸改姓了. 例如姬良,改名张良. 在那个年代,能活下来的都很幸运了,姓氏什么都不重要了...

永红区13618811882: 为什么古代帝王的复姓到了现在就没有了?是没有后裔了还是改姓了 -
豆良赖氨: 是因为有的人根据祖先所创的朝号或国号为姓 不如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的后世以分封地为姓 或者有的人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的要求改变姓氏 比如说北魏孝文帝改革

永红区13618811882: 在春秋战国时候,一部分人的名字很奇怪.比如佚之狐,烛之武之类的.再往后一点这种名字就没了,为什么? -
豆良赖氨: 这种名字就是地名加之加本名,即烛地之武.这种用法后来当然没怎么用.至于其他奇怪的姓,如姬,都是当时大姓,为天下所疾,在战乱中败落.至于其他如新垣的怪姓,多为自己所取,传不至十代而亡.

永红区13618811882: 中国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豆良赖氨: 1、以氏族图腾为姓:原始人将图腾视为自己的祖先,也被视作氏族始祖的名号,以始祖名号为姓氏是古人广为遵循的方法.现在的马、牛、羊、熊、鹿、龙、凤、山、水、花、叶等姓,都与古代的图腾信仰有关.2、以封地住地为姓:这一类姓氏起源很早,夏朝实行分封制,因而以封赏国为姓氏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并流传至今.3、以官职、爵位为姓:先秦时代,很多官职都是世袭的,即使后来失去了官职,他们的后代也以这些官职的名称来称呼这个家族,用来表示他们的社会地位.4、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永红区13618811882: 百家姓下为什么没有嬴姓 -
豆良赖氨: 那么久一段历史,演变转化了嘛,比如现在欧姓、阳姓和欧阳姓以前都是欧阳,拓拔姓变元姓

永红区13618811882: 春秋战国 官职与人名问题 -
豆良赖氨: 就像上面的回答者,他的解释无错,但他是从秦朝开始说的,我在添加一点:春秋时期的话,除贵族外,不论男女,都是没有姓氏名字的,平民和奴隶,若得主人赏识,便会被赐名;女子地位卑微,无姓无名,就看女子是哪国人,如:楚国女,便称“楚姬”女子都为姬妾…

永红区13618811882: 全中国共有多少种姓? -
豆良赖氨: 中国共有4100个姓 袁义达介绍,实际上,对中国姓氏的调查早在20年前就曾经进行过,但当时调查的抽样率很低,只统计了57万人,找到了3000多个姓氏.“当时的抽样率太低,因此结果并不可信.” 此次由袁义达主持的研究课题调查人群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