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话出自于哪篇古文

作者&投稿:赫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于”是什么意思~

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可见“于”是“对”的意思.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古今异义:
“痛恨”的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十分憎恨。
出自:东汉 诸葛亮《出师表》
原文选段: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释义: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扩展资料
文中其它古今异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古:时候 今: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
古: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
古:适宜,恰当 今:正义,意义
陟罚臧否
古:功过好坏 今: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今:表示因果关系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出师表(诸葛亮著)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全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末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先帝对兴复汉室的愿望,以及对近年来的皇室表示哀叹。阐明了诸葛亮对于此时的立场,抒发了对刘禅的期望

诸葛亮《出师表》为什么“叹息痛恨于桓灵Ĺ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有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二帝之可恨,由此在无数读者脑海里烙下了历史印迹。桓灵二帝可恨不可恨,这是没有疑问的。可问题是,桓灵二帝为什么可恨...

...明所顷颓也。先帝在时,与臣谈论万启时,无不痛恨
应该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

出师表原文+翻译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提到桓、灵二帝都做了什么让刘备痛恨呢?
”罗贯中认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的崛起,是因为汉桓帝、汉灵帝昏庸无能、重用奸佞、荒淫无道引起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rdquo...

出师表10个短的句子翻译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与我评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哀叹痛心遗憾的。侍中、 尚书、 长史、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

《出师表》全文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

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尝是什么意思
那啥...应该没有单翻译尝这个字的 “尝”一般是曾经的意思 这里应该是“未尝不”一起翻译吧...翻译成“没有不”的意思 先帝在世时,每与我(臣)谈论这件事,没有不对桓灵二帝感到痛心遗憾。其中“痛恨”;痛心,遗憾。我也刚学完这篇文章 希望能帮到你哈~...

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尝是什么意思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 “尝 "是”曾,曾经“的意思。

【出师表】中“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此”实质前文中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就是指汉朝的皇帝 汉灵帝 汉桓帝 听信小人佞臣 而远离贤臣 导致国破家亡的前朝教训

东至县18053143795: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今异义 -
荣欣奇比: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古今异义: “痛恨”的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十分憎恨.出自:东汉 诸葛亮《出师表》 原文选段: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

东至县18053143795: 未尝不叹息痛恨的痛恨是什么意思
荣欣奇比: 未尝不叹息痛恨的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东至县18053143795: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是什么意思 -
荣欣奇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意思是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这句话出自《出师表》,是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规劝的话语. 《前出师表》原文引用如下: 前出师表 两汉:诸...

东至县18053143795: “不可妄自菲薄”的下一句是什么? -
荣欣奇比: “不可妄自菲薄”的下一句是:“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自诸葛亮《出师表》.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东至县18053143795: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吗? -
荣欣奇比: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

东至县18053143795: 《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的解释能不能写 惋惜? -
荣欣奇比: ①痛心遗憾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东至县18053143795: 先帝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这句话与“抱恨终天”两个恨的意思是否相同,解释为什么. -
荣欣奇比:[答案] 两个意思不一样! 抱恨终天:指心存怨恨难消,直到死. “先帝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是先帝在于诸葛亮聊天时,每次都为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悲哀和惋惜,但也没有因此而遗憾到死. 前者言重一些.

东至县18053143795: 【出师表】中“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 -
荣欣奇比: “此”实质前文中的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就是指汉朝的皇帝 汉灵帝 汉桓帝 听信小人佞臣 而远离贤臣 导致国破家亡的前朝教训

东至县18053143795: 翻译: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
荣欣奇比: 刘皇叔(还)健在的时候,每当和我讨论起这件事,没有(一次)不曾为桓灵二人感到遗憾、(为他们)叹息.

东至县18053143795: 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尝是什么意思 -
荣欣奇比: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 “尝 "是”曾,曾经“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