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之囚和十一世纪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关系

作者&投稿:唐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巴比伦之囚发生怎样的历史背景?~

尼布甲尼撒对一反再反的犹太国王无比的痛恨,下令在犹太国王西底家的面前杀死他的几个儿子,然后又剜去了西底家的眼睛。当已经双目失明的西底家押到尼布甲尼撒面前时,尼布甲尼撒对他说:“这就是你们背叛我的下场!”然后下令用铜链锁着西底家把他带到巴比伦去示众。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城墙被拆毁,圣殿、王宫和许多民宅被焚烧。全城活着的居民几乎全被掳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基督教东派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在 1054 年的正式分裂。由于事件具体起因多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乌相关 ,故又称阿卡西乌分裂 。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末分裂之后,东西两部分在社会、政治、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了基督教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西部的罗马教会自认为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者,坚持认为其在各宗主教区中拥有首席地位;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教义方面的分歧,终于在 1054 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是阿维尼翁之囚
  1309~1377年在法国南部边境教皇国飞地阿维尼翁设立教廷的七任教皇的通称。
  中世纪中期,西欧各国封建政权与罗马教皇之间的权力争夺激烈。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为争夺统治权及教会财产展开斗争。卜尼法斯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立一名法籍大主教为教皇,即克雷芒五世,但他始终未去梵蒂冈。1309年克雷芒五世将教廷迁至阿维尼翁。迫于腓力四世的压力,他同意国王向法国教会和神职人员征税,解散拥有大量财产的圣殿骑士团,并通谕承认世俗王国是由上帝直接设立的。在他之后担任教皇的,有约翰二十二世、本笃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诺森六世、乌尔班五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都是法国人。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大多数。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接受神秘主义者谢拿的迦特林等的劝告,同时,罗马城的动荡局势也使他感到有必要回罗马坐镇,遂将教廷迁回罗马。
  阿维尼翁教皇先后历时70余年。因受制于法国王室,历史上有“阿维尼翁之囚”之称,或借用古代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70年的历史,称之为“巴比伦囚虏”。各派史家对其评价颇有争议。20世纪初以前多认为阿维尼翁教皇偏安僻壤,贪得无厌,道德败坏,是教皇史上的黑暗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佩特拉卡曾称之为“全世界的臭水沟”。现代西方史学家则多认为这是出于罗马正统观念的偏见,并认为阿维尼翁时期的教廷确曾进行机构调整,提高枢机主教团的权力;继续厘定教会法典,扩大传教范围;兴办大学教育等措施,力图改革。
  格列高利十一世于教廷迁回罗马的次年死去。法、德、意各国统治者为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在选立教皇问题上,多次发生争议,后酿成天主教会大分裂。

  天主教会大分裂

  Great S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378~1417年间,由于法国和德、意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而造成天主教会同时有两个教皇对峙甚至三个教皇鼎立的分裂局面。

  1377年,阿维尼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将教廷迁回罗马后,于次年3月去世。罗马城的市民决心将教廷留于罗马。枢机主教团在群众骚动的威胁下,选出意籍教皇乌尔班六世。他即位后力图消除法国对教廷的影响,引起在枢机主教团中占多数的法国人的不满。他们乃离开罗马,回到阿维尼翁,并声称被胁迫而选出的乌尔班六世职位无效,另选日内瓦枢机主教为教皇,称克雷芒七世,驻阿维尼翁。乌尔班则在罗马另设枢机主教团。因而形成天主教会大分裂的局面。

  两位教皇互相攻讦,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并同时向西欧各国征收贡赋和税金。各国则根据其对法国和德、意的政治态度和关系的亲疏,分别拥护其中一位教皇,而形成两个势力集团。当时承认罗马教皇的,除德、意外,还有与法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格兰和受德意志影响的波兰、波希米亚、丹麦、瑞典等。承认阿维尼翁教皇的除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外,还有与英格兰不睦的苏格兰和受法国影响的西西里和撒丁尼亚。各地教会则基本上按本国君主的态度行事。

  天主教会大分裂真正起因并非教义、教规上的分歧,而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争夺权力的反映。后来,在法王查理六世和巴黎大学的倡议下,两处的枢机主教团于1409年在比萨举行会议,将罗马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和阿维尼翁的本笃十三世同时废黜,另选教皇亚历山大五世。但格列高利和本笃分别得到一些国王支持,均拒绝退位,因而形成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

  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会同巴黎大学教会法学者和若干枢机主教,迫使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约翰二十三世在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召开公会议。约翰在会上遭到谴责,弃职而走。在西吉斯孟坚持下,会议继续举行。结果约翰和本笃被废黜,格列高利被迫引退,另选为各方所接受的新教皇马丁五世。至此,延续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才告结束。

  大分裂虽在组织上得到了弥合,但暴露了天主教会长期来难以克服的内部矛盾,使教皇的威信和权力大为下降;在各国政权支持下,地区主教和拥有地方实力的枢机主教的权力相对上升。天主教内部主张以召开公会议来处理教会纷争,认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公会议主义,亦曾一度占上风。此后,为避免教廷迁离罗马致使再度发生分裂,教皇多从意大利人中选出。

 是阿维尼翁之囚
  1309~1377年在法国南部边境教皇国飞地阿维尼翁设立教廷的七任教皇的通称。
  中世纪中期,西欧各国封建政权与罗马教皇之间的权力争夺激烈。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为争夺统治权及教会财产展开斗争。卜尼法斯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立一名法籍大主教为教皇,即克雷芒五世,但他始终未去梵蒂冈。1309年克雷芒五世将教廷迁至阿维尼翁。迫于腓力四世的压力,他同意国王向法国教会和神职人员征税,解散拥有大量财产的圣殿骑士团,并通谕承认世俗王国是由上帝直接设立的。在他之后担任教皇的,有约翰二十二世、本笃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诺森六世、乌尔班五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都是法国人。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大多数。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接受神秘主义者谢拿的迦特林等的劝告,同时,罗马城的动荡局势也使他感到有必要回罗马坐镇,遂将教廷迁回罗马。
  阿维尼翁教皇先后历时70余年。因受制于法国王室,历史上有“阿维尼翁之囚”之称,或借用古代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70年的历史,称之为“巴比伦囚虏”。各派史家对其评价颇有争议。20世纪初以前多认为阿维尼翁教皇偏安僻壤,贪得无厌,道德败坏,是教皇史上的黑暗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佩特拉卡曾称之为“全世界的臭水沟”。现代西方史学家则多认为这是出于罗马正统观念的偏见,并认为阿维尼翁时期的教廷确曾进行机构调整,提高枢机主教团的权力;继续厘定教会法典,扩大传教范围;兴办大学教育等措施,力图改革。
  格列高利十一世于教廷迁回罗马的次年死去。法、德、意各国统治者为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在选立教皇问题上,多次发生争议,后酿成天主教会大分裂。

  天主教会大分裂

  Great S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378~1417年间,由于法国和德、意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而造成天主教会同时有两个教皇对峙甚至三个教皇鼎立的分裂局面。

  1377年,阿维尼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将教廷迁回罗马后,于次年3月去世。罗马城的市民决心将教廷留于罗马。枢机主教团在群众骚动的威胁下,选出意籍教皇乌尔班六世。他即位后力图消除法国对教廷的影响,引起在枢机主教团中占多数的法国人的不满。他们乃离开罗马,回到阿维尼翁,并声称被胁迫而选出的乌尔班六世职位无效,另选日内瓦枢机主教为教皇,称克雷芒七世,驻阿维尼翁。乌尔班则在罗马另设枢机主教团。因而形成天主教会大分裂的局面。

  两位教皇互相攻讦,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并同时向西欧各国征收贡赋和税金。各国则根据其对法国和德、意的政治态度和关系的亲疏,分别拥护其中一位教皇,而形成两个势力集团。当时承认罗马教皇的,除德、意外,还有与法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格兰和受德意志影响的波兰、波希米亚、丹麦、瑞典等。承认阿维尼翁教皇的除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外,还有与英格兰不睦的苏格兰和受法国影响的西西里和撒丁尼亚。各地教会则基本上按本国君主的态度行事。

  天主教会大分裂真正起因并非教义、教规上的分歧,而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争夺权力的反映。后来,在法王查理六世和巴黎大学的倡议下,两处的枢机主教团于1409年在比萨举行会议,将罗马的格列高利十二世和阿维尼翁的本笃十三世同时废黜,另选教皇亚历山大五世。但格列高利和本笃分别得到一些国王支持,均拒绝退位,因而形成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

  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会同巴黎大学教会法学者和若干枢机主教,迫使亚历山大的继任者约翰二十三世在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召开公会议。约翰在会上遭到谴责,弃职而走。在西吉斯孟坚持下,会议继续举行。结果约翰和本笃被废黜,格列高利被迫引退,另选为各方所接受的新教皇马丁五世。至此,延续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才告结束。

  大分裂虽在组织上得到了弥合,但暴露了天主教会长期来难以克服的内部矛盾,使教皇的威信和权力大为下降;在各国政权支持下,地区主教和拥有地方实力的枢机主教的权力相对上升。天主教内部主张以召开公会议来处理教会纷争,认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公会议主义,亦曾一度占上风。此后,为避免教廷迁离罗马致使再度发生分裂,教皇多从意大利人中选出。


什么电影最好看?
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监狱的背景下,《绿色奇迹》独辟蹊径地展现了狱吏与死囚间的微妙关系,其中的黑色悬疑气氛、象征不同道义符号的特殊人物以及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心理冲突。看后感动得不禁泪下 美国的《云中漫步》是基努·李维斯所主演的电影,全片以金黄的怀旧色调来诉说一段气氛朦胧的爱情故事,并伴以...

尼布甲尼撒二世到底活了几岁啊
在巴比伦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作为再度统一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声誉仅次于汉谟拉比,每当人们一说到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美轮美奂的空中花园和惨无人道的巴比伦之囚。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两河流域被赫梯人、加喜特人、亚述帝国等相继占领。从前10世纪开始,亚述帝国再度崛起,前7世纪时一度大军...

最近几部好看点的电影有?
《谎言之躯》 10月10日 《圣安娜奇迹》 10月17日 《换子疑云》 10月24日 《游击》 10月31日 《肮脏伎俩》 11月07日 《微量情愫》 11月07日 《马达加斯加2》 11月14日 《澳大利亚》 11月21日 《哈利波特6》 11月28日 《返老还童》 11月28日 《虐童疑云》 12月05日 《生死朗读》 12月12日 《...

现在什么电影最好看
《肮脏伎俩》 11月07日 《微量情愫》 11月07日 《马达加斯加2》 11月14日 《澳大利亚》 11月21日...\/\/cine.baitengwang.com\/dz\/3442\/ 功夫之王http:\/\/cine.baitengwang.com\/dz\/2905\/ 霍顿与无名氏...(不到20岁,居然可以骗了200万美元,那时是19世纪60年代),真的是一位奇才,而且电影的情节比较紧凑,...

《坟》的好词佳句
物质也,众数也,十九世纪末叶文明之一面或在兹,而论者不以为有当。盖今所成就,无一不绳前时之...2016-11-24 鲁迅的坟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7 2016-02-18 坟好词好句,只要好词,多一些 5 2008-04

达日县13477428780: 什么是十一世纪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
毋疤苯西: 基督教大分裂是指两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

达日县13477428780: 西欧中世纪政教冲突 -
毋疤苯西: 政教矛盾和冲突贯穿了整个西欧中世纪,对西欧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于教会权与王权之间的这场尖锐复杂、旷日持久的斗争,本文试从中古西欧历史入手,分三个阶段来分析,以期能了解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和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

达日县13477428780: 基督徒弟兄,请问《启示录》中的“巴比仑”比喻什么? -
毋疤苯西: 不属神的政体.

达日县13477428780: (1)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进步主义 (2)结构 - 定向教学理论 (3)学习双机制理论 -
毋疤苯西:[答案] (1)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进步主义一、承先启后——新中国教育哲学的拓荒者 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新文化、新... 读过私塾、进过教会学校、接受过三民主义教育、深受马列主义熏陶的黄济先生深切感到,这些论著虽然还不能说臻于完善...

达日县13477428780: 四大文明古国中哪几个被波斯灭掉了? -
毋疤苯西: 波斯人首先灭亡的是巴比伦,接着是埃及印度当时没有统一,但印度西北部是波斯人的属地

达日县13477428780: 罗马帝国最大的威胁虽然西罗马帝国是哥特人所灭,但是当时真的是哥特
毋疤苯西: 鄙视说了一堆却无用的答案,提问者的所指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它的灭亡来自于蛮族的入侵,最主要的威胁势力属于西哥特与匈奴人的联军,其灭亡的最终打击来自于这两者.

达日县13477428780: 《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800字以上 -
毋疤苯西: 趣味物理学 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记得...

达日县13477428780: 世界历史的重大改革 -
毋疤苯西: 亚洲: 齐国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国) 大化改新、织田信长财政改革、德川政府三大改革、明治维新(日本)欧洲:梭伦改...

达日县13477428780: 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国家是中国吗? -
毋疤苯西:[答案] 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国家: 中国的文化一直延续的,而其他文明古国现在和以前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所以 从持续时间上... 尼罗河流域 约公元前3000年 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约公元前18世纪 古代印度 印度河与恒河 公元前2500年 中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