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地理作用的特点

作者&投稿:夏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口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3%,而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7%,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世界:

分析一定时间内人口的数量,及其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人口绝对数量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衡量不同地区人口总量的多少;另一是根据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大小衡量人口分布的稀密。

从人口绝对数量上看,1983年全世界总人口为46.8亿人,但在地区分布上是非常不平衡的。以各大洲看,亚洲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58.4%;其次是欧洲,占16.3%;以下依次为非洲(占11%)、拉丁美洲(占8.3%)、北美洲(5.5%),大洋洲最少,仅占0.5%,南极洲尚无长期定居人口。以国家看,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中国,总人口达10亿多人。全世界总人口的一半集中在中国、印度、苏联和美国四国;而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分散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最少的梵蒂冈、瑙鲁、摩纳哥等只有一千人至二万多人。但是人口总量的多少往往并不能反映人口分布的稀密状况,衡量人口分布的密或稀,一般是根据人口密度大小确定的。例如,新加坡人口总量虽只有250万人,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却有约4,280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而苏联的总人口虽居世界第三,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却只有12人,是世界人口较为稀疏的地区。从全世界看,1983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人口数约为34人,而东南亚、南亚地区每平方公里超过200人,西欧150多人;但是在高寒地区、沙漠、半沙漠的干燥地区以及赤道附近的高温高湿地区,人口密度则很小,一般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以国家看,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如摩纳哥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1.8万人,而人口密度低的国家,如蒙古、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博茨瓦纳等,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一人。

特征应该是地形 气候 区位条件等
意义就是通过以上的各种特征,对这个地区有什么影响 好的方面与不好的方面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其相互作用的规模和深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据此,可将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 不同阶段的特点:
一、采集渔猎阶段
人类早期的原始群落几乎和动物一样,靠自然的恩赐生活。其食物来自猎获的其他动物和采集的野果,水取自河、湖,衣服是植物纤维、动物皮和羽毛制作的。这些资源依季节而更新并且没有感到枯竭。原始人生活的范围很狭窄,使用的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主要是石器棍棒和弓箭等。当时虽然已有用火的证据,但对火的利用是极其原始的。他们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大,而人群的分布和人口数量则更多地受地理条件如气候、植被以及动物种群的限制。在这个时期,人对自然界是完全依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原始的协调状态。
二、农业社会阶段
距今约1万年,人类学会了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开始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从此人类从狩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生产,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刀耕火种”是人类最早的农业技术。为了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人们砍伐和焚烧森林,开垦土地和草原,因此最早被使用而遭到破坏的是肥沃的土层,在没有森林和草被保护的地方受到河流的冲刷,特别是人类使用了犁和比人力强几倍的牲畜以后,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提高了。与此同时,也加重了土壤的侵蚀,尤其是当土地开发逐步由平原、丘陵转向山地以后,土地的侵蚀也日愈严重。
人们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再播种旱谷等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利用积聚在热带雨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刀耕火种"不外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子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又恢复了,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好方法。 到了近代,人口倍增、森林减半,"刀耕火种"的"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周期大为缩短,森林难以恢复,山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三、工业化阶段
18世纪以后,以纺织业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爆发了工业革命。许多国家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涉及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机器系统的出现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突飞猛进,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种生活和享受的物品不断地被生产出来,涌进市场;发电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水、陆、空交通线的建设,大都市的涌现,将世界各地连为一体。工业文明的兴起、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养料。
人们使用了新的能源——化石燃料(如煤、石油),促进了工业和农业的迅猛发展,也大大加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能力。
首先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各种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源等)的开发和利用。其次,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
工业的蓬勃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这种高速增长一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同时也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如地表物质产生强烈流动,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大气圈,大量工业废物产生并进入环境,大大超过了环境的容量,严重地污染着周围的环境,影响了人类的生境、生活活动和健康,出现了许多公害病。
在这个阶段里,人类在人地关系这对矛盾中逐步占据了优势地位。由于过分夸大主观能动作用,人类办了一系列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走上了一条以牺牲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来换取高速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且不得不耗费巨额资金去治理已被破坏的环境。
四、人地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等为内容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迈入信息技术时期。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增添了新的力量,它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影响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
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有利于解决工业化阶段造成的环境问题,新的技术应用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于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控制系统,可大大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但是,它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发达国家发展新型产业,可能把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就某一地区而言,城市发展新兴产业,传统工业向农村转移。这样,将使污染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其次,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也将产生相应的环境效应,有许多因素是难以预料的。
人类是由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中产生,自然地理系统向人类提供了一切生存资料和环境。人类从依附自然、顺从自然、求得自然恩赐生存,到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自己的生境,使人从自然的奴仆上升到平等的关系,才产生了主宰自然的欲念,这种欲念的产生在认识上导致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文明正是沿着这种觉醒的步伐而发展,以征服自然,进军宇宙为使命的人类思想应该说是当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精神支柱。然而,这正是当今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赖以生存和居住的地球表层存在着环境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人口急剧增长、资源紧缺匮乏,环境不断恶化等严酷的现实促使人类不得不冷静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总结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严重教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索一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实质是要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间的关系,为后代开创一个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它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以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是人类对其发展道路经过总结回顾和深刻反思后,所形成的一种发展观和战略观。这种思想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共识,将逐步成为人类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哪些特征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

城市绿地作用高中地理
(一)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光合作用效应比较)2、吸收有害气体:有害气体虽对植物生长不利, 但在一定条件下, 有许多植物对他们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 3、吸滞烟尘和粉尘: 植物, 特别是树木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这一方面由于枝叶茂密, ...

地理位置特征怎么描述举例说明
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北纬47-55°,东经5-15°。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其它描述: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2、对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

如何判断某地理位置属于哪个气候类型?
这类气候在东亚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它地区由于降水较多,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的沿海地区,其最突出特征是,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四季分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初三地理复习资料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

合掌造建筑特点对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作用
1.可以符合当地地理优势,适应当地冬天寒雪2.一般都是以农耕为主的乡村3.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属于人类的生存智慧。

地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

中国一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天井院”式住宅的产生与江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很大关系。江南人口稠密,丘陵地多,平整的耕地少,因而建房屋宅院时尽可能节约用地,而且三面或四面的房屋都建两层;江南夏季湿热,冬季阴寒,由三面或四面二层房屋围合成一个高而窄的天井,这种设计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及冬暖夏凉的效果。 “三间两搭厢”与“对合”<...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42. 城市化的特点 l 城市化 4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4.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

地理课程是如何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
地理学科属于一门综合性的科目,兼具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内容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运用区域地理材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讲述华北地区环境问题时,结合淮北地理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及整改的措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于家乡发展旅游业和特色果树种...

云梦县13952515802: 人类对地理作用的特点 -
曹聂金怡:[答案]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其相互作用的规模和深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据此,可将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划分为四个...

云梦县13952515802: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地质作用在地球各个圈层中的表现.人类地质作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曹聂金怡:[答案] 地质作用包括两种:1.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 其中外力作用可以分为四类,1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 侵蚀作用(包括物理风蚀作用、化学风蚀作用) 3 搬运作用(包括物理搬运作用、化学搬运作用) 4 沉积作用(包括物...

云梦县13952515802: 论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要太长 -
曹聂金怡: 1、地理区域化,各个地理区域有了自身特点; 2、生态影响,生态环境得到不同程度改变; 3、大气污染严重化; 4、海洋生态改变,海平面上升; 5、生物圈经济化,为人类所服务.

云梦县13952515802: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反馈影响? -
曹聂金怡: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干预会产生正反馈作用,例如填海造田、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等实例.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

云梦县13952515802: 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 -
曹聂金怡: 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而且某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 作为整...

云梦县13952515802: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曹聂金怡: 动植物微生物过度利用共同影响:影响生物链,也就是影响能量守恒和循环.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 植物: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地貌,地形,水文、气候.

云梦县1395251580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什么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会逐渐变小 -
曹聂金怡: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已达到相当程度,技术水平越高,社会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低.反之,技术水平越低,社会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高.在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其主要的和主动方面的则是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人类改造不良自然条件的能力加强.

云梦县13952515802: 人地观的理解 -
曹聂金怡: 1、基本概念的分析 ⑴人地关系中的“人”--------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 ⑵人地关系中的“地”-------是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

云梦县13952515802: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具体有哪些影响 -
曹聂金怡: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而我们所谓的“牵一发动全身”就是整体性的最好体现,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

云梦县13952515802: 论述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
曹聂金怡: 1.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 2. 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3.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论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