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而无怨的周恩来》主要内容

作者&投稿:连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学习文学~

个人感觉先看一些文学味道比较浓的历史书籍或者古典感觉比较深的文学作品,首先培养兴趣,利用里面比较有吸引力的情节使自己能够沉下心来看一些东西。慢慢习惯了自己就会对那种文学味道比较浓的东西感兴趣了。我们班有一个学理科的后来也比较喜欢文学方面的东西就是从看关于历史的东西开始的。

首先,文学可以给我一碗饭。本科时我可以当老师、文秘,读研学了古代文学,我依然可以考公务员、老师,而且条件更优厚些。而读博呢?我可以堂而皇之的整理、恢复、校勘古人作品,还原古人作品原貌,完成古人未竞之事业,而且凭这个我能挣钱。这就是最大意义所在。
其次,您对于文学定义太狭窄了,比如把文字学抛开。文学不是独立的,最起码我国文学即便在自觉之后,依然与其他学科挂钩,比如历史、哲学、商业、军事、政治。《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学散文也以《史记》为佳;《水经注》为地理学著作,可以文辞之流畅优美,也为人所共知;至于盛唐诗歌,本身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甚至最近我接触一批元代作家,他们的散文里记载了大量的建筑之类的数据。因此文学研究不孤立,意义多元化。
而且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清代人编《全唐诗》,本身是不全的,而且错误也多,今人有没有义务继续下去?去改正、完善?当然有,这就是今天文学研究、整理的任务。
而清代给唐人汇总之时,他们自己也写了很多作品啊。我们有没有义务去编《全清词》、《全清诗》、《清文海》?当然也有,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完善,否则您以为您看到的作品怎么来的?还不是文学从业者整理的。很多人一句"看原著",殊不知已经经过多少代学者辑佚、校勘、笺注了。

  大有大无周恩来 (含泪推荐)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零六年,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6年。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
  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
  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
  一放翁”,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灵
  魂的永恒?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吗?就像老僧悟禅,就如朱子
  格物,自从1976年1月国丧以来,我就常穷思默想这个费解的难题。20多年了,终于有
  一天我悟出了一个理: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
  那些最不该,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啊。
  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

  总理的一无是死不留灰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当总理去世的时候,正是中国政治
  风云变幻的日子,林彪集团刚被粉碎,江青“四人帮”集团正自鸣得意,中国上空乌云
  压城,百姓肚里愁肠千结。1976年新年刚过,一个寒冷的早晨突然广播里传出了哀乐。
  人们噙着泪水,对着电视一遍遍地看着那个简陋的遗体告别仪式,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
  面容出现了,她居然不脱帽鞠躬,许多电视机旁都发出了怒吼:江青脱掉帽子!过了几
  天,报上又公布了八宝山火化,并且根据总理遗嘱不留骨灰。许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事
  实,一定是江青这个臭婆娘又在搞什么阴谋。直到多少年后,我们才清楚,这确实是总
  理遗愿。1月15日下午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在十几年前
  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当晚,邓颖超找来总理生前党小组的
  几个成员帮忙,一架农用飞机在北京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飞,飞临天津,这个总理少
  年时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着渤海湾飞临黄河入海口,将那一捧银白的灰
  粉化入海空,也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贯通天地。
  但人们还是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多少年后还是有人提问,难道总理的骨灰就真的一
  点也没有留下吗?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修墓土葬,这对生者来说,以备不
  时之念,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千百年来越有权的人就越下力气去做这件
  事。许多世界上著名的陵寝,中国的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还有一些
  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过。共产党是无神论,又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当然不会
  为自己的身后事去费许多神。所以一解放,毛泽东就带头签名火葬,以节约耕地,但彻
  底如周恩来这样连骨灰都不留却还是第一次,你看一座八宝山上,还不就是存灰为记吗
  ?历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后即使无尸人们也要为他修一个衣冠冢。老舍先生的追悼会
  上,骨灰盒里放的是一副眼镜,一支钢笔。纪念死者总得有个念物,有个引子啊。
  没有灰,当然也谈不上埋灰之处,也就没有碑和墓,欲哭无泪,欲祭无碑,魂兮何
  在,无限哀思寄何处?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和在名人墓前的凭吊之
  作,有许多还发挥出炽热的情和永恒的理。如韩愈为柳宗元写的墓志痛呼:“士穷乃见
  节义”,如杜甫在诸葛亮祠中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成了千
  古名言。明代张博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简直就是一篇正
  义对邪恶的宣言。就是空前伟大如马克思这样的人,死后也有一块墓地,恩格斯在他墓
  前的演说也选入马恩文选,成了国际共运的重要文献。马克思的形象也因这篇文章更加
  辉煌。为伟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百姓的习惯,你看明山秀水间,市井
  乡村里,还有那些州县府志的字里行间,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故人墓、碑、庙、
  祠、铭、志。于是人们难免生出一丝丝的猜测,有的说是总理英明,见“四人帮”猖
  狂,政局反复,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有的说是总理节俭,不愿为自己的身后事
  再破费国家钱财,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个干净。生时鞠躬尽瘁,死后不留麻
  烦。他是一个只讲奉献,献完转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纪念的回报和香火的馈饷。也许
  隐隐还有另一层意思。以他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君,他更不愿在身后
  出现什么“僭越”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一些政治上的尴尬。果然,地球上第一个为
  周恩来修纪念碑的,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第一个纪念馆也并不是建在北京,而
  是在他的家乡。日本的纪念碑是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着他留学日本时的那首《雨中
  岚山》。1994年我去日本时曾专门到樱花丛中去寻找过这块诗碑。我双手抚石,西望长
  安,不觉泪水涟涟。一个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个为民族留下了一个共和国的总
  理,却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这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想,心里就有如坠落千丈似地空
  茫。

  总理的二无是生而无后

还可以快

不懂不懂就是不懂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