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初一的历史课本看到介绍诸子百家,有一个阴阳家,请问那是干什么的?

作者&投稿:李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子百家中阴阳家是研究什么的?~

  阴阳家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齐国(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旧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于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故此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夫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诸子百家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解释】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各种学术流派

【例子】王西彦《古屋》第五部:“我们决不拘泥统属,我们只以会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等。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上关於百家的划分,最早源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儒家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於存活於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於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墨家讲求刻苦、节俭,「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於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於《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擅於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於《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韩非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於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於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於「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代表人物

公孙龙

公孙龙,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约生於周显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公孙龙因为是「专决於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界,其主要辩论有: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

惠施

惠施,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传卒於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学善辩,长於雄辩与逻辑推理,曾与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阴阳家

阴阳家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旧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於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故此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夫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学说多散见於史书之中,而少有专著。

代表人物:

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於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於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於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

十二年,张仪相於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於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杂家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代表人物:

吕不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为人质於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著,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异人得以回国即位,是谓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国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秦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代秦王摄政。

秦王政亲政后,吕不韦被免职。先居河南,后徒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杀。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

农家

农家者流,出於农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

许行

许行是鲁国的农业专家,亦为先秦诸子农家的代表人物,为神农之言者。

他的事迹大多不可考。据《孟子?滕文公》所载,他曾自楚至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更与之处。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跟许行学其术。

另外,许行主以数量为标准画市价。

小说家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於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代表人物:

虞初

虞初为西汉河南洛阳人。其事迹多已散佚。据《史记》、《汉志》所载,虞初於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载:「雒阳虞初等以方词阻匈奴、大宛。」

虞初虽为西汉人,其功於小说家者为汇编丛谈之小说。据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可见虞初在整编小说上的地位。

虞初著有《虞初周说》,内容为其所辑小说之汇编,篇类近千,非汇编而何。然卷帙浩繁,尤易散失,故其书亡佚亦早。

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代表人物:

孙武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膑

齐国阿鄄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

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於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

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阴阳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富哲学味道的理论构想,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它是“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原终原理”。阴阳、五行与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基本要素。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可见阴阳家的重要地位了。

阴阳与五行在早期各自为说,“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则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在汉代总结先秦学术的源流时,由于这一家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所以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

下面先最简单的介绍一下“阴阳”、“五行”:
所谓“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先贤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阴阳”的思想对儒家、道家都影响很大!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在《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全本《易经》其实就是在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易经》的基本思路其实就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是在“气”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都是运动变化中一分二的结果,因此也就抽象出了“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就说:“阴阳者,有名无形”。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阳”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所谓“五行”,在《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在古代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有“运行”之意,所以“五行”含有“变动、运转”这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相生”与“相克”。

“五行”并不是说“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念。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如下:
凡具有清静、收杀特性的属于“金”。
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的属于“木”。
凡具有寒冷、滋润、闭藏特性的属于“水”。
凡具有阳热、上炎特性的属于“火”。
凡具有长养、发肓特性的属于“土”。

用“五行”来说明人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的关系见下表:

五 时 五五五 五五 五 五五 六 五 形 情五变
音 间 味色化气方 季 行脏 腑 官 体 志 声动

角 平旦 酸 青 生 风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征 日中 苦 赤 长 暑南 夏 火 心 小肠舌 脉 喜笑 忧

宫 日西 甘 黄化湿中长夏土脾 胃 口 肉 思歌哕

商 日入 辛 白 收 燥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皮毛 悲 哭 咳

羽 夜半 咸 黑 藏 寒北 冬 水 肾 膀胱耳 骨 恐呻 栗

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其中谈到“阴阳”的两种表现形式,似乎等同于天文历法,而没有任何哲学色彩。这主要还是由于阴阳家的哲学含义并非形成于一时一日;另外当具有了一定的哲学含义时,又往往被隐含在“天人关系”的论说之中。“阴阳”学说虽然包含有天文星历等内容,但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其目的并不是在于“观象”、“授时”、“制历”,而是要通过这些表面现象来说明“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及“顺乎阴阳”的重要性,即所谓“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


初一日记300字15篇
初一日记300字1 晌午的第三节课是历史课,打过了预备铃我就奔到了教室,慢条斯理的打理着桌子上的“烂摊子”各种书籍,直到最后才拿出了皱巴巴的历史课本,看得出它是位“老将军”了,跟了我大半年了,早已没了最初的“清香”。 这间不大不小刚刚好的教室有两扇门,我坐在后排,望到了历史老师一闪而过的身影,...

请问初一适合看那些历史书呢?
推荐你《画说中国》初一的话不要看那些太经典的,想《三国》,《史记》什么的,主要原因是你还太年轻,现在看了以后就很难再去看了,可是你现在还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看历史书对一个人来说有很大的好处,从网上找来钱穆先生的一段给你看 钱穆《国史大纲-前言、引论》1940年 凡读本书请先具...

我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我感觉历史非常的难理解,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历史...
首先浏览,对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有一个大体的脉络 ---这个浏览,只需要你将历史教科书当作小说一样阅读5遍即可 然后再将历史教科书上的重要时期、重要项目反复浏览,阅读至少15遍,直到一提起某个时期、某个事件,你就有详细的认知。---这个浏览,建议你多看看教科书以外的书籍。不过只看教科书也可以...

初一历史下册课本内容总结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历史下册课本内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下册课本内容1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初一可以看的历史书籍大神们帮帮忙
看图说天下系列的断代史吧,这个很适合学生了解历史。 http:\/\/search.dangdang.com\/book\/search_pub.php?catalog=01.36&key=%CD%BC%CB%B5%CC%EC%CF%C2+%C7%D8%BA%BA+%D6%D0%B9%FA%C0%FA%CA%B7%CF%B5%C1%D0&SearchFromTop=1 这是其中一本,当当上的链接 麻烦采纳,谢谢!

结合初一上学期历史课本谈谈你对秦始皇的评价?
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以上说明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实行严刑酷法,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

初一历史应该抄书吗
初中历史,内容少,掌握好基本的事实,有助于理清思绪。抄书,作为一种读书的方式,历来被认为效率低下的。但巧妙、笨拙在一念之差,抄书要看方法。抄书是积累知识,增长智慧的好方法,在低速阅读过程中,不断沉淀,打下坚实基础。

初一下历史书的目录
虎门硝烟是八年级上册的、七下: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2.走向全盛的唐朝 3.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4.唐朝的民族关系 5.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6.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7.南方经济的发展 8.宋代的社会...

初一历史
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第二种说法见于周代《逸周书·尝麦解》,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

我们初一到初三历史主要学什么(比如九年级有世界历史)
我是人教版的 7上: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7下:中国古代史【隋朝~清朝(鸦片战争前)】8上: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前】8下: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2001年】9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原始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9下:世界现代史【俄国十月革命~现在】好好学,初中历史挺...

望江县13097614591: 我在初一的历史课本看到介绍诸子百家,有一个阴阳家,请问那是干什么的? -
实侨盐酸: 阴阳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富哲学味道的理论构想,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它是“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原终原理”.阴阳、五行与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基本要素.在《...

望江县13097614591: -- .话说诸子百家. 到底是哪百家额、给个详细点的介绍额.
实侨盐酸: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百家”表明当时各个学派的思想十分蓬勃活跃,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也没见得真有一百家

望江县13097614591: 诸子百家指什么 -
实侨盐酸: 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所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时期.

望江县13097614591: 诸子百家指的是哪百家?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
实侨盐酸: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主要学派有:1、儒家(孔孟旬为代表)、2、道家(杨朱、老庄为代表)、3、墨家(墨子为代表)、4、法家(商鞅、韩非子为代表)、5、兵家(孙武、孙膑为代表)、6、农家(许行为代表)、7、名家(惠施、公孙龙为代表)、8、阴阳家(邹衍为代表)、9、杂家(吕不韦为代表)、10、纵横家(张仪、苏秦为代表) 查了大学的历史书,麻烦顶一下!

望江县1309761459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的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 -
实侨盐酸: C 此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孟子的仁政学说是指民本思想;兼爱是墨子针对儒家的“爱有等差”的说法,主要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齐物也即齐同物论,也就是消除各派对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因此答案为C.

望江县13097614591: 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分别是那些?
实侨盐酸: 诸子百家谱系 【先秦】文武道{顺天应人}微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春秋】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战国】扁鹊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

望江县13097614591: 初中学过的课文里出自诸子百家的有哪些?属于散文吗老师说诸子百家很多都是散文,比如陈涉世家,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两小儿辩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 -
实侨盐酸:[答案] 《曹刿论战》《逍遥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望江县13097614591: 用两三句话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诸子百家”的意思 -
实侨盐酸: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竞相称霸,各国都需要人才,这就促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这里所谓“人才”,主要就是指“士”. 2,是对社会问题进行理论学术研究与交流.当时还没有形成对文化的管制,从而造成了言论非常自由的社会环境.3,是施教授徒,传播文化的结果. 诸子百家: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诸子百家来自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望江县13097614591: 关于初一历史内容! -
实侨盐酸: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年的楚国,创造了新诗歌体裁楚辞,其代表作品是(《离骚》). 诸子百家中深受秦国国君赏识的是(儒家);兵家的鼻祖氏春秋晚期的军事家(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此话处于(孟子). 在湖北随州出土大量的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曾侯乙编钟),我国最早的历法是(夏历).

望江县13097614591: 关于孔子的百家争鸣出现在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的第几课? -
实侨盐酸: 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也就是46-49页.我的书是人教版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