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问题--古诗文体

作者&投稿:泊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想大家帮忙做一份语文功课 要找一首古诗 要有原文 译文 体制 文体 作者 写作背景(出处,目的) 解词 主旨~

  作品名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创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辛弃疾
  【作品体裁】词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⑴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⑵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
  ⑶坐断:占据、割据。
  ⑷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⑸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腼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这首词在思想、艺术上有什么特点,他代表了辛怀古词那些特点呢?
  这首词抒怀写志,内容丰富,义蕴极深,非一般的登临怀古之作可比。词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对英雄业绩的热烈向往,充满战斗的激情,而对统治者的妥协投降,轻率出兵,又表现了深切的忧虑和愤慨,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沉痛的感情。


  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词诘》评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

《长恨歌》
唐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姊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题解】
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故事。安禄山反,玄宗幸蜀,贵妃被缢而死。及玄宗返京,思念贵妃不已,不久即崩。元和元年冬,白居易为周至县尉,与陈鸿、王质夫等暇日游仙游寺,谈及此事,陈鸿乃作《长恨传》,而白居易歌焉。
【鉴赏】
第一段:写贵妃天生丽质,专宠后宫,弟兄姊妹皆得以显贵。
汉皇,即汉武帝,此暗指唐玄宗。倾国,即美女代称,从辛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句而来。御宇,即统治天下。粉黛,妇女以粉涂面,以黛画眉,因而粉黛亦成了妇女代称。华清池,即临潼温泉。凝脂,出于《诗经》“肤如凝脂”句,即洁白干净如脂油凝结似的。金屋,借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此泛指华丽的宫苑。列土,即把土地分给臣僚。当时贵妃的叔父杨玄诖、兄弟杨钊、杨活、杨倚皆显贵,而她的三个姐姐也均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唐玄宗重女色想找美女,但统治天下好久却求之不得。这时,杨家有一个姑娘名叫玉环,才长成人,在深闺中没有人知道。天生的佳丽气质,是不会被埋没掉的,一朝之间,即被唐玄宗看中纳入后宫,被封为贵妃。她不笑则已,一笑百媚生,相比之下,六宫所有的宫女都成丑八怪了。春寒料峭,皇帝恩赐她到华清池去洗澡,她洁白如脂的皮肤,在温泉一洗,水也变成滑腻了。她洗过澡,身体懒洋洋地一点气力也没有,侍儿把她扶起来,那种娇媚之态,如出水芙蓉,更令人可爱。这才是她被宠幸的开始,后来她被宠幸的程度就更深了。她青丝如云,容貌如花,走起步来,步步如生金莲,在芙蓉帐里夜夜陪伴着君王,只恨春夜太短,不够她享乐,太阳高高升起来,她才起来,因此,君王贪爱她也不早朝了。她和君王,出则同辇,止则同室,宴则专席,寝则专房,从未间断过。(无间暇),后宫美女,虽有三千人之多,但三千人的宠爱都集聚到她一人身上。她住在华丽的宫中,打扮得花枝招展专等着陪伴君王,在玉楼宴罢喝得醉醺醺地就陪君王睡得更有意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的兄弟们也都显贵起来,姊妹们也都封为国夫人,全家中都倍觉光彩,以致天下当父母的人,都想着生个男儿不如生个女儿好,产生了重女轻男心理。
第二段:写安禄山反玄宗幸蜀贵妃被缢而死
骊宫,骊山上的宫殿。仙乐,美妙的音乐,如仙界似的。凝丝竹,丝指泫类,竹指笛类,凝即凝结,扯长节奏似乎不动的样子,紧扣“缓慢”二字。《琵琶行》的“水泉冷涩 凝绝”句中的“泫凝绝”,即此意。渔阳,即今河北省蓟县,当时是安禄山管区, 鼓即战鼓。《霓裳羽衣曲》,乐曲名,唐玄宗作。翠华,皇帝的车盖和旌旗。六军,指禁卫军。宛转蛾眉,即好端端的美人。花钿,精美的首饰。翠翘、雀金、玉搔头,皆首饰名。萧索,即萧条衰败的样子。云栈,即高入云霄的栈道。萦纡,即曲折。剑阁,即剑门关。峨嵋山,在成都西南,玄宗未曾到此,此泛指蜀山。蜀,四川的简称。行宫,皇帝外出临时住的地方。
这一段大意是说:骊山上的宫殿高入云霄,那上边美妙的音乐,因风飘散,处处都能听到。缓慢的歌舞,伴奏着似乎凝绝的琴弦和箫笛,悠扬动听,舞姿也楚楚动人。唱的什么歌曲呢?根据下文,无疑是玄宗自作的《霓裳羽衣曲》了。诗中虽未提及贵妃,但依据上文“春从春游”她是绝对在场的。皇帝被这种歌舞迷醉了,整天的观看,也感觉不过瘾。这样的荒淫无度,能有好结果吗?果然,安禄山反了。擂着战鼓,浩浩荡荡地率军而南,由渔阳向京都长安进犯,这样玄宗如迷如醉爱听的《霓裳羽衣曲》,遂被惊破,不能再听,也不敢再听了。于是京都高入九天的城阙,烟尘弥漫,皇帝的随从们乘着千万的车马,护卫着皇帝由长安向西南方向——四川奔逃,离都门百余里的地方,皇帝的车盖和旌旗停止了,禁卫军也不走了,为什么呢?他们要求杀杨国忠和贵妃以谢天下。皇帝也没办法,只好允许。于是,杨国忠在道旁自尽,而好端端的一个贵妃,也被缢而死了。精美的首饰,如翠翘、金雀、玉搔头之类,委弃地上也无人去收管,皇帝以手遮面不忍观看,哭的泪流满面,也毫无办法,只好向前走了。黄色的尘土,衰飒的风声,笼罩着大地,在曲曲折折的栈道上行走,好不容易来到四川剑门关,四川的山下很少行人,旌旗无光,日色暗淡,一片苍凉景象。在四川的行宫算住定了,那青山水秀的幽雅环境,也打不动皇帝的欢心,因为他朝朝暮暮都在思念贵妃,就是见月也以为是伤心之色,闻铃,也以为是断肠之声。 第三段:写玄宗由蜀回京,物是人非,倍觉伤感。
龙驭,皇帝的车驾,此指马嵬坡。踌躇,徘徊不定。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即杨贵妃死处。信马归,由着马意走。太液,即太液池。未央。即未央宫,皆借汉指唐。西宫南,皆唐宫名。玄宗由蜀归京,先住兴庆宫即南内,后迁居西内,即西宫。梨园,玄宗培养歌舞学艺的地方。椒房,皇后所居之地,以椒涂墙,取其暖而多子。阿监,太监。青娥,宫女。耿耿,微明貌。鸳鸯瓦,两片瓦合在一起。翡翠衾,象翡翠鸟颜色的被子。
这一段大意是说:“大局急转直下,郭子仪收复长安,玄宗的车驾由四川回来了,路过马嵬坡,就停滞下来不思离去,因为这个地方空留下贵妃的死处。而她的玉颜永不见了。于是,君臣相顾,都伤心流下泪来。无可奈何,心情抑郁地任马随意走去,也无心管它。到了京都,那太液池中的荷花和未央宫中的柳树,依然如旧。然而物是人非,倍觉伤感,看到荷花,想起的她的脸,看到柳树,想起她的眉,怎能不伤心呢?不唯见荷花柳树如此,就是三春花开,桃李争艳;秋雨连绵,梧桐叶落,无不睹物思人,无限伤怀。再者,他回京后,先住南内,后移西宫,西宫南内,草木萋萋,一遇秋风,满阶红叶,无人打扫。当年在梨园学艺的弟子们,已新添了白发,服侍后妃的太监和宫女们也都入老境了。他独居殿内,一到秋夕萤火乱飞,不免悄然地想他的心思,以致灯芯挑尽,仍未能睡着。听着报时的钟鼓迟迟的敲打,觉着这夜太长了。看着天上的星河呈现微明天已经快亮了。天亮了,两瓦合在一起的鸳鸯瓦上,铺满了霜花,在这寒夜由谁和我共睡在这翡翠般的被中呢?唉!一个活着,一个死了,相别已经多年了。她也狠心,她那灵魂为什么不叫我做个梦见见她呢!
第四段:写方士在仙山上找到杨贵妃。
临邛,即今四川邛崃县。鸿都客,鸿都原是汉朝宫殿的一座门,借汉指唐,即经常来往于京都的人。辗转思,即想前想后。方士,即道士。碧落,即天。黄泉,地的下层。虚无缥缈,看起来似乎有又似乎没有。五云,即五彩云。绰约,即柔美轻盈。太真,即杨贵妃的字。参差是,仿佛像。金阙,即黄金的门楼。西厢,即西边。叩王扃,即敲开白玉般的大门。小玉,原是吴王夫差之女。双成,西王母侍女。此指贵妃的侍女。九华帐,即华丽多彩的帐子。揽衣,即披衣,徘徊,即踱来踱去。珠箔,即珠帘。银屏,以银作饰的屏风。迤逦开,即层层打开。袂,即袖子。玉容寂寞,即面带愁容。泪兰干,即泪痕纵横。
这一段大意是说:临邛有个道士经常在京门作客,道行很深,他能叫人死而复生。他受到君王思念贵妃的感动,自愿报效,遂教道士们尽力地去找。于是道士们,施行法术,腾云驾雾,如电一般的奔驰,上至天空,下至地层深处,到处寻找。但是,天空地下,均不见人。忽然间听说海上有个仙山,这仙山看起来似乎有又似乎没有。如玉的楼阁被五彩云笼罩着,那里边有很多柔美轻盈的仙女。其中一个仙女,名叫太真,雪白的皮肤,如花的容貌,和贵妃差不多,恐怕就是她吧!方士遂在金楼西边敲开白玉似的大门,叫她的两个侍女向她汇报,就说唐朝天子派的人来了。这时,她才在华丽多彩的帐里惊醒过来。她披衣起床,踱了一会,把珠饰的帘子,银饰的屏风,层层打开,如云的发髻,还是偏着,如花的帽子,也未整理,就急急忙忙地下堂来了。风吹着她的袖子,飘飘然,还像当年她作霓裳羽衣舞的姿态,但面带愁容,泪痕纵横,与当年“回头一笑百媚生”大不一样了。然而她却是另一番媚态,好像春雨中一枝梨花。
第五段:写杨贵妃将旧物寄回,以表深情,并重宣前誓,永偕琴瑟。
凝睇,即注视。两渺茫,即彼此都不知道。昭阳殿,汉宫内殿,此指贵妃生前寝宫。蓬莱宫,即仙宫。日月长,即长生不死。人寰,即人间。钿合,即用金花镶起来的金子。金钗,即金簪,长生殿,在华清宫内。私语,背着人说话。比翼鸟,即两只并翅的鸟。连理枝,即两树枝条相连。绵绵,即长远不断。
这一段大意是说:她带着以往的感情,注视着来人:请代我感谢君王:我俩别后,彼此情形,互不相知,当年昭阳殿里的恩恩爱爱,一去不复返了。但我现住在蓬莱仙宫,是永远不会死的。然而人间如何呢?回头往下边一看,嗬,尘雾弥漫,连长安也看不见,(这可能有两种意思:一.仍是西幸情景;二.玄宗当了太上皇,寂居南内,无权无势)这种局势,我也不便于回去,现将定情之物君王恩赐我的钿合、金簪托带回去,以表深情:钗有两股,我留了一股;盒有两扇,我留了一扇。这样,他和我都分到了钗合,也都分到了金钿;愿两人的心,都像金钿那样的坚,不管我在天上,他在人间,还是能相见的。临别时,话犹未尽,她又一再地说:“我俩先有誓言,这誓言只有我俩知道,时间是七月七日半夜,地点是在长生殿,是我俩窃窃私语,任何人也听不见。誓言内容是:这一生不用说了,就是来世托生,当个鸟也要并翅而飞;当个树也要枝条相连。她这种愿望能实现吗?肯定是不能的,只有是一恨无穷。天长地久,有时,还有尽,而她的这个恨,是永远没有绝期的。
本诗凡三十一换韵,有两句一换,及四句、以至八句一换不等。开头八句押的是入声十三职。春寒四句押的是上平声四支。云鬓四句押的是下平声二萧。承欢两句押的是去声二十二杩。后宫四句押的是上平声十一真 。姊妹四句是上声语麋通押。骊宫两句押的是上平声十二文。缓歌四句是入声屋沃通押。九重两句押的是下平声八庚。翠华四句押的是上声四纸。花钿四句,押的是下平声十一尤。黄埃四句押的是入声十药。蜀江四句,押的是下平声八庚。天旋四句,押的是去声六御。君臣两句,押的是上平声五微。归来两句,押的是上声二十五有。芙蓉四句,押的是上平声四支。西宫四句,押的是上声十九皓。夕殿四句,押的是下平声一先。鸳鸯四句,押的是去声送宋通押。临邛四句是入声陌锡通押。排云四句,押的是去声十七霰。忽闻两句,押的是上平声十五删。楼阁四句,押的是上声四纸。金阙四句,是下平声庚青通押。揽衣四句,押的是上平声十灰。风吹四句,是上声语麋通押。含情四句,押的是下平声七阳。回头下望四句,押是去声御遇通押。钗留四句,押的是去声十七霰。最后八句,押的是上平声四支。大体看来,基本上是平仄互间。个别地方不是这样。如支萧相连、庚灰相连,都是连押两平。送宋、陌锡、霰、相连,就是连押三仄。盖篇幅较长,亦不能过于刻板也。“五七同声”,计有“恩泽时”、“肠断声”、“私语时”、“连理枝”、“无绝期”等句。而“三平落脚”,只有一句“西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全诗不是律绝,就是律句,律绝和律句,是没有三平落脚的。如云鬓四句,就是一首仄起式七绝,骊宫两句,就是二联七言律句。全篇大都如此,不胜枚举,此盖所谓元和体也。对后世影响很大。
本诗首句,是一篇纲领,以后情节,均在此基调上,向前发展。“倾国”二字,双关。就是说:重色则倾国,结果是身败名裂,一恨无穷。这与陈鸿所说“惩尤物,窒乱阶,重于将来”的主旨,完全一致。作者将“尽日君王看不足”后,紧接着就是“渔阳 鼓动地来”,这种处理,可见端倪。然而,这个思想主题,常常被读者所忽略,大概是被“引人入胜,哀感顽艳”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动人心弦的”华丽辞藻所掩,而不自知耳。其次,“思”字是一篇线索,前后凡三见,互相映带贯穿全局。一见于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二见于中间“夕殿萤飞思悄然”,三见于篇末“为感君王辗转思”。这三个思字,因环境不同,而所思的内容亦异。第一个思字,想的是:美女类型如何抉择(巧笑的褒姒?抑善颦的西施?还是身轻善舞的飞燕?)步骤如何睬取?将来如何享乐?第二个思字:除回忆第一个思字外,又添了新的内容。即春寒赐浴、夜夜专房、马嵬死别、行宫寂寞、回京后睹物思人,以及当夜的“衾寒谁共”。而“君王掩面救不得”、“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对此如何不泪垂?”等句,都有“思”字的影子。第三个“思”字,除回顾前两个“思”字外,是“思”字的余波,是第三者所感受,因“辗转思”,才“殷勤觅”。最后见到贵妃,她寄物表情,并重宣誓言,永偕琴瑟,加了这一段浪漫主义的色彩,与前史实相结合,达到了艺术高峰,是“思”字的暗叙。最后两句,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结果是“一恨无穷”、“无绝期”三字,将“长”字写足,收束全诗,形完神足。对于本诗,作者也沾沾自喜,他自评说:“一篇长恨有风情。”故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为元人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人洪弃的《长生殿》,都是根据本诗而改写的文学作品。即为当时的许多妓女,以能背此诗而身价倍增,则可知此诗为当世之所重一斑。

无外乎赋比兴三种手法。
诗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可取的。“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一、三种不同角度的解说

政治的解说。如汉代的“比刺兴美”说。这是汉儒的经学的解释。郑玄注《周礼》“六诗”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3]这种说法是以汉代的社会文化中的美刺论生硬地来解释比兴,与文学艺术离开得比较远,与文学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抒情的诗歌中,离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就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牵强附会的理解,有着直接关系。唐代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并非比一定与“刺”相连,兴一定与“美”相连。这种经学家的政治解释方法,在中国古代仍有不小影响。连刘勰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如“比兴”篇中说:“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意思是关雎雌雄有别,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谷鸟专一,所以诗人用来比喻夫人的专一用心。这种读诗的方法承继的是郑玄的政治解释方法。这种方法特点是用政治遮蔽艺术,用意识形态曲解诗义,离开了诗歌的常识,是不可取的。

语言的解说。朱熹的解说可作为代表。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4]赞成此说的人最多。在朱熹的解说中,强调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技巧。这种解说与郑玄的政治教化说大异其趣,无疑把解说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训诂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语言解说,用之于非文学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于文学作品似乎就还隔着一层。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离开情感,单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很难把属于情感世界的诗歌解说清楚。实际上,对于这种解说,连朱熹本人有时也是怀疑的。(详下)

文学的解说。最值得重视的解说。具体代表性的有四人,即刘勰的“比显兴隐”说,钟嵘的“文已尽意有余”说,宋人李仲蒙的“叙物索物触物”说。近人徐复观的现代解说。这里先简单介绍钟嵘、李仲蒙的说法,然后再回过来重点阐述刘勰的说法以及徐复观的观点。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在钟嵘看来,三者都是文学的方法。因为运用赋比兴都要“干之以风力,润之者丹采”,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其中,对兴的又以“文有尽意有余”来解说,这就把“兴”的含蓄蕴藉的文学功能说得比较清楚。这种看似“与训诂乖殊”(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解说,“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的解说。恰恰揭示了“兴”的文学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钟嵘对“兴”的这种解说影响很大,唐代以来的诗学实际上是沿着“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旨意往前推进。

宋人李仲蒙的解说也很有意义,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5]李仲蒙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在他看来,作为赋的“叙物”不仅仅是 “铺陈其事”,还必须与“言情”相结合,就是说作者要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把客观的物象描写得真切生动。这就比传统的解释进了一大步,更加符合创作中对于“赋”的 要求。唐代许多诗人用“赋”,的确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主要是用“赋”,却也十分尽情。作为“比”的“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完全是一个运用比喻手法问题,作者还必须在比喻中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唐代许多诗歌中的比喻,如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里用“比”,却以情附物,而不象某些汉赋那样把各种比喻变成单纯词藻的堆砌。作为“兴”的“触物”,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反过来又把情感浸透于所描写的物象中。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说,最后都归结到一个“情”字上面,这就更符合文学的审美特征。

无外乎赋比兴三种手法。
诗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可取的。“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一、三种不同角度的解说

政治的解说。如汉代的“比刺兴美”说。这是汉儒的经学的解释。郑玄注《周礼》“六诗”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3]这种说法是以汉代的社会文化中的美刺论生硬地来解释比兴,与文学艺术离开得比较远,与文学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抒情的诗歌中,离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就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牵强附会的理解,有着直接关系。唐代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并非比一定与“刺”相连,兴一定与“美”相连。这种经学家的政治解释方法,在中国古代仍有不小影响。连刘勰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如“比兴”篇中说:“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意思是关雎雌雄有别,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谷鸟专一,所以诗人用来比喻夫人的专一用心。这种读诗的方法承继的是郑玄的政治解释方法。这种方法特点是用政治遮蔽艺术,用意识形态曲解诗义,离开了诗歌的常识,是不可取的。

语言的解说。朱熹的解说可作为代表。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4]赞成此说的人最多。在朱熹的解说中,强调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技巧。这种解说与郑玄的政治教化说大异其趣,无疑把解说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训诂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作为一种语言解说,用之于非文学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于文学作品似乎就还隔着一层。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离开情感,单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很难把属于情感世界的诗歌解说清楚。实际上,对于这种解说,连朱熹本人有时也是怀疑的。(详下)

文学的解说。最值得重视的解说。具体代表性的有四人,即刘勰的“比显兴隐”说,钟嵘的“文已尽意有余”说,宋人李仲蒙的“叙物索物触物”说。近人徐复观的现代解说。这里先简单介绍钟嵘、李仲蒙的说法,然后再回过来重点阐述刘勰的说法以及徐复观的观点。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在钟嵘看来,三者都是文学的方法。因为运用赋比兴都要“干之以风力,润之者丹采”,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其中,对兴的又以“文有尽意有余”来解说,这就把“兴”的含蓄蕴藉的文学功能说得比较清楚。这种看似“与训诂乖殊”(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解说,“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的解说。恰恰揭示了“兴”的文学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钟嵘对“兴”的这种解说影响很大,唐代以来的诗学实际上是沿着“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旨意往前推进。

宋人李仲蒙的解说也很有意义,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5]李仲蒙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在他看来,作为赋的“叙物”不仅仅是 “铺陈其事”,还必须与“言情”相结合,就是说作者要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把客观的物象描写得真切生动。这就比传统的解释进了一大步,更加符合创作中对于“赋”的 要求。唐代许多诗人用“赋”,的确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主要是用“赋”,却也十分尽情。作为“比”的“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完全是一个运用比喻手法问题,作者还必须在比喻中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唐代许多诗歌中的比喻,如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里用“比”,却以情附物,而不象某些汉赋那样把各种比喻变成单纯词藻的堆砌。作为“兴”的“触物”,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反过来又把情感浸透于所描写的物象中。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说,最后都归结到一个“情”字上面,这就更符合文学的审美特征。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送卢员外》【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5、《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6、《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7、《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9、《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1、《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3、《学刘公干体》【南北朝】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14、《村雪夜坐》【唐】白居易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15、《子夜四时歌》【南北朝】南朝民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16、《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唐】刘禹锡
洛城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
树上因依见寒鸟,坐中收拾尽闲官。
笙歌要请频何爽,笑语忘机拙更欢。
遥想兔园今日会,琼林满眼映旗竿。

17、《寒梅词》【唐】李九龄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18、《长安冬日》【唐】杜荀鹤
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还应公道在,未忍与山期。

19、《独酌》【唐】杜牧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20、《风雪中作》【唐】白居易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21、《商州客舍》【唐】孟郊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
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

22、《钟陵夜阑作》【唐】韦庄
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23、《大雪歌》【唐】李咸用
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
谢客凭轩吟未住,望中顿失纵横路。
应是羲和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
归太素,不知归得人心否?

24、《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唐】张义方
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
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
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
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除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其他都是古体诗,无严格格律。像《离骚》那种叫骚体


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包括什么及其文体特点是什么?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

唐宋词的文体特征
如此,词的片段的划分,不仅打破了齐言诗凝重方板的主体结构,使得中国古代的诗体走上了解放之路,而且创造了更灵活更多样的形体结构方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形体美的内涵。三、句式句法更参差多变 词在形体上还有一个一眼就能看出的最重要的形体特征,即长短错落、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故词又有“长...

古文有哪些体裁?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 ...

古代文体有哪些
很多,《典论·论文》分为诗赋、奏议、铭诔、书论,四科八种。《文赋》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十种。《文心雕龙》分为诗、赋、赞、颂、檄、移、铭、诔等。诗赋分别来源于《诗经》《楚辞》,碑铭诔箴是从《诗经·颂》《尚书·典诰》等文体发展而来。其中赋体还可以分...

古代有哪些文体形式?
一、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二、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三、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四、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古代的文体有哪些?
3. 楚辞:源于战国时期楚地,以《离骚》为代表,风格哀怨绵长,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4. 歌行体:一种古代诗歌形式,特点是行云流水的韵律和自由灵活的结构。5. 赋:古代一种以铺陈、排比、夸张为特征的文学形式,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6. 骈体文:魏晋以后流行的一种文章体式,特点是排比和对仗,...

古代八大文体有哪些
6.【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注重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赋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后来发展为辞赋、骈赋、律赋和文赋等不同形式。7.【骈体文】骈体文是古代汉民族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

古代八大文体有哪些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

古诗文的类型划分
在盛唐年间词是十分火爆的,但在乐府逐渐萧条与词火爆之前的缝隙年代,给新乐曲结合的文体用的是近体诗。比如《渭城曲》、《清平调》等全都是以近体诗做的。在近体诗中不得不说律诗了。我们知道律诗中的对仗、韵和平仄都有很多要求,要求也比价严格,就像不成文的法律,这也是律诗称呼的来源。五言诗文和...

诗歌的体裁有哪几种?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高邮市13479922512: 古诗体裁和题材都有哪些 -
载冒燕德:[答案] 答:古诗的体裁: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

高邮市13479922512: 古诗的体裁,是什么 -
载冒燕德: 古诗的体裁: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

高邮市13479922512: 古诗的体裁 -
载冒燕德: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

高邮市13479922512: 古代诗词主要分为哪几种文体? -
载冒燕德: 分为以下几种: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

高邮市13479922512: 古诗的体裁有什么
载冒燕德: 首先,古诗分为两大类,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也即通常所讲的格律诗,源于六朝,成于唐朝.其中律诗为正体,分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三种.每诗八句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四句的为绝句...

高邮市13479922512: 我国古诗的体裁分为哪4种? -
载冒燕德: 古诗的体裁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最早的两部诗歌集,创作时期都在先秦,之后成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有诗经体与楚辞体(骚体)的说法. 相比之下,诗经相对遵守形体规范,而楚辞则较少拘束,从手法上来说...

高邮市13479922512: 诗词的体裁有哪些 -
载冒燕德: 1、古诗:古体诗2、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言,七字称七言.3、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4、词:(1)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2...

高邮市13479922512: 古诗体裁
载冒燕德: 古诗体裁式分为三种. 1古体--诗经,乐府一类,不太要求平仄,格式限制! 2近体--包括七绝,七律,五绝,五律.必须合平仄,不孤平.所以产生了拗救的一些技巧!(唐诗古诗走向成熟) 3宋元时期.宋词和元曲.格式丰富,,内容趋向抒情.写法活跃.平仄要求实多.格律格式增多. 其实,是诗歌走高成熟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诗,2咏物言志诗3即事感怀诗4怀古咏史诗5边塞征战诗 若LZ要深了解,请看下面参考资料! -------------------(我是当天回答的,发现盗版的太多,为改一字,我又来楼了,呵呵,人才太多,难道,你们自已没有要说的吗?非要抄我的吗?哎.)

高邮市13479922512: 古文有哪些体裁? -
载冒燕德: 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文章体裁 开放分类: 文学、体裁 它主要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和应用文 记叙文包括散文、杂文、小说等 说明文包括 事理说明...

高邮市13479922512: 古体诗词包括赋体吗? 包括那些古文呢? -
载冒燕德: 古体诗不包括骈文,赋有两种意思···一是艺术手法,就是诗经中的赋,比,兴···二是文学体裁,最著名的就是司马相如的汉赋和曹子建的洛神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