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里有一段是唐朝的大臣当朝 骂佛的总总不是 司马光把整段都写出来了 谁帮我贴一下

作者&投稿:锐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资治通鉴》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

《资治通鉴》的成书背景,可从两方面来了解:
一是统治阶级的需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司马光原先就编过一本史书《通志》,献给宋英宗,英宗看后大为赞赏,要求司马光接着《通志》往下编修,并决定设立书局,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助手。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着手编纂。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66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随后又下诏奖谕司马光,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这些都充分说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这是《资治通鉴》成书的基本条件。
二是在司马光政治上失意时期编成。
正如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司马迁遭受腐刑面成《史记》,司马光也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愤而辞职,退居洛阳,处于政治上的失意时期。但司马光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立即把精力集中到《通鉴》上来,从此整整15年不论政事,专注编撰,终于使这部294卷近400万字的巨著得以问世。
《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一分钟了解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高祖武德九年四月条:
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佛法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伪启三涂,谬张六道,恐忄曷愚夫,诈欺庸品。乃追忏既往之罪,虚规将来之福;布施万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有造为恶逆,身坠刑网,方乃狱中礼佛,规免其罪。且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福,关之人主;贫富贵贱,功业所招;而愚僧矫诈,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擅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悲矣!降自羲、农,至于有汉,皆无佛法,君明臣忠,祚长年久。汉明帝始立胡神,西域桑门自传其法。西晋以上,国有严科,不许中国之人辄行髡发之事。洎于苻、石,羌、胡乱华,主庸臣佞,政虐祚短,梁武、齐襄,足为明镜。今天下僧尼,数盈十万,剪刻缯彩,装束泥人,竞为厌魅,迷惑万姓。请令匹配,即成十成馀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则妖惑之风自革,淳朴之化还兴。窃见齐朝章仇子佗表言:‘僧尼徒众,糜损国家,寺塔奢侈,虚费金帛。’为诸僧附会宰相,对朝谗毁,诸尼依托妃、主,潜行谤讟,子佗竟被囚执,刑于都市。及周武平齐,制封其墓。臣虽不敏,窃慕其踪。”

上诏百官议其事,唯太仆卿张道源称奕言合理。萧瑀曰:“佛,圣人也,而奕非之;非圣人者无法,当治其罪。”奕曰:“人之大伦,莫如君父。佛以世嫡而叛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萧瑀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非孝者无亲,瑀之谓矣!”瑀不能对,但合手曰:“地狱之设,正为是人!”

是韩愈吧.
第六次迎奉佛骨因为韩愈的激烈反对而广为人知。《资治通鉴》记,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功德使上言:“法门寺真身宝塔,内有释迦牟尼佛舍利一节,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安,丰年应开,请迎之”。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诏令太监杜英奇带领僧人赴法门寺迎奉佛骨。杜英奇传旨从凤翔至长安沿途各州县务必隆重迎奉佛骨,沿途要广搭彩棚,红毡铺地,黄袱裹树,以示举国敬佛。自法门寺至长安城二百多里道路上,无论州县府衙、村镇寺院,处处高台香刹,张灯结彩,数十万人跪而拜迎,场面极为壮观!

迎佛队伍进入长安城,街市上的巨商富豪争相举行盛大的迎奉仪式。到处结彩为楼,水银灌地,金玉扎树,流金溢彩。自开元门至安福楼,被数人恭抬的盛装佛舍利的黄金宝塔几乎是从人群的头顶上踏过去的。为了向佛表示虔诚,砍肢割臂者不计其数,献儿献女、倾家荡产、极尽耗费者数以千万计。在一贞洁牌坊前,有一老妪竟将一壶水银强行灌入女儿口内,女儿当场毙命,以此敬佛!

宪宗在大明宫筑道场,在万民欢呼、声震天地的礼佛声中五体投地,叩头拜佛。接着是后宫嫔妃、文武百官跪地拜佛,整个道场一片沸腾。随后,宪宗将佛骨留于皇室。第二天,宪宗宣布夜里看到了佛指舍利大放光明,满朝百官伏地叩贺。宪宗于是日日素衣斋食,焚香点烛,几废朝政。

王公士庶,奔走施舍,惟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韩愈《论佛骨表》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尝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于佛岂合惜身命。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于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国,尚令巫祝先以桃�,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资治通鉴 里有一段是唐朝的大臣当朝 骂佛的总总不是 司马光把整段都写出来了 谁帮我贴一下 -
伯保当归: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高祖武德九年四月条: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佛法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使不...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资治通鉴》中那个是没有的? A.三国鼎立 B.楚汉相争 C.唐朝的开元盛世 D.明代的戚继光抗倭 -
伯保当归: 应该是明代的戚继光抗倭吧,因为资治通鉴为宋代司马光所著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资治通鉴 魏征在回答唐太宗的话时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
伯保当归: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年春正月,唐太宗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丞相和宰相的区别看《资治通鉴》上,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唐王李渊任命自己为相国,加赐'九锡'.…… ……唐王只把丞相府改为相国府,其他'九锡'... -
伯保当归:[答案] 宰相与丞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资治通鉴李世民畏魏征中侧面描写了哪两件事情 -
伯保当归: 1、李世民打算去南山游玩,担心魏征责怪就没有去. 2、李世民看见魏征到来,把鹞鹰藏在怀中,最终鹞鹰闷死了.《李世民畏魏征》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散文.文章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的一段故事....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是资治通鉴对唐朝哪一位最高统治者的评价? -
伯保当归: 武则天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白话资治通鉴小故事 -
伯保当归: 这个是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上的一段:辛卯,上曰:“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顺众人之所欲故也.昔禹帅九州之民,凿山槎木,疏百川注之海,其劳甚矣,而民不怨者,因人之心,顺地之势,与民同利故也.” 翻译作:在辛卯年的时候,皇上说:“我在戎、狄之地能够取下以前的人不能取得的东西,征服古人不能政府的人,都是因为顺应明心的缘故.过去夏禹带领九州之民,开山砍树,疏通百川流入大海,他动用的劳力很多,但是人民没有怨恨他,都是因为人心所向,顺应地势,给人民带来好处的缘故.”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1.这是唐朝哪一个时期统治的写照... -
伯保当归:[答案] 1、贞观之治 国泰民安 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任用贤臣,轻徭薄赋,戒奢以俭,进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有,开元盛世正是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时期的发展中,进一步发展并将唐朝推向下一个盛世,即开元盛世.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资治通鉴》第七卷前209年有一段话:“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 -
伯保当归: 司马光并没有弄错,同样可以对照《史记》里的记载.《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同样是“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这里面的确有个断句的问题.葛婴是向东攻击前进的,到达东城后还立了个楚王,一个月后才听说陈涉称王,立刻把楚王杀了;然后葛婴返回陈县去禀报这事情,我想他应该是打算好好解释下的,没想到却被陈涉诛杀.所以说“攻铚、酂、苦、柘、谯”和葛婴没什么关系,否则他会知道陈涉攻打下陈县,“立为王”的事情,也不会干出立楚王再杀楚王再回陈县送死的事情.这段话应该这样解释:陈涉命令符离人葛婴领兵收取蕲县以东的之地.(陈涉自己)带领(其余)人马攻打铚、酂、苦、柘、谯各县,全部被他给攻打下来了.

南涧彝族自治县15233888418: 文言文翻译 <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 -
伯保当归: 陈敬在邛州张贴告示,所有阡能等人的亲朋党羽都不问罪.不久,邛州刺史申报抓获阡能的叔父阡行全家三十五人,囚在狱中,请求正法.陈敬就此征求掌管文书的吏员唐溪的意见,唐溪说:“您已经张贴告示,下令对阡能的亲友不再问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