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分析对联的对仗艺术和修辞艺术 !!高分求解!!!

作者&投稿:度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联修辞艺术》~

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六、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收起

  对联艺术的基本特征


  任何一种文艺作品形式都有其各不相同的基本特征,从而才能使彼此之间不容混淆地区别开来。同样,作为一种独特文艺形式的对联,也有区别于其他文艺形式的基本特征。我们要想撰写对联,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对联艺术的基本特征,这样才可能写出一副合规矩、不走样的对联来。概括说来,对联艺术的基本特征则为:两行文字,字数相同,内容相关,平仄相谐,词性相当,结构相应。

  对联的两行文字,即上联与下联,这一般指短联来说的,如果是几十字、几百字的长联,当然就不止是两行了,但却必定是一比上联与一比下联,或者称两组文字。

  所谓字数相等,就是上联与下联的字数要一般多,而字数多少却没有限制。但因为我国的汉字是一字一个音节,有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字数相等的前提下,就要考虑词组的相同,有人也称为节奏相同。上联词组是几个字,下联词组也必须是几个字,这样,上下联的句式才能一致。例如:

  不做违心事;少听顺耳声。

  这是一幅五字联,叫二、三句式,或二、三节奏,上联与下联各为两个词组,字数完全相等。

  但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上下联字数也有不完全相等的。据说,当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当有人对此联提出字数不相等、词组不相对的质疑时,撰联者义正辞严地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副广为流传的对联,表达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心声。

  对联的内容相关,就是对联的上句与下句的意义要相近或相反,使之语意连贯,彼此互相关联,从而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如果一副对联只求形式的一致,而忽视内容上的统一,那只能是貌合神离,绝不是什么好对联。

  对联的平仄相谐,是对联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或称基本格律,也是撰写对联时的一个起码的要求。由于对联基本上是由骈体文和律诗(特别是律诗)衍生的艺术形式,因此她明显地烙印着严于对偶辞格的胎记。

  平仄相谐,就是对联的一句之内必须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相对应的词要平仄相对。而且要按照律诗的格式,每两到三个平声(或仄声)字之后必须换为两三个仄声(或平声)字。如果一副联内出现连用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就显得呆板生硬,是写作对联的大忌。再有,初学撰联者一定要注意,在一副联中,上联收尾的字要用仄声,下联收尾的字要用平声。从前有过上联用平声收尾,下联用仄声收尾,那只是对联中的变格,不足为法。

  古今汉语的声调分成“四声”,但又有所不同。古汉语的四声为平、上、去、入;平声又分上平、下平。现代汉语的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的平声,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都为平声字;同样,古汉语的上、去、入,现代的上、去,则为仄声字。而古汉语的入声字,则已转化到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之中了。

  在国内一些征联活动中,一般都明确提出古四声与新四声不能混用,因此初学写作者如何掌握古代入声字哪些转化到新四声中的平声字了,我们可以用古人留下的口诀来检验: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例如:风(平)、酒(上)、露(去)、沐(去)四字,可辨别其声调。此外,可以查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新编》等书。


  《简论对联艺术的六大特征》
  肖大志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它的文化艺术特征。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也即群众性加传统性)、实用性、启蒙性等文化特征与功能;另一方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艺术具有显著的严谨性(主要体现为对仗性)和精炼性等艺术创作特征与要求。
  所谓民族性,是指对联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前所述,它比较集中地体现和表达了汉字的特色与优点,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只存在于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虽然在个别少数民族文字或外国文字中,偶尔也存在对联现象,但影响远不及汉字对联这样广泛而深远。
  所谓实用性,是指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若结合汉字的书法艺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它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入百姓之家,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能发挥作用。
  所谓民俗性,是指对联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联自产生时起,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对联起源于律诗中的对偶句)。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4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在民族性与实用性基础上形成的浓厚的民俗性(或者说群众性和传统性的结合),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所谓启蒙性,是指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作用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声律、词性、语法结构与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对联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所谓严谨性,是指对联属于格律文学范畴。它不仅实用性很强,艺术要求也很高。它在格律上要求比较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格律加以规范,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仗性,而只有比较严谨的形式(格律),才能体现和保证它的对仗性。
  所谓精炼性,是指对联的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作为一种形式小巧而严谨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篇幅)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1、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
解答:
对仗方面,“天雨”对“佛门”很不工整,且天雨说法牵强;“虽宽”对“广大”,失对;“不”对“难”、“无”对“不”都有合掌的嫌疑。
修辞运用:对比、比喻。
学生试对:
雨虽润,土虽肥,不活无根之草;
佛乃慈,心乃笃,可渡有善之人。

2、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解答:
对仗方面,“酒味”对“糟粕”不工整;上下联“味”重字;“粕”字音阶点该用平声。另外,地上有游鱼乎?
修辞运用:夸张。
学生试对:
美酒浮空,飞鸟闻熏化凤;
香渣溺水,游鱼揽味成龙。

3、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解答:
对仗问题。雪、梅皆“白”矣,风、竹共“绿”乎?如此看来,上联所隐藏的妙境下联未能对仗。不妨试将“绿”换成“青”:(清)风、青竹。不过,这样平仄就不好了。
修辞运用:回环。
学生试对: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江中皓月,江怜皓月月怜江。

4、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解答:
对仗方面,“何物”对“有谁”不够完美。“有谁”换成“此君”如何?有问有答,不失佳对。另外,最好将“益”换成平声字,如:催。
修辞运用:设问。
学生试对: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此君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5、两脚不离大地,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解答:
平仄较稳妥,对仗说得过去,主要是语言不够精炼。
学生试对:
一亭俯看群山浅,
双步实连大道宽。

(我以为能说明你的问题,指出要害即可。至于字数,未免。。。您是为了解决对联的问题,还是为了600字而设问题?)
对联有问题就得改,你指出里面的不足,并且配上自己的对联,效果就出来了。

这样的啊,你们老师要求了字数是吧。也容易,我帮你修改一下,如果还嫌字数不够或另有添加的,你再稍微写一点自己的看法总结一下就差不多了。

分很诱人啊.可以我没那能力,就不凑字糊弄了.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
这联我很喜欢,对仗工整,寓意深刻.

我倒是可以分析~但600字却只给200分~太少

你不觉得吗

~~~~~~~~~~~~~~~~~~~~~~~~~~~

既然你说一个对联写100多个字就行 那你自己怎么不写~?

你这要是在现实中让别人给你代笔 600字 至少50元人民币~ 虚拟网络中的200分就觉得了不起了啊~当别人是免费义工啊~

切~

对联不错,
多人欣赏,解析者少吧;建议楼主加分

解释能发这么多字吗


对联的一些创作手法以及对联格律的一些
其中,借茫茫为“忙忙”,则与“碌碌”相对更工。3.意对 意对也称义对,或意义对(不同于借义对),指句中字词在词性或语法结构上不成对仗,但其字词之意义,即所含之义理或意境,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所谓“貌离神合”。如崔颢《黄鹤楼》之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意...

关于春联的知识1.对仗不工整的对联,并修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 文学 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

写对联的技巧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

写景对仗工整的对联
写景对仗工整的对联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写景的对联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就随我来看一下写景的对联吧!写景对仗工整的`对联篇一 紫燕迎春歌盛世;金鸡贺岁庆丰年。金鸡报晓,世盛时明,万众欢歌辞旧岁;丹凤朝阳,...

对联33对仗对联的工与宽
借鉴前人经验,我们处理对仗对联的工、宽关系,最好选择:立意为主,能工则工,该宽便宽,决不唯工是尚。其实古人作品中水平较高的对仗对联,大都不嫌宽对,随便举些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此联的“春蚕”对“蜡炬”,动物对器物;“丝”对“泪”,服饰对身体...

怎样写对联
石达开写这副对联目的就是要引起豪杰之士的注意(《古今联话》第32 页)。 上面分三个层次谈楹联作法。平仄是结构层、对仗是文字层,文意是思想层。其实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先讲平仄,再讲对仗,最后讲文意。撰联时刚好相反,首先要立意,跟据内容确定形式,选择相应的最佳结构,然后按照调平仄...

4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出自哪里
4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出自哪里如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常常用于庆祝节日或纪念特殊场合。以下是四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出处:西湖景联:这是明朝文学家、书法家祝允明所作的西湖景联。上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下联“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副对联形象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光水色...

关于对联问题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

“全心全意德艺双馨”下联是什么?
上联:任怨任劳人名独盛 下联:全心全意德艺双馨 对联格律要素“对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对流等重要意义;“联”,也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盟、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对联的特征...

才女出上联对下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

泗水县13462137747: 帮忙分析对联的对仗艺术和修辞艺术 !!高分求解!!! -
温黛扶正: 1、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 解答: 对仗方面,“天雨”对“佛门”很不工整,且天雨说法牵强;“虽宽”对“广大”,失对;“不”对“难”、“无”对“不”都有合掌的嫌疑. 修辞运用:对比、比喻. 学生试...

泗水县13462137747: 六幅对联赏析,,,急.请从对仗艺术和修辞艺术来说 -
温黛扶正: 写得很好,对仗用得比较准确,把这些形容得很生动形象

泗水县13462137747: 对联的特征 -
温黛扶正: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三、讲究平仄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

泗水县13462137747: 这是你帮我写的对联,帮我从平仄,对仗,修辞,语意分析下好吗,谢谢 -
温黛扶正: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完全对仗,而且是工对,语意是借景寓情.这联一点都不深奥,只要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了,有问题问问身边的人都可以啦.因为按你的要求分析的话,我觉得很繁琐,没时间也没必要.

泗水县13462137747: 如何评析对联,评析对联应从哪几个方面 -
温黛扶正: 近年来,对联创作可以说是繁荣到了“纵非绝后却空前”的地步了,大部头的传统对联总集收联达到十万副之多,已被称为洋洋大观,而仅一次“沱牌杯”国庆礼赞征联,收联就已逾十万,每年度全国对联创作的总量肯定会是个更高一些的数字...

泗水县13462137747: 对联具有哪些独特的艺术魅力心得150字 -
温黛扶正: 对联是用语言艺术表达的一种玲珑文学,比类其它汉语文学,以精巧、悦目、剔透为特点.其艺术灵魂,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它在巧妙运用语言整形的过程中,把逻辑修辞规范地调和成二元对称结构,形成独具风格的文学类...

泗水县13462137747: 了解对联的来帮忙回答下写出对联的形式特点和内容特点写出对联级春联上内容的特点大致陈述对联与对仗(对偶)的关系如何赏析对联 -
温黛扶正:[答案]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

泗水县13462137747: 对联的相关知识 -
温黛扶正: N 多呢 对联,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顾名...

泗水县13462137747: 对联的对偶讲究 -
温黛扶正: 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分1、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势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有严对和宽对之分,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形势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用重复字.宽对只要...

泗水县13462137747: 对联的特点 -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怎样出句/对句是合适的?
温黛扶正: 一个完整的对联,是有6个雷打不变的基本特征(即6个相)所组成: 它们分别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和意义相关. 出句要注意的几个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