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西的资料

作者&投稿:乾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海西建设的有关资料~

海西建设成效比较明显 在此次“海西经济与资本市场论坛”上,福建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叶飞文认为,经过几年的持续经营,海西建设成效比较明显。 叶飞文指出,在中央文件和近年的政府工作汇报里,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除原则通过了关于福建开发海西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进一步突显了海西在全国发展布局中的地位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特殊作用。 首先是发展势头不断持续,海西经济总量增长连续七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经济再上一个台阶;其次是海西经济发展内涵有所提升,涌现出一些品牌。高速路、铁路、港口建设加快,设施趋于完善;第三,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三大需求拉动比较协调,投资规模到5000多亿元,增长22.3%。进出口规模达858亿美元,居全国第七;第四,发展成效较为明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8万元人民币,居全国第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6156元,居全国7位;第五,闽台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率先进口台湾水果,率先建立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入岛举办文化交流。还有就是经贸交流正在扩大。去年产业对接进一步加快,闽台合作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新批的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厦门商业银行成为首家台湾金融机构牵手的大陆银行。 重点推进三大产业 本次“海西经济与资本市场论坛”上,在“如果发改委来定位海西经济区,对海西经济区做一个品牌化的产业或是定位规划的话,您觉得重点会发展哪个产业?”这个问题上,叶飞文回答:“我们主要突出的是对台政策,我们在三大产业,即机械、电子、石化上面是大力推进的。” 叶飞文指出,海西将加快中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和沿海能源基地建设步伐,调整好国家产业调整论证和实施方案,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推进重点港湾和产业供需项目建设,在大型石化石油储备等敏感重大项目上加大工作力度,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沿海人员基地的建设。 石化将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我们要建设大型石化基地,在建成福建液化汽化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二期工程的建设。在泉州中化500万吨炼油重油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化1200万吨炼油项目,推动石化产业继续形成。 电子信息产业将不断提升研发技术、档次和附加值,做强、做大沿海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福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厦门等一批特色的产业园,促进产业发展。 基建产业将初步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厦门重工、马尾造船、华东船厂等基地项目建设,推进福州、漳州、福安等现有修造船企业升级,建造海西修造船基地;继续深化与国内外大型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进一步推动晋江、南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力争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争取每年增长速度高出全国水平1%—2%,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海西经济区的前景,叶飞文如此解读。 叶飞文介绍,为发展海西经济区,计划形成闽台合作区,全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方面工作。在目前的合作基础上,通过细化落实中央政策,按照“同等、优先、适当”原则,加强对台资企业的融资,建立与台湾行业协会企业的对口机制,已达成共识的项目应该抓紧实施,力争新批泉州台商投资区,建立区域性物流金融等服务中心,建成海洋西岸港口群。沿海重大港湾将规划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建设一个比较现代化的邻港的工业区。 叶飞文表示,海西资源开放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周边地区合作将不断深入。当前应重视中央政策这个有利机会,充分发挥好对台优势,通过先行先试国家有关对台政策和改革措施,吸引承接台湾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向海峡西岸转移,有效扩展两岸在产业对接资源配置和市场布局的深入合作空间。 通过妈祖文化、闽台文化等纽带,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的知识性对接和深入融合,增强两岸文化共识,共同建设中华海峡文化,实现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在更广更深领域和层面上的共同传承。 通过加强两岸交通网络的对接,尤其是港口、铁路、高速公路这种对接,逐步形成两岸对接的交通网络,使西岸和东岸共同构成通向西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展望未来,构建惠及两岸同胞的海峡经济区,使之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区。 海西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重大。国务院进一步提升对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视程度,对海西经济区的未来发展而言,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认为,国务院加大对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支持力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支持福建省的经济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尽快恢复;二是顺应当前两岸关系持续向好的大趋势,扩大两岸经贸合作空间,为两岸经济的深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海西经济区建设将带来五种类型的投资机会。海西经济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较长的时间跨度意味着其中的投资机会也将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根据海西经济区建设的进度和受益程度,未来该区域至少存在五种类型的投资机会。 第一类,海西经济区的建设进度提速,原材料等上游产业及工程机械等行业将会首先直接受益;建议关注三钢闽光等; 第二类,政府对金融业的扶持以推动区域经济建设,房地产业则在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下启动;建议关注兴业银行、建发股份等; 第三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第一波高潮,带来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等投资机会;建议关注厦门港务、厦门空港等; 第四类投资机会则主要存在于重点产业的扶持以及优势产业方面,如电子信息、石化、汽车、高新技术、纺织服装等行业;建议关注三安光电、法拉电子、福耀玻璃、金龙汽车、片仔癀、厦门钨业、七匹狼、浔兴股份、众和股份等; 第五类,区域经济建设初现成果,日常消费、商业贸易、可选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投资机会显现;建议关注东百集团等

1956年至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10年。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66年同195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一倍左右,国家财政收入总额增加了94.4%,国民收入总额增加了近80%。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新键和扩建了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中包括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基地,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大庆、胜利、大港等大油田的开发建设,使我国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最,都有巨大的增长。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10年新修铁路近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为备战而大规模进行的三线(战略后方)建设,对改善我国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合理布局和调动地方建设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

10年中,农业总产值增长24%,粮食产量增长11%,棉花产量增长61.7%。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20多倍。

其次,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成绩显著。

10年中,我国的科学技术成绩卓著。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中的许多具体要求均已达到、1963年提前制定了新的10年(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0年中,国防尖端技术成果尤为突出。1958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年至1961年的3年间,国防尖端技术的队伍建设和研究,实现了从空白到长足的进步。在导弹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近程地对地导弹;中远程导弹的设计和关键部件的研试也已开始;导弹研究院已经拥有数千人的大学毕业以上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在原子弹方面,大学毕业以上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也有了数千人。铀原料储量的探查,从选矿到原子武器装配的工厂、设备业已基本具备。

1961年,聂荣臻召集有关部门和人员研究,共同认为,坚持攻关,争取1963年拿出原子弹初步设计方案,争取3、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得到突破。为把“两弹”(原子弹和氢弹)搞上去,聂荣臻主持制定《科研14条》,抓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还抓知识分子物质生活待遇的改善。196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负责加强“两弹”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和更好地组织全国大协作。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到1966年,共爆炸了5颗原子弹。1967年6月14日,爆炸氢弹成功。只用了3年时间,踏出了由原子弹到氢弹的路。我国自力更生取得这一辉煌成就,有力地打破了美苏等强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1965年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10年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中专学校毕业生共210万人,分别为1950年到1956年的4.9倍和2.4倍。经过调整,高等教育质量比较高,出的人才和成果比较多。另外,还有近万名留学生学成回国。一些老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和才干,也是在此期间显著增长起来的。这个时期培养和成长起来的各行各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再次,党和国家在实践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毛泽东在1957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刘少奇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即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劳动制度并存,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并存;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健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意义。

在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工作原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这个时期的一些观点和政策虽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否定,但是他们为后来继续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最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顶住压力,战胜困难,所表现的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精神状态,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十年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在国际上遭到战争威胁和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苏联撕毁合同撤销援助等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取得的。我国还在这个期间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款(主要是抗美援朝中的军火债款)。面对困难,同心同德,奋发图强,表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顽强的斗争精神。这个期间各条战线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和优秀集体。焦裕禄(1922—1964年),在担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期间,身患肝癌,忍着剧痛,带领干部群众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人民誉为“党的好干部”大庆工人、共产党员王进喜(1923—1970年)在开发大庆油田的会战中,率领钻井队迎着困难上,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被工人们称为“铁人”;解放军战士、共产党员雷锋(1940—1962年)干一行,爱一行,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克己奉公,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展现了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光辉;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共产党员在带领群众战胜灾害和进行生产建设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党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焕发起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

总之,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成就巨大,后来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10年工作的主导方面。

当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个时期“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而还有发展,主要是把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一些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左”的偏差。所以,在10年探索中,存在两个发展趋向,一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即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积累的经验;一是错误的趋向,即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两种趋向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有时这种趋向比较占上风,或者不同趋向在不同领域同时并存。10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到后来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总之,10年建设中,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获得和发生的,正确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对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大有益处的。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
  海西区概念最初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现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于2004年初在福建省人代会上提出. 国务院出台意见 支持福建建设海西经济区,“福建处于两岸关系的最前沿,我们很高兴中央给福建一些扶持政策,希望把福建建设为适合台商台胞工作、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专区”.
  海西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西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会议称,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西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西区,要求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四是推动跨省区域合作;五是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西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海西区战略是福建省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寻求福建省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举措。
  2005年10月,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进了“两岸关系”部分。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对福建省此战略构想予以肯定。
  此后,海西建设获各部委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派出代表团到福建调研海西问题;铁道部投资1000多亿修建温福、福厦等数条大铁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马了多条高速公路、港口建设项目。此外,共有十几个部委和央企与福建签署协议书、备忘录,支持海峡西岸建设。
  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被纳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而在2007年1月29日,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建设总目标包括:通过10到15年的努力,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其时,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博导李建平说,海西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和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看这个:http://hi.baidu.com/%D7%D4%BF%BC%D1%A7%D7%D3/blog/item/eed5edc20924183de5dd3bb1.html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三)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四)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五)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以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区域为主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和形式,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加强与台湾现代服务业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贸易。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六)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活动,深化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合作。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
(七)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规划建设对台交通通道,推进对台直接航运。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大通关机制建设,实现福建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健全两岸人流、物流往来的便捷有效管理机制,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直接往来。增设直接往来货运口岸,推动空中直航,把该地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三、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八)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湾资源,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尽快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将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发展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加快建设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铁路,规划建设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厦门高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和一批港口铁路支线,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完善厦门、福州等机场两岸空中直航的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支线机场,开辟国内外新航线,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
(九)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良港口条件,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强化能源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结合沿海煤运港口的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适时推进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建设。进一步完善核电厂址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德、福清核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风力、潮汐等新能源。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加强与华东电网的联网,加快开展与南方电网联网的前期工作。布局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加强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和联合开发。结合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布局,加快输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
(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加强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的衔接。完善城市内道路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推进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城市道路标准。进一步健全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努力改善乡村交通、饮水安全、人居环境等条件。加强水源与供水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枢纽。合理规划和建设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切实解决沿海岛屿供水问题,适时推进向金门、马祖等地供水、供电及铺设海底通信缆线工程建设。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的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支持台商投资高新技术园区,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创新平台。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自给能力不降低。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业、林竹产业、水产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的以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工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连结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福州、厦门软件园,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产业,培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吸引台湾企业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
(十五)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沿海港口作为大型装备制造业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以厦门湾、湄洲湾等为依托,建设以石化、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加强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动建立海上救援协作机制,完善台湾海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五、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
(十六)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发挥发展基础较好、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条件,把海峡西岸沿海具备条件的地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人口与经济聚集程度。在山区贯彻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域,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陆海统筹、山海联动,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协调,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统筹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的发展,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对农村的支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十八)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这些地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深加工水平,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沿海对山区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山区转移,促进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十九)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加强福建与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地区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畅通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与腹地的通道。加强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统筹协调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对接能力。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二十)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出发,围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在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外贸、港口、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二十一)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的国家级开发区扩区、调整区位和省级开发区升级,拓展开发区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支持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二十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对台进出口贸易。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带动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积极推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
(二十三)深化与港澳侨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制,进一步提升闽港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港澳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引入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的港澳金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支持符合条件的福建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利用香港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积极开展联合招商,推动福建企业到香港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扩大对港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福建与港澳的物流业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网络。加强闽港澳旅游合作,推动旅游线路对接延伸。充分发挥福建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平台作用,积极引进侨智,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来闽投资,引导更多的华侨华人支持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四)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人的能力素质建设,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加快培养经济建设紧缺急需的人才,建立起与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支持开展两岸校际合作、职业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试点工作。健全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台湾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创业,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风尚。
(二十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二十六)着力改善民生。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重点放在农村,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区域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特别要关注对困难台胞台属的救助,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
海西区概念最初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现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于2004年初在福建省人代会上提出. 国务院出台意见 支持福建建设海西经济区,“福建处于两岸关系的最前沿,我们很高兴中央给福建一些扶持政策,希望把福建建设为适合台商台胞工作、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专区”.
海西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西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会议称,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西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西区,要求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四是推动跨省区域合作;五是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西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海西区战略是福建省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寻求福建省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举措。
2005年10月,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进了“两岸关系”部分。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对福建省此战略构想予以肯定。
此后,海西建设获各部委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派出代表团到福建调研海西问题;铁道部投资1000多亿修建温福、福厦等数条大铁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马了多条高速公路、港口建设项目。此外,共有十几个部委和央企与福建签署协议书、备忘录,支持海峡西岸建设。
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被纳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而在2007年1月29日,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建设总目标包括:通过10到15年的努力,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其时,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博导李建平说,海西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和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三)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四)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五)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以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区域为主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和形式,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加强与台湾现代服务业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贸易。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六)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活动,深化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合作。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
(七)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规划建设对台交通通道,推进对台直接航运。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大通关机制建设,实现福建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健全两岸人流、物流往来的便捷有效管理机制,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直接往来。增设直接往来货运口岸,推动空中直航,把该地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三、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八)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湾资源,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尽快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将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发展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加快建设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铁路,规划建设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厦门高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和一批港口铁路支线,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完善厦门、福州等机场两岸空中直航的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支线机场,开辟国内外新航线,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
(九)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良港口条件,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强化能源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结合沿海煤运港口的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适时推进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建设。进一步完善核电厂址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德、福清核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风力、潮汐等新能源。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加强与华东电网的联网,加快开展与南方电网联网的前期工作。布局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加强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和联合开发。结合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布局,加快输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
(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加强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的衔接。完善城市内道路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推进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城市道路标准。进一步健全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努力改善乡村交通、饮水安全、人居环境等条件。加强水源与供水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枢纽。合理规划和建设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切实解决沿海岛屿供水问题,适时推进向金门、马祖等地供水、供电及铺设海底通信缆线工程建设。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的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支持台商投资高新技术园区,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创新平台。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自给能力不降低。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业、林竹产业、水产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的以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工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连结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福州、厦门软件园,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产业,培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吸引台湾企业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
(十五)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沿海港口作为大型装备制造业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以厦门湾、湄洲湾等为依托,建设以石化、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加强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动建立海上救援协作机制,完善台湾海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五、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
(十六)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发挥发展基础较好、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条件,把海峡西岸沿海具备条件的地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人口与经济聚集程度。在山区贯彻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域,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陆海统筹、山海联动,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协调,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统筹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的发展,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对农村的支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十八)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这些地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深加工水平,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沿海对山区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山区转移,促进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十九)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加强福建与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地区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畅通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与腹地的通道。加强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统筹协调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对接能力。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二十)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出发,围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在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外贸、港口、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二十一)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的国家级开发区扩区、调整区位和省级开发区升级,拓展开发区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支持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二十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对台进出口贸易。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带动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积极推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
(二十三)深化与港澳侨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制,进一步提升闽港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港澳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引入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的港澳金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支持符合条件的福建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利用香港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积极开展联合招商,推动福建企业到香港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扩大对港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福建与港澳的物流业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网络。加强闽港澳旅游合作,推动旅游线路对接延伸。充分发挥福建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平台作用,积极引进侨智,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来闽投资,引导更多的华侨华人支持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四)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人的能力素质建设,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加快培养经济建设紧缺急需的人才,建立起与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支持开展两岸校际合作、职业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试点工作。健全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台湾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创业,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风尚。
(二十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二十六)着力改善民生。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重点放在农村,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区域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特别要关注对困难台胞台属的救助,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这些地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深加工水平,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沿海对山区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山区转移,促进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这些地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深加工水平,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沿海对山区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山区转移,促进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基本变形样式
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断面的这种特殊几何形态(McClay和Buchanan,1992)以及基底卷入变形等特点使得与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有关的褶皱变形特征明显不同于前陆盆地中薄皮构造变形。 克拉通地区与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有关的褶皱具有以下特点: (1)褶皱类型以断展褶皱为主,它们主要形成于海西早期(东部)或海西晚期(西部),中—...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书怎么写
围绕社会文明服务海西建设,努力提高三下乡活动的服务水准,及落实三下乡实践意义,深入真切关怀村民。三、活动意义 海西经济区是一个肩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同胞交流融合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而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我们作为福建儿女更应该深刻了解海西建设的意义,寄情于海西,...

一般赣南稀土矿是什么时候成矿的?最好是附上资料来源哈。谢谢
据有关资料统计,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点)184处,其中产于燕山期岩体内的有139处,占矿床总数的75.5产于加里东期岩体内的30处,占矿床总数16.3.产于海西期岩体内的12处,占矿床点总数6.5产于印支期岩体的3处占矿床点总数1.7.从岩浆岩演化的过程也可看到燕山早期或燕山中期早阶段稀土元素得到最大富集形成规模巨大...

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特征
本区断裂非常发育,主要有2期:第1期为加里东期形成的塔中Ⅰ号断裂和塔中10号断裂,呈北西—南东走向,断距大,延伸远,控制了塔中北斜坡构造的总体格局;第2期主要形成于海西期,为北东—南西走向的走滑断裂,加深改造了塔中北斜坡的构造面貌。走滑断裂均伴随一些羽状排列的次级走滑断层,其与主走滑断裂斜交,组成网状...

沙金的我国分布特征
昌江、信江、新安江水系的砂金主要分布于江南古陆的板溪群、冷家溪群地层出露的地区;川西北地区的砂金矿其补给源主要来自前震旦系碧口群、志留系茂县群及中上三叠统地层,及其中的原生金矿点;两广交界一带的砂金主要分布于加里东褶皱基底震旦系与前寒武系地层中;大、小兴安岭一带的砂金主要分布于海西...

谁有关于甘肃通渭古堡的相关资料,越详细越好!
其含矿石英脉分布于海西期似斑状花岗岩中,整个岩体全长250米,宽165米,都见矿化,为细脉浸染状矿石,热液型,主要矿物为辉钼矿。储量目前还未探明,未开采。 铜矿 位于县城N85°E、直距13公里的碧玉乡贾家门。地理坐标:东经105°23′34〃,北纬35°12′41〃。其矿化体呈透镜状,产于二叠纪上统碎屑岩中,长3米,厚...

什么是沙金
天然混合在沙里的细粒黄金。沙金,产于河流底层或低洼地带,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淘洗出来的黄金。沙金的特点是: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蚕豆,小的似细沙,形状各异。颜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为赤黄色,八成为淡黄色,七成为青黄色。

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东哥的历史资料~要古籍原文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海西女真四部在“九部之战”大败四年后,遣使向努尔哈赤通好,叶赫部还表示愿将死于“九部之战”的布斋之女东哥许配给努尔哈赤。 东哥又名布喜娅玛拉,于1582年出生在吉林梨树县,是女真族第一美女,自幼就美名远播,部落巫师还说她“可兴天下,可亡天下”,有着非比寻常的来历。努...

雪豹资料
为了猎食,雪豹往往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沿原路返回,夜行性, 白天很少出来,或者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在黄昏或黎明时候最为活跃,上下山有一定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 雪豹性情凶猛异常,但在野外一般不主动攻击人。行动机警,四肢矫健,动物非常灵活,善于跳跃,十几米宽的山涧一跃而过,...

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 真实的历史资料
大清皇朝的缔造者,他的儿子皇太极是大清朝的开国皇帝,戎马一生,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布喜娅玛拉是当时女真族叶赫部落首领布斋的女儿~~小名东哥~~从她一出生就伴有“可兴天下,可亡天下”的预言,从此东哥成了当时各大部落强要的女子,一是因为她的美貌,另一个就是因为这个语言。十岁左右...

简阳市15138759329: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辖自治州) - 搜狗百科
梅衬复方: 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海西州现辖三县两市三个行政委员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海西古为西羌地,东晋后期、隋和唐时,先后为吐谷浑和吐蕃政权所控制.明初东蒙古诸部进入,明末为西蒙古和硕特部所统治.【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

简阳市15138759329: “海西”是什么???指什么??? -
梅衬复方: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东临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更因扼内地进出西藏之咽喉,在稳藏援藏方面作用突出,是巩固祖国西南边防的后勤保障基地,战略地位重要.

简阳市15138759329: 海西指的是哪里? -
梅衬复方: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海西:包括福建全境以及广东、浙江、江西部分地区,不单单就是福建.具体包括福建9个设区市以及广东、浙江、江西共9个市(此为官方定位,还有一种是9+12的定位)

简阳市15138759329: 海西是指哪里 -
梅衬复方: "海西"指的应该有两个区域: 一是指青海省的西部.青海省的区域划分是以青海湖为中心的,相对青海省来说,"海西"的全称是"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在青海省的西部. 另一个是指台湾海峡的西岸.以福建为中心,包括浙江,广东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简阳市15138759329: 海西是指? -
梅衬复方: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除西宁市外的其它两个城市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就都在海西州内. 察尔汗盐湖、可可西里、昆仑山等都在海西州.

简阳市15138759329: 青海海西为什么分为两部分
梅衬复方: 也可以说是海西州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包括整个柴达木盆地的青海西北部地区,另一块是青海南部偏西,与西藏相邻的唐古拉山地区.该地区现称唐古拉山镇,属海西州格尔木市管辖.形成这种格局,主要还是为了便于管理.唐古拉山地区原为玉树州治多县辖地.青藏公路修通后,此路段因与治多县距离太远,约300公里,而且从治多县城到这里没有路,全是高山、峡谷、草原和河流,管理起来实在不方便.而青藏公路修通后,从这里到格尔木(420公里)就成了最方便的了

简阳市15138759329: 关于海西经济建设的资料 -
梅衬复方: 海西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重大.国务院进一步提升对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视程度,对海西经济区的未来发展而言,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认为,国务院加大对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支持力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支持福建省的经济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

简阳市15138759329: 海西的范围有哪些? -
梅衬复方: 因为不知道你说的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还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所以,把两个范围都跟你说一下吧. 海西州现辖三县两市三个行政委员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而海西经济开发区,则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0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