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两首阅读问题?

作者&投稿:征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题目。(6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小题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小题1:“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小题1: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 小题1:试题分析: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首先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一波三折,感人至深。“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比喻,化虚为实,形容“愁”,诗人的愁也有了重量,有了质地,变得可亲可感。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 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例如:兴,百姓苦…)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小题1:试题分析: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鸥鹭都吓飞了。“惊”在这里是惊慌恐惧的意思,说明作者的船行的很快,又很生动地描摹出了鸥鹭那惊慌失措的情态。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时,(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小题1:试题分析:《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宜人,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令人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武陵春》是作者避乱金华时所做,她历尽乱离之苦,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秋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思。点评: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例如“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古诗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1,“误入”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互呼应,正好显示出主人公游赏时的忘情心态。
2,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1,主人公因怜惜花儿而痛饮
2因为她不忍心亲眼见到花儿残败的景象,故而去问卷帘人,“试”字反映出词人猜测犹疑的心理,既猜出半分海棠花必然遭到骤雨的催败,又带点侥幸的希望现实情况不若如此才好
3.,词人用一个“应是”来纠正卷帘人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4“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5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仅作参考^_^ )

1,“误入”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互呼应,正好显示出主人公游赏时的忘情心态。
2,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1,主人公因怜惜花儿而痛饮
2因为她不忍心亲眼见到花儿残败的景象,故而去问卷帘人,“试”字反映出词人猜测犹疑的心理,既猜出半分海棠花必然遭到骤雨的催败,又带点侥幸的希望现实情况不若如此才好
3.,词人用一个“应是”来纠正卷帘人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4“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5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1,主人公因怜惜花儿而痛饮。
2.因为她不忍心亲眼见到花儿残败的景象,故而去问卷帘人,“试”字反映出词人猜测犹疑的心理,既猜出半分海棠花必然遭到骤雨的催败,又带点侥幸的希望现实情况不若如此才好。
3.,词人用一个“应是”来纠正卷帘人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4.“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5.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编辑本段]词牌名
〔名称〕
《如梦令》
〔来源〕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勖:音xù)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33字,7句5仄韵1叠韵。双调66字,上下片各7句5仄韵1叠韵。
〔读法〕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编辑本段]李清照作品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沉醉:大醉。
③兴尽:尽了兴致。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划呀划,划呀划,划的太急促了,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①,
浓睡不消残酒②。
试问卷帘人③,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④。
【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魅丽文化想请教几个问题拜托各位了 3Q
2.锦夜二的上市时间还没有确定,还请关注各方面的新闻 3.你可以说一下你得所在地区可以为你查一下当地的经销商,如果没有的话,你也可以在魅丽阅读网在线阅读 http:\/\/www.merryread.com\/ 或着邮购 邮寄地址 长沙市331信箱 邮编410001 咨询电话 0731-5177038 收款人 何艳林 在附言中填写所订购书名,邮资全免,...

“猿马两澄澄”的出处是哪里
“猿马两澄澄”出自元代马钰的《无梦令》。“猿马两澄澄”全诗《无梦令》元代 马钰物外洞天金雨。浇溉九还之数。猿马两澄澄,自是性停命住。命住。命住。产个胎仙飞举。《无梦令》马钰 翻译、赏析和诗意《无梦令·物外洞天金雨》是元代诗人马钰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其的中文译文、诗意...

跪求25道古诗问答题+答案,好的哦!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白居易思乡诗三首赏析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

“今则与公照烛”的出处是哪里
《无梦令》是一本记录梦境的书籍,而诗中的“无梦令”指的是书中的详细记录。诗人提到了古代圣贤富春的诗篇,将其比喻为六块白玉般明亮的光芒,形容其珍贵和美丽。最后,诗人以自己的别号“丁属”作为结尾,表达了对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的满足和喜悦。赏析: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

梦李白二首原文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

“有个内容欣笑”的出处是哪里
“有个内容欣笑”出自元代马钰的《无梦令》。“有个内容欣笑”全诗《无梦令》元代 马钰三髻山侗爱笑。好弱归之一笑。不是我如斯,有个内容欣笑。欣笑。欣笑。真乐自然欢笑。《无梦令》马钰 翻译、赏析和诗意《无梦令·三髻山侗爱笑》是元代马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
小题1:因为做梦时右脑可不受左脑干扰而独立自由地处理资讯。意思对即可。小题1:指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的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乎常态。意思对即可。小题1: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启发人们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意思对即可...

求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_?
但荀令君是男人呀,一个女人怎么能自比荀令君呢?这里有个误区,就是典故:荀令衣香,并不是指衣服自有的华美与香气,而是指这衣服因为是荀令君穿过的,所以才会有阵阵清香。还是以衣服来比喻荀令君的高贵品德。所以第一句就有问题。3、怅望云中月与雾黯梦红楼,是有冲突的。在秋天的夜晚,既然在...

比一比:两首小诗中都写到梦,这两个梦相同吗?请具体赏析
整首诗给人带来温暖,舒心,快乐的感觉.第二首的梦指故乡的梦,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故乡比作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月亮比作船,整首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今夜的月亮一定也照着远方的故乡,"我"乘着这小船般的新月去看看,停泊在他静静的梦中.抛砖引玉,不知是否正确 ...

好听的宋词词牌名
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提到如梦令这个词牌就不得不提李清照,她写过两首很经典的如梦令,相对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我更欣赏下面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

天等县13386299000: 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题目.(6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前烟跌打: 小题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题1:“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小题1: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小题1:试题分析:词的下...

天等县13386299000: 阅读《如梦令》,回答问题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再现出来.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
前烟跌打:[答案] 黄昏时分,我常常喜欢和我的朋友们去湖中央的亭子里玩耍.我们最喜欢在湖里驾着一叶扁舟,在莲花中嬉戏,不时大声欢笑聊天,不时饮酒作乐,过得好不自在.不一会儿便喝醉了. 不料,时间在指缝间慢慢流淌,一会儿就很晚了,想要驾舟归去,却...

天等县13386299000: 如梦令 李清照的阅读答案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给下面注音.沉醉()藕花()... -
前烟跌打:[答案] 1.给下面注音. 沉醉(chén zuì )藕花(ǒu huā)深处(shēn chù)鸥鹭(ōu lù)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韵脚是( u【 姑苏辙】). 3.这首词中,表达时间的词是(日暮),表示地方的词是(溪亭).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天等县13386299000: 读词《如梦令》回答问题(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码?是词人一个人... -
前烟跌打:[答案] 1.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夏季.2.应该不是.因为词人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争渡”一词看,当时游玩的并非词人一个,也许词人当时约了一群年龄相仿的...

天等县13386299000: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小题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 -
前烟跌打: 小题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题1:既写出船行速度之快,又生动的写出了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小题1: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 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小题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真担心啊...

天等县1338629900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 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 -
前烟跌打: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的忧思哀伤之情.(2)前两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情感上由赏春变成了伤春.(意对即可)

天等县13386299000: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答案 -
前烟跌打: 题目一:《如梦令》这首词的作者是___,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___,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___”和“___”.答案: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争渡.题目二: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答案:C

天等县13386299000: 阅读两篇易安的[如梦令],感悟后回答问题 -
前烟跌打: 如梦令·归途: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如梦令·海棠: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天等县13386299000: 严蕊《如梦令》 郑域《君怨》 1.仔细品读两首诗,试分析严词和郑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说说理由. -
前烟跌打:[答案] 严蕊写的是桃花,因为“武陵”指的是桃花源, 后者是梅花,从“雪来香异”“春来花未”可以看出

天等县13386299000: 李清照 《如梦令》的问题《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①本词中一个“晚”字表明作者( ... -
前烟跌打:[答案] 1.表明作者 心里着急的情绪 2.误入藕花深处和惊起一滩鸥鹭 3.无忧与无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