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文言文是什么啊

作者&投稿:权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将相和》文言文全文是什么意思?~

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随后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
负荆请罪: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将,廉颇。相,蔺相如。和,和谐,和平。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书名:史记
  作者: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於赵
  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
  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
  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於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
  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
  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
  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
  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
  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
  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
  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
  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
  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
  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
  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
  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
  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
  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
  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
  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
  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
  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
  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
  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
  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
  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
  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
  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缸秦王,以相娱
  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缸,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缸。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
  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缸。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
  击缸”。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
  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
  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
  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
  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
  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
  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
  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
  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
  之交。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
  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
  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
  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
  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
  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
  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
  府库实。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
  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
  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
  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
  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
  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卷
  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今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
  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
  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
  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
  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
  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
  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
  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
  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
  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
  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
  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
  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
  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举
  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於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
  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
  “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
  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
  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
  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
  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
  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
  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
  廉颇卒死于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
  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
  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
  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
  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
  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
  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
  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
  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
  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
  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
  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
  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
  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
  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
  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将相和》时代背景简介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回答者:TIM000031 - 试用期 一级 3-27 19:57

《将相和》教案 王中培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3.复述课文。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4.分析第一个故事。(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诚意:真心。绝口:因回避而不说。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抵御:抵挡,抵抗。推辞:谦让不干。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整理: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8.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四)总结、扩展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五)课堂练习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a.画出人物言行。(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讨论、交流、点拨: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讨论、交流、点拨:(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三)总结、扩展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四)课堂练习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三)总结、扩展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六、布置作业1.形近字组词: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
回答者:gz19952005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8 22:40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秦国是强国,经常欺压弱国。公元前283年,秦王派使者到赵国,说要用15座城换赵国珍藏的宝贝“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极珍贵的玉。

赵王就派一个叫蔺相如的人去秦国交涉这件事。临行前,蔺相如对赵王说:“秦国交出城,我就把璧留在秦国;秦国不交城,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蔺相如见到秦王后献上和氏璧,秦王让左右大臣传看,大臣们都向秦王道贺。秦王得意洋洋,却只字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不想换城,急中生智,上前对秦王说:“这玉虽然名贵,可也有点小毛病,很难看出,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向后退了几步,靠着一根大柱子,瞪着双眼,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人到赵国说情愿以15座城换赵国的璧,可大王却没换城之意。如今璧在我手,大王若是逼我,我宁可把我的头和这块璧一起在柱子上碰碎!”说着,他真的做出要碰碎的样子。秦王怕他真摔碎璧,忙道歉说:“先生别误会,我哪能说了不算呢!”蔺相如说:“大王如果诚意换璧,就应斋戒5天,再举行一个接璧的隆重仪式,我才敢献璧。”秦王只得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马上派人化装成商人将璧安全送回了赵国。

5天后,秦王召集大臣和各国使臣举行了一个接璧仪式。蔺相如从容地上前,对秦王说:“秦国一向不讲信义,我怕受骗,早已派人把璧送回赵国了。”秦王大怒,蔺相如又镇静地说:“大王,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以强欺弱,决没有以弱欺强的道理。大王真心要璧,请先把15座城割让给赵国,赵国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这些话说得头头是道,秦王当着众大臣和使臣的面只得收敛怒气,假笑说:“对,我们不应为一块璧伤了两国的和气。”让蔺相如回国了。

后来,秦王又耍花招,公元前279年,他请赵王到渑(miǎn)池(现河南渑池县西)赴会,设下埋伏,想扣押赵王。又是蔺相如勇敢机智地对付秦王,再次保全了赵国不受屈辱。

回朝后,赵王拜他为相国,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是位老将,很不服气,他对手下人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上头去了。哼,我要给他颜色看看!”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有一天,蔺相如出门,看到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就叫自己的车退到小巷里,让廉颇的车马过去。蔺相如手下的人责怪他太胆小怕事。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难道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怕的是相国和将军不和,秦国知道了,对赵国不利啊!所以我宁愿容让老将军。”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廉颇,廉颇听了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家里请罪。见了蔺相如,他跪下来说:“我是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请您骂我打我吧。”

蔺相如忙扶起廉颇,说:“您是赵国的老臣,是我的前辈,您能体谅我,我万分感激,怎么还给我赔礼呢。我实在不敢当。”

两人激动地流下眼泪。从此,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赵国出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书名:史记
作者: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於赵
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
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
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於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
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
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
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
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
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
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
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
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
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
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
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
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
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
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
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
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
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
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
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
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
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
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
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
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缸秦王,以相娱
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缸,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缸。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
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缸。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
击缸”。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
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
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
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
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
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
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
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
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
之交。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
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
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
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
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
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
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
府库实。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
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
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
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
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
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卷
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今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
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
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
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
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
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
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
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
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
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
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
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
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
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举
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於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
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
“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
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
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
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
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
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
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
廉颇卒死于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
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
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
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
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
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
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
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
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
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
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
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
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
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
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
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驿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有相互意思的文言文
1. 描述“同窗之间相互尊重理解”的文言文都有哪些 1.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宋代欧阳修《朋党论》 释义: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2.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宋代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释义:镜中...

乔山人善琴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1、《乔山人善琴》原文: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

文言文对“和”理解的名句
1.音乐和谐:音声相和。(《老子》)2.温和:春天和,白日暖。(李白诗句)3.连带:时挑野菜和根煮。(杜荀鹤诗句)4.连词: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词)5.跟着唱: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汉书》)6.和诗:诗成遣谁和,还是寄苏州。(白居易诗句)...

文言文形容同床
1. 夫妻关系不好怎么用文言文表达 若君心将离,红线断如何相挽。非人错,最初不应相见。敦煌唐人放妻书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

古代形容家庭和谐用什么文言文
1. 家庭和睦的古文及意思 《归家》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 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 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 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翻译:我的母亲一直以来身体健康硬朗,今年突然写信告诉我们说眼睛昏花了,原来是怜惜想念我这个在外的游子和想见在外求学的孙子了。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

语文 文言文翻译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

求文言文翻译 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心灵手巧的人家,住在一起连成一片,他们织布的声音混在一起显得非常的和谐

老子文言文翻译
1. 《老子》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夫妻文言文
2. 能形容夫妻恩爱得一个文言文是什么 形容夫妻恩爱的文言文有:《孔雀东南飞》、《上邪》,《庄子·大宗师》、《怀香记·奉诏班师》、《左传·庄公二十二年》。1、《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原文】: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

《久而俱化》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久而俱化》描写的是作者洪迈养一只雁和一只鹅的故事。雁和鹅是不同的鸟,但属于同类,虽然本来不相和,但因为生活在一起久了,所以能彼此融合。作者从中悟出道理:天生万物,久而久之都要发生变化,这是事物固有的规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讲述道理,朴实而生动。天生万物,久而久之都要发生变化,这...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将相和小古文 -
孟唐美沙: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将相和》是一篇() -
孟唐美沙: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相将和的古文?? -
孟唐美沙: 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 将相和》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将相和的原文 -
孟唐美沙: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将相和出自什么 -
孟唐美沙: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将,廉颇.相,蔺相如.和,和谐,和平.基本信息 中文名:将相和 相关人物:廉颇、蔺相如 发生地:战国时代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具体地点:回车巷(负荆请罪) 来 源:史记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将相和的文章《将相和》这篇课文,是通过“ 、 、 ”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 -
孟唐美沙:[答案]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的什么中的什么改写的 -
孟唐美沙:[答案]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渑池之会 【解释】:本指...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和”是什么意思 -
孟唐美沙:[答案] 将相和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因不满蔺相如外交取得成功而深受赵王倚重,对蔺相如一直颇有微词.而蔺相如为顾全国家大局,处处礼让廉颇.有一次,蔺相如在路上遇到廉颇还主动让路,廉颇嘲笑蔺相如胆小怕事...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将相和》 这篇课文是根据原著()改写的,原著的作者是(),《将相和》中的【将】是指什么,【相】是指什么 -
孟唐美沙:[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史记》,将:廉颇;相:蔺相如.还有一个相关成语:负荆请罪.

梁子湖区15275324751: 将相和中将是什么和是什么
孟唐美沙: 将-廉颇,相-蔺相如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