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小故事

作者&投稿:戴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小故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1905年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7日,与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清两广总督张鸣歧、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内审讯,他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最后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尽管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是奉父命结婚,先结婚后恋爱,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后,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曾萌生自杀念头,欲跟随林觉民而去。后经林觉民双亲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亲照料,她才放弃自杀念头。但过了一年多,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终日郁郁寡欢而病死,在他们令人断肠的故事中又添了一份辛酸。
在那样一个即将面对生死诀别的时刻,林觉民在写给爱妻的诀别书中,不可能再说什么甜言蜜语,也不可能抒发什么豪言壮语,整封书信从头至尾娓娓倾诉的就是他“以天下人为念”、不惜抛却儿女情长、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参加革命的坚决与执著,以及他对爱妻的留恋与不舍。眼看就要踏上凶险之路,和自己的亲人永别,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林觉民也同样是肉身凡胎,有着七情六欲、儿女情长,面对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与爱妻娇子的永别,任他铁石心肠,也不可能不伤悲,不泪涌双眼?但他毕竟是胸怀大志、“以天下人为念”的革命者,面对生离死别虽然伤悲,却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没有“小男小女”们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满怀悲壮、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正义与真理,舍身取义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与妻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九十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1、 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往在海边的一个村庄上。
一天,他约了几个朋友,轮流踢毽子,大家来比赛。踢了好一会儿,一个年纪大的孩子,踢不过一个小孩子。大孩子恼怒了,把小孩子打了一下。孙中山对大孩子说:“你大他小,你强他弱,你不该欺负他!”
一次许多海盗到村里抢劫。孙中山亲眼看到海盗把一户人家的门打破,抢去许多箱子,害的的那家的人大哭小喊。孙中山想:“为什么那户人家被强盗欺侮,中国却没有法律保护他们:”孙中山立下了改造中国的决心。
长大后,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2、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 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3、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乘军舰往福建视察。舰泊马尾,这时孙中山发现,聚集一起欢迎他的许多小船,大都悬挂着纸旗和布条,称他“万岁”。孙中山不悦,对孙道仁说:“万岁一词,是封建帝王要臣民这样称呼他的,我们为了反抗这个'万岁’,许多革命同志抛头颅、洒热血。如果我接受这个称呼,对得起先烈吗?”他要求撤掉这些纸旗和布条,否则决不登岸。孙道仁慌忙传达,所有小船也赶紧照办了。孙中山这才欣然换船上岸。
4、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便写了一张便条,让守门人传了进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什么人?”
当差的答道:“一个书生。”
张之洞不大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官把条子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也在便条上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门官又把条子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啊”了一声,连忙说:“请!”
5、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拓展资料: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1、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

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2、一天,孙中山到同盟会总部去讲演,不坐汽车,步行前往。走到总部门口的时候,被卫兵拦住,不让进门。卫兵说:“今天孙大总统要来,闲人不得入内。”孙中山微笑着对他说:“大总统也是人,是人民的公仆,怎么他一来,就不许别人进去了呢?”接着,他慢慢地拿出名片来。

卫兵一看“孙文”两字,惊惶万状。孙中山和蔼地点点头,走进门去。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护卫队长郭汉章请求终身跟随孙中山。孙中山说:“我从四月一日起已是老百姓,不能再有什么侍从队长,你是国家军官,就该服从政府调配,跟黄兴同志一首工作。

3、1913年,孙中山组织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次逃亡日本。当时,有两个上海人专程来到东京,想为孙中山推算“八字”。“八字?”孙中山双手朝腰间一撑说:“如果我的‘八字’不好,就不要革命了?”他将手一挥说:“也好。

干脆对你们讲明我的‘八字’吧:打倒军阀,革命到底!”两人一听,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孙中山哈哈大笑道:“你们千里迢迢而来,我也送你们个‘八字’:百折不挠,挽救中华!”

4、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不大,听的人很多,天气又热一些,听着听着有人就要入睡。这时,孙中山便穿插一个故事说:“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谈得很起劲,有人哈哈大笑。

觉得奇怪,便上前问一下。有一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了,知道我们的事于你无益。又一个告诉我:我们当中一个行家,辛辛苦苦地积蓄了五块钱,买一张马票,牢牢记住那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等到开奖,竟真的中了头奖。

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过生活了,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张马票也一齐丢了。钱没有到手却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说到这儿。大家听得入迷,禁不住笑了起来。

孙中山接着归到本题:“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孙中山就是运用这种生动风趣的谈吐宣传革命道理,唤起民众,深受群众的欢迎。

5、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山先生因形势所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革命尚未成功,仍以国民一分子身份,周游各省,广事宣传,以期唤起群众,把革命进行到底。在唤起群众上,孙中山对报界人士特别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初,孙中山自福州抵达广州。

广州、香港等地报界人士于5月4日联合假座东园(故址在今越秀南路,系一所具有文化公园性质的巨大庭园)开会欢迎,孙中山在欢迎会上致辞勖勉报界人士,恳切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认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舆论。"

时革命党人冯自由等在香港创办《大光报》,以广东全省(包括香港、澳门)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为行销对象,孙中山特给它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勉励它为民主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而大造革命舆论,务求"与国同春",也就是要与民主共和国共存共荣。

孙中山在勖勉广州、香港报界人士的同时,为新创办的《大光报》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不少报界人士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刚正不阿,为巩固民主共和国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其中尤以《大光报》执着"与国同春"的精神持正义以抗强权,威武不屈,甚得读者好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爆发革命,成立社会主义政府,世界观感为之一新。《大光报》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已经登上世界舞台,适时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开展以"社会主义与中国"为中心的宣传活动,予读者以社会主义及劳工解放问题的新知识。

颇能唤起社会各界人的注意,也受到孙中山赞许。1920年1月,《大光报》发行年刊,孙中山应邀为之撰《大光年刊题词》,借报名"大光"立论,申述报刊对国家与人民责任。题词说:"......光明者,不外是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遗其实而鹜其名。

则无益而有害。抑且以光明与人者,其功固大而责任亦重。苟挟其成心而以先入为主,则非光明主义,而祸患将由是而始。“大光”之名吾固深喜之,而又望其能与人真实之知识,互助之精神,不负其名也。"这篇题词进一步发挥了"与国同春"的含义。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一个农民家里。孙中山小时候喜欢听洪秀全的故事,非常崇拜这位敢于反抗清政府,创立新国家的英雄。12岁时,孙中山去了夏威夷(Hawaii)。在那里学习到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那时,孙中山最爱读的是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和林肯(Abraham Lincoln)的传记,进一步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的大业而奋斗的志向。

1894年,孙中山在檀(tan)香山(Honolulu)的爱国华侨中组织了一个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又在日本联合一些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了全国规模的统一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立志要推翻清政府,振兴中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还将他的革命理想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秘密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大批革命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前,广大爱国华侨积极捐助了大量钱物,有的爱国华侨还回到广州,与国内的革命党人一起组成"敢死队",参加起义。起义失败后,有72位烈士的遗体被合葬在广州黄花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国内外爱国志士继续奋斗。

1911年10月10日,长期在军队中开展革命活动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成功。武昌起义的胜利掀起了革命的高潮,各省纷纷响应。一个多月当中,共有10多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迅速崩溃。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叫辛亥革命。

1911年12月,孙中山回国。由于他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他在革命党人当中的崇高威望,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逼走孙中山,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政权落入腐败的北洋军阀的手中。为了对抗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年8月,以中国同盟会为主的6个政团在北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孙中山被选为理事长。

孙中山从外国回来的时候,有很多记者采访,人家就问,你带了多少经费回国。孙中山回答说,我带回来了一腔热血。当时记者就笑了,怎么可能一分钱也没带回来呢。袁世凯就着急了,革命党又有经费了。只有黄兴他们快哭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次是真的没钱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孙中山则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以下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小故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正在美国旧金山居住。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他立即赶到海边,打算回国参加革命,然而他身上只有20美元。他想要乘坐游轮回到中国,但他的20美元却不够购买船票。他当时只好去找那些华人商家借钱。可是,当他把自己是孙中山的身份告诉他们时,这些华商却并不相信他真的是孙中山,而认为他只是个骗子。孙中山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只好使用了一种叫做“九字印信”的特殊印章,这个印章只有当时国民党高层的领导人才能有。他用这个印章在一封家信上盖了章,华商们这才相信他的身份,愿意帮助他买船票。于是孙中山顺利回到了国内,参加了辛亥革命并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简介而短一点的说明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不朽的业绩,但他们没能把革命引向彻底的胜利。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巨变。在思想上,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在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孙中山履约辞职。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接着,临时政府北上,革命果实被地主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所夺取。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政府,粉碎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孙中山为什么能领导辛亥革命?
革命的性质,是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古代朝代更迭,就可以说是革命。而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中国存在上千年的封建统治,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虽然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性质,但是它的确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有力的铺垫。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什么废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但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1912年4月5日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革命失败。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
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思想解放,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促进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辛亥革命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亚洲各国...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后来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9月下旬,革命党人感到形势紧迫,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由于形势瞬息变化,起义推迟。10月9日(八月十八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是
直到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2132年的帝制结束了。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族民主革命,它给中国的人民带来了解放,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制度,让民主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名族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有哪些贡献
这场历时两年多的论战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改良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界线,有力地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许多海外留学生和华侨都在这场论战中认识到确有实行革命的必要,坚定站在同盟会一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场论战奠定了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基础。三是积极准备并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最早发动的武装起义是...

辛亥革命狭义和广义概念
辛亥革命狭义和广义概念具体如下: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的,其中武昌起义为高潮等。辛亥革命的意义:(1...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