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实录吴瞻虹

作者&投稿:茅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课前导语”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拓展学习,看视频《黄河治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教学实录
一、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一、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生:我以前看过黄河最险要的地方,壶口瀑布的录像,我判断刚才录像中那震撼人心,飞泻之下的就是壶口瀑布。因此,我也知道了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在中国的河流中,只有黄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水的颜色是黄的,所以我看到录像中湍急的水流是黄的,就知道这条河一定是黄河。
生:我看到录像中的河水具有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呼啸而去,我就感到这一定是黄河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黄河才具有这种雄浑的气势,正如李白诗中写的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刚才,我看到河道有宽有窄,看到岸边的黄土高原想到两岸的百姓,想到了黄河所蕴含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的场景,使学生看到黄河既有奔腾而来,咆哮而去,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平静、宽广的胸怀,听着《黄河魂》动人心魄的旋律,感知黄河,认识黄河。使学生初步体会黄河的雄壮气势,联想到黄河精神。)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的确是黄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黄河,感受黄河,进一步的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
二、自读自悟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然后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思考问题。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一定了解了许多内容。谁先说说?
生:我查字典知道“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课文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是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时刻担心的灾难。
生:从课文中我知道,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变成了一条祸河。
生:我还知道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带来的灾害,正在想办法治理黄河。
生: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早在大禹治水时,人们就开始治理黄河,过去的人们谈黄变色,黄河留给人们的是血,是泪。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才有了“黄河宁,天下平”的说法。
师:你们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在了解课文的同时遇到问题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通过电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说它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随机板书)
生:我想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黄河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我想了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黄河的?
生:黄河给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怎么还能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生:我想了解除了科学家提到的治理黄河的办法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看一看,有没有相似的问题?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可以归纳为“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了解文章,遇到了困难,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学习。
(让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梳理出问题,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从进一步的细读深究中领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体,通过圈、划、批、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学,自动寻求答案,获取知识的能力。)
生自读思考后合作学习。
师:学完了么?
生:学完了。
师:谁愿意先说说你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对第一个问题很感兴趣,我读了“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我了解到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后来却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师:我知道“摇篮”是小孩在很小的时候休息、睡觉的地方。我感觉“摇篮”应该是温馨、舒适的,让人看了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这里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我想是为了告诉人们黄河是人类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生:经过查找资料,我知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由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这些资料让我感到黄河源远流长,哺育了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
生:我读了“说来话长,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媲美”就是比美的意思,就是说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良好,就像现在的江淮流域一样美丽富足,是个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地。
生:我读了这句“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代自然条件更好。”这句话说明这里很适合动植物的生长活动,也一定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耕种,老天爷照顾,还有良好的土地,人们的日子一定过得很快乐。
生:这句“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因此”表示的是因果关系,正是有了前面这些条件,这些原因,我们聪明的、伟大的祖先才会选择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我想那时的人们一定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刚才听了×××的话,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人们生活、耕作的景象,我想向大家描述一下: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
着捕鱼的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师:×××把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描述的这么美,这么好,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应带着美好的感情读。
生:读的时候好像眼前就有这样的景象。
生:“媲美”应该读的重一些。
生:“生息繁衍”读的慢一些,缓一些。
师:你们能读出来么?
生:能。
师:谁试一试?
生试读。
(3)师:×××读出了美好的黄河流域,让我们感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后来它却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的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的“人们都说……苦难”从这一段说明了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它在近2000年来却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课文中列举了数字,“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这些数字说明黄河发生了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苦难。
生:这里用“深重”来描写苦难,再加上前面的决口、改道,让人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好像要透不过气来了。
师:那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呢?
生读文
师:你是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的?
生:“竟决口……26次”读得稍快一些。“深重的苦难”读的低、慢,表示我的心情很沉重。
生:老师,我不明白这里“表现”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师:谁能帮帮他?
生: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把黄河的决口、改道当成人所做的事,所以用引号。
生:这里把黄河当成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感,说明黄河虽然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她是中华人民的摇篮,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作为黄河的儿女将永远把它视为神圣的母亲河。
师:我相信,黄河听了你的话,也会为你对她的热爱而高兴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大家要像×××一样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大家鼓励鼓励他。
生鼓掌
(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的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做以适当引导,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师:谁还想说?
生:读了这一段“可是……忧患”我知道黄河由“摇篮”变成了“忧患”。
生:从“凶猛暴烈”这个词能看出来她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老人一样在发着脾气,还有从“叫苦不迭”这个词说明人们在不停的叫苦,也就是黄河一直折腾,不让人们得到安逸。
生:老师,我从“忧患”这个词中感到作者也在为黄河变化而深深的担忧。
师:那你担忧么?
生:担忧。
师:你能读出你的担忧吗?
生:能。
师:你读一读。
生读
师:他读出来了吗?
生:读出来了。
(以文本为媒介,实现了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多元对话,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引发思考。)
师:这有一段录像是建国前1937年发大水的景象,请大家看一看。(课件播放录像)
生看录像
③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
(在学生认识到黄河近2000年来,由“摇篮”变成了“忧患”之后,用课件显示资料,建国前黄河发大水人民受灾的场景,把几十年前发生的水灾延展到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谈一谈感受、体悟,把画面与情感融为一体,了解由于黄河的变化而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场景,深深地为黄河担忧,树立了忧患意识,丰富了情感,从而激发要治理黄河的愿望。)
师:你们还对哪个问题感兴趣?
生:我对黄河变化的原因比较感兴趣。我从课文中“黄河……大水灾“这一段知道了是由于泥沙多使黄河形成了悬河。而悬河的决口是使人们受到灾难的直接原因。
生:从课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是悬河的形成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读了这句“据……原因”我知道黄河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是……。
生: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是黄河产生变化的自然原因。
生: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容易受到侵蚀,产生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才是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也是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才产生了悬河,造成决口,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生:人为的原因更加速了黄河的变化,人们不控制人口,使人口迅速增长,人多了就要吃饭,为了吃饱肚子就要开垦荒地,毁灭森林,破坏草原,更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生:人们越开垦,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肥力就要下降,农作物就要减产,人们就更要开垦耕地,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长此以往,人为地造成了恶性循环,给母亲河增加了负担,使她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供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黄河,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治理的呢?
生:科学家主要采取数管齐下的方式进行治理,主要从四点进行治理。(略)
生:“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他随心所欲流进黄河”,因此,科学家的前三项工作要说是治理黄河,不如说是治理泥沙。
师:你们谁还想说?
生结合资料汇报
师:老师这也有一些关于治理黄河的资料,情大家看一看。 (放录像)
生看
师:无数的科学家为母亲河的健康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那么,当这中华民族的骄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遇到困难,无法自拔时,我们作为黄河的儿女应该怎样做呢?
生:老师,我长大了之后,会像“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那样,培植出一种粮食作物,让它在黄土高原安家落户,既能给人们提供生命的粮食又能够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使它不再进入黄河,为母亲河的改变起到根本作用。
生:我要在船下安一种装置,把泥沙重新带回中上游。
生:我会培养一种藻类植物,形成网状结构,起到做过滤泥沙的作用,不再让泥沙流到黄河中下游。
生:我想发明一种药水,每当连降暴雨,黄河咆哮时,把它投入水中,使它遇到水产生化学反应,变得温顺、平缓、不给人们带来灾难。
生:我以后要发明一种仪器,能够控制天气,不让他连降暴雨,不至于水量增大
,水面升高,造成决口,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学生了解了文中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法后,播放人们从古至今治理黄河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到人们从古至今没有放弃治理黄河,而且在建国后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为治理黄河,保护环境而贡献力量的意识,使学生从学习中感悟,使本课不仅成为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师:我们知道,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破坏生态环境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小至我们的学校、街道,大到我们建华区、齐齐哈尔市、全省、全中国、全世界,还有哪些环境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出周围的环境问题,并积极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既认识到周围的环境污染,同时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认识到许多污染都是由于人为因素才造成的,不仅要做到不破坏污染环境,还要积极做好宣传,为解决环境污染而动脑筋想办法,在想象创造中,提供合理化建议成为实践者。)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了解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也懂得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的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评价:本课教师能够注意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个性,突破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性阅读”,全方位解放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阅读探索,自由思考,自由的表达交流,使学生心灵自由,思维自由,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愉快、高效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选读课文,是一篇检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学习材料。 课文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公开课设计
【教学过程】一、听《黄河颂》录音带导入黄河是母亲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俺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二、初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变化1、学会本课生字词: ⑴ 读字,读准音,记住形。 ⑵ 读读词,明其义。2、小组合作学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可以采用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办法。 2、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资料。2、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谁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哪条河?你所知道的黄河是什么样的?2.今天老师带来一段有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研课磨课教学设计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1、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2、课件,教学资源(两段视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策略与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探究性教学课堂实录
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点评:课前由有关黄河资料的CAI课件导入,激发了同学们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作作铺垫。 二、读课题,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黄河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伴读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河堤被水冲走缺口的意思...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课初;土壤被严重的侵蚀——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黄河发生的巨大变化,变化后是祸河,改道26次。课文理解到这已经很好了,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课堂实录 语用 -
伏钞风朗: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教学实录 一、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生:想.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四年级下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教教学设计 -
伏钞风朗: 3. 四,增强环保意识1: ⑴ 读字,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 ⑵ 读读词.2,告诉人们要维护大自然.【教学过程】一、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黄河颂》录音带和抗洪资料,维护环...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
伏钞风朗: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
伏钞风朗: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竞赛导入:1、课前轻松轻松,进行地理知识竞赛,顺势导入黄河的相关知识.2、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有关黄河...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案A案教学反思教学 -
伏钞风朗: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体裁的略读课文,文章较长,但是说明性强,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还有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使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两大原因的关系 -
伏钞风朗: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听课记录及评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伏钞风朗: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段落大意: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四年级下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主要内容 -
伏钞风朗: 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主要内容100字 -
伏钞风朗: 第一段(第1 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第二段(第2、3 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 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第四段(7 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7618065095: 小学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听课反思 -
伏钞风朗: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