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的利弊是什么

作者&投稿:寇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闭关锁国的利弊~

利处:利于统治,能防止国民外逃(减少劳动力的丧失以及税源的减少),消极地防御倭寇之类的骚扰;
弊端:与外界缺乏交流,尤其是错过了引进工业革命技术成果的机会

清王朝衰败之我见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军入关一直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清王朝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历程。在这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清朝有其重要的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从康熙皇帝开始,废三藩、平叛乱、定北疆、清朝政,稳固了大清的政权,社会局势安定下来,经济获得充分的发展,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国力空前强盛。到雍正时期,经济继续稳步向前发展,在商品化的经济往来中,资本主义萌芽正缓慢地发展。但是这时仍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1]。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乾隆统治晚期,也是清朝国力下滑的起点。

乾隆后期,清王朝的衰败向来被理解为中央集权的衰微和地方总督权力的扩大。这时期清王朝衰败的形象反映为政府官员的敲诈盘剥、追求私利和腐败无能,所有这些都促进了群众性的叛乱活动。那么,清王朝的康乾盛世的景象为什么一下会造成这种衰败的局面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种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清王朝衰败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嘉庆皇帝即位之初,重要的大事是铲除和珅一派的势力。除此之外,还面临着一个更重要的困难,这就是清代官僚政治的组织能力所完全不能解决的潜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的中心问题就是资源与人口的比例失调。



人口的压力及其后果



不言而喻,晚清和近代中国社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口的增长。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白莲教起义时为止,这一长时期的国内和平阶段中,中国的人口翻了一倍多,从一亿五千万增加到了三亿多。仅在1779年到1850年间,人口就增长了35.6%。所以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前夕人口已达到四亿三千万左右[2]。

从明代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的比例就已被食品生产所赶上。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移民,又由于在新开发的土地上种植从美洲移植过来的新食品——甜薯、玉米和花生。因而,新垦植土地面积的增加使得增长的人口能够投入生产,更多的人口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力可用于双季稻的精耕细作之中。这种耕作制度在18世纪末就已经明显地开始感到了它的报酬在减少。因为这时在水利上增加人力的效益似乎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更重要的是,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是非常明显的,在一些边远地区的人口也呈现饱和状态。例如:富饶的四川盆地在18世纪就吸收了大量的外来移民,早已人满为患。在多山的湖南西部,外来移民在1795年与当地的苗族爆发了严重的冲突。广西的河谷地带是广东东部客家在18世纪移民的地方,这里的土地竞争也很激烈。

清朝中后期人口的增长,这是由清代社会和制度的特点决定的。如果说人口的增长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最终是毁灭性的,那么,它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也同样严重。在这时期政治生活中,各级官吏激烈地进行竞争,以谋求升迁和保全官职。这样就使人员流动升迁的正常机制落后于人口的增长这一事实。另一方面,文化人的生产过剩,不论是政府公职的法定数额,也不论科举的名额,都没有按照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增长。另外,清代实行捐监制度,即为荣誉学衔和实授公职举办捐纳,政府不断地用这种办法开辟财源。但捐纳制度显然不能充分地满足人们希望得到这种优越社会地位的日益增多的需要,出售功名和官阶使适合做官条件的人数增加。因而实际上加剧了对有限官职数量的压力,这在某种意义上就突出了仕途升迁道路显然不足的状况[3]。

这样,官吏中普遍存在着冗员闲官,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原来一人做的事,现在需很多人去做。如果这一估算大致不差的话,吏役阶层在18世纪时期大大地繁衍了[4]。

人口的大量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资源短缺,同时,人们为了谋求生计,他们不得不寻找出路,这样就给政府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就可能造成社会动乱乃至农民起义。如果政府机关要解决这些人口过剩问题就要分担出一部财力、物力、人力。而政府本身冗员充斥,这样,政府就会越来越腐败,以致于清王朝日益衰败。



教育制度与社会晋升之路



清代的晋升之路主要是教育和文官考试制度。明代多数的教育机构都是私人办的,到清代这些机构逐渐变成官方的教育机构,到雍正时,一系列的书院受政府之命建立起来,由国家给予支持,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越来越多的有才能有见识的人开始对这种教育体制产生了热情。一方面,地方书院建立后,学生可以离开本乡本土求学,这无疑在更多的人口中培养了上进发迹的愿望。起初,这种教育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人数增多了,学术空气更加浓厚,思想界的气氛活跃起来。但是不久,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存在庇护制。官官相护,而靠真才实学的中举之人往往无官可做,甚至闲置。同时越来越多的生员,他们在低级科举考试中中了榜,但在攀登高级考试时因名额有限而被摈弃[5]。其原因就是这种庇护制。这种庇护制有它传统的社会关系根源,这种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亲属关系和同乡关系。在学界和官场上,教育和考试制度也维系着同样的庇护人和被庇护人的关系。在这里,上级就是先生,下级就是学生。先生不仅包括学校中的先生,也包括政府官员,即考试与会试中的主考官以及各省的提学。在非私人的制度中挽进私人关系,这一趋势在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这种趋势在行政和公务中被认为是发挥效率的潜在障碍,而从最坏的方面说它被视为腐化的根源。当然,这种关系是中国官场的通病。从根本上剔除这些是不可能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它们限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而不是制止它。

19世纪是教育腐败的时代,这正是因为它与官场风气联系太紧的缘故。由于老师是庇护人,而门生是被庇护人,也就明显地包含有政治义务在内。当然,政治关系的确立可以通过向要得到其恩宠的人送礼,并自称为其“门生”的方式,达到自己在仕途上成功的目的。所以,教育体制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官员晋升之路,真正有才能的能胜任某一定官职的人不能到位,而一些靠捐监或庇护制得来官职的人久居高位。久而久之,致使学界和官场日益腐化堕落,政治也越来越黑暗。



货币制度与税收制度



19世纪初年,庇护制体系泛滥的影响是随处可见的。这个体系的润滑油是钱,其结果导致各级官库乃至国库出现亏累。亏欠问题在19世纪20年代是使官吏们全神贯注的当务之急[6]。

由于各级官吏的贪污腐化,堕落成风,造成了国库的亏空。在当时庇护制的情况下,官吏们不会因为帐务亏累而受到处分。特别是在和珅集团倒台后,各级官吏为了弥补自身的亏空,加紧了对人民更大的剥削。县官们寻求各种途径搜刮百姓的钱财,设法弥补他们的财政赤字。巡抚削减县官们的“养廉”来弥补自己的亏空。这样层层的剥削和克扣,最终把所有的财政负担转嫁给了广大的人民百姓。而清代的税收制度更加适应了这种剥削制度。虽然说每个省区必须上缴给中央的税收已经固定,但地方政府中的开销征课的附加税已经制度化,并且变成了税收制度的无限制的扩张部分。这种附加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都知道,从明代以来,就已经广泛实行把租谷和劳务折算成银两的办法。这种趋势意味着,实际的税率很容易被官方所操纵。因为他们只要把折合比例变得有利于收税者而不利于纳税者就行了。通过这种操纵,人们交付的赋税要比原来正常交纳的定额高出好几倍。另外,不少官吏通过操纵价格和换算比例,低价收购谷物,以弥补仓库中的亏损。[7]

在当时的货币经济的条件下,这种非常规的敲诈勒索行为日益盛行,原因之一就是农民非常支持它。那么为什么说农民支持它呢?主要是因为农民以种地为生,而当时谷物的价格长期上涨。当时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内地,造成谷物等农产品的价格长期上涨。这就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农民获得的收入足能够支付得起日益增加的税收。所以,官吏们操纵着税收比率和低价收购谷物弥补库亏的现象日益流行,长达几十年。然而,价格上涨的这种现象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时的农产品价格又开始下降了——当然这种价格的下跌也跟白银的输入有关。在那种历史时期,中外贸易已经开始有鸦片的输入,白银大量流出国外。这种收支不平衡迅速地破坏了税收和商业。银和铜的比价中,银的价值迅速上升。这使几乎所有社会集团都身受其害,惟独一些投机、兑换商人和高利贷者除外,因为农民用铜钱或谷物交纳赋税,但官吏上缴时用的是银两。所以,实际的税率取决于需要多少铜钱或谷物折算成定额的银两数目。由于白银越来越稀少,因而它与其他货物相比就贵了起来,结果使实际的税率上涨,从而使小土地所有者陷于绝境。在这种另人绝望的情况下,农民简直没有办法能够交足银两定额及其附加税。由于人民缺乏通货和实际税率上升的反应,于是在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大规模的抗税运动。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抗税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打官司、集体请愿到暴力行为,无所不有。骚动有时导致公开造反,甚至占据城市。但这些抗税运动都没有用反清作为其运动的口号,在当时货币混乱的情况下,这种抗税运动的目标是模糊的,因其领导人是一些地方的生员、监生等地方小名流。他们的倾向性取决于现存的国家制度。所以,他们的政治观点是矛盾的。因此,这些运动没有产生过持久的抗议传统。但是,他们进一步分裂地方社会,加深了人民对清代官僚政治的憎恨,增加清王朝衰败的因素。



漕运的危机



漕运是清政府京师粮食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它有着专门的制度和主管部门。它的最高长官称为“漕运总督”,漕运总督之下设省一级的漕官,担负漕米之省各设一人。这些漕官直接向漕运总督负责,漕官则监管征集漕米的工作,其人员大部分为非官制人员,他们中的多数由居住在运河边的世袭船户“旗丁”所组成。漕运这个庞大的体系是这样运行的:各省的漕官负责在各省内征集粮米,在漕运总督的监控下,由这些“旗丁”沿着京杭大运河运回京师,以供应京师粮食之需。

漕运这一体系关系着京师乃至中国北部人口粮食的充裕与亏空。如果漕运不及时,京师就会出现粮食危机,时间拖延一长,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粮食暴动。所以,漕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漕运这一关系着国家命脉的体系在晚清时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在嘉庆时代,这个庞大的漕米机构内部,各级组织人员人浮于事。尤其是“旗丁”阶层,原来是世袭船户,一种非正式的官员,他们依靠这种职业,领取固定的收入。由于他们人数的增加,“旗丁”阶层中的许多人不能领取他们的合法的、赖以生存的世袭田地[8]。此外,漕运制度越来越依赖被称为“水手”的那种被雇佣的游民劳动阶层。这些人取代了曾经作为漕运制度支柱的“旗丁”,他们需要在自己的工钱之外索取租米中的自己的一份小费。在嘉庆时代,“水手”人数增加了两倍多,同时,官场中又有许多靠庇护制候补官员聚集于这一体系领取薪饷。所以,这一切引起了粮价费用的增加,加剧了粮民的负担。它的一个结果是漕米逐渐的商品化,因为,地方官吏被迫从一些私商手中以高价购买稻米,来弥补他们的定额。而各级官吏层层贪污,从而使一次漕运的费用大大增加[9]。

在1803年之后,漕运制度已露出千疮百口的苗头,于是有人提出使用海运来代替漕运。出现这一提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运河体系的自然困难条件,这种自然困难来自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华北平原定期泛滥所引起的泥砂。到十八世纪末,黄河河床提高到了危险的高度,威胁着岸堤,结果使黄河在1853年发生了改道。黄河多年的淤泥改变了运河的蓄水状况。致使黄河渡口的积砂和整个运河的河床本身无法调节水位。时间一长,势必诱发洪水灾害。这不仅影响了漕运,而且也威胁了京师的粮食供应。虽然,政府每年都大量拨款治理河道,但是,只有一小部分是做了正经用途,其余全部落入私人腰包。

这样的关系这国家命运的漕运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清政府真正衰败了。



综上所述,清王朝由盛而衰是历史的必然,其衰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当清王朝衰败之际,西方的欧美工业国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的足迹已经进入了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中国已经有缓慢的发展,而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受不起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乾嘉时期,清政府正当人口最多的时期,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暴露。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后果势必会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学术界和官场中,日益腐败,贪污成风,在庇护制的保护下的晋升之路已被阻塞,使真正有才识的人不能真正地报效国家。这样,摈弃了大量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使人们丧失了报效国家的信心。而清统治者虽然也为缓解社会危机作出了一些改革,如嘉庆改革,但其成效微乎其微。改革成绩甚微更加助长了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的气焰。鸦片的输入、白银的外流、漕运的危机、货币制度与税收制度的混乱,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这都是对清王朝的发展不利的。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更加封闭,以致于夜郎自大的清王朝看不到西方国家先进的东西,酿成以后战争中不断地挨打的局面。所有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使清王朝发生了急剧的转变,由原来的盛世的景象迅速地转到衰败的局面。

闭关锁国的后果:

第一,闭关锁国在不知不觉中约束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让我国的资本主义萌发受到制约。

第二,闭关锁国加深了统治者妄自尊大的想法,还自豪的以为我国物产丰富,不需要其他国家的朝贡。殊不知,远洋在外的国家已进行了工业革命,因此我国工业文明的兴起从此慢了一大步。

第三,阻挠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令西方的近代科学和领先的技能没有办法传进我国。它让我国长期的与外界隔绝,使我国一直都身处在世外桃源中,只知道男耕女织,彻底不知道西方国家科技与文明已有多么的强大。

第四、清政府还尝试着通过闭关锁国方针来对内加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加强民族“自卫”。这是一种消沉的防御方针。

第五、清朝的这种闭关封闭,仅仅单方面的封闭,即禁绝我国人触摸外界,但对传教士优待的情绪,却让西方人盗取了我国许多技能,尤其是以下四大独门技能,其间有些最终把清朝逼向了死路。

1、瓷器技能。咱们都知道,“china”这个词就和瓷器有关。西方人对我国瓷器的张狂,是咱们底子无法幻想的,仅18世纪就至少有6000万件瓷器销往欧洲,很多金银流到我国。可是,这项技能却被西方人窃取了。

殷弘绪(“佩里·昂特雷科莱”)是法国传教士,也可以说是法国特意派遣的商业特务。因为故意讨好了康熙,所以可以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自在收支巨细窑厂。

1712年(康熙51年)和1722年,殷弘绪两次将瓷器制造细节以及有关样本写成陈述,寄回欧洲的耶稣会。1768年,法国终于在“利摩日”找到高岭土,完成了瓷器的欧洲化,“利摩日出品”变成高级欧洲瓷器的象征。

自个能出产了,还需要我国的吗?所以,登时让清王朝的财务税收锐减了好一大块。现在,我国的瓷器在国外现已不入流了,在高端商场底子占有不到比例,只能在低端商场徘徊。

2、天花防止。在古代社会,人类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天花病绝对是最重要的之一,但被明人攻克了,谋福了人类。1567年,在宁国府和平县试行痘接种办法来防止天花疾病。

而在欧洲前史上,最漆黑的年代中,就有一个是“黑死病”(欧洲中世纪大瘟疫)暴虐的年代,让欧洲死掉了三分之一人口,可想而知欧洲人是多么想得到这个技能。

作为一名特务,殷弘绪确实很合格。在差不多的时间里,殷弘绪用礼品结交清朝宫廷御医,弄到了人痘接种和种痘的办法,并将之传到了欧洲,从而完毕欧洲天花没有办法防止的前史。

3、纺织染色。咱们都知道,英国人怎么发家的?首要即是珍妮织布机,让英国布行销全世界。可是,人的愿望是无量的,喜爱有花样的布,可是欧洲人却不知道怎么让色彩不褪色。

可是,我国的织布和染色技能却能做到这一步。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布疋在欧洲都是上等货,也为清王朝赚取了很多的金钱。

就在和以上差不多期间,从我国传回的各种织布和染色技能,让欧洲人最终解决了这个疑问。最终,晚清的时分,欧洲布轻松击败国产布。

4、茶树茶叶。茶叶在清朝对西方的交易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1825年,英国进口的茶叶数量居然达到了2200万斤。当然,英国几乎垄断了我国茶叶对外交易,获取了惊人的赢利,但大清只提供商品。

不管怎么,虽然在流转环节,清王朝几乎没赚到茶叶的钱,但出产茶叶仍然获得了许多金钱,以至于英国对清王朝的交易,一直处于交易逆差。

但1848年以后,这种状况被彻底改变了。英国特务福琼在我国收集了很多茶树,合计2.4万棵小茶树和1.7万颗茶树种子。

现在,印度阿萨姆红茶享誉世界。在19世纪下半页,茶叶变成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是相应的是,清王朝茶叶对外出口锐减,收入自然也锐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事物都是分两面性的,闭关锁国的弊处显而易见。

但是好处还是有的,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商品,也就是说钱不会让外国人都赚走。反而我们出口很多茶叶、丝绸到国外,赚走了大量外国人的钱,外国人赚不到我们的钱,反而被我们赚走了大量的钱,能不着急吗?

鸦片就是打开国门的最为邪恶的东西,当初他们作为商品引进,大多数都是私下交易,或者商会之类交易,清政府根本管不了,因为清政府只能管自己人,不能管外国人,这一因素导致国门关的更加严实。

闭关锁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不少国内人士写到了很多国外的理论,用这些理论来奠定自己的基础,有许多的反清人士,各种教派,来自世界各国,动机不一,有些是不怀好意,有些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有些则是为了天下苍生,基于这一点,清政府也要进行一系列的管制。

总之,闭关锁国是清政府为了更好的管理,断绝外来不良因素,但是这种方法到底有效吗?其实清政府最根本的问题是本身的问题,清朝后期风雨飘零,内部机制臃肿,贪官横行霸道,当官的不作为,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国力非常衰弱。虽然再推一些新政策、新制度,如洋务运动,但是速度实在太慢太慢,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眼下的问题。

但是闭关锁国固然是不适应时代发展,并因此加速了清王朝的没落。或许这就是大势已去吧!



工作一般都有两面性,所以从许多传统的坏人身上能够看到一些优秀的方面。闭关锁国固然是不适应时代开展,并因而加快了清王朝的衰败,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其正面的地方。

日本的德川家康也一度选用锁国的方法,因而在明治维新的时分,日本民族对此疾恶如仇,可是关于战乱的日本战国时期晚期来说,集权与安定是其时的需求。例如一向睽的起义让其时的日本生灵涂炭…… 清朝后期摇摇欲坠,内忧外患,国内不时有反清人士,各种教派,有的有理由打压,有的没理由打压,有的能打压,有的却无法打压。而来自世界各国,意图各不一致,但大都是为了获取高额的赢利或许传播自己的教义。

而鸦片,则是国外带来的最为罪恶的东西,可是其时他们起先作为产品引进,而且许多是私家与私家,商会与商会之间的行为,国家只能管自己人,却无法管国外人。在真实没办法的状况下,又不能非常强硬,所以只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方法。

别的还有种状况,就是不少国内人士在国外取经回来,选用了许多新的理论奠定自己的根底,有的是无意图的,有的是有意图的,有些人是为了大义,有的则是为了私欲。所以,清王朝也要进行一系列的控制。(京师环宇)

总归,清政府选用闭关锁国的优点是为了能集中管理,隔绝外来不良因素。可是,这样的优点和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其实,清王朝内部机制臃肿,国力式微,这是最主要的病根,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开展民族企业仍是有意义的,仅仅太慢了。利用义和团的方法又太激进了。选用殖民地的方法却是能互相共好,仅仅太丢人了。或许这就是大势已去吧。

利是阻止外国势力的入侵,弊是不能同世界接触影响,科技之类的不能更好的发展

利: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维护疆域安全。 弊:减少与外贸易与交流,固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


无钥匙进入和一键启动有什么利弊?
2、一键启动,就是取消钥匙,不用钥匙去打开点火开关了!上车直接按启动按钮就可以点火发动汽车!例如皇冠原车、RAV4等等车 这个按键有三个档位和与点火开关是一样的原理!一档:ACC,二档:ON,三档:启动,如果直接上车启动,只需要踩住刹车直接按键即可!3、弊端:后加装的一键启动 需要把原车钥匙门后面的线束...

谁知道无钥匙进入和一键启动有什么利弊
则需要把芯片和感应芯器放到一起的。这样有人该说防盗功能没有了!但是你在安装了无钥匙进入或者防盗器的同时 这些东西都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如果小偷把防盗器的功能拆下去了!那样你的车他也能开走了 ,话反过来说如果小偷能把你的防盗器 拆下去的时候也就是说你什么车他都能偷走了!

娄星区19232452657: 闭关锁国的利弊 -
承咏补肾: 简单说几点: 弊:经济上封闭了对外联系,造成了不能及时的和外界的经济技术的交流,闭门造车,长此以往会落后于世界.贸易上切断了和外部世界的往来,也扼杀了贸易.文化不能交流也只有固步自封.政治上缺乏吸收借鉴会变得更为的封闭. 利: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的工商业不受外界的冲击,也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外来文化甚至是外来势力的侵略.

娄星区19232452657: “闭关锁国”的后果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发? -
承咏补肾:[答案]解析: 闭关锁国的后果要从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被阻断和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两个角度来分析. 由于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隔...

娄星区19232452657: 闭关锁国有什么弊端. -
承咏补肾:[答案] 不知道

娄星区19232452657: 闭关锁国的历史影响 -
承咏补肾:[答案]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

娄星区19232452657: 闭关锁国的后果与影响一样吗 -
承咏补肾:[答案] 不一样. 闭关锁国的后果是是中国接触不到世界先进科学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影响是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消极的就是后果

娄星区19232452657: 你如何认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承咏补肾:[答案] 1,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

娄星区19232452657: 清朝闭门锁国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
承咏补肾:[答案] 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原因: 1.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延续.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

娄星区19232452657: 闭关锁国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危害 -
承咏补肾:[答案] ,

娄星区19232452657: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精炼 -
承咏补肾:[答案] 清朝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娄星区19232452657: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承咏补肾: 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了清朝的对外贸易往来,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