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作者&投稿:姬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国的历史是什么?~

鲁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另一说卞县(一作卞邑,今山东泗水)为民,鲁国灭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迁于莒城(鲁国仅余此一城,今山东省莒县)。姬雠把周礼、仪礼藏于墙壁,薨于柯(今山东东阿),遂葬。
姬雠子姬晦潜逃于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35里阚乡,在鲁国诸公之墓傍而居。汉平帝时期,封鲁顷公八世孙公子宽为褒鲁侯,奉周公祀,公子宽死后谥为“节”,其子公孙相如袭爵。王莽新朝时期,又封公孙相如后裔姬就为褒鲁子。

西伯昌(姬昌)之子,以姬发、姬旦最贤。姬发即周武王,姬旦即周公旦。武王伐纣之后,天下仍未归心,武王却得了重病。群臣恐惧,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庙为武王占卜运势。周公旦说,且慢,不能以此困扰先王。于是他设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嫡长子孙姬发,勤于政务劳于国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为王发消灾解难,那么请以我来替他受罪吧。祷告之后,才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发病情好转。鬼神之事,暂且不谈,而周公之用心,可谓良苦。武王发崩,太子诵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于是摄行君权。武王的弟弟们见此,都说周公旦肯定要对太子诵不利,想自己当天子。周公旦于是立太子诵,是为周成王,而他则辅佐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东方徐戎、淮夷等蛮夷。武王发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一起发难,想除掉周公旦。与此同时,东方的淮夷、徐戎叛乱。齐太公、鲁公伯禽发兵镇压。而周公旦挟天子之师,也平定了管蔡之乱。周公旦摄行君权多年,营造雒邑,于是迁都雒邑,是为成周。周公旦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位高权重也难免惹人非议。传说成王年长,周公归政之后,周公 因为担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过成王知道周公旦劳心劳力也是为了周王朝,就迎他回来。周公作为周王室的开国功臣,又是王室宗亲,从辅佐周武王开始就尽心尽力为周王朝打点一切。行政期间,也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在周公自己告诫前往封国就封的伯禽就这样说过:“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这天下也不算卑贱了。然而我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餐饭三次吐出食物,起来接待士人,仍旧会担心失去天下贤人。你到鲁国后,千万不要以有国土而对人骄傲啊”。后世也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成语。后来周公重病,就留言说,“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附近啊,我是丝毫不敢离开成王啊”。等到周公死后,成王则把周公葬在毕,毕是文王下葬的地方。成王以此来表示他不敢把周公作为自己的臣子,只能让周公去追随文王。周公这一生大概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了吧。周公旦薨,而还没到庄稼收割,暴风挟雷,把禾粟扫荡干净。据说这种天象在武王发崩的时候也出现过。 于是查阅记录,发现了前文所说的周公祈祷让自己代武王受难的记载。成王很感动,于是下令,让周公旦的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 周武王灭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为辅助成王的缘故就没有前往封地就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伯禽也就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伯禽出发之前,周公告诫他应该谦恭下士,不能因为傲慢而失去民心。伯禽到达封国之后,把曲阜作为自己封国的都城,然后依照周国的制度、习俗来进行治理。因为要去除当地的旧习俗,伯禽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初步的稳定,然后返回成周报告政绩。而鲁的邻国齐却只用了五个月就返回成周报告结果了,这是因为齐国采取了和鲁国完全相反的政策。齐国的封君简化了周的制度,并依照当地风俗来治理封国,于是很快地稳定下来了。周公因此认为鲁国将来会不如齐国,因为的它的政策不如齐国让人民感到方便近人。在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时,东方的淮夷、徐戎等也兴兵作乱,前来攻打鲁国。伯禽率领鲁国的军队前往抵抗,奋战两年最终在周、齐的帮助下平定了鲁国。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又加上成王赋予了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而在后来“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则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而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不仅仅是对周公旦功劳的一种追念,更是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这是鲁国在政治上的优势。伐灭管蔡之乱,平定徐戎之叛,鲁国得到“殷民六族”。而本来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善于发展经济(商人的称呼,就是来自于殷商之民);而鲁国地处东方海滨,盐铁等重要资源丰富。这是鲁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系本作“就”,邹诞本作“遒”)、炀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系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厉公擢(系本作“翟”)、献公具(厉公弟)、真公濞(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彼时曹、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诸侯仍旧时常朝觐鲁国。 历史上,鲁国有过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鲁真公薨,其弟敖立,是为武公。武公有长子括、少子戏。武公九年,武公带着两个儿子,西去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欢戏,于是作了件荒唐事,他要立戏为鲁国的太子。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说,这个废长立幼,不合规矩。不合规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话,日后鲁国一定会违背您的旨意。违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讨伐的。不讨伐的话那对您的威信有损。要真发展到那个地步,对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别下这个命令呢?周宣王很不满,谁是天子啊。他不顾重臣意见,下了命令就立戏为鲁国太子,日后当鲁国的国君。鲁武公有点郁郁不乐,回到鲁国后就死掉了。于是太子戏立,是为鲁懿公。果然,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儿子伯御带着鲁人干掉。伯御安安稳稳地做了十一年鲁国国君,最后被周宣王发兵给伐灭了(古时交通不便的缘故?因此那么久了周宣王才知道?此事,存疑)。周宣王把伯御给诛杀了,就立懿公戏的弟弟称,是为鲁孝公。那个时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而诸侯国弑其君的事情时有发生。 鲁孝公薨,子弗湟立,是为惠公。鲁惠公的元配没有生子就死了,妾室声子倒是帮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后来,惠公听说宋国有个女子生来手掌就有“鲁夫人”的纹状,于是就把她娶回鲁国,是为仲子。仲子为惠公生了个儿子,名叫做允(一作轨)。因有“鲁夫人”的纹状而娶之,隐隐有立她为夫人的意思,则她的儿子允就有可能当太子。惠公没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长的公子息颇得鲁人的拥戴,于是他学当年周公旦那样,摄行君位。但是又担心其他人不服,于是立公子允为惠公太子,说是等他长大后就把政权返给他。历史上把公子息称作“隐公”,谥法:“不尸其位曰隐。”隐公时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权重,逐渐掌握实权。但是羽父权力权力欲太重,渴望与国君平起平坐,何况隐公甚至还不是名义上的国君。羽父就对隐公说,要不您立我为太宰吧(所谓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诸侯平起平坐。)隐公不答应,推托说自己又不是鲁侯,不能做主。羽父说,其实太子允没什么势力,您德高望重,不如顺势就即位好了,我帮你解决掉障碍。隐公震怒,“我之所以当这个家,是因为看到允年幼,担心人心不稳才勉强顶着众人的唾骂来做这件事。本想等到允长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养老去。你瞧你说的什么话啊!”羽父被弄得一愣一愣,敢情人家不想夺位?他担心太子允知道这件事,于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来个恶人先告状,谗言隐公想要霸占权位,不会让他允掌权之类的话。太子允心想这还得了,于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给解决了。羽父就派人弑杀了隐公。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鲁桓公初期,羽父还挺有权势,但是到了后来就不见经传,或许是桓公疏远了他也未可知。鲁桓公有庶长子庆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分别是孟氏、叔孙氏、季氏,合称三桓。三桓为孟氏、叔孙氏、季氏,而非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以往有众多学者认为孟孙、叔孙、季孙皆为氏称,实误。“孙”为尊称,对于孟氏和季氏,“孟孙某”、“季孙某”仅限于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孟某”、“季某”。所以,“孟孙”、“季孙”并不是氏称。考之《左传》,只有“孟氏”、“季氏”的字样,而无“孟孙氏”、“季孙氏”的字样。叔孙氏的情况比较特殊,起先为叔氏,后来公子牙(字子叔)之后立叔氏,原来的叔氏改称叔孙氏。 桓公薨,太子同立,是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哀姜娣叔姜为庄公生子开。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这个庄公也真是个妙人,追在姑娘家身后走,活脱一个情窦未开的傻小子,还愣愣地说你嫁给我吧,我会对你很好的,你要是生了儿子,我就让他当国君)。孟任生般(一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又担心其他臣子有意见。再者,鲁国一向都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传统。到了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又想到立太子的事情,就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选贤任能,你死了就立庆父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氏,后改称叔孙氏。 参见: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叔牙死后不久,庄公薨。于是季友立太子般为国君,为庄公治丧,因此尚未正式即位。而庆父发难,派人弑杀了在党氏居住的子般。季友惊慌之间,逃往陈国。庆父与庄公夫人哀姜一向都有私通,因此发难之后,他立哀姜陪嫁的叔姜之子,公子开为国君,是为鲁闵公(一作湣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亦指了结或停止危害的关键事物。)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立其后为孟氏。关于孟氏,《春秋》又作仲氏。因为当初庆父虽为长兄,但为了表示君臣之别,于是自称仲,史称共仲。实际上,当时的人都以其年长而叫他的后代为孟氏。季友立公子申,是为鲁僖公(史记作“釐公”)。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季友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鲁人作《诗·鲁颂》称赞。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氏。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鲁侯在位期间,作为卿家的三桓与公室争权夺利,尤其是以季氏的执政与公室的反击最为激烈。成季死后,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儿子公孙归父相继掌权,是为东门氏执政时期,而孟氏一度被东门氏赶出鲁国。然而,成季的孙子季孙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势力,开初税亩,使得私田兴起,而“隐民”剧增,获得鲁国平民阶层的人心。公子遂杀嫡立庶,以公子俀为国君,是为鲁宣公。宣公发现三桓日益强盛,同时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说法甚嚣尘上,于是他“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他与执政的公孙归父商量,是不是起兵灭了三桓,但是国人明显倾心于三桓,使用国内兵马或许不妥。于是,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借兵。可惜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机发难,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斥责他“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使鲁国没有强援。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公孙归父听到这样的消息,连忙逃到齐国躲起来。季文子开始执政。从此开启了季氏祖孙几代人的执政专权之路。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鲁侯,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季武子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襄公十一年, 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公室奋起反击,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劝说下,鲁昭公发兵伐季氏。而孟氏、叔孙氏认为唇亡齿寒,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发兵救援。结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专权,摄行君位将近十年。季平子的僭越行为,导致其家臣奋起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阳虎发难,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怀,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虽然阳虎被三桓赶出了鲁国,但是三桓的影响日渐削弱、公卿之别君臣之礼日渐败坏也成了趋势。这个时候,在位的鲁定公决心削弱三桓,而这个时候三桓内部并不稳定,因为季氏的专权,导致其他两家的不满。定公十年,齐鲁会盟,作为司仪的孔子不仅言谈之间退发难的莱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齐国归还汶阳之田。于是,定公以此为契机,重用孔子, 而孔子为了恢复公卿之别、君臣之分,决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强盛势力。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虑,同意隳三都,并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对,他坚持不毁掉自己的成城,结果定公发兵讨伐,却无法攻下。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观齐女乐,败坏礼数,更寒了孔子的心。结果,三桓把公室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赶出了鲁国。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直到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的历史演变(大事记):

周公摄政

西伯昌之子,以发、旦最贤。发即周武王,旦即周公旦。武王得天下,封叔旦于曲阜,是为鲁公。叔旦不就国,留在周辅佐天子,是为周公。史称“周公旦”。周公旦之功,不在鲁,而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天下仍未归心,武王却得了重病。群臣恐惧,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庙为武王占卜运势。周公旦说,且慢,不能以此困扰先王。于是他设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嫡长子孙发,勤于政务劳于国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为王发消灾解难,那么请以我来替他受罪吧。祷告之后,才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发病情好转。鬼神之事,暂且不谈,而周公之用心,可谓良苦。武王发崩,太子钊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于是摄行君位。武王的弟弟们见此,都说周公旦肯定要对太子钊不利,想自己当天子。周公旦一看,不得了,舆论的力量无穷啊,于是立太子钊,是为周成王,而他则辅佐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东方徐戎、淮夷等蛮夷。

武王发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一起发难,想除掉周公旦。与此同时,东方的淮夷、徐戎果然叛乱。齐太公、鲁公伯禽发兵镇压, 顺利把淮夷、徐戎给镇压了。而周公旦挟天子之师,也平定了管蔡之乱。周公旦摄行君位多年,营造雒邑,于是迁都雒邑,是为成周。周公旦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位高权重也难免惹人非议,传说成王年长,周公归政之后,周公因为担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过成王知道周公旦劳心劳力也是为了周王朝罢了,也就迎他回来。周公旦薨,而还没到收割的时候,暴风挟雷,把禾都扫荡干净。据说这种天象在武王发崩的时候也出现过。于是查阅记录,发现了前文所说的周公祈祷以己代武王受难的记载。成王很感动,于是下令,让周公旦的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

西周强藩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而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不仅仅是对周公旦功劳的一种追念,更是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这是鲁国在政治上的优势。伐灭管蔡之乱,平定徐戎之叛,鲁国得到“殷民六族”。而本来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善于发展经济(商人的称呼,就是来自于殷商之民);而鲁国地处东方海滨,盐铁等重要资源丰富。这是鲁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系本作“就”,邹诞本作“遒”)、炀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系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厉公擢(系本作“翟”)、献公具(厉公弟)、真公濞(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诸夏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彼时曹、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诸侯仍旧时常朝觐鲁国。

长幼之乱

历史上,鲁国有过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鲁真公薨,其弟敖立,是为武公。武公有长子括、少子戏。武公九年,武公带着两个儿子,西去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欢戏,于是作了件荒唐事,他要立戏为鲁国的太子。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说,这个废长立幼,不合规矩。不合规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话,日后鲁国一定会违背您的旨意。违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讨伐的。不讨伐的话那对您的威信有损。要真发展到那个地步,对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别下这个命令呢?
周宣王很不满,现在谁是天子啊,他不顾重臣意见,下了命令就立戏为鲁国太子,日后当鲁国的国君。鲁武公有点郁郁不乐,回到鲁国后就死掉了。于是太子戏立,是为鲁懿公。果然,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儿子伯御带着鲁人干掉。伯御安安稳稳地做了十一年鲁国国君,最后被周宣王发兵给伐灭了。(古时候交通不便的缘故?因此那么久了周宣王才知道?此事,存疑。)周宣王把伯御给诛杀了,就立懿公戏的弟弟称,是为鲁孝公。那个时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而诸侯国弑其君的事情时有发生。

隐公居摄

鲁孝公薨,子弗湟立,是为惠公。鲁惠公的元配没有生子就死了,妾室声子倒是帮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后来,惠公听说宋国有个女子生来手掌就有“鲁夫人”的纹状,于是就把她娶回鲁国,是为仲子。仲子为惠公生了个儿子,名叫做允(一作轨)。因有“鲁夫人”的纹状而娶之,隐隐有立她为夫人的意思,则她的儿子允就有可能当太子。惠公没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长的公子息颇得鲁人的拥戴,于是他学当年周公旦那样,摄行君位。但是又担心其他人不服,于是立公子允为惠公太子,说是等他长大后就把政权返给他。历史上把公子息称作“隐公”,所谓隐,也就是假、非正式之类的意思,表示他不是国君,但是实际上就等同国君。这也是鲁国跟其他诸侯国所不同的一个地方。
隐公时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权重,逐渐掌握实权。但是羽父权力欲望太重,渴望与国君平起平坐,何况隐公甚至还不是名义上的国君。羽父就对隐公说,要不您立我为太宰吧。所谓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诸侯平起平坐。隐公不答应,推托说自己又不是鲁公,不能做主。羽父说,其实太子允没什么势力,您德高望重,不如顺势就即位好了,我帮你解决掉障碍。隐公震怒,“我之所以当这个家,是因为看到允年幼,担心人心不稳才勉强顶着众人的唾骂来做这件事。本想等到允长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养老去。你瞧你说的什么话啊!”羽父被弄得一愣一乐,敢情人家不想夺位?他担心太子允知道这件事,于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来个恶人先告状,谗言隐公想要霸占权位,不会让允掌权之类的话。太子允心想这还得了,于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给解决了。羽父就派人弑杀了隐公。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三桓兴起

鲁桓公初期,羽父还挺有权势,但是到了后来就不见经传,或许是桓公疏远了他也未可知。鲁桓公有庶长子庆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合称三桓。
祸起孟任
桓公薨,太子同立,是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哀姜娣叔姜为庄公生子开。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这个庄公也真是个妙人,追在姑娘家身后走,活脱一个情窦未开的傻小子,还愣愣地说你嫁给我吧,我会对你很好的,你要是生了儿子,我就让他当国君。)
孟任生般(一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又担心其他臣子有意见。再者,鲁国一向都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传统。到了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又想到立太子的事情,就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选贤任能,你死了就立庆父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孙氏。

庆父之难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叔牙死后不久,庄公薨。于是季友立太子般为国君,为庄公治丧,因此尚未正式即位。而庆父发难,派人弑杀了在党氏居住的鲁公般。季友惊慌之间,逃往陈国。庆父与庄公夫人哀姜一向都有私通,因此发难之后,他立哀姜陪嫁的叔姜之子,公子开为国君,是为鲁闵公(一作湣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的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立其后为孟孙氏。
关于孟孙氏,春秋又作仲孙氏。因为当初庆父虽为长兄,但为了表示君臣之别,于是自称仲,史称共仲。实际上,当时的人都以其年长而叫他的后代为孟孙氏。 季友立公子申,是为鲁僖公(史记作“釐公”)。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季友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鲁人作《诗·鲁颂》称赞。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孙氏,又称季氏。

公卿争权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鲁公在位期间,作为卿家的三桓与公室争权夺利,尤其是以季孙氏的执政与公室的反击最为激烈。成季死后,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儿子公孙归父相继掌权,是为东门氏执政时期,而孟孙氏一度被东门氏赶出鲁国。然而,成季的孙子季孙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势力,开初税亩,使得私田兴起,而“隐民”剧增,获得鲁国平民阶层的人心。公子遂杀嫡立庶,以公子俀为国君,是为鲁宣公。

宣公发现三桓日益强盛,同时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说法甚嚣尘上,于是他“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他与执政的公孙归父商量,是不是起兵灭了三桓,但是国人明显倾心于三桓,使用国内兵马或许不妥。于是,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借兵。可惜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机发难,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斥责他“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使鲁国没有强援。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公孙归父听到这样的消息,连忙逃到齐国躲起来。季文子开始执政。从此开启了季孙氏祖孙几代人的执政专权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鲁公,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
季武子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襄公十一年, 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於公,国民不复属於公,公室弥益卑矣”。公室奋起反击,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劝说下,鲁昭公发兵伐季孙氏。而孟孙氏、叔孙氏认为唇亡齿寒,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发兵救援。结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专权,摄行君位将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为,导致其家臣奋起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阳虎发难,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怀,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虽然阳虎被三桓赶出了鲁国,但是三桓的影响日渐削弱、公卿之别君臣之礼日渐败坏也成了趋势。 这个时候,在位的鲁定公决心削弱三桓,而这个时候三桓内部并不稳定,因为季孙氏的专权,导致其他两家的不满。定公十年,齐鲁会盟,作为司仪的孔子不仅言谈之间退发难的莱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齐国归还汶阳之田。于是,定公以此为契机,重用孔子, 而孔子为了恢复公卿之别、君臣之分,决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强盛势力。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虑,同意隳三都,并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然而三桓之中,孟孙氏反对,他坚持不毁掉自己的成城,结果定公发兵讨伐,却无法攻下。而定公在季孙氏的唆使下观齐女乐,败坏礼数,更寒了孔子的心。结果,三桓把公室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赶出了鲁国。

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直到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楚灭鲁国

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鲁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后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另一说卞县(一作卞邑,今山东泗水)为民,鲁国灭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迁于莒城(鲁国仅余此一城,今山东省莒县)。姬雠把周礼、仪礼藏于墙壁,薨于柯(今山东东阿),遂葬。
姬雠子姬晦潜逃于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35里阚乡,在鲁国诸公之墓傍而居。汉平帝时期,封鲁顷公八世孙公子宽为褒鲁侯,奉周公祀,公子宽死后谥为“节”,其子公孙相如袭爵。王莽新朝时期,又封公孙相如后裔姬就为褒鲁子。

请教一下作者,我记得周公摄政的是周成王名诵,不是太子钊,太子钊是周康王呀?

前言
  鲁国的历史应该从周公开始写起,但由于前面已经专篇写过周公,所以,此篇从后周公时代写起。
  鲁国的历史不算精彩,没有伟大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当初把周公封在鲁,不知道是不是武王故意为之。鲁国西有晋国,东有齐国,夹在两大豪强之间,日子很不好过。再加上三桓势力尾大不掉,鲁国终于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国势日衰,被楚国所灭。
  研究鲁国的历史,或许可以为当今我们的一些小国的生存之道提供更多的借鉴。
  我们的故事,从周宣王干预 鲁国内政开始。

  (一)
  武公有两个嫡子,大的叫括,小的叫戏。有一次,武公带着两个儿子去朝见周宣王。这一见面不打紧,可以说解开了鲁国和西周王室那段混乱不堪的历史的帷幕。
  可能武公的小儿子确实可爱,要不然怎么称其为“戏”呢?所以,周宣王非常喜欢小儿子戏,居然想到立戏为鲁国的太子。在等级森严的西周社会,废长立幼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西周的一位名叫樊山父(此人在有些地方称樊穆仲)就给周宣王进谏,但周宣王就是不听,结果还是立戏为太子,等武公死后,戏继承大统,称为懿公。
  此事非常可疑。周宣王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
  是不是小儿子戏的阴谋?
  戏为了取代哥哥括的地位,抓住朝见周宣王的机会,讨好他,以周宣王的命令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难以排除。为什么?
  一,戏当时的年龄无法确定。如果戏真有阴谋,心智必然成熟,再不然也是早熟,但史书中除了记载戏在位9年之外,再无其他和他年龄有关的记载。
  二,如果这件事情真的是戏的阴谋,那么戏在这件事之后一定会对括和括的后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括从此从历史上消失,但括的儿子伯御后来发动政变,杀了懿公,自己做了鲁国国君。那么括是不是被戏清理掉了?伯御是不是漏网之鱼?这些都无法确定。
  三,后来周宣王伐鲁,杀掉了伯御,(因为伯御是杀掉了戏上台的,而戏是周宣王钦点的鲁国国君的继承人,所以,周宣王伐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这个时候选谁为国君呢?这个时候樊山父又来了,(这个时候史书称其为樊穆仲。)他推荐的是谁呢?鲁懿公的弟弟——称,是为孝公。按照原来樊山父的思路,应该把鲁国国君的位置传给括的后代,但很奇怪的是,樊山父推荐的居然是称,称是谁?武公的儿子、括和戏的弟弟!虽然樊山父的理由比较充分,说称如何如何恭敬贤良,但是不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括的儿子伯御被杀以后,括这一支已经后继无人?为什么后继无人?被懿公杀了吗?实在可疑。

(二)
  周宣王代鲁实行废长立幼,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鲁武公偏爱小儿子戏,但又不敢明目张胆的立戏为鲁太子,所以趁着去见周宣王的机会,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周宣王并且取得了他的支持,这样戏的太子之位就显得合法了, 并且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鲁国内乱的可能性。
  这个可能行有多大?很大。
  为什么武功去朝见周宣王偏偏只带括和戏?不是还有称吗?括和戏是这一事件的主要当事人,通过两人的对比,可以让周宣王更加支持武公的意见;而且只带这两人,还可以防止泄密。
  还有一个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那就是鲁武公从西周回来之后,马上就死了,结果戏就被立为了太子。是不是武公心里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所以才把这个事情给办了,免了后顾之忧?
  当然,还有最后一种可能,就是周宣王只凭着个人的感觉,实在因太喜欢戏了,所以就做出了这个愚蠢的决定,但这多少显得有些荒唐。从周宣王的事迹来看,虽然有的时候显得很固执,但并不是那种愚蠢、爱胡闹的主,所以,这最后一种可能性相对就小了些。因为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件事情会给鲁、周两国带来这样的影响,后来的历史就像那个樊山父估计的一样,“自是后,诸侯多衅王命。”对鲁国而言,更是使鲁国之后发生了多起因为王位继承问题而引起的动乱,这些动乱极大的削弱了鲁国的实力。
  所以,周宣王的这个决定,对鲁周两国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称(是为孝公)死后,子弗湟立,是为惠公。惠公继位之后,做了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这件事情对鲁国的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惠公没有嫡子,按照先嫡后庶,无嫡立长的原则,应该立最长的庶子息为太子。当时惠公已经有传位给息的打算了,他让息做了摄政,开始做一些代理国君的事务,这本来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安排,但麻烦马上就来了。
  息长大后,娶了个宋国的漂亮女人。注意,鲁国的历史上很多次动乱,都和一个外国的女人有关。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难道鲁国就没有漂亮女人了?难道他们为了娶一个漂亮的女人,就忘记了历史的教训?
  惠公看到这个宋国的漂亮女人之后,居然色从胆边生,也不顾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居然干起了“扒灰”的勾当。(我们这“扒灰”的意思是公公和媳妇勾搭成奸。)而且,惠公还以老大自居,丝毫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公然的迎娶了这个宋女——这个差一点就成为自己儿媳妇的女人。
  惠公不仅娶了宋女,而且还生了个儿子允,更过分的是他居然立允为太子!
  按照道理,允也是庶子,按照无嫡立长的原则,也轮不到允做太子,可谁让他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妈妈呢?惠公在允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死掉了,这也说明了惠公在和儿子抢女人的时候,很可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
  惠公死后,应该是允做国君,可史书却记载“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继位”,就是说鲁国人都认为允太年轻了,让息继续做摄政——就是代理国君,然后谁也不提允继位的事情。
  看看,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大家对息还是抱有深刻的同情的。
  息的脾气也是好得出奇,经历了一连串的奇耻大辱,虽然让自己受辱的是自己的父亲,但他却没有做出一点出格的事情来。
(三)
  息就这样做了代理国君,是为“隐公”,多形象的称呼。
  隐公自己对君位看得很淡,如果当初不是所谓的国人强烈要求息做国君,还真有归隐的可能。隐公自己没什么野心,可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乏好事者的,隐公的命就丢在好事者——公子挥手中。隐公做了十一年代理国君,国内一片太平,但有一件事情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到底是还政于允还是去掉前面的代理两个字呢?反正继续做代理是不行了,因为允一天天大了起来。(从中我们看出当初允是多么的年幼)
  公子挥觉得这是个捞取政治资本的好机会,只要帮助其中一方干掉另一方,自己不就是大功臣了吗?这个人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客。那到底帮助谁又干掉谁呢?公子挥掂量了一下,决定帮助隐公干掉允。为什么这么做?很简单,因为隐公已经做掉了十多年的摄政,积累了相当高的实力和威望,而允又有什么呢?不就是当年惠公的遗命吗?可时间都过了这么久,谁还会这么不识时务旧事重提呢?所以,隐公完全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去掉前面的代理二字,名正言顺的坐上鲁国国君。
  可为什么隐公自己不去做这个事情呢?原因很简单嘛,隐公想让别人替他把这个事情给做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隐公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公子挥是这样想的,他以为很了解隐公,其实他完全想错了。
  公子挥赤裸裸的对隐公说:“老百姓都说您的代理国君做得很好,请您做正式的国君吧。让我替您杀了允,然后封我为相。”这公子挥说话也够直接的,做事手段也够狠的,心也够贪的,就算隐公有自立的打算,也不敢把这个事情交给公子挥去做,动不动就杀人的,万一将来把隐公自己杀了怎么办?还有,隐公凭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自立,你要帮隐公做国君,最多只能是顺水推舟,凭什么让隐公封你为相?所以,公子挥这样的话当然会遭到隐公的拒绝。
  隐公说:“立允为国君是先君的遗命,我们怎么好去违抗。我正想还政于允,自己好去养老呢。”这话很有可能是隐公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回答公子挥,也滴水不漏,问题是隐公缺少对公子挥的警惕性。
  公子挥一看隐公这边没戏,计划并没有停止,他非常害怕隐公会向允告密,其实他的担心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按照正常人的思维,隐公都会去提醒允提防公子挥这个人。但他实在是不了解隐公。
  公子挥为了防止隐公和允结成联盟对自己不利,所以恶人先告状,对允说:“隐公想杀掉你自己做国君,你可要小心。让我为你杀掉隐公吧。”十几岁的小孩哪懂什么人情世故,信以为真,所以就答应了允。不久,隐公就被杀掉了。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例,为什么好人总是斗不过坏人?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训。
  作为隐公,当听到公子挥的建议的时候,就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隐公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赶紧做出决定,是退隐还是取代允。因为国不可有二君,当时的形势到了非要做出决定的时候,即使不是公子挥,也可能会有其它人会想做这个一本万利的政治投机;中策把公子挥的情况告诉允,并向允表明心迹,但这个做法不是最好的,因为这样有点做小人的味道;下策就是学当年的周公,当有人向成王告密说自己坏话的时候,就直接逃到了楚国,但这样做还不如取上策,否则不是会被别人说畏罪潜逃吗?
(四)
  隐公之死的启示是什么?
  第一,不是君子斗不过小人,是君子给了小人机会;
  第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三,如何防人?就是要以最坏的心思来对待人,以最善的方式来对待事。
  隐公死了,鲁国失去了一位很好的统治者,一位极有可能让鲁国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的人物,随后,鲁国的历史就像一团乱麻,解也解不开了。
  允如愿以偿的做了鲁国新君,是为桓公。他心里没有感到一丝愧疚,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君位是惠公指定的,自己做国君只不过是继承了先君的遗志;更何况是隐公先对自己不利的,自己杀隐公只是正当防卫。
  从上述层面来讲,隐公之死可以说没有任何价值。
  有些人的死,可以唤醒人的良知,而有些人的死,只能送他两个字——活该。可怜的隐公,就是第二种情况,至少桓公是这么看的。
  还好,历史的审判从来都是非常公正的,通过《史记》,我们看清了一个真正的隐公。
  桓公娶了一名齐国女子为妻,这在鲁国历史上是第二个会引起内乱的外国女子。
  而给桓公办这个事情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公子挥。大家应该明白了公子挥为什么会帮助桓公办这个事情吧?拍马屁呗。
  没想到,公子挥拍马屁的功夫一流,但办事能力确实不行。这位齐国的漂亮女人,却是一位风骚的种。
  有一次,桓公要到齐国去,准备把老婆——也就是那位齐国的美女也带着去。但鲁国有一位聪明人叫申繻,他可能知道了这位美女的一些风流韵事,所以拼命劝谏桓公不可以这样做,否则丢脸要丢到国外去了。
  从这点来看,公子挥应该知道这位齐国美女的德行了,连鲁国的人都知道,亲自去承办这个事情的公子挥怎么会不知道呢?
  但桓公还是把这位美女带上了,回丈母娘家怎么能不带老婆。可问题是你带可以带,但对于这种女人你要带得出去,带得回来才行啊。
  后来果然出事了。这位齐国的美女居然和齐襄公勾搭成奸,还被桓公知道了。桓公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还没有回到鲁国的情况下,就开始打骂自己的老婆,太不明智了!你要惩罚这么一个贱人,好歹也要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再说啊,在老婆娘家打骂自己的老婆,那不是找死吗?
  齐国美女马上找了个机会把自己挨打的事情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倒不是说吃醋什么的,为这么个萍水相逢的女人吃醋还犯不着,主要是怕桓公把这件事情给捅了出去,那往后自己的老脸还往哪儿搁?
  所以,齐襄公起了杀心。
  他先是请桓公吃饭,大概说是要给桓公道歉,不该把他老婆给睡了;然后在席间把他灌醉。看,既然齐襄公和自己的老婆的事情已经败露了,那么桓公应该提高警惕才对,怎么会轻易上当?还是应了前面的一条铁律——好人斗不过坏人,只因好人给了坏人机会。
  桓公醉得一塌糊涂,借酒消愁愁更愁啊。齐襄公就让力大无穷的彭生解抱桓公上车的机会,折断了桓公的几根肋骨,可怜的桓公,连求救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死在了车上。能怪谁呢?
(五)
  鲁桓公的死,让鲁国和齐国结下了梁子,到齐桓公称霸为止,期间鲁国和齐国纷争不断,但每一次都是以鲁国的失败而告终。没办法,谁让鲁国碰到了齐桓公这样一个厉害的角色呢。
  鲁桓公死后,鲁国给齐国传话,说我们的国君本来是来拜访你们的,现在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你们的国家,请把凶手彭生交给我们,否则,我们面子都没了。于是齐人杀了彭生来平息鲁国的愤怒,惹事的齐国美女没敢再回鲁国,估计正式做起了齐襄公的小三了。
  从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来看,齐鲁两国,谁强谁弱,高下立判。
  一个国家的国君,在出国访问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在毫无过错的情况下被那个国家的人给杀死了,这在当今世界是要引起国际纠纷的。不说赔偿问题,起码要道歉,但鲁国只是向齐国要回凶手,并没有要齐国承担连带责任,甚至不敢要回那个惹事的齐国美女,可见鲁国的软弱,没办法,实力摆在那里,逞强也不行。
  鲁国在明显处于下风的情况下,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和齐国结盟,至少不要和齐国产生利益冲突。虽然屈辱了些得回来才行啊。
  后来果然出事了。这位齐国的美女居然和齐襄公勾搭成奸,还被桓公知道了。桓公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还没有回到鲁国的情况下,就开始打骂自己的老婆,太不明智了!你要惩罚这么一个贱人,好歹也要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再说啊,在老婆娘家打骂自己的老婆,那不是找死吗?
  齐国美女马上找了个机会把自己挨打的事情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倒不是说吃醋什么的,为这么个萍水相逢的女人吃醋还犯不着,主要是怕桓公把这件事情给捅了出去,那往后自己的老脸还往哪儿搁?
  所以,齐襄公起了杀心。
  他先是请桓公吃饭,大概说是要给桓公道歉,不该把他老婆给睡了;然后在席间把他灌醉。看,既然齐襄公和自己的老婆的事情已经败露了,那么桓公应该提高警惕才对,怎么会轻易上当?还是应了前面的一条铁律——好人斗不过坏人,只因好人给了坏人机会。
  桓公醉得一塌糊涂,借酒消愁愁更愁啊。齐襄公就让力大无穷的彭生解抱桓公上车的机会,折断了桓公的几根肋骨,可怜的桓公,连求救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死在了车上。能怪谁呢?
(五)
  鲁桓公的死,让鲁国和齐国结下了梁子,到齐桓公称霸为止,期间鲁国和齐国纷争不断,但每一次都是以鲁国的失败而告终。没办法,谁让鲁国碰到了齐桓公这样一个厉害的角色呢。
  鲁桓公死后,鲁国给齐国传话,说我们的国君本来是来拜访你们的,现在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你们的国家,请把凶手彭生交给我们,否则,我们面子都没了。于是齐人杀了彭生来平息鲁国的愤怒,惹事的齐国美女没敢再回鲁国,估计正式做起了齐襄公的小三了。
  从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来看,齐鲁两国,谁强谁弱,高下立判。
  一个国家的国君,在出国访问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在毫无过错的情况下被那个国家的人给杀死了,这在当今世界是要引起国际纠纷的。不说赔偿问题,起码要道歉,但鲁国只是向齐国要回凶手,并没有要齐国承担连带责任,甚至不敢要回那个惹事的齐国美女,可见鲁国的软弱,没办法,实力摆在那里,逞强也不行。

  鲁国在明显处于下风的情况下,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和齐国结盟,至少不要和齐国产生利益冲突。虽然屈辱,但学吴越争霸中的越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不失一个诸侯国的尊严。但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充分反映了鲁国新君庄公外交上的幼稚。
  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做齐国国君,公子纠跑到鲁国来寻求援助。如果鲁国帮助公子纠做了齐国国君,那么从此以后齐鲁关系就会一片坦途,但如果这个事情没做成,让公子做了齐国国君,那么以后鲁国的日子可不会好过。
  所以,新君庄公的这个行为就是赌博。
  这次赌博虽然风险很大,但成功之后的收益却是非常诱人的。想到以后不用在齐国的淫威之下过日子,庄公做梦都会笑醒。但问题是如果这种赌博行为纯粹是庄公个人的行为,那么也无可厚非;可现在庄公的赌注是整个鲁国,如果输掉了,那么遭殃的不仅是庄公自己,鲁国百姓也不会幸免。
  所以,从一开始,这就是一次输不起的赌博。
  果然,公子纠失败,公子小白做了齐国国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为了报当年鲁国争位之仇,攻打鲁国,占领了鲁国的大片领土。鲁国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公子纠,这个行为进一步向世人昭示:鲁国是多么的软弱无能。
  这是庄公即位之后的第一次纷争,我把它叫做“争位”。
  杀了公子纠,齐桓公还不完全解气,因为公子纠身边的一个重要谋臣——管仲还在鲁国。齐桓公恨不得把这个人抓来煮了吃。
  庄公完全没了底气,生怕对齐国有半点得罪。尽管身边的人已经提醒他说千万不能把管仲交给齐桓公,要交也可以先杀了管仲再把其尸体交给齐国,因为齐国得到管仲会如虎添翼。这个建议虽然很有先见之明,但不符合当时的形势。如果鲁国真的把管仲杀了再交给齐国,那么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结果可想而知,齐桓公得到了一个活着的管仲,管仲相齐,完成了齐桓公的霸业。
  这是齐鲁第二次纷争,我把它叫做“争人”。
(六)
  齐鲁之间的第三次纷争,是“争地”。
  有一次,庄公和曹沫到柯会见齐桓公,曹沫毫无征兆的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桓公归还之前夺走的鲁国土地。光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沫的行为丝毫没有事先预谋的痕迹,但庄公不可能完全不知情,既然知情而不阻止,就是支持,至少是默认。从这件事情再一次看出,庄公身上的赌徒性格是多么明显。
  桓公表面答应归还鲁国土地,可是被释放之后又想反悔,管仲劝桓公还是守信的好,到时候整个鲁国都是齐国的臣民,还在乎那么几块地?否则弄得自己名声都不好了。
  齐鲁之间的纷争刚告一段落,鲁国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内乱,我称其为“庆父之乱”。
  事情的起因说起来和庄公自己有关。他自己老婆好几个,儿子也不少,但没有一个是嫡子!有些时候没有嫡子也没关系,无嫡立长也是一条重要原则,可以立年龄最大的庶子,但问题是那个年代兄终弟及也是一个继承原则,所以在无嫡子的情况下,是传位给庶子,还是传位给弟弟,完全看君主个人的喜好。
  庄公内心是想立自己的儿子斑为太子的,因为庄公非常喜欢斑的母亲——孟女,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并且为了见证爱情,庄公还和孟女玩起了割手臂、立誓言之类的游戏。但庄公还有三个弟弟,最大的是庆父,这个庆父也是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为了让斑以后顺利的坐上王位,庄公把第二个弟弟叔牙找来,问他:“我现在生病了,恐怕不久于人世,你看将来谁可以继承我的王位啊?”这个叔牙可能脑子不太好使,明眼人都知道平时庄公是宠着斑的,庄公这样问,是在试探叔牙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可叔牙居然说,有庆父在,您还担心什么呢?庄公一句话也没说,就让叔牙先出去,接着问第三个弟弟季友,季友倒是个聪明人,说您放心,我以我的性命担保,一定让斑坐上王位。
  庄公的策略还是聪明的。要让儿子斑坐上王位,最大的障碍是庆父,而庆父潜在的帮手就是叔牙和季友。所以,庄公要先试探叔牙和季友的态度,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决定。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季友是支持斑的,叔牙确实支持庆父的,其实叔牙也不一定会真的坚持己见,但为了谨慎起见,庄公还是把叔牙列为了敌对势力。怎么办?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是把叔牙给杀了,庄公就是这么做的。其实这样做是大错特错,正确的做法是直接把庆父给处死,这样鲁国后面的乱局完全可以避免。就算叔牙不怎么待见斑,可王位怎么也不会轮到叔牙,所以杀掉叔牙属于“误伤”,杀掉庆父才是正解,不管庆父有没有做国君的想法,反正要杀人的嘛,宁枉勿纵。
  按照我的看法,也许庆父真没有一定要做国君的心思,但后来为什么做出一系列的荒唐举动?也许是形势所逼的,庄公当年如此狠心的要了叔牙的命,难保他的儿子斑不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而且,为了能让自己和哀姜的爱情(其实是地下情)能地久天长,就必须掌握权力。
  所以,庆父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斑给杀了,然后立公子开为国君,是为湣公,这个公子开是哀姜的妹妹的儿子,也算是自己人。
  庆父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把湣公杀了,毕竟是情人的妹妹的儿子,隔了好几层关系,总不如自己做国君来得过瘾。季友听说了庆父的暴行,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找到湣公的弟弟申,请求鲁国人帮助申,夺回君位。鲁国人也开始觉得庆父实在太荒唐了,不仅和哥哥的老婆玩地下情,还连杀了两位国君,于是一呼百应,简直到了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在这样的局面下,庆父自杀了,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这已经是比较好的结局了。
  庆父之乱给鲁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三桓的势力开始坐大,国君势力衰微,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七)
  申做了鲁国国君,是为僖公,史书记载僖公在位时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封季友为相,季友算是名至实归;一件是在齐桓公的带领下去平定晋国叛乱,算是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确认。
  僖公之后是文公,文公死了之后,鲁国好不容易安稳了一段时间的王位继承问题再起波澜。
  文公有两个妃子,长妃生了两个儿子,恶及视;次妃比较受宠爱,生子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应立恶为君,但这样板上定钉的事居然发生了变化!
  馁私底下和襄仲关系比较好,襄仲于是就产生了立馁为君的想法,这个大胆的想法居然后来变成了现实。这首先要归功于齐国的帮助,齐惠公刚做国君,为了得到鲁国的支持,于是帮助馁做了鲁国国君。其次,还要归功于襄仲的心狠手辣,襄仲连杀恶和视两人,以绝后患,权力欲已经使得他失去了人性。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胆量,和齐国的背后支持有很大的关系。最后,不得不说一下季文子在这场事变当中的表现,史书记载,在襄仲发动事变之前,“季文子使晋”,作为力挽狂澜的鲁国英雄季友的后代,季文子的表现和他的祖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有人猜测季文子是承认了馁的君位,依附于襄仲,也有人认为此说不太成立。史书讲季文子出使到晋国,好像对鲁国内乱是不太知情,但明显是史书给了他面子。
  襄仲立馁为宣公之后,史书记载“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强。”
  仔细想一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和鲁国自武公以来君位继承的混乱局面有很大的关系,鲁国君主和三桓之间,在实力上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君位继承的混乱不堪,自然造成君主势力不断衰微,君主势力的衰微,自然给了三桓势力增长的机会,所以,此种局面的造成,不缘他,缘己。
  为什么鲁国的君位继承问题会特别混乱?仔细梳理一下从武公到宣公之间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始作俑者正是武公,当初周宣王干预鲁国君位的继承问题,废长立幼,可能就是武公自己的一个阴谋,这个前文已经分析过。既然鲁国有这个“优良”的传统,鲁国的后人们好像天生就对“嫡长子继承制(或者是无嫡立长)”这个原则存在叛逆心理,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打破这个原则,另立他人。比如息与允,同是庶子,结果惠公却立年幼的允为太子;比如斑与开,虽然庄公打算里年长的斑为太子,结果庆父却立开为国君,斑也身首异处;再到文公时代,三个儿子,恶,视,馁,结果最没有资格的馁却做了太子,难道这两百多年以来,冥冥中有一股力量,一定要使鲁国先乱后亡吗?
  宣公做了国君之后,也开始厌恶三桓,想借晋国的力量来讨伐三桓,重立国君的权威。可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宣公死后,其子成公立,原来表现不太光彩的季文子,开始公开的对襄仲发难,襄仲的儿子归父一看形势对自己不利,就逃到了齐国。
  对季文子的表现,我想再多说几句。
  假如当政者不义,我们如何选择?是选择合作,择机再替天行道,还是选择回避,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当有人向成王说周公坏话的时候,周公选择了逃避;当襄仲当权的时候,季文子极有可能是依附于襄仲;后来西汉的吕后要封吕姓兄弟为王的时候,先试探了王陵、周勃和陈平的态度,结果王陵是拼死面争;而周勃和陈平却是曲意逢迎,事后却对王陵说这样做正是要保障刘氏天下。


求一段中国古代历史
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

战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为何没有三国那么火?
秦帝国就轰然倒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而且后代一致认同是秦国是虎狼之国,对于吞并六国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因而不大愿意面对这段历史。这也是战国时期历史不为人所知的重要原因。因此,由于这三个原因,战国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三国历史,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中国100年前的社会是怎样?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你能用一个词形容
嗯,中国100年前的社会形成是因为太封闭了,清朝末期统治者太迂腐了,是一段特别悲痛的历史

求一段中国古代历史
朱友贞) 后唐(923——936年) 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 后晋(936——947年) 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 后汉(947——950年) 高祖(刘暠)、隐帝(刘承佑) 后周(951——960年) 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 十国 ...

“五胡十六国”是怎样一段历史呢?
芜湖十六国是指从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这一时期又称芜湖栾树。这段历史是一段动荡、残酷和血腥的历史。这不仅是一部汉人血泪的历史,也是一部众多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部推动民族融合的历史。我没有浏览这些信息来找到一些简单的答案 1芜湖十六州政权更迭。西晋灭亡...

100多年前的旧中国到底有着一段怎样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
那是一段落后就要挨打的黑色历史,当时的中国还是已冷兵器为主,可世界列强已进入热武器时代,中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卖给你鸦片,不买就揍你,还得割地赔款,在你的国土上烧杀奸淫,抢夺财物,还得让你出军费,在你的国土上划出一块做租界,还写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屈辱史...

五代十国,是在唐朝之后,宋朝之前,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史家一般认为的十国是指:1、前蜀(891-925)。唐朝将领王建趁唐末之乱,逐渐扩张势力,后割据蜀中。唐朝灭亡后,于908年称帝,国号蜀,定都成都。最盛时范围为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全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湖北宜昌、恩施。925年灭于后唐。2、吴(892-937),又称“杨吴”。唐朝庐州刺史杨行密趁...

大理国的历史是怎样的?
一、段氏建国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段俭魏。唐朝天宝战争中,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段思平初为幕览(小府副将),由于武艺超群,才干出众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社会正处变革中,南诏政权走向末路,...

德意志:一段找寻自我的国家历史内容提要
德意志帝国的影响力远超出了欧洲的均势格局,它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版图,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欧洲历史的中心。没有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全面理解,就无法深入探究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层根源。从普法战争的胜利,到凡尔赛和约的签订,这段历史如同一条清晰的脉络,串联起了德意志帝国的辉煌与转折,...

100多年前的旧中国到底有着一段怎样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
流落在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倍受欺凌,尝尽辛酸。一百多年里,一次又一次的列强侵略,连篇累牍的的或明或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协定,记录了旧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羞辱史。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血泪斑斑的历史,至今才刚刚掀过去62年。它铭记在还活着的老一辈的记忆中,它镌铸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祖国大陆...

雁峰区14770394671: 春秋时期的鲁国是个小国吗? -
枕贪消咳:[答案] 鲁国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国家:其影响来于礼春秋时期,鲁国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仆仆,至鲁...

雁峰区14770394671: 历史上鲁国是怎么灭亡的?
枕贪消咳: 鲁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都城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鲁国也是孔子的故乡.伯禽下传九代到武公九年时,鲁国发生变故,直到后来周宣王立鲁孝公为止.孝公下传两代到隐公、桓公时,鲁国再次发生政变.桓公之后到鲁庄公时期,鲁国多次与齐国发生战争.庄公儿子愍公、厘公时期,鲁发生庆父之乱.厘公下传两代到宣公时,襄仲杀嫡立庶,从此三桓强盛.宣公下传三代到昭公时期,三桓发兵攻击鲁君,鲁国公室从此名存实亡.昭公之后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国外流亡死去的.鲁悼公以后鲁国渐渐衰落,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是,鲁国被楚国灭亡

雁峰区14770394671: 鲁国是什么意思? -
枕贪消咳: 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武王伐纣,歧周代商.武王发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鲁公即鲁侯.周公旦不去赴任,留下来...

雁峰区14770394671: 鲁国是什么时期的国家? -
枕贪消咳: 春秋战国 周天子分封诸侯 《史记-周本纪》“封弟周公旦与曲阜,曰鲁”

雁峰区14770394671: 谁有鲁国的资料?
枕贪消咳: 鲁国故城是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鲁国的国都.南北宽2.5公里,东西长3.5公里,周围城垣11.75公里,总面积约1.5万亩.现在的曲阜城位于鲁故城内的西南角,约占鲁故城的七分之一.鲁国故城是西周时期一个著名的古城,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

雁峰区14770394671: 春秋战国的鲁国被哪个国家所灭及时间?
枕贪消咳: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史八百余年.国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 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

雁峰区14770394671: 历史上鲁国是怎么灭亡的? -
枕贪消咳: 按照历史记载,他的第一君主是 姬伯禽 前1043年-前998年 在位46年 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是楚国的楚考烈王攻打鲁国,鲁国被楚国灭亡.

雁峰区14770394671: 历史上齐国和鲁国最早产生于哪一时期 -
枕贪消咳: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吕尚(姜子牙)于齐(初为今湖南,后迁至山东),由于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册命...

雁峰区14770394671: 鲁国是怎么灭的?谢谢了! -
枕贪消咳: 前249年 鲁国被楚国所灭

雁峰区14770394671: 春秋时期鲁国军事是怎么样的呢?
枕贪消咳: 鲁国军事鲁国是保存西周礼制较多的侯国之一,但受当时形势的影响,也展开了一系列变革活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