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的释药机制及释药动力学模型

作者&投稿:东方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药剂学中水驱动系统和溶胀系统达零级条件~

药物释放系统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药物释放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时代。新型药物释放系统已成为药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第6届药剂学国际会议论文所占比重基本反映了当前国际上药剂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有:①缓释、长效制剂;②靶向给药制剂;③皮肤给药制剂;④粘膜给药制剂。
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s delivery system)这类制剂要求平稳血药浓度到以提高病人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目标。
1.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的特点
1.1.1 适宜于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
(1)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2)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3)头孢类抗生素缓释制剂、头孢氨苄缓释胶囊;(4)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
1.1.2 一天一次的给药系统:每日给药一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1.1.3 流体缓释及控释制剂:一些缓释微粒或微囊也可直接制备成混悬剂,缓释乳剂是利用一些脂肪醇或脂肪酸酯等为外相,以水及水溶性高分子为内相,凝胶缓释制剂是利用一些高分子材料粘性的特点制备的凝胶状制剂直接服用后在胃肠液内形成粘稠液体,减慢药物吸收速率而发挥缓释作用。
1.1.4 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
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多数仅对其中一种药物进行控释,而另一药物系以速释组分存在制剂中,这部分药物大多数有较长的半衰期或通常也仅需一天一次给药。
1.2 缓控释制剂技术
缓控释制剂的三种类型:定时、定速、定位释药。缓控制剂属于定速释放型,常用的技术有膜控释和骨架控释,而高分子交换树脂和渗透泵等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新技术有:多层缓释片和包衣缓释片技术,一次挤出离心制丸工艺,药物与高分子混溶挤出工艺,不溶性高分子固体分散技术等。
1.2.1 定速释放技术
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1.2.2 定位释放技术 :位释放可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在口腔或胃肠道适当部位长时间停留,并释放一定量药物,以达到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一些比重小于水以及具有高粘性的材料也可以使制剂在胃内滞留较长时间并定速释药。胃内滞留系统有,胃漂浮系统,胃内膨胀系统,生物粘附系统。小肠定位给药系统(肠溶制剂)避免药物在胃内降解或对胃的刺激,提高一些药物的疗效。常用的技术有,利用结肠高PH生理环境溶解适宜聚合物包衣材料,或利用结肠特殊酶或正常菌落分解特异性聚合物如α-淀粉、果胶钙等。
1.2.3 定时释放技术:定时释放可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药物,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定时释放又称为脉冲释放,即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针对某些疾病容易在特定时间发作的特点,研究在服药后可在特定时间释药的制剂,如通过调节聚合物材料的溶蚀速度可在预定时间释药,释药的时间根据药物时辰动力学研究结果确定。此外,有人研究了电控制PDDS,超声波控制PDDS和微波辐射PDDS等。
2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ed delivery drugs system TDDS)
2.1 概况
由于药物是在靶部位释放,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载体的趋靶性和长循环是药物载体的研究向药物一抗体共轭,载体-抗体介导、载体物理或化学修饰、纳米粒等发展以达到更高级靶向目的。对多种靶向给药系统的靶向机制、制备方法、特性、体内分布和代谢规律等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TDDS研究成果在生产和临床上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载药量小的问题,稳定性差的问题,临床给药的制剂学问题,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问题;TDDS的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问题,体内生理作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脂质体、微球(囊)等胶体型靶向给药系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2 靶向制剂技术
靶向给药系统有前体药物合成和药物载体(脂质体、单克隆抗体、红细胞等)途径,发展趋势是利用脂质体、类脂质、蛋白、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合物作为载体将药物包封或嵌入种种类型的胶体系统。在结肠靶向给药的制备方面是包衣法。
2.3 制剂的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最突出的特征。它有天然靶向性、隔室靶向性、物理靶向性和配体专一靶向性四个类型,近年有新类型的脂质体-空间稳定脂质体(S-liposome)又称长循环脂质体。
2.3.1 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固定在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上,通过局部毛细血管的阻留而实现定位释放。如将抗癌药固定在白蛋白、聚合物或磁性颗粒上可以达到在靶部位的定位释放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2.3.2 主动靶向制剂: 利用抗原-抗体或受体等分子亲和作用将药物定向分布在靶组织或靶细胞内。
2.3.3 靶向作用的前体给药:药物通过与单克隆抗体交联,或对药物进行不影响疗效的化学结构修饰等方法制成具有靶向作用的药物。
2.4 肠道靶向制剂: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CDDS)是通过传递技术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上消化道并不释放而到达结肠定位释放,在人体回盲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种独特的作用形式。
4.1 粘膜给药的种类: 粘膜给药有粘膜贴附剂、喷雾剂等,且有多种剂型从单层发展到多层,从缓释给药发展到贮库给药等。主要包括除胃肠道以外的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眼部给药和子宫阴道给药等。用于口腔粘膜给药的剂型有贴片、贴膜、舌下片、舌下喷雾剂、咀嚼片等。用于鼻腔粘膜给药的有滴鼻剂、喷雾剂、粉未制剂、微球制剂、凝胶制剂、脂质体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用于直肠粘膜给药的有凝胶栓、渗透泵栓、微囊双层栓、中空栓等。用于眼部粘膜给药的新剂型有亲水凝胶剂、脂质体、纳米粒剂、植入剂等。用于阴道粘膜给药的有环剂、膜剂、栓剂、片剂、药膏、海绵剂等。
4.2 吸收促进剂的应用: 对于口腔、眼、直肠、阴道粘膜给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剂在这些腔道内的存留时间一般较短,药物吸收量有限。因此,研究和开发在这些腔道内具有特殊粘附作用的生物粘附材料和新型渗透促进剂是解决这些腔道内粘膜给药系统现存问题的关键。
4.3 常用的粘膜给药
4.3.1 口腔粘膜给药,可延长制剂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也可将药物制剂定位于胃肠道的病变部位,发挥靶向释药局部治疗作用。结肠部位疾病等要求能在结肠定位释药,对在胃肠道上段稳定性差或吸收利用差而在结肠吸收利用较好的药物,可应用生物粘附作用实现结肠定位释药。
4.3.2 鼻腔粘膜给药: 药物由鼻腔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避免肝首过作用,在胃肠液与胃肠壁膜中代谢的或首过作用的药物尤为适用。
鼻腔中粘液纤毛将药物从鼻甲部向鼻咽部清除,这样大大缩短了药物与吸附的接触时间,影响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鼻粘膜吸收制剂发展较快,除了一些常规制剂,如滴鼻剂、喷雾剂、一些新型给系统也在鼻粘膜给药中得到应用,如微球缓释、控释制剂等。鼻粘附型的片剂、膜剂、凝胶剂研究也较多。
鼻粘膜吸收促进剂:大分子药物鼻粘膜吸收比较困难,可通过一些吸收促进剂来增加其对鼻粘膜的穿透作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良好的鼻粘膜吸收促进剂应该对鼻粘膜刺激性小,促进作用强,对鼻纤毛功能影响小,无毒副作用。常用的鼻粘膜吸收促进剂有:胆盐如牛磺胆酸盐、甘胆酸盐、脱氧牛磺胆酸盐等以及牛磺二氢褐霉酸钠、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等。
4.3.3 眼粘膜给药: 药物通过眼部给药而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优点,简单、经济、有些药物通过眼粘膜吸收与注射给药同样有效,眼部给药可以避免肝脏首过作用。眼部组织对免疫反应不敏感。适用于蛋白质类、肽类药物。药物通过眼部吸收仍存在许多问题,刺激性问题,药物剂量损失,药物在眼部的停留时间问题。眼部给药量有限,且药物停留时间短,容易流失,因而生物利用度低。为了提高眼角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常需要使用吸收促进剂。眼吸收促进剂对刺激性方面要求较高。肽类药物的眼粘膜给药,给这类药物的方便有效地进入体内带来了新希望.眼部长效制剂的发展将使更多的药物能够有效地从眼粘膜吸收。如眼用膜剂,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的凝胶剂等。这些剂型能有效地延长药物与眼部的接触时间,并能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四种制剂技术和特点比较
给药系统 药代动力学特点常用技术 备 注
控缓释给药 服用方便,释药平稳,峰谷小,副作用小 定速:膜控释,骨架控释第二代制剂
控缓:控制计量给药速度并保持药效
缓释:延缓药物的过程而延长药效
靶向给药:将药物输送到机体的特定部位或器官
透皮给药:经皮肤给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膜剂
粘膜给药:通过粘膜上皮细胞给药
控缓:零级定量释药
缓释:一级定比释药
定位释放,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类型多 避免首过效应和胃肠降解,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
透皮给药特点: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
离子交换树脂,包衣技术,渗透泵
定位:结肠靶向给药技术
定时:脉冲释放
静脉乳剂技术,脂质体技术,磁性微球,单克隆抗体,毫微囊技术,药物前体化
膜渗透控释,骨架控释技术,微小贮库技术,粘合剂分散型技术,促渗技术,吸收促进剂
化学:药物前体化
物理:离子电渗,电穿孔,超声促渗,激光导入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发展日趋成熟
第四代制剂研究开发阶段
5.5.5 新兴制剂技术研究重点
5 新型给药系统: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如胰岛素、促红素等)是无法制成口服制剂(片剂、胶囊或口服液)。以锌为基质的胰岛素颊含服片,分子量在45KD以内的多肽药物均适合开发成为颊含服片剂。
5.1.3 可在胃肠道内释放的智能化制剂: 这种新型制剂能停留在胃(肠)的某些特定部位,然后缓缓的释放出药物。为了让某些制酸药或抗溃疡药可长时间地作用于胃部,利用树脂作为原料的微珠制剂。进入胃内后可较长时间悬浮在胃液之中。在酸性胃液溶化掉微珠表面的乙基纤维素后,其内部的碳酸氢钠可慢慢释放出来并中和掉过量的胃酸。采用藻酸代树脂加成微珠,内装药物,再经冻干法干燥成为口服制剂。
5.1.4 超微颗粒气雾剂: 纳米技术可加工成100nm左右的超微颗粒,再进一步加工成方便携带和使用的气雾剂,可大大提高多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2 脑给药系统中的一些新方法: 血药屏障(brain blood barrier.BBB)的存在,使很多药物不能进入脑部,限制了脑部疾病的治疗。为此研究了许多脑给药系统的技术。
通过鼻腔向脑输送药物:雌二醇、多巴胺、孕酮、神经生长因子等,通过鼻腔给药直接进入脑脊液。
脑内植入:将全合成的、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与药物制成小丸,圆片,微球植入脑内。
药物与谷氨酸结合:一般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要求是相对分子量小于400,为亲脂性,对一些不能穿透的药物可采用与L-谷氨酸结合,利用谷氨酸作为载体使之透过血脑屏障。
5.3 免疫隔离释药系统: 用胶囊包裹啮齿动物的胰岛,植入人体内,由胶囊隔离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和抗体分子进入胶囊与动物胰岛产生免疫反应,而人体的营养物质可通过胶囊为胶囊内的胰岛提供养分,由动物胰岛分泌出的胰岛素起调节血糖作用。这一释药系统称为免疫隔离释药系统,也称为生物杂交释药系统或胶囊包裹细胞释药系统。最近,又发展了“微囊包裹释药系统”。

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1 概述
在药物制剂领域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具有久远的历史。人类从远古时代在谋求生存和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广泛地利用天然的动植物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多糖、蛋白质、胶质等作为传统药物制剂的黏合剂、赋形剂、助悬剂、乳化剂。上世纪30年代以后,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大量涌现,在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任何一种剂型都需要利用高分子材料,而每一种适宜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都使制剂的内在质量或外在质量得到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大量新型高分子材料进入药剂领域,推动了药物缓控释剂型的发展.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方式组合到制剂中,起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以及释放部位的作用。
与以往的常规剂型如片剂、胶囊、注射剂比较,缓释、控释制剂的主要优点是①能够减少给药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②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③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另外克服缓控释制剂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避免夜间给药。由于这些优点,缓控释制剂被称为继常规制剂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药物制剂。是目前发展最快,产业化水平最高的新型药物制剂。在缓控释制剂中,高分子材料几乎成了药物在传递、渗透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虽然与制药设备的不断发展更新有关,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新辅料的开发与应用。一种新辅料的应用,可开发出一大批制剂产品,并促进一大批制剂产品的质量提高,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 缓控释制剂的分类: 缓控释制剂作用机理有多种,制备工艺也千差万别,因此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粗略说来,有下列几类:
2.1 贮库型(膜控制型):控释制剂该类制剂是在药库外周包裹有控制释药速度的高分子膜的一类剂型,根据需要,可以制备成多层型,圆筒型,球型或片型的不同形式,并有相应的制备方法。如以乙基纤维素、渗透性丙烯酸树脂包衣的各种控释片剂、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控释膜的毛果芸香碱周效眼膜、以硅橡胶为控释膜的黄体酮宫内避孕器,以微孔聚丙烯为控释膜、聚异丁烯为药库的东莨菪碱透皮贴膏。其中以各种包衣片剂和包衣小丸为常见。
2.1.1 微孔膜控释系统在药物片芯或丸芯上包衣,包衣材料为水不溶性的膜材料(如EC、丙烯酸树脂等)与水溶性致孔剂(如聚乙二醇、羟丙基纤维素、聚维酮)的混合物。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包衣膜中水溶性致孔剂被胃肠液溶解而形成微孔。胃肠液通过这些微孔渗入药芯使药物溶解,被溶解的药物溶液经膜孔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改变水溶性致孔剂的用量来调节。
2.1.2 致密膜控释系统这种膜不溶于水和胃肠液,但水能通过。胃肠液渗透进入释药系统,药物溶解,通过扩散作用通过控释膜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由膜材料的渗透性决定,选用不同渗透性能的膜材料及其混合物,可调节释药速度达到设计要求。常用膜材料有EC,丙烯酸树脂RL、RS型、醋酸纤维素等。
2.1.3 肠溶性膜控释系统这种膜材料不溶于胃液,只溶于肠液,如肠溶性丙烯酸树脂,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等。为了达到缓控释目的,这类膜材常常与其它成膜材料混合使用,如不溶性的EC,水溶性的HPMC等。在胃中药物释放很少或不释放,进入小肠后,肠溶材料溶解,形成膜孔,药物可通过膜孔的扩散作用从释药系统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可通过调节肠溶性材料的用量加以控制。如采用丙烯酸树脂肠溶Ⅱ号、HPMC、EC等不同配比,制成的硫酸锌包衣颗粒,其体外释放时间可达24小时。
2.2 骨架型(基质型)控释制剂该类制剂制备简单,不需控释膜,将药物直接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形成的骨架中,药物释放速度取决于骨架材料的类型和药物在该材料中的扩散速度。如以PVA和PVP为骨架的硝酸甘油贴膏,以HPMC、Carbopol为骨架材料的各种缓释片剂、以HPC/Carbopol为粘附材料的黏膜粘附制剂等。
2.2.1 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采用无毒塑料如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氧硅烷等作为骨架基质材料,加入药物,再用丙酮等有机溶剂为润湿剂制成软材,制粒,压片。这些材料口服后不被机体吸收,无变化地从粪便排出。应用这类材料制成的释药系统一般适合于水溶性药物。如国外有用聚氯乙烯制成的硝酸异山梨酯、硫酸奎尼丁控释片上市。
2.2.2 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系统采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片剂的主要辅料,如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K4M,K15M、K100M)、Carbopol,海藻酸钠,甲壳素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遇水以后经水合作用而膨胀,在释药系统周围形成一层稠厚的凝胶屏障,药物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通过凝胶屏障而释放,释放速度因凝胶屏障的作用而被延缓。材料的亲水能力是控制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例如双氯芬酸钾为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半衰期短,1天需服用3~4次,且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可引起胃出血和胃溃疡。有报道研制了一种双氯芬酸钾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它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K4M)为主要骨架材料,并辅以其它阻滞剂,以调节释药速度。可供选择的疏水性阻滞剂有乙基纤维素、硬脂酸,肠溶性丙烯酸树脂等。为达到适宜的释药速度,还可加入亲水性的材料作填充剂或致孔剂,如乳糖、微晶纤维素、聚维酮(PVP)。上述辅料和药物混合后,采用粉末直接压片工艺压制成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表明,该制剂口服后,半小时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12小时内缓慢释药,可维持较长时间有效浓度,1天仅需服用1~2次。以上材料中若再加入一些蜡类和脂肪酸酯类,制成的片剂比重小于1,服用后可在胃液或食糜中飘浮较长时间,有利于药物持久释放。一些主要在胃内吸收或主要在胃中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制剂(如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可考虑制成胃内飘浮片。
2.2.3 蚀性骨架缓控释系统这类骨架材料多采用脂肪和蜡类物质如蜂蜡、硬脂酸丁酯等。口服后,固体脂肪或蜡在体液中逐渐溶蚀,药物从骨架中释放。释放速度取决于骨架材料的用量及其溶蚀性。制备常用方法是将药物趁热溶于或混悬于脂肪或蜡类物质材料中,冷却后磨成颗粒装入胶囊或压制成片。
2.3 微囊和微粒型控释制剂可以看成是微型化的贮库制剂和骨架制剂,大小在1mm以下,更普遍的仅0.1μm或数十微米.可选用水溶或水不溶性高分子材料,随着高分子材料研究的进展,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在微囊和微粒制剂中的应用也逐日增多。应用较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有明胶,淀粉,白蛋白,聚丙烯酸-淀粉接枝物,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乳酸共聚物,聚甲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烷基酯,乙基纤维素等。
3新型缓控释制剂 近年来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使缓控释制剂步入了定时,定向,定位,速效、高效,长效的精密化给药的新途径。出现了口服渗透泵控释系统、脉冲释放型释药系统、pH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新型缓控释制剂。
3.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和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3.1 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一般说来,缓释制剂以一级速度释放药物,控释制剂以零级速度释放药物,能够在较长时间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保证了药物的长效。但在治疗期间某些药物的缓释制剂可造成疗效降低和副作用增加,尤其是首过作用大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和丙氧芬缓释制剂会造成降解量增大,继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长期刺激使之灭活,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疗效。如应用硝酸甘油控释贴膏长时间维持一定血药浓度,易产生耐药性,不利于心绞痛的治疗。随着时间生物学、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物治疗学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的机体、组织、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具有周期节律差异。如皮质激素类、抗哮喘、心血管、抗风湿等药物作用往往受昼夜波动的影响。80%的哮喘在起床时发生,故希望药物药物在就寝时服用而在早晨起效。原发性高血压在早晨起床前的血压最高,午后逐渐下降,就寝时最低,因此抗高血压药物不需要维持24小时恒定血药浓度。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时间控制型给药系统-脉冲式药物释放系统应运而生。这种制剂能够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特点,按照生理和治疗的需要而定时定量释放药物,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和许多制药公司的普遍重视。理想的脉冲式给药系统是多次脉冲控释制剂,现阶段口服脉冲释放系统主要是两次脉冲控释制剂,其中第1剂量的药物可由速释制剂代替,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第1剂量缺失型的脉冲给药系统,又称为定时释药制剂或择时释药制剂。照制备技术不同,脉冲式控释系统可分为渗透泵脉冲释药系统、包衣脉冲给药系统和定时脉冲塞胶囊等。如一种"定时爆破"系统,核心是蔗糖颗粒,核心外包裹上模型药物双氯芬酸钠;再利用羟丙甲纤维素作粘结物将崩解物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包于药物层外;最外层用带有致孔剂的不溶性包衣材料如乙基纤维素作控释膜包衣。该系统不是投药后立即释药,而是有一个明显的时滞,大约间隔2小时开始释药,释放后3~4小时释药完全。这种包衣微丸进入胃肠道后,胃肠液能透过控释膜进入溶胀崩解层,此时亲水性凝胶材料经过水合、溶胀,产生一定溶胀压,高分子材料从溶胀到溶解需要一定时间,当溶胀压和膨胀体积足够大时,包衣膜破裂,此时将爆破式释放药物,形成脉冲释药。如人体胃酸分泌在晚上10点左右有一高峰,法莫替丁脉冲控释胶囊设计为服药后10~14小时释放第2剂量药物,使药物在体内有两个释药峰。在一天口服一次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控制胃酸分泌。
3.2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结肠释药系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定位释药技术。结肠释药对于结肠疾病治疗,增加药物的全胃肠道吸收有很大意义。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品种逐渐增多,该类药物易被胃肠道酶系统降解,但在结肠段,酶系较少,活性较低,是蛋白质多肽药物口服吸收较理想的部位。常用的结肠定位技术有利用胃肠道转运时间设计的时间控释型、利用结肠部位pH高的特点设计的pH控释型、以及利用结肠特殊的酶系统或正常菌丛分解特异性高分子材料(如果胶钙,α-淀粉)设计的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

药物释放系统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药物释放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时代。新型药物释放系统已成为药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第6届药剂学国际会议论文所占比重基本反映了当前国际上药剂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有:①缓释、长效制剂;②靶向给药制剂;③皮肤给药制剂;④粘膜给药制剂。
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s delivery system)这类制剂要求平稳血药浓度到以提高病人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目标。
1.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的特点
1.1.1 适宜于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
(1)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2)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3)头孢类抗生素缓释制剂、头孢氨苄缓释胶囊;(4)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
1.1.2 一天一次的给药系统:每日给药一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1.1.3 流体缓释及控释制剂:一些缓释微粒或微囊也可直接制备成混悬剂,缓释乳剂是利用一些脂肪醇或脂肪酸酯等为外相,以水及水溶性高分子为内相,凝胶缓释制剂是利用一些高分子材料粘性的特点制备的凝胶状制剂直接服用后在胃肠液内形成粘稠液体,减慢药物吸收速率而发挥缓释作用。
1.1.4 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
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多数仅对其中一种药物进行控释,而另一药物系以速释组分存在制剂中,这部分药物大多数有较长的半衰期或通常也仅需一天一次给药。
1.2 缓控释制剂技术
缓控释制剂的三种类型:定时、定速、定位释药。缓控制剂属于定速释放型,常用的技术有膜控释和骨架控释,而高分子交换树脂和渗透泵等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新技术有:多层缓释片和包衣缓释片技术,一次挤出离心制丸工艺,药物与高分子混溶挤出工艺,不溶性高分子固体分散技术等。
1.2.1 定速释放技术
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1.2.2 定位释放技术 :位释放可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在口腔或胃肠道适当部位长时间停留,并释放一定量药物,以达到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一些比重小于水以及具有高粘性的材料也可以使制剂在胃内滞留较长时间并定速释药。胃内滞留系统有,胃漂浮系统,胃内膨胀系统,生物粘附系统。小肠定位给药系统(肠溶制剂)避免药物在胃内降解或对胃的刺激,提高一些药物的疗效。常用的技术有,利用结肠高PH生理环境溶解适宜聚合物包衣材料,或利用结肠特殊酶或正常菌落分解特异性聚合物如α-淀粉、果胶钙等。
1.2.3 定时释放技术:定时释放可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药物,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定时释放又称为脉冲释放,即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针对某些疾病容易在特定时间发作的特点,研究在服药后可在特定时间释药的制剂,如通过调节聚合物材料的溶蚀速度可在预定时间释药,释药的时间根据药物时辰动力学研究结果确定。此外,有人研究了电控制PDDS,超声波控制PDDS和微波辐射PDDS等。
2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ed delivery drugs system TDDS)
2.1 概况
由于药物是在靶部位释放,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载体的趋靶性和长循环是药物载体的研究向药物一抗体共轭,载体-抗体介导、载体物理或化学修饰、纳米粒等发展以达到更高级靶向目的。对多种靶向给药系统的靶向机制、制备方法、特性、体内分布和代谢规律等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TDDS研究成果在生产和临床上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载药量小的问题,稳定性差的问题,临床给药的制剂学问题,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问题;TDDS的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问题,体内生理作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脂质体、微球(囊)等胶体型靶向给药系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2 靶向制剂技术
靶向给药系统有前体药物合成和药物载体(脂质体、单克隆抗体、红细胞等)途径,发展趋势是利用脂质体、类脂质、蛋白、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合物作为载体将药物包封或嵌入种种类型的胶体系统。在结肠靶向给药的制备方面是包衣法。
2.3 制剂的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最突出的特征。它有天然靶向性、隔室靶向性、物理靶向性和配体专一靶向性四个类型,近年有新类型的脂质体-空间稳定脂质体(S-liposome)又称长循环脂质体。
2.3.1 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固定在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上,通过局部毛细血管的阻留而实现定位释放。如将抗癌药固定在白蛋白、聚合物或磁性颗粒上可以达到在靶部位的定位释放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2.3.2 主动靶向制剂: 利用抗原-抗体或受体等分子亲和作用将药物定向分布在靶组织或靶细胞内。
2.3.3 靶向作用的前体给药:药物通过与单克隆抗体交联,或对药物进行不影响疗效的化学结构修饰等方法制成具有靶向作用的药物。
2.4 肠道靶向制剂: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CDDS)是通过传递技术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上消化道并不释放而到达结肠定位释放,在人体回盲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种独特的作用形式。
4.1 粘膜给药的种类: 粘膜给药有粘膜贴附剂、喷雾剂等,且有多种剂型从单层发展到多层,从缓释给药发展到贮库给药等。主要包括除胃肠道以外的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眼部给药和子宫阴道给药等。用于口腔粘膜给药的剂型有贴片、贴膜、舌下片、舌下喷雾剂、咀嚼片等。用于鼻腔粘膜给药的有滴鼻剂、喷雾剂、粉未制剂、微球制剂、凝胶制剂、脂质体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用于直肠粘膜给药的有凝胶栓、渗透泵栓、微囊双层栓、中空栓等。用于眼部粘膜给药的新剂型有亲水凝胶剂、脂质体、纳米粒剂、植入剂等。用于阴道粘膜给药的有环剂、膜剂、栓剂、片剂、药膏、海绵剂等。
4.2 吸收促进剂的应用: 对于口腔、眼、直肠、阴道粘膜给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剂在这些腔道内的存留时间一般较短,药物吸收量有限。因此,研究和开发在这些腔道内具有特殊粘附作用的生物粘附材料和新型渗透促进剂是解决这些腔道内粘膜给药系统现存问题的关键。
4.3 常用的粘膜给药
4.3.1 口腔粘膜给药,可延长制剂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也可将药物制剂定位于胃肠道的病变部位,发挥靶向释药局部治疗作用。结肠部位疾病等要求能在结肠定位释药,对在胃肠道上段稳定性差或吸收利用差而在结肠吸收利用较好的药物,可应用生物粘附作用实现结肠定位释药。
4.3.2 鼻腔粘膜给药: 药物由鼻腔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不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避免肝首过作用,在胃肠液与胃肠壁膜中代谢的或首过作用的药物尤为适用。
鼻腔中粘液纤毛将药物从鼻甲部向鼻咽部清除,这样大大缩短了药物与吸附的接触时间,影响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鼻粘膜吸收制剂发展较快,除了一些常规制剂,如滴鼻剂、喷雾剂、一些新型给系统也在鼻粘膜给药中得到应用,如微球缓释、控释制剂等。鼻粘附型的片剂、膜剂、凝胶剂研究也较多。
鼻粘膜吸收促进剂:大分子药物鼻粘膜吸收比较困难,可通过一些吸收促进剂来增加其对鼻粘膜的穿透作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良好的鼻粘膜吸收促进剂应该对鼻粘膜刺激性小,促进作用强,对鼻纤毛功能影响小,无毒副作用。常用的鼻粘膜吸收促进剂有:胆盐如牛磺胆酸盐、甘胆酸盐、脱氧牛磺胆酸盐等以及牛磺二氢褐霉酸钠、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等。
4.3.3 眼粘膜给药: 药物通过眼部给药而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优点,简单、经济、有些药物通过眼粘膜吸收与注射给药同样有效,眼部给药可以避免肝脏首过作用。眼部组织对免疫反应不敏感。适用于蛋白质类、肽类药物。药物通过眼部吸收仍存在许多问题,刺激性问题,药物剂量损失,药物在眼部的停留时间问题。眼部给药量有限,且药物停留时间短,容易流失,因而生物利用度低。为了提高眼角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常需要使用吸收促进剂。眼吸收促进剂对刺激性方面要求较高。肽类药物的眼粘膜给药,给这类药物的方便有效地进入体内带来了新希望.眼部长效制剂的发展将使更多的药物能够有效地从眼粘膜吸收。如眼用膜剂,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的凝胶剂等。这些剂型能有效地延长药物与眼部的接触时间,并能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四种制剂技术和特点比较
给药系统 药代动力学特点常用技术 备 注
控缓释给药 服用方便,释药平稳,峰谷小,副作用小 定速:膜控释,骨架控释第二代制剂
控缓:控制计量给药速度并保持药效
缓释:延缓药物的过程而延长药效
靶向给药:将药物输送到机体的特定部位或器官
透皮给药:经皮肤给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膜剂
粘膜给药:通过粘膜上皮细胞给药
控缓:零级定量释药
缓释:一级定比释药
定位释放,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类型多 避免首过效应和胃肠降解,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
透皮给药特点: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
离子交换树脂,包衣技术,渗透泵
定位:结肠靶向给药技术
定时:脉冲释放
静脉乳剂技术,脂质体技术,磁性微球,单克隆抗体,毫微囊技术,药物前体化
膜渗透控释,骨架控释技术,微小贮库技术,粘合剂分散型技术,促渗技术,吸收促进剂
化学:药物前体化
物理:离子电渗,电穿孔,超声促渗,激光导入口腔给药,鼻腔给药,直肠给药发展日趋成熟
第四代制剂研究开发阶段
5.5.5 新兴制剂技术研究重点
5 新型给药系统: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如胰岛素、促红素等)是无法制成口服制剂(片剂、胶囊或口服液)。以锌为基质的胰岛素颊含服片,分子量在45KD以内的多肽药物均适合开发成为颊含服片剂。
5.1.3 可在胃肠道内释放的智能化制剂: 这种新型制剂能停留在胃(肠)的某些特定部位,然后缓缓的释放出药物。为了让某些制酸药或抗溃疡药可长时间地作用于胃部,利用树脂作为原料的微珠制剂。进入胃内后可较长时间悬浮在胃液之中。在酸性胃液溶化掉微珠表面的乙基纤维素后,其内部的碳酸氢钠可慢慢释放出来并中和掉过量的胃酸。采用藻酸代树脂加成微珠,内装药物,再经冻干法干燥成为口服制剂。
5.1.4 超微颗粒气雾剂: 纳米技术可加工成100nm左右的超微颗粒,再进一步加工成方便携带和使用的气雾剂,可大大提高多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2 脑给药系统中的一些新方法: 血药屏障(brain blood barrier.BBB)的存在,使很多药物不能进入脑部,限制了脑部疾病的治疗。为此研究了许多脑给药系统的技术。
通过鼻腔向脑输送药物:雌二醇、多巴胺、孕酮、神经生长因子等,通过鼻腔给药直接进入脑脊液。
脑内植入:将全合成的、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与药物制成小丸,圆片,微球植入脑内。
药物与谷氨酸结合:一般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要求是相对分子量小于400,为亲脂性,对一些不能穿透的药物可采用与L-谷氨酸结合,利用谷氨酸作为载体使之透过血脑屏障。
5.3 免疫隔离释药系统: 用胶囊包裹啮齿动物的胰岛,植入人体内,由胶囊隔离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和抗体分子进入胶囊与动物胰岛产生免疫反应,而人体的营养物质可通过胶囊为胶囊内的胰岛提供养分,由动物胰岛分泌出的胰岛素起调节血糖作用。这一释药系统称为免疫隔离释药系统,也称为生物杂交释药系统或胶囊包裹细胞释药系统。最近,又发展了“微囊包裹释药系统”。

缓释、控释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1 概述
在药物制剂领域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具有久远的历史。人类从远古时代在谋求生存和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广泛地利用天然的动植物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多糖、蛋白质、胶质等作为传统药物制剂的黏合剂、赋形剂、助悬剂、乳化剂。上世纪30年代以后,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大量涌现,在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任何一种剂型都需要利用高分子材料,而每一种适宜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都使制剂的内在质量或外在质量得到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大量新型高分子材料进入药剂领域,推动了药物缓控释剂型的发展.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方式组合到制剂中,起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以及释放部位的作用。
与以往的常规剂型如片剂、胶囊、注射剂比较,缓释、控释制剂的主要优点是①能够减少给药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②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③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另外克服缓控释制剂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避免夜间给药。由于这些优点,缓控释制剂被称为继常规制剂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药物制剂。是目前发展最快,产业化水平最高的新型药物制剂。在缓控释制剂中,高分子材料几乎成了药物在传递、渗透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虽然与制药设备的不断发展更新有关,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新辅料的开发与应用。一种新辅料的应用,可开发出一大批制剂产品,并促进一大批制剂产品的质量提高,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 缓控释制剂的分类: 缓控释制剂作用机理有多种,制备工艺也千差万别,因此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粗略说来,有下列几类:
2.1 贮库型(膜控制型):控释制剂该类制剂是在药库外周包裹有控制释药速度的高分子膜的一类剂型,根据需要,可以制备成多层型,圆筒型,球型或片型的不同形式,并有相应的制备方法。如以乙基纤维素、渗透性丙烯酸树脂包衣的各种控释片剂、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控释膜的毛果芸香碱周效眼膜、以硅橡胶为控释膜的黄体酮宫内避孕器,以微孔聚丙烯为控释膜、聚异丁烯为药库的东莨菪碱透皮贴膏。其中以各种包衣片剂和包衣小丸为常见。
2.1.1 微孔膜控释系统在药物片芯或丸芯上包衣,包衣材料为水不溶性的膜材料(如EC、丙烯酸树脂等)与水溶性致孔剂(如聚乙二醇、羟丙基纤维素、聚维酮)的混合物。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包衣膜中水溶性致孔剂被胃肠液溶解而形成微孔。胃肠液通过这些微孔渗入药芯使药物溶解,被溶解的药物溶液经膜孔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改变水溶性致孔剂的用量来调节。
2.1.2 致密膜控释系统这种膜不溶于水和胃肠液,但水能通过。胃肠液渗透进入释药系统,药物溶解,通过扩散作用通过控释膜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由膜材料的渗透性决定,选用不同渗透性能的膜材料及其混合物,可调节释药速度达到设计要求。常用膜材料有EC,丙烯酸树脂RL、RS型、醋酸纤维素等。
2.1.3 肠溶性膜控释系统这种膜材料不溶于胃液,只溶于肠液,如肠溶性丙烯酸树脂,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等。为了达到缓控释目的,这类膜材常常与其它成膜材料混合使用,如不溶性的EC,水溶性的HPMC等。在胃中药物释放很少或不释放,进入小肠后,肠溶材料溶解,形成膜孔,药物可通过膜孔的扩散作用从释药系统释放。药物的释放速度可通过调节肠溶性材料的用量加以控制。如采用丙烯酸树脂肠溶Ⅱ号、HPMC、EC等不同配比,制成的硫酸锌包衣颗粒,其体外释放时间可达24小时。
2.2 骨架型(基质型)控释制剂该类制剂制备简单,不需控释膜,将药物直接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形成的骨架中,药物释放速度取决于骨架材料的类型和药物在该材料中的扩散速度。如以PVA和PVP为骨架的硝酸甘油贴膏,以HPMC、Carbopol为骨架材料的各种缓释片剂、以HPC/Carbopol为粘附材料的黏膜粘附制剂等。
2.2.1 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系统采用无毒塑料如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氧硅烷等作为骨架基质材料,加入药物,再用丙酮等有机溶剂为润湿剂制成软材,制粒,压片。这些材料口服后不被机体吸收,无变化地从粪便排出。应用这类材料制成的释药系统一般适合于水溶性药物。如国外有用聚氯乙烯制成的硝酸异山梨酯、硫酸奎尼丁控释片上市。
2.2.2 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系统采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片剂的主要辅料,如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K4M,K15M、K100M)、Carbopol,海藻酸钠,甲壳素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遇水以后经水合作用而膨胀,在释药系统周围形成一层稠厚的凝胶屏障,药物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通过凝胶屏障而释放,释放速度因凝胶屏障的作用而被延缓。材料的亲水能力是控制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例如双氯芬酸钾为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半衰期短,1天需服用3~4次,且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可引起胃出血和胃溃疡。有报道研制了一种双氯芬酸钾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它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K4M)为主要骨架材料,并辅以其它阻滞剂,以调节释药速度。可供选择的疏水性阻滞剂有乙基纤维素、硬脂酸,肠溶性丙烯酸树脂等。为达到适宜的释药速度,还可加入亲水性的材料作填充剂或致孔剂,如乳糖、微晶纤维素、聚维酮(PVP)。上述辅料和药物混合后,采用粉末直接压片工艺压制成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表明,该制剂口服后,半小时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12小时内缓慢释药,可维持较长时间有效浓度,1天仅需服用1~2次。以上材料中若再加入一些蜡类和脂肪酸酯类,制成的片剂比重小于1,服用后可在胃液或食糜中飘浮较长时间,有利于药物持久释放。一些主要在胃内吸收或主要在胃中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制剂(如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可考虑制成胃内飘浮片。
2.2.3 蚀性骨架缓控释系统这类骨架材料多采用脂肪和蜡类物质如蜂蜡、硬脂酸丁酯等。口服后,固体脂肪或蜡在体液中逐渐溶蚀,药物从骨架中释放。释放速度取决于骨架材料的用量及其溶蚀性。制备常用方法是将药物趁热溶于或混悬于脂肪或蜡类物质材料中,冷却后磨成颗粒装入胶囊或压制成片。
2.3 微囊和微粒型控释制剂可以看成是微型化的贮库制剂和骨架制剂,大小在1mm以下,更普遍的仅0.1μm或数十微米.可选用水溶或水不溶性高分子材料,随着高分子材料研究的进展,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在微囊和微粒制剂中的应用也逐日增多。应用较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有明胶,淀粉,白蛋白,聚丙烯酸-淀粉接枝物,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乳酸共聚物,聚甲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烷基酯,乙基纤维素等。
3新型缓控释制剂 近年来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使缓控释制剂步入了定时,定向,定位,速效、高效,长效的精密化给药的新途径。出现了口服渗透泵控释系统、脉冲释放型释药系统、pH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新型缓控释制剂。
3.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和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3.1 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一般说来,缓释制剂以一级速度释放药物,控释制剂以零级速度释放药物,能够在较长时间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保证了药物的长效。但在治疗期间某些药物的缓释制剂可造成疗效降低和副作用增加,尤其是首过作用大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和丙氧芬缓释制剂会造成降解量增大,继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长期刺激使之灭活,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疗效。如应用硝酸甘油控释贴膏长时间维持一定血药浓度,易产生耐药性,不利于心绞痛的治疗。随着时间生物学、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物治疗学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的机体、组织、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具有周期节律差异。如皮质激素类、抗哮喘、心血管、抗风湿等药物作用往往受昼夜波动的影响。80%的哮喘在起床时发生,故希望药物药物在就寝时服用而在早晨起效。原发性高血压在早晨起床前的血压最高,午后逐渐下降,就寝时最低,因此抗高血压药物不需要维持24小时恒定血药浓度。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时间控制型给药系统-脉冲式药物释放系统应运而生。这种制剂能够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特点,按照生理和治疗的需要而定时定量释放药物,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和许多制药公司的普遍重视。理想的脉冲式给药系统是多次脉冲控释制剂,现阶段口服脉冲释放系统主要是两次脉冲控释制剂,其中第1剂量的药物可由速释制剂代替,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第1剂量缺失型的脉冲给药系统,又称为定时释药制剂或择时释药制剂。照制备技术不同,脉冲式控释系统可分为渗透泵脉冲释药系统、包衣脉冲给药系统和定时脉冲塞胶囊等。如一种"定时爆破"系统,核心是蔗糖颗粒,核心外包裹上模型药物双氯芬酸钠;再利用羟丙甲纤维素作粘结物将崩解物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包于药物层外;最外层用带有致孔剂的不溶性包衣材料如乙基纤维素作控释膜包衣。该系统不是投药后立即释药,而是有一个明显的时滞,大约间隔2小时开始释药,释放后3~4小时释药完全。这种包衣微丸进入胃肠道后,胃肠液能透过控释膜进入溶胀崩解层,此时亲水性凝胶材料经过水合、溶胀,产生一定溶胀压,高分子材料从溶胀到溶解需要一定时间,当溶胀压和膨胀体积足够大时,包衣膜破裂,此时将爆破式释放药物,形成脉冲释药。如人体胃酸分泌在晚上10点左右有一高峰,法莫替丁脉冲控释胶囊设计为服药后10~14小时释放第2剂量药物,使药物在体内有两个释药峰。在一天口服一次的情况下也能有效控制胃酸分泌。
3.2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结肠释药系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定位释药技术。结肠释药对于结肠疾病治疗,增加药物的全胃肠道吸收有很大意义。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品种逐渐增多,该类药物易被胃肠道酶系统降解,但在结肠段,酶系较少,活性较低,是蛋白质多肽药物口服吸收较理想的部位。常用的结肠定位技术有利用胃肠道转运时间设计的时间控释型、利用结肠部位pH高的特点设计的pH控释型、以及利用结肠特殊的酶系统或正常菌丛分解特异性高分子材料(如果胶钙,α-淀粉)设计的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

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针剂体外释药规律研究*
2004年度第9期

何 林 1, 余 继 英 1,张 丽 1,李 素 华 2,蒋 学 华 2 1� 四 川 省 人 民 医 院 药 剂 科 , 成 都 市 610072; 2� 四 川 大 学 华 西 药 学 院 , 成 都 市 610041
中图分类号: R9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08( 2004) 09- 0533- 03
摘要:研 究 阿 克 拉 霉 素 A固 体 脂 质 纳 米 粒 ( ACM- SLN) 冻 干 针 剂 的 体 外 释 放 规 律 。 方 法 : 采 用 动 态 透 析 技 术 测 定 ACM- SLN冻 干 针 剂 的 体 外 释 药 百 分 率 , 用 不 同 的 方 程 对 其 释 药 百 分 率 进 行 拟 合 。 结 果 与 结 论 : 一 级 动 力 学 方 程 和 Weibull模 型 拟 合 结 果 较 好 , ACM- SLN冻 干 针 剂 的 释 药 规 律 最 接 近 一 级 动 力 学 方 程 。
关键词:阿 克 拉 霉 素 A; 固 体 脂 质 纳 米 粒 ; 体 外 释 药

In Vitro Release of Lyophilized Aclacinomycin 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

英文摘要:To study the in vitro release of lyophilized aclacinimycin 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CM- SLN)METHODS: The release was studied by dynamic dialysis method� Different equations were selected to fit the release law� RESULTS & CONCLUSION: It is good to fit the release law by 1st order equation and Weibull equation�
英文关键词:aclacinomycin 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in vitro release
体外释药试验是了解药物在体内释放情况、预测其在体内作用时间及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解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ACM-SLN)冻干针剂在体内的释放规律,为其在体内试验的设计提供依据,笔者对其进行了体外试验。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1712型电子天平(德国Startorious);RC-3B药物溶出仪;pHS-4C型酸度计(成都方舟科技有限公司)。
1�2试药
阿克拉霉素A(ACM-A,批号:20020302,含量:96�0%,扬州制药厂);ACM-SLN冻干针剂(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剂科自制);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释药介质的选择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考察ACM-A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和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精密称取ACM-A适量,置于5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得到ACM-A贮备液。精密吸取ACM-A贮备液,分别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和生理盐水配制成低、中、高3种浓度的溶液,置于37℃水浴中,于不同时间取样,按“2�2”项下方法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考察ACM-A的稳定性。结果发现,ACM-A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不稳定,在生理盐水中放置72h基本稳定。因此,笔者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生理盐水作为ACM-SLN冻干针剂体外释药的介质。
2�2ACM-A生理盐水溶液的HPLC测定方法
色谱柱:DiamonsilTM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0�2mol/L醋酸铵水溶液(50∶20∶30),用磷酸调pH至(3�0±0�1);检测波长:431nm;流速:1�0ml/min;柱温:40℃。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ACM-A在0�927~34�77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C=1�3×10-4A+0�1608(r=0�9996)。低、中、高3种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9�50%、100�43%、99�63%,相对标准差分别为0�91%、2�20%和2�55%。
2�3ACM-SLN冻干针剂体外释药方法与结果
取ACM-SLN冻干针剂2瓶(相当于ACM-A3�0mg),精密加入生理盐水5ml溶解后,转入经处理后的透析袋中,系紧透析袋两端,悬置在盛有生理盐水95ml的小杯中,介质温度控制为(37±0�5)℃,转速为50r/min。在不同时间内定时量取1ml释药介质,经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待测,并及时在操作容器中补加生理盐水1ml。
释药介质中ACM-A的浓度按“2�2”项方法测定,以各时间点实测浓度与按标示量计算得到的100ml生理盐水中浓度之比计算累积释药百分率F(%),结果详见表1。
2�4数据处理
分别以一级动力学、Higuchi方程、Nibergull平方根定律、Hixson-Crowell立方根定律、Weibull方程对ACM-SLN冻干针剂释药百分率结果进行拟合,以了解其释药规律。拟合优度以r值、AIC值结合拟合偏差(%)[=100×(实测值—拟合值)/实测值]进行判断。
AIC的计算公式为:AIC=NlnRe+2P,其中N为实验样本数;P为所设模型参数的数量。∑Wi(F—F′)2Ni=1Re的计算公式为:Re=,其中Wi为权重系数。拟合结果见表2。
对ACM-SLN冻干针剂而言,自由度V=n—2=12,查α=0�01时的相关系数临界值r=0�661,各方程均显著相关,表明可用这些方程描述其体外释药规律。从方程的拟合结果来看,一级动力学方程和Weibull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其中以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最佳,其拟合值与实测值的差异详见图1。
3讨论
为了评价药物在体外介质的释放情况,人们设计了许多方法,如用聚碳酸酯多孔膜或透析膜将未稀释的药物胶体溶液与漏槽液分开的室扩散法、透析管法以及静态或动态的透析袋技术,其中以动态透析袋技术[1]应用最为广泛。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反相动态透析模型,该模型是基于将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胶体溶液直接加入到释放介质中以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稀释[2],固体脂质纳米粒与释放介质之间没有任何人工膜隔开,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巨大表面积与释放介质直接接触,这与药物通过静脉给药后到达体内循环系统时情况非常相似,因而可以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而经典的动态透析技术虽然操作简便,但在透析袋中胶体混悬液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稀释,因而固体脂质纳米粒胶体溶液未处于完全的漏槽状态。反相动态透析技术优势在于固体脂质纳米粒胶体溶液得到最大限度的稀释,但必须在加入固体脂质纳米粒胶体溶液之前在漏槽溶液里放入许多装有释放介质的透析袋,并使系统达到平衡。
本实验中,由于ACM-SLN载药量较低,少量的释放介质即可使ACM-SLN胶体溶液满足漏槽条件,为便于操作,笔者采用经典的动态透析技术测定ACM-SLN的体外释药情况,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体外释药研究表明,ACM-SLN冻干针剂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其释药规律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和Weibull方程拟合。为考察透析袋对释药的影响[3],笔者以相同的方法对ACM-A溶液剂的释放行为进行测定,结果ACM-A很快透过透析袋进入释放介质,在0�83h后即达到平衡,说明透析袋对ACM-A释药的影响很小。ACM-SLN冻干针剂释放度的测定结果基本上反映出药物从ACM-SLN释放到介质中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AmmouryN,FessiH,DevissaguetJP,etal�Invitroreleasekineticpatternofindomethacinfrompoly(d,l-lactic)nanocapusules[J]�JPharmSci,1990,79:763�
[2]MullerRH,RuhlD,RungeS�Biodegradationofsolidlipidnanoparticlesasafunctionoflipaseincubationtime[J]�IntJPharm,1990,144:115�
[3]廖工铁主编�靶向给药制剂[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

摘要:研 究 阿 克 拉 霉 素 A固 体 脂 质 纳 米 粒 ( ACM- SLN) 冻 干 针 剂 的 体 外 释 放 规 律 。 方 法 : 采 用 动 态 透 析 技 术 测 定 ACM- SLN冻 干 针 剂 的 体 外 释 药 百 分 率 , 用 不 同 的 方 程 对 其 释 药 百 分 率 进 行 拟 合 。 结 果 与 结 论 : 一 级 动 力 学 方 程 和 Weibull模 型 拟 合 结 果 较 好 , ACM- SLN冻 干 针 剂 的 释 药 规 律 最 接 近 一 级 动 力 学 方 程 。
关键词:阿 克 拉 霉 素 A; 固 体 脂 质 纳 米 粒 ; 体 外 释 药

In Vitro Release of Lyophilized Aclacinomycin 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

英文摘要:To study the in vitro release of lyophilized aclacinimycin 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CM- SLN)METHODS: The release was studied by dynamic dialysis method� Different equations were selected to fit the release law� RESULTS & CONCLUSION: It is good to fit the release law by 1st order equation and Weibull equation�
英文关键词:aclacinomycin A;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in vitro release
体外释药试验是了解药物在体内释放情况、预测其在体内作用时间及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解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ACM-SLN)冻干针剂在体内的释放规律,为其在体内试验的设计提供依据,笔者对其进行了体外试验。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1712型电子天平(德国Startorious);RC-3B药物溶出仪;pHS-4C型酸度计(成都方舟科技有限公司)。
1�2试药
阿克拉霉素A(ACM-A,批号:20020302,含量:96�0%,扬州制药厂);ACM-SLN冻干针剂(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剂科自制);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释药介质的选择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考察ACM-A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和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精密称取ACM-A适量,置于5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得到ACM-A贮备液。精密吸取ACM-A贮备液,分别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和生理盐水配制成低、中、高3种浓度的溶液,置于37℃水浴中,于不同时间取样,按“2�2”项下方法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考察ACM-A的稳定性。结果发现,ACM-A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不稳定,在生理盐水中放置72h基本稳定。因此,笔者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生理盐水作为ACM-SLN冻干针剂体外释药的介质。
2�2ACM-A生理盐水溶液的HPLC测定方法
色谱柱:DiamonsilTM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0�2mol/L醋酸铵水溶液(50∶20∶30),用磷酸调pH至(3�0±0�1);检测波长:431nm;流速:1�0ml/min;柱温:40℃。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ACM-A在0�927~34�77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C=1�3×10-4A+0�1608(r=0�9996)。低、中、高3种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9�50%、100�43%、99�63%,相对标准差分别为0�91%、2�20%和2�55%。
2�3ACM-SLN冻干针剂体外释药方法与结果
取ACM-SLN冻干针剂2瓶(相当于ACM-A3�0mg),精密加入生理盐水5ml溶解后,转入经处理后的透析袋中,系紧透析袋两端,悬置在盛有生理盐水95ml的小杯中,介质温度控制为(37±0�5)℃,转速为50r/min。在不同时间内定时量取1ml释药介质,经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待测,并及时在操作容器中补加生理盐水1ml。
释药介质中ACM-A的浓度按“2�2”项方法测定,以各时间点实测浓度与按标示量计算得到的100ml生理盐水中浓度之比计算累积释药百分率F(%),结果详见表1。
2�4数据处理
分别以一级动力学、Higuchi方程、Nibergull平方根定律、Hixson-Crowell立方根定律、Weibull方程对ACM-SLN冻干针剂释药百分率结果进行拟合,以了解其释药规律。拟合优度以r值、AIC值结合拟合偏差(%)[=100×(实测值—拟合值)/实测值]进行判断。
AIC的计算公式为:AIC=NlnRe+2P,其中N为实验样本数;P为所设模型参数的数量。∑Wi(F—F′)2Ni=1Re的计算公式为:Re=,其中Wi为权重系数。拟合结果见表2。
对ACM-SLN冻干针剂而言,自由度V=n—2=12,查α=0�01时的相关系数临界值r=0�661,各方程均显著相关,表明可用这些方程描述其体外释药规律。从方程的拟合结果来看,一级动力学方程和Weibull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其中以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最佳,其拟合值与实测值的差异详见图1。
3讨论
为了评价药物在体外介质的释放情况,人们设计了许多方法,如用聚碳酸酯多孔膜或透析膜将未稀释的药物胶体溶液与漏槽液分开的室扩散法、透析管法以及静态或动态的透析袋技术,其中以动态透析袋技术[1]应用最为广泛。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反相动态透析模型,该模型是基于将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胶体溶液直接加入到释放介质中以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稀释[2],固体脂质纳米粒与释放介质之间没有任何人工膜隔开,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巨大表面积与释放介质直接接触,这与药物通过静脉给药后到达体内循环系统时情况非常相似,因而可以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而经典的动态透析技术虽然操作简便,但在透析袋中胶体混悬液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稀释,因而固体脂质纳米粒胶体溶液未处于完全的漏槽状态。反相动态透析技术优势在于固体脂质纳米粒胶体溶液得到最大限度的稀释,但必须在加入固体脂质纳米粒胶体溶液之前在漏槽溶液里放入许多装有释放介质的透析袋,并使系统达到平衡。
本实验中,由于ACM-SLN载药量较低,少量的释放介质即可使ACM-SLN胶体溶液满足漏槽条件,为便于操作,笔者采用经典的动态透析技术测定ACM-SLN的体外释药情况,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体外释药研究表明,ACM-SLN冻干针剂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其释药规律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和Weibull方程拟合。为考察透析袋对释药的影响[3],笔者以相同的方法对ACM-A溶液剂的释放行为进行测定,结果ACM-A很快透过透析袋进入释放介质,在0�83h后即达到平衡,说明透析袋对ACM-A释药的影响很小。ACM-SLN冻干针剂释放度的测定结果基本上反映出药物从ACM-SLN释放到介质中的整个过程

何 林 1, 余 继 英 1,张 丽 1,李 素 华 2,蒋 学 华 2 1� 四 川 省 人 民 医 院 药 剂 科 , 成 都 市 610072; 2� 四 川 大 学 华 西 药 学 院 , 成 都 市 610041
中图分类号: R9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08( 2004) 09- 0533- 03
摘要:研 究 阿 克 拉 霉 素 A固 体 脂 质 纳 米 粒 ( ACM- SLN) 冻 干 针 剂 的 体 外 释 放 规 律 。 方 法 : 采 用 动 态 透 析 技 术 测 定 ACM- SLN冻 干 针 剂 的 体 外 释 药 百 分 率 , 用 不 同 的 方 程 对 其 释 药 百 分 率 进 行 拟 合 。 结 果 与 结 论 : 一 级 动 力 学 方 程 和 Weibull模 型 拟 合 结 果 较 好 , ACM- SLN冻 干 针 剂 的 释 药 规 律 最 接 近 一 级 动 力 学 方 程 。
关键词:阿 克 拉 霉 素 A; 固 体 脂 质 纳 米 粒 ; 体 外 释 药


白米粥怎么熬好喝?
白米粥是一种简单而营养的食物,它的美味在于米粒的软糯和汤汁的醇厚。要熬出一锅好喝的白米粥,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选择好米:优质的大米是熬制美味白米粥的基础。建议选择新米或者东北大米,因为这些米粒通常更加饱满,口感更佳。清洗米粒:将大米放入碗中,加入清水,用手轻轻搓洗米粒,然后倒掉...

米开头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23) 简丝数米:简择丝缕,查点米粒。比喻工作琐细。24) 舐糠及米:舐:用舌头舔东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据的地方再夺取政权。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进逼。25) 狧穅及米:比喻逐步侵蚀渐及全体。26) 太仓稊米: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比喻非常渺小。看了米字开头成语...

带粒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粒字基本字义 1.成颗的东西,细小的固体:米~。盐~。颗~。~子(a.成果的、细小的东西,“子”读轻声;b.指“基本粒子”,物理学上指构成物体的最简单的物质)。2.量词,多指颗粒状的东西:一~米。一~珍珠。带有粒的成语 米粒之珠 粒米狼戾 粒米束薪 桂薪玉粒 颗粒...

地球和太阳的关系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却都是独一无二的。譬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大气圈里有氧气,它的地质活动的激烈程度在九大行星...

米粒组织的释义
它的形成深度约 400千米。米粒呈椭圆形,其角径约1~3角秒,相当于日面上700~2000千米 。将米粒隔开的暗区宽度约 290 千米。米粒越大越亮,其亮度比周围背景约亮10%~20%,相应的温度差约300K。整个光球表面的米粒数约4×106个。米粒的平均寿命约8分钟,个别米粒可达16分钟。

我的孩子在新购置衣厨的房间里住了半年,皮肤出现许多米粒状小豆豆...
这是皮肤过敏了,有许多东西会引起这种现象,其中甲醛就是一种可能。而新转瞬衣柜往往会释放大量甲醛,所以这个可能性不低。但问题是,别的病可能会滞后些,但这个过敏反应不应该等半年才出现啊,几天就应该出现了。除非是衣柜曾进行过处理,早期释放的甲醛,后期处理的药剂失效导致甲醛释放增多。也或许不...

谁能提供电影剧本的全部专业术语及解释和相关的范文呢?
第三种是实拍镜头记录本,是对实地拍摄的记录,是由场记负责完成的记录整个拍摄过程的剧本形式,是场记的工作台本,主要为后期编辑时提供依据,其形式与分镜头剧本近似,内容包括镜头 顺序、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台词、每个镜头的拍摄次数、每次拍摄的时间长度及效果等等。在拍摄中,导演常常临时改变分镜头...

米粒的读音米粒的读音是什么
米粒的读音是:mǐlì。米粒的拼音是:mǐlì。注音是:ㄇ一ˇㄌ一_。结构是:米(独体结构)粒(左右结构)。词性是:名词。米粒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米粒mǐlì。(1)米的颗粒。(2)太阳火热光球上小而短暂的光亮斑点,形状不规则。

米粒的网络解释米粒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米粒的网络解释是:米粒(汉语词汇)米粒,指米的颗粒。亦泛指粮食。米粒的网络解释是:米粒(汉语词汇)米粒,指米的颗粒。亦泛指粮食。注音是:ㄇ一ˇㄌ一_。词性是:名词。结构是:米(独体结构)粒(左右结构)。拼音是:mǐlì。米粒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

米粒的诗句米粒的诗句是什么
米粒的诗句有:稻苗如蒲米粒长,米粒如琼瑰。米粒的诗句有:米粒如琼瑰,米粒贵比珠。注音是:ㄇ一ˇㄌ一_。词性是:名词。结构是:米(独体结构)粒(左右结构)。拼音是:mǐlì。米粒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米粒mǐlì。(1)米的颗粒...

河间市18971348118: 纳米粒的释药机制及释药动力学模型 -
戚林洛珂: 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针剂体外释药规律研究*2004年度第9期 何 林 1, 余 继 英 1,张 丽 1,李 素 华 2,蒋 学 华 2 1

河间市18971348118: 靶向制剂的问题 -
戚林洛珂: 凡能将治疗药物专一性地导向所需发挥作用的部位(靶区),而对非靶组织没有或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的制剂统称为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分类 靶向制剂分类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第二级指到...

河间市18971348118: 用作药物载体的纳米粒有哪些优点 -
戚林洛珂: 1)纳米药物载体可经过血液循环进入毛细血管,还可透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病灶,被细胞以胞饮的方式吸收,实现靶向用药,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2)纳米载体粒径较小,拥有较高的比表面,可以包埋疏水性药物,提高其溶解性,减少常规用药中助溶剂的副作用. 3)纳米药物载体经靶向基团修饰后可实现靶向药物给药,可减少用药剂量,降低其副作用,如叶酸修饰载药纳米粒、磁性载药纳米粒等. 4)纳米载体可延长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β),提高有效血药浓度时间,提高药效,降低用药频率,减少其毒副作用. 5)纳米载体可透过机体屏障对药物作用的限制,如血脑屏障、血眼屏障及细胞生物膜屏障等,使药物到达病灶,提高药效.

河间市18971348118: 粒径多少的药物可称为纳米递药? -
戚林洛珂: 纳米技术与药学相结合,衍生出了纳米药物,即药物与辅料制成的粒径1 ~1 000 nm 的载药粒子( 如纳米粒、纳米脂质体、纳米乳) 或纳米药物晶体.前者载药量较低,后者药物仅借助少量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材料的作用就可达到稳定分散的纳米状态,含药量可接近100%.

河间市18971348118: 银川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戈朝晖医生评价怎么样
戚林洛珂: 戈朝晖:留美访问学者,骨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夏医科大学总... ◆载异烟肼、利福平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

河间市18971348118: 注射用微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 -
戚林洛珂: 微球制剂是一种用适宜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包裹或吸附药物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微粒.其直径一般在微米数量级,直径小于500nm者称为纳米粒.药物制成微球后具有缓释长效和靶向作用等优点.它在体内通过扩散、材料的溶解和材料的降解...

河间市18971348118: 纳米药物与纳米给药的区别 -
戚林洛珂: - 纳米药物 纳米粒制备的关键是控制粒子的大小和获得较窄且均匀的粒度分布,减少或消除粒子团聚现象,保证用药有效、安全和稳定.毫无疑问,生产条件、成本、产量等也是综合考虑的因素.目前发展的纳米粒制备技术可分为3类,即机械...

河间市18971348118: 纳米药物历史现状及前景论文需要,图书馆居然没书,哪位指点哈,谢谢
戚林洛珂: 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 在药剂学中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纳米之间.药剂学中的纳米粒可以分成两类:纳米载体和纳米药物.纳米载体系指溶解或分散有药物的...

河间市18971348118: 哪里有毛绒玩具卖,里面带有像沙子一样东西的 -
戚林洛珂: 礼品店,超市都有的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