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问题,请进.

作者&投稿:澄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明朝抗倭援朝的问题~

认认真真看看我所说的,第一兵器分为冷兵器和火器两类来说,一,冷兵器,明军不如日本,因为我比对过双方使用的刀,日本在入侵朝鲜时还是属于战国时期(安土桃城)各国之间的战乱(日本内的)刚平息,武器在战斗时是武士的生命,由于武士道到基本标准,所以日本武士很注意武器的保存,经常擦油,而明代拜儒家思想所赐,不打仗刀枪入库,自然很次。二。火器,明君绝对优势,好好看看明史吧,李朝实录也行,当时日本的铁炮指的是洋枪,中国用的是在日本叫做大筒的大炮,鸟枪打炮。。。而且当时的明军火器种类很多,大炮方面不次于西方,故而有优势。
兵力。单兵作战能力:日本绝对胜出,记得那几十个日本人从福建出发,打到南京城下才被消灭,而且是大军消灭,他们用的不是农民,不是野武士,而是武士,你若精通史书该知道其中的区别。总兵力:明军远不足,这我想你知道,不说了。
将领:其实我挺看好刘挺和祖承训的,加上朝鲜唯一拿得出手的一位李舜臣,我确实很服他。日本:九鬼嘉隆,海军额。。这个海盗,不怎么样。鬼岛津,哎逃跑专家,虎清正还可以,小西行长太算计,大头不算小头算。毛利什么的一带而过。
交流上,朝鲜是明属国,自然很明显,当初朝鲜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时候,百济新罗之所以被灭就是因为日本管不了他们,所以朝鲜亲中,日本的战国打了这么多年,基本无力对外交有什么贡献,所以关系很淡。
抹杀中国是为了尊严啊,打日本帝国不可战胜,大韩民国让中国救了,成何体统,也是去中国化的一方面。日本朝鲜的两位太子在去中国化道路上,功不可没(你知道是谁把}。
胜利的原因,哎呀,其实秀吉打这个也是为了消除隐患,因为打仗要钱,好了,谁出,就让诸侯们出吧,结果,德川家康没出,有了造反的资本了,他自己也没怎么出,但让茶茶造寺院了。钱没了,自然仗就打不下去了。而且李舜臣的龟船也确实把海上的日军打乱了,没物资怎么打啊。再加上明军也打得不错,自然日本没戏唱了。战争还是钱说了算,因为日本没钱了,所以失败了,明末三大征花光了明的钱,所以对农民起义没辙了,也被灭了,所以决定因素是钱。

-- 作者:She
-- 发布时间:2006-3-20 22:42:27

-- [转帖]大明的最后辉煌-大明援朝抗日战争
【序言】
时间进入到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自1368年太祖朱元璋创立帝国以来,大明已经历了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时光,此时的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年代的紧要关头。大明的属国朝鲜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把没有任何准备的大明朝生生的拖入其间,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匆匆收拾行囊慷慨赴朝,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战争序幕】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局势的复杂和多变,过程的曲折,常常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这也是大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场战争按明朝军队大规模出兵朝鲜的次数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援朝,若按照战争的进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王京、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第二次大规模入朝,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还在公元四世纪时,日本的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块殖民地,而到了大和倭五王时期甚至先后向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派遣了几批使节,要求南朝的宋封其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也曾一度攻到平壤附近。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有朝鲜最便捷,所以说历来日本的侵朝包括丰臣秀吉,固有个人野心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因素。

丰臣秀吉还在日本战国时代征讨毛利时,就曾写信给织田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丰臣秀吉更是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甚至他还曾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了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其意图建立“三国为一”的大帝国的梦想昭然天下。 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终于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关白(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强烈反对着手备战。他还把关白一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九鬼嘉隆的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短时间内一举占领全朝鲜。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近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1军,加藤清正率第2军,黑田长政率第3军,同时还有号称“海贼大名”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前田利家、伊达正宗、上衫景胜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可都是日本战国混战出来的精英集团,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过程】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第3军(1万1千人)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攻破釜山,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举国之力意在短时间内控制全朝鲜。日军进展顺利两个月就占领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这就是朝鲜称之的“壬辰倭乱”,天皇还特别做诗给丰臣秀吉以表庆祝。

明军进入朝鲜前,朝鲜军队同日军已在乌岭天险、忠州、临津江一线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激烈一仗是临津江之战,基本都是全军覆灭。临津江之战是朝鲜军队同日军的一次最大的决战,参战兵力为日军主力15万,统率为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有小西行长、加腾清正、黑田长政等,朝鲜军共计集结了王军和临时拼凑的义军近18万,主将为朝鲜都体察使柳成龙和备边使李溢,日军以大军团强攻,结果朝鲜军大败。

朝鲜军连战连败的原因很多,朝鲜在李朝所统治下,一向重文轻武,在东人党和西人党的争斗以及号称南、北、老、少四党激烈的争权夺利中,屡次发生政变。造成国内武备松弛,元末以后“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毫无反应。明朝获悉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提醒朝鲜国王李昖,李昖竟然置若罔闻。

日军能够迅速获胜的原因在自身方面主要有三点:
1. 武器装备优于朝鲜军。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主火绳枪射程能达到一百米左右,作战时采用三排轮换射击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临阵时给朝鲜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同时日军少量配备的火炮的射程虽然也不超过一二百米,但对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朝鲜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2. 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远远高于朝鲜军。日军习惯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并且日军在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达到了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

战斗中,朝鲜军队虽然也表现的很英勇,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在日本延续百年的战国混战中磨练出来的日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水军连连的受挫。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其实也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被誉为“海贼大名”,但是他和他的水军不幸遇上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李舜臣,此人时任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大家如果玩过有关日本战国的游戏,一定知道九鬼嘉隆在海战中的属性一般都是S,那么李舜臣如果出场的话,最少也是S+++的等级,可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能力和指挥艺术上差距太大,在日本威风八面的九鬼嘉隆遇上李舜臣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正是由于李舜臣所率领的被击溃后重新编组的水军的游击战,严重打击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日本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李舜臣的龟船舰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在玉埔海面击沉击伤了日本水军战船近50艘,朝鲜水军仅仅一人轻伤;随后又转战露梁海面连破日军龟井兹矩的补给舰队,击毙龟井兹矩,并将九鬼嘉隆水军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完全催毁。这样的战果令狂妄自大的九鬼嘉隆颜面尽失,更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目瞪口呆,制海权又回到了朝鲜手中,但水军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个大局。

日本陆军在占领王京后兵分两路:加藤清正的第2军攻打咸镜道,直扑中朝交界的会宁;小西行长的第1军经开城向平安道进发。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日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以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正是因为水军的惨败造成的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果,恐怕朝鲜不等明朝出兵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了)。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大明朝出兵驰援即将亡国的朝鲜,拉开了起于1592年结束于至1598年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的战幕。

至1598年战争结束,明军联合朝鲜军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战斗,其中陆战海战都有,大家一般对露梁海战等海战的映象更深,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我认为海战的最终胜利是明军在陆战中不断战胜日军的必然结果,陆战才是决定明军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此我想着重简述一下一些著名的陆战,并谈谈我对这些战役以及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认为明军援朝战争中有八次陆战和一次海战,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还是在战术技法上来说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反映那个年代大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以及朝鲜军、日军的水平。他们分别是: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我就重点谈谈这九次战役。并不是说譬如闲山岛海战、青山之战、鸣梁海战以及晋州、泗川拉锯战等这些战役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根据战役在战争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定,还有一点就是明军在战役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

由于日本陆军给养的不足,宇喜多秀家连连向丰臣秀吉告急,被李舜臣打急了的九鬼嘉隆硬着头皮又派出了三支舰队同时增援。李舜臣利用闲山岛海域有利于朝鲜水军的有力环境,制定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增援的一支日本水军进入到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鲜水军主力立即以鹤翼阵迎敌,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展开进攻,一举歼灭日本水军的59艘敌舰、数千日军,这就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闲山岛海战,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了这一支增援日军的残余部队,打乱了日军的补给计划。

一开始,明朝廷对敌情的估计过低,1592年6月2日只是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游击将军史儒和戴朝弃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国王李昖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的父亲)、游击王守官率本部也进入朝鲜。

7月,游击将军史儒率本部亲兵2000人的偏师为先锋首先出征,游击戴朝弃紧随其后,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骑兵跟进。7月17日拂晓,明军和日军终于开始发生冲突......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7000余人
主帅: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伤亡近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战役分析: 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余部在祖承训率领下一天之内退过大定江,然后全部撤回国内。

小西行长充分发挥日军火器在巷战中的威力,巧妙避开明军的野战的优势,扬长避短,而明军主帅祖承训战前的自大(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连最起码的侦察都没有就轻率地发动进攻,加之正值夏季,连续降雨道路泥泞,日军获胜明军失利在所难免!

而此时,虽然增援的日军岛津义弘部到达了朝鲜,但日军却并未抓住有利的战机乘胜进军义州。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李舜臣所率领的朝鲜水军对海路补给线的打击;二是散落各地的朝鲜官军和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逐渐形成抗日的主力(包括由各寺庙和尚组成的僧兵),不断骚扰日军,截击日军逐渐拉长的补给线,打击小股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和精力疲于应付。可以说日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怪自己预先估计不足,导致不足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丧失了绝佳的机会,浪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战役后续: 初战失利,明廷朝野震动,经过一番朝野辩论后,10月17日,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正在宁夏平叛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调兵4万3千人东征。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加之又非常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个英明决断。于是明朝的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

明军这4万3千人的部队都是从全国范围调集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是:辽东精骑1万人;宣府精骑8000人;大同精骑8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蓟镇精锐步兵5000人;保定府精锐步兵5000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5000人。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是原戚继光抗倭时训练出来的部队,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铤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这些部队全是神宗在位前期练兵的精华。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4万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钱世桢、李芳春等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 明军获胜,前后毙伤俘日军1万2千余人,“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根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其中在平壤城被击毙的有1646人,烧死近5000人,生擒5人;而明军共计伤亡1200余人,其中进攻平壤城伤亡796人。

明军阵亡将领:吴惟忠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战役分析: 此战前,小西行长曾佯装与大明朝廷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为条件同明朝谈判。李如松认为日军的这样的行为必定有诈,况且如此划界,让他们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也是不能容忍的,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提醒下,李如松决定将计就计,出奇兵偷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当明军来到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的部将看出破绽,登城据守,决战在所难免。李如松决定强攻,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正月初八天刚亮,明军开始进攻。李如松命游击将军吴惟忠的精锐步兵在前,副总兵查大受的辽东铁骑居后进攻牡丹亭;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钱世桢、游击骆尚志、朝鲜备边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攻含毬门和南芦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其中祖承训率领的明军乔装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日军也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斗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防范。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也正是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夺取了日军旗帜攻入平壤城的。)

此战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一战,战争形势就此逆转。明军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天朝军队的风采,主帅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参战明军充分发挥了明军中火器的巨大优势,而明军的火器是明军中的王牌武器虎蹲炮(虎蹲炮是明军将军炮之一,明军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炮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此炮射程远,威力大,可见明军的火器编制已占到明军中很大的比例。

明军攻城时,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平壤,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倒不战而退。平壤城地势易守难攻,小西行长占有地利,明军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大炮猛轰并辅以火攻,日军防不胜防被烧死在各堡垒中不计其数,日军退缩到平壤城练光亭一带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强攻一天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小西行长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小西行长劝其撤退“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日军连夜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并命明军追击,同时大炮猛轰冰封的大同江,大同江冰面被炸开,淹死的日军就有近5000余人。残存日军向开城方向逃窜。

日军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没有见过什么真正意义的大炮,日军的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为什么日本没有装备火炮了?按理说日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火枪,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明令禁止所有使用车轮的运输方式,人人步行、骑马、乘轿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独特现象,同时火炮由于没有装置车轮的合适炮架,几乎不可能(而且很明显不切实际的)在野外移动,日军没有装备火炮就不难理解了。(可笑的日本天皇!!!)所以打了无数战争的日军完全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的将领和士兵由于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据守平壤的虽然是日军中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1军的部队,非常强悍,死了一批又冲上一批,呵呵,日军的敢死队精神,但日军战国时代神勇的武士依然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我大明神武啊!)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军由于驻守的边防要塞常年要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所以火炮成了明军据守城池要塞的利器。当然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在朝鲜多山的环境下,而且一遇到雨天威力就骤减,比如蔚山会战中明军失利的原因中的一条就是火炮的威力未发挥作用,此战后面我还要讲到。

讲到这里就多说说明军中火器状况和编制的情况。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军就已首创火铳与冷兵器配合作战的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 装备火铳。永乐八年,明成祖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创造性的制定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重要兵种。到了戚继光北疆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车营编制:官兵3100余名,鸟铳512枝,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8门(火器手共计1320人,占战斗兵的65%),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步营编制:官兵2700余名,鸟铳1080枝(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火箭共6480支(216名党耙手);

到了后期明军一个标准的车营兵力在6600多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装备有:大将军炮16门,虎蹲炮80门,佛朗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弓箭1273副,大弩256张,火箭7680枝,腰刀5888口,藤牌256面,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等;另外在甲胄方面一般只有军官、骑兵、少量步兵和隶属中军的传令兵及亲兵卫队才配备轻型铠甲。

明军的一些精锐火器部队,一名士兵一般配备一把长铳一把短铳外加腰刀,我还曾在一份些资料看到有的骑兵一人就配备6把火铳,没有考证过,不好确定。

所以明军的火器装备、质量和使用水平就大大高于日军。当时明军士兵很多连盔甲都没有同日军和朝鲜军的甲胄齐全形成鲜明对比,朝鲜军和日军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明军强悍,其实这主要是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累赘的原因。


战役后续: 李如松就凭此平壤一战,威名大振,成就其名将的称号。明军在平壤修整十天后,乘胜进军,加藤清正第2军不敢迎战,将开城屠掠一空焚城后南逃,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继续向南迅速开进,直迫王京(汉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000精骑在王京郊区的碧蹄馆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双方不期而遇的展开了一场大战......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 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战役结果: 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 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 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cn>

1:倭寇的形成

倭寇一词是对在中国与朝鲜沿海进行走私与劫掠的日本人的统称。“倭”这个字最早出现在三国的文献记录:‘邪马台女王卑弥呼向魏进贡’,那时边将日本人称之为“倭人”。“倭”有指个子矮的意思 。“寇”指盗贼集团 。两个字组合起来,“倭寇”即成为了对日本浪人等小规模类似于强盗集团的称呼,正式形成是在明朝时期。

倭寇就是武装的日本商人、农民、武士和中国沿海的一些借倭作乱的渔民等组成集团对中国及朝鲜进行有组织的劫掠。最初的倭寇是一些渔民以及农民在歉收或饥荒时期,为了生存武装乘船至朝鲜半岛抢劫米粮所形成的集团。

元朝征日时,幕府执政北条时宗发布异国讨伐令,企图侵略朝鲜。北条的命令虽然没有付诸实施,可是日本国内的一些武士和浪人却自发的组织起来,侵袭朝鲜。这与倭寇形成初期的成分有了极大的变化,单纯的劫掠米粮变成了血腥屠杀和抢劫财物。到了元朝第二次征日失利后不久。朝鲜被倭寇侵略,高丽王上书忽必烈,要求元朝派驻军队开赴金海,协助防御。随着时间的流逝,倭寇侵扰愈演愈烈,中国福建沿海等地也受倭寇洗劫,这种倭寇专门劫掠海上商船,洗劫海滨村镇。而日商反抗元吏的商货检查,也是日本商人与倭寇相互勾结的最佳例证。

日本建武二年(公元1335年),日本国内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大名们为扩张自己势力,纷纷拥护南朝或北朝,率部加入战争,战乱延续几十年之久。在这过程中,大名势力兴衰起落、变幻莫测,一部分的武士随着大名的衰亡而变为浪人,因战火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被卷入战争。这些农民又有再度成为浪人的,形成一个循环为倭寇的来源提供人力。倭寇就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开始了它的发展时期。

2: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及王直集团的形成

明朝时期,因为明朝与日本贸易规模有了很大发展,抢劫商船的行为也随之猖獗。以武士为集团核心的倭寇更是十分兴盛:大内氏为首的志贺、灶户社岛等倭寇,宗像氏为首的内外大岛的倭寇,大友氏为首的丰后沿海的倭寇,志佐、佐志、田平、呼子等松浦诸氏统辖隐歧、平户各地的倭寇等等。其中以大内氏所辖的倭寇集团势力最大。

尽管日本将军以及各大武士、大名守护为保证航路的畅通对倭寇行为有所约束。甚至连大内氏也对约束倭寇劫掠表示行动,但是从根本上还是不能根除倭寇。

在明朝嘉靖中期的明日贸易中断后,连这种基本的约束也消失了。日本国内长期使用流通的铜钱是中国生产制造的,日本过国内也尝试国自制铜钱,可是质量极差,不得不再度使用明朝制铜钱。而明朝拒绝贸易后,日本国内的货币失去了供应渠道,大名们为了发展不仅不约束倭寇行为,还自行组织半寇半商的武装走私商船队,明沿海海防不能区别这种商船队与不同商船的区别,使得他们屡屡得手。这时候劫掠还只发生在沿岸没有深入内地。当明朝沿海海盗与走私商贩与倭寇勾结起来后,形势发生极大变化。明朝沿海海盗与走私商贩利用明朝海防官员海派倭寇的心理,投靠倭寇与之狼狈为奸。倭寇也利用海盗与走私商贩熟悉地形等优势放手危害中国沿海。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王直集团。这样,倭寇的劫掠渗入到内地,达到顶点。范围波及至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省。而以江、浙、福、广四省最为严重。

王直最初加入许栋集团,在嘉靖年间与日本商人助才门等人在双屿进行走私贸易。慢慢成为一大势力,其初衷仍是希望明朝政府取消海禁,允许中日自由通商。他曾说::“倭国缺丝绵必须开市,若允之,海患乃平”。在王直消灭另一走私集团时,势力极大膨胀时;仍上书明朝政府要求开放海岸。然而明朝政府不将海外贸易与倭寇劫掠区别开来,实行全面海禁。这就堵死了贸易的一切途径,要相互贸易只能走私,而走私便有杀头之忧。所以在沿海进行商业贸易的都是一些亡命之徒。

在双屿岛被明军捣毁后,王直去了日本平户岛。藩主松浦隆信笼络王直,为其所用。王直以自己的实力在日本走私贸易中起了很大作用,因此萨摩的岛津氏、山口的大内氏、丰后的大友氏都与王直保持良好关系。这时候的明朝政府极度衰败,海防形同虚设,兵力严重不足。军心涣散,竟发生一个士兵被杀,千余人逃跑退散的可笑局面。使得倭寇与西方外蛮轻慢中国战力,因此,倭寇利用官兵将吏畏惧倭寇的心理,毫无顾及地大举入寇。

3:鼎盛时期

王直勾结倭寇大举入侵,浩浩荡荡驶入中国。中国沿岸数千里同时告急。这次入侵,使浙江、福建等地惨糟蹂躏,倭寇所到之处,屋舍变成废墟,屠杀男子、奸淫妇女,无恶不做。骚扰内地达数月之久,自此,倭寇连年入侵,使得沿海“岁无宁月”的严重局势。

明朝军队的无能在倭寇入侵中得到具体表现:柴家鹿一战,倭寇以四十二人杀散官兵千余人,死亡六十余人。浙江兵备副使刘熹率兵五千攻击倭寇据点,倭寇以二百余人迎战,击散明朝军队,刘熹部众四散而逃,未发一弓一箭士兵望风而逃,居然只剩下刘熹与家丁十余人。刘熹誓死抵抗,倭寇不敢进犯,得以身免。

明朝政府政治上的腐败也决定了倭寇的兴盛:朝廷贿赂公行,刚直不阿的大臣得不到升迁,阿谀奉承得奸臣却竟相上位。皇帝不以士兵抵敌人,却乞求海神的保佑,在王江泾一战,斩敌首级二千余颗的张经却以“糜饷殃民,畏贼失机”的罪名斩首示众。

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也使明朝经济遭到削弱:长期的海禁使政府损失一大笔税收,私贩横行也使内地的竞争加剧,而这些问题使得经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倭寇的盛行更是使本已恶化的经济雪上加霜。明政府的态度也不正确,并不是引导这种贸易关系,而使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禁止,渔民与商贩为了生存不得得从事走私行业。铤而走险。

以上几点使得倭寇有了可趁之机,迅速地带动了一大批日本国内的浪人与穷苦农民卷入其中。

在明朝后期倭寇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4:戚继光平寇

胡宗宪继赵文华后控制东南海防权力,采取招安的手法对待中国海盗。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命蒋洲等人动身赴日本劝王直投降。而且极有诚意地将王直母、妻及儿子从金华监狱中放出,厚待之。以次王直降意已决,并对胡宗宪提出“免罪通商”、“调离剿倭名将俞大猷”两个条件。胡宗宪表示同意。得到允诺后去杭州向明朝军队投降。招安初期胡宗宪厚待王直,“日费数百金”。而且王直本人也不断贿赂严嵩等贪官。以求官位;可是在明朝政府朝野压力下,王直被打入大牢,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十二月斩于杭州菜市口。

此后的剿倭战争是以戚继光为主导的。戚继光原为山东防倭都指挥参事,因为倭寇猖狂。在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从山东调至浙江,职位升至参军。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及所属各县。

这时候仍是胡宗宪掌权,方针提留在招抚为主。戚继光的能力得不到发挥,征倭效果不大。因此,戚继光上书朝廷要求准许他训练新军。此时胡宗宪的后台严嵩父子失势,倭寇也并未因王直被斩首而稍稍收敛。胡宗宪被迫将政策改为武力征倭。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九月,戚继光义乌县招募矿工和义乌乡团四千人,在绍兴训练。戚继光招募士兵的条件很特殊:皮肤光滑者不招、市镇之民不招。只招用傻大粗类型的和沿海人民。因为根据他的观点:长期生活在沿海,知道倭寇的残酷,懂得剿倭的重要性,二则吃得苦,打仗勇敢,胆子大。任用胆子大的人这一条就是在今天的战争中仍是主要要求。这里可以看得出戚继光确实有战争才华。他根据士兵的身材、特长、胆量等因素把士兵分为十二个人一个组,装备盾牌、火器(鸟统)、弓箭、长矛、短刀等武器,必要时还可再分成六个人一组。灵活性很高。

戚家军在训练两个月后奔赴前线,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寇一万余人大举入侵台州、温州地区,在龙山激战,戚家军击退倭寇主力,获得大捷。随之戚继光率领五千戚家军在花街口围堵倭寇,全歼来敌。救出被俘民众五千余人,取得抗倭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同年五月再次全歼入侵台州倭寇,士兵士气大振,抗倭激情高涨。新军的优势显示出来,各地将领纷纷开始训练新军。

浙江倭寇基本肃清,余敌逃亡福建等地,于是戚家军开始转战福建。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七月,戚家军六千士兵入闵剿倭,八月攻取福建倭寇老巢。肃清该处倭寇。残敌逃至兴化。戚军于夜间围攻,斩首千余寇,救出群众一千多人。福建倭寇三大巢穴横屿、牛田、林墩全部荡平。戚家军发挥浙江,福建百姓犒劳戚军,夹道欢迎。

这时胡宗宪因依附严嵩父子遭革去官职,打入大狱。被胡宗宪陷害入狱的俞大猷从而恢复原职,总领抗倭大业。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冬,倭寇再次入侵,并攻取兴化府城,以前倭寇只能攻陷县城,这次的府城的陷落使得倭寇极度猖狂。俞大猷率军剿倭。戚继光为副将。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四月,俞大猷居右翼,刘显居左翼,戚继光居中军,攻取平海卫,收复兴化府城,斩敌首级三千余颗,解救被俘群众三千多人。之后紧追残寇,在马鼻、硝石岭一带全歼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冬,日本国内新寇汇合残敌公一万余人,再次攻掠兴化府。戚军进剿,歼寇二千余人。其中有数百名日本武士被歼,福建倭寇受到惨重损失。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春,残存倭寇返回日本。福建倭寇全部肃清。

江南失去立足之地后,倭寇逃到广东。明政府再任俞大猷为广东总兵,与两广总督吴桂芳密切配合。以戚家军为样本在广东训练新军。同时在福建建造战船八十多艘,海上剿倭。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春,戚家军与俞家军联合进剿倭寇,连战连胜,大部倭寇被歼。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沿海岛屿倭寇逃往越南,俞大猷率舰队追击歼灭。广东倭寇也被肃清。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倭寇在中国失去了大部入侵的实力,基本上消声灭迹。除零星的一些骚扰行为持续到万历中期外,再没出现过万余倭寇浩荡入侵中国沿海的劫掠活动。

倭寇的兴起与衰落都有其历史原因,比如它的鼎盛时期就是因为日本国内的大名为了获得财富组织武士入侵。而衰落除了明朝军队的围剿一方面外,也因为日本国内这时正是战国时代,国内大名为了争夺领地,确立地位,无暇顾及自身以外的事情。直到国内统一,丰臣秀吉又动起歪脑筋打朝鲜的主意,最后没有得逞,死后倒落得个身死国灭的地步。[

不是的,那时候主要的都是些日本浪人,他们是自发组织起来在明东南沿海一带进行侵略。当时的日本政府没有对明宣战,但对这些浪人的侵略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有些支持的。

倭寇

古代日本海寇。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日本本土之人,除赤裸裸侵扰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则矫称入贡;乘其无备,则肆行杀掠。总的说来,嘉靖以前,倭寇侵扰只限于个别地区,时间亦短,尚未成为明朝东南地区的严重祸患。

嘉靖以后,是倭寇活动加剧的时期。其原因有四:①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②由于日本商业的发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欲望愈益增长,对中国大陆各种物资和货币的需求更加强烈;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各自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将掠夺中国大陆视为利薮;④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中国商人、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等,由于各种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资本者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成为嘉靖隆庆年间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这一时期倭寇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侨居日本的倭寇首领汪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为此类人物。他们伙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袭用倭人服饰旗号,乘坐题有八幡大菩萨旗帜之八幡船,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但此时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问政事。严嵩专权,贪贿公行,致吏治腐败,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战船锐减,海防设施久遭破坏,为倭寇活动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机。

嘉靖二年(1523)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使臣宗设、谦导与细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争夺对明贸易,在中国土地上相互撕杀。宗设格杀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为名,大掠宁波、绍兴一带。杀掳明朝指挥刘锦、袁琎等,夺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动朝野的“争贡之役”。此后,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日方没有答复这些要求,致使双方贸易实际中断。由是倭寇走私贸易猖獗,并伺机多方掳掠。二十一年,倭寇由瑞安入寇台州,攻杭州,侵掠浙江沿海。二十三年,许栋、汪直等导引倭寇,聚于宁波境内,潜与豪民为市,肆行劫掠。倭寇在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肆烧杀掳劫,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激起中国朝野上下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反抗。福建巡抚在谭纶、戚继光、总兵俞大猷等领导下,东南沿海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倭寇。三十二年,俞大猷率精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重创倭寇,又在王江泾歼灭倭寇两千人。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痛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文言文《明史.戚继光传》的译文
不久这些倭寇逃跑,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上奏(朝廷)弹劾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正在调查审问此事,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

戚继光简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谁能帮我找“《明史》威继光列传”的原文和译文
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 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然边卒木强,律以军法将不堪,请募浙人为一军,用倡勇敢。” 督抚上其议,许之。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

徐渭的事迹:揭秘明代文学大家徐渭的幕府生涯
不久,由于前方寇情紧急,胡宗宪设指挥部于宁波鄞县,徐渭也随胡宗宪来到鄞县,协助胡宗宪指挥围歼岑港倭寇的战斗。 当年四月,胡的部下在舟山捕获一只雌性白鹿。许多人认为这是上天预示的祥瑞,胡宗宪很高兴,打算将它献给嘉靖皇帝,便请人写了一道《进白鹿表》。表文写成后,胡宗宪请徐渭过目。徐渭看后没有说话,但瞪着眼睛,似...

请问大家万历中日之战咱大明的重要将领叫什么?因为韩国马上推出历史剧...
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刘綎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夷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这4万军队在宋应昌和李如松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一月五日,大军进抵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难攻。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

明代万历朝与外族的战争情况
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沦陷七道。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

能进入明朝最牛将帅之列的大将,得具备哪种本事?
第七 于谦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于谦的军事生涯是意外,土木堡战败,瓦剌兵临城下,明朝的精锐都损失光了...

1555年的历史记载
三、集苏、松轻便战船五、六百艘游哨于黄浦、吴淞、太湖等处,使倭寇步不敢深入,舟不敢横行。同时,请尽快征调狼兵、土兵、漳兵,并留淮、浙余盐银十万两或借南赣军饷八、九万两为粮、赏之需。世宗俱予照准。增定律例九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二月十六日,刑部尚书何鳌进律例九事:一,凡强奸缌麻以上亲之妻,如...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民族英雄,请写出他们的姓名和主要事迹。
岑港之战中,他和俞大猷联合军队击沉了倭寇大船;台州之战中,他率军将倭寇全歼于仙居;福建之战中,他大破横屿倭寇,清缴倭寇据点六十多处;兴化之战中他围攻平海卫,一举歼灭倭寇两千余人。走南闯北的戚继光没有一刻闲息的时间,南平倭寇后,他又被派去北御蒙古。他引兵击退侵略青山口的北蛮子,...

读“徐文长手对知府”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后来为浙闽总督作幕僚,曾入胡宗宪幕府,一切疏计,皆出其手,又出奇计大破徐海等倭寇。 一日胡宗宪于舟山捕获白鹿,徐渭撰《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赐一品俸谢表》等并献于朝中,视为祥物,“上又留心文字,凡俪语奇丽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臣录为一册”,学士姚汾等对徐渭文章大为赏识。又代...

吐鲁番地区19580305264: 明朝抗倭战争如何开始的?如何结束的?
春荀诺福: 两次抗倭援朝战争,最终以明朝胜利而告终.两次战争,自万历二十年起,绵延七年,至万历二十七年终结,战争双方前后共调动数十万兵力投于朝鲜半岛,水军、陆军全...

吐鲁番地区19580305264: 明朝抗倭问题,请进. -
春荀诺福: 不是的,那时候主要的都是些日本浪人,他们是自发组织起来在明东南沿海一带进行侵略.当时的日本政府没有对明宣战,但对这些浪人的侵略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有些支持的.

吐鲁番地区19580305264: 问,明朝对日本的那场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明一共派了多少人?问,明朝对
春荀诺福: 是这样的: 明朝万历年间支持朝鲜抗倭的这场战争其实是分两次打的.第一次是在1592年至1593年间打的,朝鲜方面称之为壬辰倭乱,而日方称之为文禄之役.而第二次...

吐鲁番地区19580305264: 下列关于明朝抗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倭寇是指日本武士 ②明朝中期我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 ③倭寇只在海上骚扰过往商船 ④1565年倭寇基本被肃清 -
春荀诺福:[选项]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吐鲁番地区19580305264: 明朝抗倭怪现象:十个倭寇为什么有九个是中国人 -
春荀诺福: 倭寇在我国来“就地取材”更“方便”,更“经济”.就像后来抗日一样.真正杀得多的(尤其是八路这边).就是伪军.“皇军”到没杀死很多.还有个原因是,当时日本国内战争正激烈.拿不出过多的人力来攻打明朝.(这也是我国抗倭后来能胜利的外部原因之一)

吐鲁番地区19580305264: 明朝为何实行海禁?
春荀诺福: 海禁与倭寇是一个互动关系的问题,由于倭寇常年骚扰东南沿海,造成明朝中央政府试图以海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现代的历史研究的证明,倭寇中真正的日本人并不占多数,很多是由于海禁而无法进行正常海外贸易和渔业的商人和渔民,因此海禁愈烈,倭寇问题反而更严重,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沿海人民的生计问题,抗倭名将戚继光后来已经隐约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向明政府作了报告,到明朝中后期,事实上的海禁是在放宽的

吐鲁番地区19580305264: 明朝发生了那些著名的抗倭海战,那个老师能告诉我 -
春荀诺福: 台州大战,由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和长沙之战组成.横屿之战都是戚继光打的. 福建平海卫之战,戚继光、俞大猷. 最大型的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八),明朝将领李如松带领战士们在朝鲜平壤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平壤之战日本军死亡超过14万,倾动全国之力,明军仅仅死亡不到3万

吐鲁番地区19580305264: 明朝的抗倭援朝战争,明军发挥的究竟怎么样 -
春荀诺福: 万历朝鲜之役是明朝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这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在战场上,明军和日军均有过良好表现,当然,双方也都在不同时期犯过错误,遭受过败绩.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明朝从战争初期一直到最终结束兵员数量仅仅增添至八万人(日军两个阶段参战人数都在10多万人),而且各路大军英勇奋战,军队统帅又都布兵合理.

吐鲁番地区19580305264: 明朝君权空前强化 威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行径反映了什么 -
春荀诺福: 明朝君权空前强大,这来是事实.但是在戚继光那个最厉害的时代,他的真正靠山不是皇帝,而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而当时的皇帝万历完全是听命于自张居正的.而他抗倭的行为反映的是一:当时明朝经bai历嘉靖朝代之后军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而军队实力的减du弱也要归因于明朝财政政策的弊端.因为维持军队数量以及质量都需要一定有保证的军饷,而军饷问题明朝到灭亡都没有彻底解决.二:抗倭,抗的不仅仅是倭zhi寇,部分还是中国人,但是明朝实行海禁,他们要进行海外交易,就不得以发展dao自己的军事力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