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怎么来的,谁第一个发现者

作者&投稿:上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食油是谁发明的~

按《事物绀珠》,则为神农作油,按此说法,油则又始于炎帝。

其实,初有文字时,并无“油”字,早时称油为“膏”或“脂”。按《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早时的油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最早的称谓,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大戴礼记·易本命》曰:“戴角者无上齿,谓牛无上齿,触而不噬也。无角者膏而无前齿,谓豕属也。无前齿者,齿盛于后,不用前。有羽者脂而无后齿,羽当为角,谓羊属也,齿盛于前不任后。”《考工记》郑注:“脂者,牛羊属;膏者,豕属。”古人之称谓,分别得非常清楚。同是荤油,牛油羊油必称脂,猪油必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日“栅字换成月字边”。而兽脂聚,又曰“左为月字边右为国字框里一个禾字 ”。

《周礼·天官·疱人》:“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踞〔鱼肃〕,膳膏臊;秋行犊〔鹿字头下左弓右耳〕,膳膏腥;冬行〔三个鱼象晶字一样排列〕羽,膳膏膻。”庖人是掌天子膳羞时供应肉食的官。禽献,禽在这里指鸟兽的总名,也就是献给天子煎和的四时鸟兽。古人杀牲谓之用,煎和谓之膳,所以这里指的是熟食。羔、豚:小猪小羊;踞貌:踞:干雉,〔鱼肃〕:干鱼;犊〔鹿弓耳〕:犊:牛犊,〔鹿弓耳〕:糜鹿;三个鱼:鱼、鳖蟹之属;羽:雁、鹅。煎和这些东西所用膏油,一物配一物,也是有规定的。按东汉郑众注,“膏香,牛脂也,膏臊,豕膏也。”按东汉杜子春注,则“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膏膻,羊脂也。”

《礼记·内则》记,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陈〔三点水一个皓〕注:“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

早时烹饪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提取方法,按《齐民要术》的记载,乃“猪肪取脂。”也就是炒。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续晋阳秋》记:“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客至,曾出而观。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当时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刘熙《释名》有“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种,也称“花红”和“沙果”。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古谓之“帛”,汉谓之“缯”。将沙果和杏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样,其实并非真正的油。按《天中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左提手右一寿字〕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乌臼”,实际为“乌桕”,落叶乔木,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种壳和仁确实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现在都只能作工业原料。

《三国志·魏志》:“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四·物理》中,已记:“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可见,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鼓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

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赛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齐民要术》记有“白胡麻”、“八棱胡麻”两种品种,注明“白者油多”。陶弘景《本草》:“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但都无具体说明,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任用素油。唐孟〔言先〕sheng《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
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日益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服子(莱服即萝卜)、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天工开物》记当时榨油,“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其记榨各种菜籽油的方法是:“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灭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台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jie绞。”《天工开物》说,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日‘地瓜’。落花生日‘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记之时乃清乾隆年间。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没提花生油。

《调鼎集》亦有《油论》:“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

  作者:朱伟 来源:GLULU清真美食文化


  中国远古时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古人对不同的动物油有专门的称谓,如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牛油羊油称脂,猪油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册)”。而兽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用专门的油来烹饪,《周礼·天官·庖人》中记述掌管天子膳羞时供应肉食的官,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种鸟兽。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肉干、鱼干;秋天用猪油煎牛犊和鹿崽;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礼记·内则》记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但不能食用,而是涂在丝织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约是汉代传入中国的,《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饪用素油。唐孟诜《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即萝卜)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天工开物》还详细记述了榨各种菜籽油的步骤,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记之时乃清乾隆年间。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没提花生油。《调鼎集》亦有《油论》:“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还是没提花生油。
  中国最早采用现代压榨工艺进行食用油生产的是山东营口的豆油坊业。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设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机将黄豆压碎,以手推铁制螺旋式压榨机榨油。

食用油是周代发明的,发现者史书尚未记载。

汉朝周公旦的《周礼·天官·应人》中记载:“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

意思说食用肉类,春天吃羔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

可见这时候人们己经对各种动物油的性质有所认识,因而强调某个季节、某种肉类要用哪一种动物油来烹饪效果才最好。大概这时期人们食用的动物油主要来源于饲养的家畜,如猪牛羊鸡犬之类,以及捕获的野兽和鱼、鸟等。“八珍”中的肝,用狼胸腔内的脂肪,狼非家畜,乃为猎物。

扩展资料

我国历代引进的油用植物

在日常的油用作物中,有许多是历代从国外引进的。

花生是当前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原产地为南美洲,传入我国以后,很长时间内只是作为小品种零星种植,到清朝乾隆年间,才被利用为油料。

芝麻是我国栽种的高级食用油植物,汉代从西亚传入。种子颜色有黄、白、褐、紫、黑等数种,以黄白色的种子含油量为高。

南瓜又名倭瓜,原产北美洲,我国各地都有种植。成熟老瓜可作饲料或作为杂粮,故又称为饭瓜。果实成熟的种子既可吃,亦可榨油。

葡萄原产西亚,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经丝绸之路带入。葡萄籽可药用,亦可榨油。



  一、“压榨法”和“浸出法”是食用油的两种基本制作工艺。
  1、“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添加剂,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
  2、“浸出法”则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浸出油的价格一般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
  二、历史发展
  1、周代
  文献中有不少烹饪用膏的记载。《礼记·内则》记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诸膏,膏必灭之,”即放进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没所炸之豚。《周礼·天官·应人》:“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行:食用。羔:小羊。豚:乳猪。膏香:牛膏。膳:烹调。腒:干雉。鱐:干鱼。膏臊:狗膏。犊:小牛。麤:幼鹿。膏腥:猪膏。鱻:活鱼。羽:雁。膏膻:羊油。)这段话意思说食用肉类,春天吃羔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可见这时候人们己经对各种动物油的性质有所认识,因而强调某个季节、某种肉类要用哪一种动物油来烹饪效果才最好。大概这时期人们食用的动物油主要来源于饲养的家畜,如猪牛羊鸡犬之类,以及捕获的野兽和鱼、鸟等。“八珍”中的肝,用狼胸腔内的脂肪,狼非家畜,乃为猎物。
  2、汉
  脂膏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量是较大的,汉代已有专门从事脂油买卖的商人。植物油的获取约始于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今云苹果,王先谦认为柰实不闻可为油,奈乃枣字之误。见《释名疏证补》)。《齐民要术》卷四“枣油法”引郑玄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植物果实中含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及成品还是较简单和原始的。崔寔《四民月令》谓五月“以竿挂油衣,勿襞藏”(折叠)。油衣即涂油以防雨水的外衣,可能用的是植物油。汉代,芝麻(当时称胡麻)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由于其含油量丰富,遂渐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和食用。《四民月令》中多次提到种植、买卖胡麻,可见当时人们对胡麻的重视,也反映出当时胡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油在烹调中有以下几种作用:
  1、油的传热作用
  使菜肴呈现出鲜嫩或酥脆的特点。在烹调过程中,用油脂作为传热媒介的应用很广,由于油脂的沸点高,加热后能加快烹调速度,缩短食物的烹调时间,使原料保持鲜嫩。适当地掌握加热时间和油的温度,还能使菜肴酥松香脆,因此常用于油炸菜点。
  2、改善菜肴的色泽
  油脂可以使菜肴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泽。例如在制作挂糊上浆菜时,由于油温不同,可使炸制或煎制出的菜肴呈现出洁白、金黄、深红等不同颜色。油可以高于水或蒸汽1倍的温度,迅速驱散原料表面及内部的水分,油分子渗透到原料的内部,使菜点散发出诱人的芳香气味,从而改善了菜肴的风味。香油内链(麻油)更具有特殊的香味,对改善菜肴的风味,提高菜点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3、增加营养成分
  在烹调过程中,由于脂肪渗透至原料的组织内部,不仅改善了菜肴的风味,并且补充了某些低脂肪菜肴的营养成分,从而提高了菜肴的热量,即营养价值。
  四、注意事项
  (一)食用方法
  食用油的沸点
  大豆油257℃
  玉米油246℃
  花生油226℃
  芝麻油215℃
  (二)四种最易致癌的用油习惯
  “油”是人们每日必吃的食物,因此它的用法是否科学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如果使用不当,日积月累甚至可能引发癌症。
  日前,中国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教授针对人们在饮食生活中对食用油方面容易造成的一些误区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
  ⒈高温炒菜
  很多人炒菜时喜欢用高温爆炒,习惯于等到锅里的油冒烟了才炒菜,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高温油不但会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还会产生一些过氧化物和致癌物质。建议先把锅烧热,再倒油,这时就可以炒菜了,不用等到油冒烟。
  ⒉不吃植物性食用油,或者不吃动物油
  如果没有油,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的缺乏,以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响人体的健康。一味强调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也是不行的。在一定的剂量下,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是有益的。
  ⒊长期只吃单一品种的油
  一般家庭还很难做到炒什么菜用什么油,但我们建议最好还是几种油交替搭配食用,或一段时间用一种油,下一段时间换另一种油,因为很少有一种油可以解决所有油脂需要的问题。
  ⒋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体重不正常的人群,用油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对于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体重不正常的特殊人群来说,我们更强调的是选择植物油中的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有所控制。血脂、体重正常的人总用油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25克,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关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他们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

在原始社会之初人类依靠渔猎和采集植物为生。火的出现让他们开始学着烤制食物。在他们烤制肉食之际,发现从动物体内熔滴下来的油脂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肥肉细嚼亦能挤出油脂,从而懂得日晒、烘烤和挤压均能从含油丰富的动物中得到油脂。从此萌发了人类利用动物油的历史。而后古人在烤食过程中,发现一些果仁掉进火里会飘逸出香味,也会熔出像动物油似的液体。植物油也从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制油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增产、社会对植物油消费的增长的条件上的。

在春秋《诗经·国风》和西汉《礼记·内则》中的膏就指的油脂。

西周时期起,已经有了原始植物油制取的方法,制油业的种子从此就萌芽了。

西汉末年,《汜胜之书》“豆有膏”是我国最早记载大豆含有油脂的一本农书。

公元533年北魏末年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中提到了动植物油有大麻子油、芝麻油、苏籽油、芜箐籽油、猪油、牛油和羊油等七种。

公元1116年北宋寇?]所著《本草衍义》,其中炒料压榨制油的雏形已出现了,而且进而知道用煎炼方法可以改进油的品质。

  文献中有不少烹饪用膏的记载。《礼记·内则》记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诸膏,膏必灭之,”即放进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没所炸之豚。《周礼·天官·应人》:“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行:食用。羔:小羊。豚:乳猪。膏香:牛膏。膳:烹调。腒:干雉。鱐:干鱼。膏臊:狗膏。犊:小牛。麤:幼鹿。膏腥:猪膏。鱻:活鱼。羽:雁。膏膻:羊油。)这段话意思说食用肉类,春天吃羔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可见这时候人们己经对各种动物油的性质有所认识,因而强调某个季节、某种肉类要用哪一种动物油来烹饪效果才最好。大概这时期人们食用的动物油主要来源于饲养的家畜,如猪牛羊鸡犬之类,以及捕获的野兽和鱼、鸟等。“八珍”中的肝,用狼胸腔内的脂肪,狼非家畜,乃为猎物。

祖宗


在宋朝之前,古人用什么油来炸酥肉的?
据推测来看在宋朝之前古人可能是用动物油脂来炸酥肉,早在原始狩猎时代人们就发现在加热食物的时候就会有液体从中渗出。虽然我国植物油作物在我国种植时间长而且品种丰富。但是在植物油料提取上,还是很晚。而最开始用来榨油作物是芝麻,不是我们都熟知大豆油。与现在对比我们所用植物油料种类非常丰富,除了芝...

油条是用什么油来炸的
炸油条一般用的是调和油,营养全面而且价格便宜。调和油,又称高合油,它是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调和油透明,可作熘、炒、煎、炸或凉拌用油。调和油一般选用精炼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等为主要原料,还可配有精炼过的米糠油、...

怎么样用精油啊!跟护肤品一起用,顺序是怎样的
精油与护肤品的正确使用顺序是:洁面、爽肤水、精油、面霜。【

油灯用什么油
油灯使用的油是燃油。油灯是一种照明工具,它使用各种燃油来产生光亮。燃油的种类可以因地区和时代而异,但常见的油灯用油包括以下几种:1. 动物油脂: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动物油脂,如牛油、羊油、猪油等,作为油灯的燃料。这些油脂燃烧稳定,产生的热量和光线适中。2. 植物油:植物油如菜籽油、芝麻油...

为什么食用油要使用汽油来浸出我了个乖乖,第一次知
这其实不是什么新工艺,100多年前就有了。而且,谁告诉你要用汽油来的?很多人觉得压榨就是没经过任何化学加工,其实这是错误的。工厂里压榨出来的油是毛油,这种油是不能食用的,按照等级高低必须要经过脱色,脱胶,脱味处理。这些后期加工工序无一例外都需要使用到化工原料来处理。

我的头发能用吸油纸吸出油来,怎么为啊?
你是油性发质,所以你的头皮油脂分泌很旺盛,建议你用控油洗发水,少用护发素,用护法素的话就一定要把护发素冲干净.而且要勤洗头发,如果你有耐心你的就每天洗一次,不但头发不油了而且发质也会变好的,头发会很顺很亮

如何更好的使用精油?
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使用精油呢?一般买来精油,先滴出一滴抹在耳后、手腕处,看看会不会过敏,如果过敏就需要用基础油、乳霜或者矿泉水来稀释,尤其像洋甘菊精油、迷迭香精油、薄荷精油最需要基础油了。我们以薰衣草为例,我这里只有20、30ML的,小规格的顾客买了不合算,价钱差不多少。油性皮肤的朋友,...

除了用橄榄油来做沙拉油外,还有什么油可代替橄榄油做沙拉?
葵花油 【说 明】由向日葵花种籽所萃炼而成,主要产地为美国,占台湾食用油用量的第二位,含有大量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亚油酸,容易为人体吸收。无任何特殊的味道,色淡而清澈,适合作为烹调或沙拉用油,直接食用也很受欢迎,但是不适合油炸使用 沙拉油 【别名】Oil 【说 明】由大豆提炼而成透明无味...

hev模式是用油还是用电
接下来,我们详细探讨HEV模式如何灵活使用燃油和电力。在一般的行驶过程中,当车辆需要大功率输出,如加速超车时,内燃机和电动机会同时工作,确保充足的动力供应。而在低速行驶或者拥堵路段,HEV模式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电力来驱动车辆,因为电力驱动更为静音且排放更低,有助于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此外,在电池...

急求油画亚麻油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用多少?
1. 油画亚麻油的使用方法是将笔沾湿颜料后,再在亚麻油中点一下。这样可以让颜料更易于调和,并且使画面更加光滑。2. 用量方面,没有固定的标准,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把握。在制作油画底料时,也应考虑到用油的数量,因为不同的底料需要的用油技巧是不同的。3. 亚麻油可以和松节油混合使用,这样...

金门县13875985630: 食用油是谁发明的? -
玉索朗依: 中国远古时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古人对不同的动物油有专门的称谓,如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牛油羊油称脂,猪油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册)”.而兽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

金门县13875985630: 人类是如何第一次发现菜籽油的? -
玉索朗依: 人类一开始的时候是吃动物油的.菜籽油是因为别人储存的太多了,然后就把它念成了油.后来发现这个油对身体特别的好也很容易生长,所以这个就传承了下来.

金门县13875985630: 炒菜的油是谁首先发现的?最早人们是怎么提炼的?
玉索朗依: 早时烹饪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提取方法,按《齐民要术》的记载,乃“猪肪取脂.”也就是炒.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续晋阳秋》记:“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客至,曾出而观.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当时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

金门县13875985630: 食用油是怎么榨出来的?比如花生油啊橄榄油啊! -
玉索朗依: 制作方法 1.筛选:先用簸箕簸出花生碎壳和柴草等,然后用圆罗筛去石块、土屑和铁类等杂物.要求筛后生仁杂质越少越好,最多不超过0.1%.字串92.碾坯:可用石碾将花生仁碾碎,碾时花生仁不要铺得过厚,以免碾坯不均匀,碾出的生坯...

金门县13875985630: 第一桶金龙鱼大豆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玉索朗依: 第一桶金龙鱼大豆油问世是在1996年大豆油是世界上最常用的食用油之一,是我国国民,特别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用油之一.大豆油富含多种宝贵的营养成分,在加工成成品油后必须注意保鲜.大豆油的颜色较深,炒菜遇热后比较容易起泡.市面...

金门县13875985630: 玉米油是怎么来的? -
玉索朗依: 玉米油是这样炼成的 玉米油又称玉蜀黍油,玉米胚芽油,是从玉米胚中提取的油.采取现代工艺压榨,并经过脱算、脱色、脱胶、脱臭、脱腊等工序,、精练而成.它既去除了油脂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又保留下玉米油所特有的营养与清香. ...

金门县13875985630: 油是怎么来的?
玉索朗依: 油是加出来的 加油

金门县13875985630: 油是怎么来的
玉索朗依: 可以吃的油可以重花生,油菜籽,芝麻等里榨出来,不可以吃的油基本都是重地里或海里采出来的

金门县13875985630: 油脂是怎么提炼出来的 -
玉索朗依: 你说的象是食用油,植物油分浸出和压榨两种.一般先把油料加温,浸出是用溶剂油来溶解油脂---再加热溶剂油挥发,剩下油脂----冷却溶剂油-浸出---精练.压榨和传统的道理差不多.设备吗?不说了,可以看书和问专用设备厂,也不给分,不浪费时间了

金门县13875985630: 古代的人吃什么食用油?他们吃的油与今天的有什么区别吗?当时是怎么生产的? -
玉索朗依: 早期人类都是食用动物油脂, 中国最普遍的就是猪油. 油料作物大面积推广以后,植物油采用压榨工艺开始生产,比如,油菜、花生都是传统的榨油植物,现在有些旅游的地方还有这种木质压榨工艺供人参观. 没有我们今天的油纯净. 植物油就是现在依然在用的压榨工艺.出油率低.动物油80年代中国大部分家庭还在广泛食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