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的油气丰度由哪些因素决定

作者&投稿:蔡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从有机成烃说的观点出发,地壳中油气资源的存在和丰度,取决于成烃、成藏及保存诸因素的有机配合。地壳中具备这三方面最佳组合的盆地带,就成为油气最富集的盆地带;同样,在同一盆地带内,不同盆地的油气丰度,或是同一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或油气聚集带内油气富集的程度,也主要取决于这三个条件的有机配合。下面从三个基本条件有机配合的角度,论述控制油气分布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成烃的若干问题
1.烃源岩及原生油气藏存在的上、下限
所谓原生油气藏,是指烃源岩及相邻近或一定距离内储集层中,油气第一次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烃源岩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沉积物中具有足够的有机质丰度。这主要受控于古生物的演化,即地史发展过程中什么时期开始大量繁殖适合成油的藻类植物。这是确定烃源岩存在最早时间的关键。
对于生物进化,一般认为有3次重大突破:一是从异养到自养,二是从二极(绿色植物和菌类)到三极(植物、菌类和动物),三是从水到陆。从二极到三极的过程,是绿色植物(蓝、绿藻类)达到繁殖高峰的时期。因此,这段时期也应该是形成烃源岩的最早时期。目前已证实存在的原生油气藏,其烃源岩的地层年龄大多晚于距今6亿~7亿年。据此,我们可以将动物可能出现和藻类大规模繁殖的时期(7亿~10亿年前)作为烃源岩和原生油气藏可能存在的最早时期。不应期求在更老的地层中去寻找原生油气藏。目前在我国或世界其他地区在太古宙变质基岩中发现的少量基岩油藏,都是从上覆年轻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向下或侧向运移而聚集在基岩中聚集成藏的。
那么成藏最短要经历多长时间呢?根据晚期成油说,有机质达到一定埋深和温度后才能大量成烃,一般最少要经历5~10Ma,长的可达几千万到几亿年。但近年来研究表明,某些类型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石油(早期生油),生成石油的时间也大大缩短。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地区的第四系或浅部低温地层中亦可存在原生油藏这一事实。但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巨大的原生油藏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2.有效烃源岩的层位分布和成熟时间
前已得出自10亿年前到第四纪都有可能存在烃源岩,但这并不是说烃源岩均等地存在于所有地史时期。据Klemme等(1991)研究,有效烃源岩主要集中于6个地层段中:①志留系;②上泥盆统-杜内阶;③宾夕法尼亚系(C2)-下二叠统;④上侏罗统;⑤中白垩统;⑥渐新一中新统。它们仅占显生宙时间的三分之一,却形成了占世界石油总储量91.5%(或90%以上)的资源,这6段烃源岩中的①、②、④和⑤是在海进阶段沉积的,而③和⑥是在海退阶段沉积的。这说明有效烃源岩不完全是由旋回性地质作用造成的。它的形成实际上是旋回性的地质作用、古气候、水文地质和生物演化等多种因素有利结合的综合结果。
这些烃源岩,特别是古生代烃源岩中的一部分,可能在石炭纪一三叠纪期间就已成熟,但绝大部分(包括部分古生代烃源岩)是在白垩纪以后,特别是第三纪以来才成熟的。几乎世界油气原始储量的70%是在晚白垩世以后形成的,其中约50%是在渐新世以后形成并被圈闭的。
3. 二次成烃问题
所谓二次成烃,是指烃源岩在二次沉降过程中,时、温效应达到的成熟度超过一次沉降最大埋深时曾达到的成熟度,由递增成熟度所生成的烃类 ( 可以是油或气) 。一次沉降时,烃源岩曾达到的成熟度可以是未成熟,也可以是成熟。一次沉降达到的成熟度低,递增的成熟度大,则二次成烃量就大。
这个观念对于油气勘探,特别是不整合面下油气藏的评价和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大家常认为不整合面下的烃源岩由于经过抬升,长期遭受剥蚀和风化,其中的油气均已散失,不利于成藏。但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在不整合面下常有油气藏存在。二次成烃概念,就使这种矛盾归于统一。经研究,许多不整合面下的烃源岩在一次沉降过程中埋深很浅、未达到生烃门限就已抬升,但侵蚀掉的只是上覆的部分烃源岩,大量保存下来的烃源岩,在二次沉降过程中,逐渐生成油气,并在适当的圈闭中形成油气藏。如阿尔及利亚的哈西·迈萨乌德大油田,志留系烃源岩经历晚古生代抬升剥蚀,中生代开始二次沉降,直到早白垩世末 ( 100Ma 前) 才开始大量生油,第三纪达到生油高峰,并形成油气藏 ( 图 7 -24) 。从烃源岩沉积开始到大量生烃,经历了近 4 亿年。生成的油气很好地聚集在不整合面下的圈闭中,形成大油田。
( 二) 关于成藏的若干问题
1. 成烃坳陷与油气成藏
关于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在第七章中已作过详细的讨论。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确定成烃坳陷是否存在及其所处的位置,对于油气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源控论”的指导思想即在于此。
2. 优质砂岩体与油气成藏
三角洲、冲积扇、水下扇和深海扇等砂岩体常常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储集体。
三角洲是由河流供给的沉积物在海或湖的滨岸地带形成的沉积体系。它之所以拥有丰富的油气聚集,是各种有利的成藏条件良好配合的结果。
首先,三角洲体系中能形成体积巨大的烃源岩。河流携带大量的有机质和矿物质进入海 ( 湖) 盆,为前三角洲区水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各类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为形成良好烃源岩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三角洲区地壳活动性较大,沉积速率高,常形成欠压实页岩,热导率低,地温梯度较高,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和早熟。上述各项条件的结合,使得前三角洲区成为良好的烃源岩发育区,可提供丰富的油气源。
第三,三角洲区分布多种良好的砂岩体,如分流河道砂、河口堤砂、三角洲前缘砂等。由于三角洲区的前积和水侵作用交替发生,不同类型沉积物有规律地排列,加上同生断层发育,故可形成各种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输导油气能力,为充分排烃、就近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三角洲区因砂、页岩频繁交替造成地层超覆、岩性尖灭; 巨厚的超压页岩和同生断裂发育可以形成多种与底辟、滚动背斜有关的多种聚油圈团 ( 包括背斜、断层、逆牵引背斜、底辟、不整合及多种复合圈闭) 。
但是,三角洲区能否形成巨大的油气聚集,在很大程度上乃取决于是否存在具有巨大容积的圈闭。否则,只能形成中小油气藏 ( 田) 。
除三角洲外,近年来陆相冲积扇、水下扇和海底扇中的油气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我国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二叠系和三叠系砂砾岩储集层,就是典型的冲积扇沉积。泌阳凹陷的双河等油田的储集砂岩体被认为是由近源洪水携带大量陆源碎屑直接进入深水湖而形成的水下扇沉积。
在我国有许多深水湖泊边缘地带,都发育若干大小不等的近源冲积扇或水下扇。凡是与烃源区相邻近的各种扇形储集体,都是应予以注意的找油领域。
海底扇主要是由重力流和部分滑塌作用在海底峡谷出口处形成的深海水下扇形堆积体。洛杉矶盆地上第三系油层和北海盆地上古新统油层都属于浊积砂岩体。该类砂岩体或与深海页岩互层,或为深海页岩 ( 烃源岩) 所包围,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洛杉矶盆地这套岩系总厚达 800 ~1000m,加上盆地内发育众多的背斜圈闭,使其成为世界上聚集效率最高的油气盆地。
3. 蒸发岩与油气成藏
世界上有许多油气盆地都有蒸发岩,而且与油气聚集关系十分密切。其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蒸发岩常与生油岩共存。在相当多含油气盆地中,蒸发岩沉积前为半封闭 - 封闭环境。
其次,蒸发岩是极好的盖层,油气常富集在蒸发岩系之下的储集层中。如波斯湾( 伊拉克和伊朗) 下第三系阿斯玛里石灰岩,其上就存在巨厚的膏盐蒸发岩,使下伏多层碳酸盐岩油层的油气向蒸发岩下主力油层富集成藏; 德国 - 荷兰盆地中下二叠统赤底组砂岩之上存在巨厚的膏盐蒸发岩系,它能使上石炭统煤系气在其中富集,而那些不存在蒸发岩的地区,尽管煤系和赤底组同样存在,但仍难以形成巨大的气田。在北纬 36° ~ 57°集中了煤储量的 88% ,但天然气储量仅占 10% ,尽管原因是复杂的,但缺乏膏盐蒸发岩作盖层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蒸发岩发育区和非蒸发岩相之间常存在一个过渡区,这是礁、砂坝、粒屑灰岩发育的有利地带,常常是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呈指状交叉的地带,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江汉盆地渐新世早中期潜江组四段的盐湖沉积即为此例 ( 图 8 -32) 。
第四,蒸发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流动性,可形成与塑性流动有关的各种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条件。东濮凹陷文留油气田的构造圈闭就是与盐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实例之一 ( 图 8 -33) 。

图 8 -32 江汉盆地渐新世早中期 ( 潜江组四段) 盐湖沉积分布图( 据江继刚,1981)


图 8 -33 东濮凹陷文留油气藏剖面图( 据朱家蔚等,1983)

4. 断层与油气成藏
断层是油气输导层的主要型式之一,无疑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但油气田中实际情况是断层常常作为遮挡,不仅是逆断层,而且绝大多数正断层具有遮挡性能。
通常情况,断层发生时对其两侧地层中流体的压力和势均衡状态起破坏作用,流体( 包括烃类) 将由高势向低势方向运移,断层起着明显的通道作用。但输导流体 ( 含油气) 能力的大小和经历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断层的性质 ( 挤压或拉张) 、断层两侧接触的岩性 ( 上倾为非渗透性或渗透性岩层) 、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是否存在,以及断裂发生的时间。一般挤压断层与拉张断层相比输导流体能力相对弱一些,时间较短一些; 上倾方向与非渗透性岩层接触时,仅在断层保持张裂时期存在一定输导能力,当断层闭合时,则难以输导流体; 如存在断层泥则输导能力差,若存在角砾则输导能力强,而且保持时间亦较长。
但是,无论具有什么性质和特征的断层,作为输导流体通道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旦通道闭合或堵塞 ( 这是必然的) ,断层就成为良好的遮挡。这就是为什么在所有油田中看到的断层,大多以遮挡性质出现的基本原因。因此,我们说,断层起通道作用是有条件的,而且是有时限的; 断层起遮挡作用更为经常,更为普遍。业已成为遮挡的断层,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再活动,再次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只有从动态演化的角度,才能正确认识断层的双重角色。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到,断裂既能输导油气,又能破坏业已形成的油气藏,同时,它又与油气聚集有密切关系,可形成多种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聚集带。
5. 不整合与油气聚集
世界上有许多重要油气田都与不整合有密切关系。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不整合能将非储集层改造成储集层。不整合代表地壳抬升,遭受风化侵蚀和溶解淋滤,可以极大改善储集层性质,甚至将非储集层改造为储集层。
不整合是良好的油气输导层,能在不连续型烃源岩和储集层之间架设桥梁。如酒泉西部盆地的下白垩统黑色页岩中的油气就是沿着它与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向东运移,再垂直运移到白杨河 ( N) 砂岩中聚集成油气藏的; 阿尔及利亚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寒武系 -奥陶系砂岩中的石油来自西北的上志留统页岩,两者相距在 40km 以上,海西期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是沟通的桥梁; 美国堪萨斯中央隆起上许多寒武系 - 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油气源来自阿纳达利坳陷的宾夕法尼亚系烃源岩,两者相距 160km 以上,时间间隔 120 ~150Ma,完全依靠不整合面它们才构成统一的生、储、盖组合,也包括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改造,才能形成堪萨斯中央隆起上的油气聚集。
不整合面是遮挡面,可以形成多种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区域不整合代表大范围的沉积间断,是地层、岩相的突变界面,是良好的遮挡面,可形成众多地层型油气聚集带,如潜山带、滨岸油气藏带等。
不整合对油气破坏不大。过去常认为不整合抬升和侵蚀作用使其下油气藏遭破坏,这是一种误解。按照大多数石油晚期生成说,烃源岩埋深较浅时石油尚未生成,不可能遭受大的破坏和损失。
综上所述,不整合对油气聚集起很大促进作用,破坏性甚少,是与油气聚集关系极为密切的地质因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存在众多的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聚集带。
但这并不是说,盆地内不整合愈多油气丰度也愈大。

3.2.1 不同盆地油气资源丰度不同
正是由于不同类型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不同,所受应力环境和热体制不同,从而导致了盆地沉降、沉积史不同和构造演化史不同,其间油气生、排、运、聚、保过程不同,最终导致盆地油气资源总量、丰度和分布规律不同。关于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资源富集状况,许多学者(如Halbouty,1970;Hunt,1979;Tissot,1979,1984;Bois,1982;Demaison,1984,1991;Klemme,1991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专家李晋光等(1989)在第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主要是地矿部成果)基础上,计算了各类型中、新生代盆地的油气资源密度,并探讨其分布规律。下面即是他们研究的具体过程及成果。
3.2.1.1 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油气资源密度
盆地油气资源密度即是盆地内单位沉积岩体积含有的油气资源量。其计算流程为:①由已知含油气性(肯定产油或无油)的盆地建立含油气判别模式,据此模式判别未知盆地能否形成可供聚集为工业油气流的生油规模;②对具含油气性的盆地,用多种方法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量计算;③用特尔菲法原理求得盆地资源量的综合性结论;④计算单个盆地的沉积岩体积,利用已求得的资源量的概率分布,可算出盆地油气资源密度的概率分布;⑤将同类盆地看作一个总体,则单个盆地资源密度分布可当成对总体的一种估计。以单个盆地的沉积岩体积为权重,再次用特尔菲法进行处理,求得该类盆地综合的油气资源密度的概率分布。这样就得到了各类盆地油气资源密度的累积概率分布,如表3-6。
表3-6 各类盆地油气资源密度分布


表3-6中的ID拱张盆地(N—Q)、ⅡD碰撞克拉通拗褶盆地两类盆地,由于盆地数量极少,综合出的油气资源密度分布并不具代表意义,所列之值仅供参考。
表3-6数据可绘制成各类盆地油气资源密度分布曲线,这些曲线主要为对数正态分布或近似的对数正态分布。造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各类盆地中,单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密度也呈对数正态分布或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即单个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是由多个油气藏、多个产层提供的。一般说来,主力产层、主力油气藏在数量上居少数,而其资源量占很大比例;中小型油气藏和非主力产层数量虽多,但资源量所占比例却很小。盆地油气资源量为多油气藏、多产层资源量之和,但各自贡献不等,即便单一油气藏、单一产层资源量为正态分布,其和也必将是对数正态分布或单峰正态分布。
3.2.1.2 中国中、新生代盆地与世界主要盆地油气资源密度比较
将同类盆地的单个盆地平均(或代表)油气资源密度作为样本,对其统计,数字特征(表3-7)是:
表3-7 盆地油气资源密度平均值统计特征


(1)东部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张性盆地与挤压性盆地和西部两个构造活动带的挤压盆地相比较,前者的综合资源密度平均值高于后者,极大值高于西部,因而变异、离散是前者高于后者。
(2)东部盆地的油气资源密度按高低顺序,大致为拉张盆地—拱张盆地—拗褶盆地—克拉通拗褶盆地;西部盆地则为碰撞山前盆地—碰撞中间地块盆地—碰撞山间盆地—碰撞克拉通拗褶盆地。
(3)离散、变异程度高低序次,东部为拱张盆地—拉张盆地—克拉通拗褶盆地—拗褶盆地;西部为碰撞中间地块盆地—碰撞山前盆地—碰撞克拉通拗褶盆地—碰撞山间盆地。
(4)拉张盆地属“肥型”盆地,特别是J3—E盆地旋回的拉张盆地,资源密度居各类盆地之首,这反映了中国油气资源的实际状况。拱张盆地的油气资源密度的离散、变异程度最大,以盆地旋回显著,是几个小而肥的盆地和多数“瘦型”盆地组合的反映。
从特尔菲法原理考察,各类盆地中,高资源密度出现的概率较小,是离群估计的小概率事件。然而,这种小概率事件并非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是有实际意义的估计,小而肥盆地勘探成功的事实,证实了这种估计。本文的盆地分类仅从成因机制考虑,不可能包括全部石油地质条件。对于石油地质学家来说,具体地分析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找出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不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才不至于对盆地作出不恰当的资源评价和失误的勘探决策。
Klemme(1975)提出了基于板块理论的各类型盆地的油气资源密度(原文是按可采储量计算资源量,本文按30%采收率将其折算为地质资源量),他将盆地分为两类八型。资源密度见表3-8。Klemme分类的盆地资源密度普遍高于我国的中、新生代盆地,分析其原因有:①Klemme研究的盆地可能以世界大油气田所在的盆地为主;②Klemme分类的克拉通类盆地油气资源包括了古生代地台沉积盆地,而本文分类仅是中、新生代盆地;③Klemme分类的过渡带盆地主要是二叠纪之后海底扩张时期形成的,其中陆外盆地和山间盆地油气资源密度特高,这或许与特提斯特海的地理位置和时代(山间盆地以第三纪为主)有关,而同期我国大陆已进入板内盆地演化阶段。
表3-8 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资源密度


从表3-7及表3-8得出以下结论:
●各类盆地的油气资源密度分布基本相似,属对数正态分布,仅仅偏正歪度不等而已。如Klemme的克拉通内盆地和克拉通多旋回盆地的资源密度分布正偏歪度很小,接近正态;克拉通裂谷和山间盆地资源密度则呈对数正态分布。我国各类中、新生代盆地油气资源密度也都呈对数正态分布。
●各类盆地油气资源密度相对比较,克氏分类山间盆地最高,克拉通裂谷盆地和过渡带陆外盆地第二。我国中、新生代盆地则是拉张、拱张型盆地最高,碰撞中间地块盆地次之,克氏的克拉通内盆地、克拉通多旋回盆地与本文的克拉通坳陷盆地,拗褶盆地资源密度都相对地较低。这种油气资源密度分布的总趋势反映了从动力学成因机制划分盆地类型的实用性。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油气资源密度分布区间宽、离散变异度大,反映了油气普查勘探的难度大,因而要求油气地质工作者更加注意研究我国盆地的特色,总结出油气地质的规律性。
3.2.2 发育大中型油气田的盆地的主要特征
关于油气田分级的标准,不同国家、组织和个人有不同的认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标准是:石油可采储量≥0.8×108m3的油田或天然气可采储量≥850×108m3的气田为大型油气田。甘克文(1992)曾对1989年底以前发现的油气田进行了厘定,证实当时全球大油田有311个,大气田127个。虽然大油气田在数量上仅占油田总数的极少比例,但其储量却占世界已发现储量的大部分。我国陆相油田分级标准有所不同,是把石油地质储量在1×108t以上的油田称为大油田,天然气地质储量在300×108m3以上的气田称为大气田(即将颁布的新《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提高了大气田的划分界线),以1996年底419个油田(邱中建等,1999)和1994年底191个气田(戴金星等,1997)统计表明,大型油田仅32个,但占储量的38.8%;大型气田仅7个,但占储量的41.0%。由此可见,大油气田在资源分布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在评价和勘探中特别注意大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勘探方向。
油气资源在地质体中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油气仅富集于少数大中型含油气盆地。据甘克文(1992)统计,全球可划定的较大规模沉积盆地有517个,其中只有73个具有大油气田。在我国,大型油气田也仅分布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四川、莺琼东南、四川9个盆地。
总结起来,这些具有大型油气田的盆地,除其处在较大板块内部(克拉通内部)和其边缘,盆地面积较大(一般≥10×104km2)、沉积地层较厚(一般≥5×103m)外,还有如下一些地质特征:
(1)中新生代以来,盆地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育期,盆地边界条件和应力环境没有发生频繁变化,基底稳定,盆地发展中主控因素不变。前陆盆地、断陷盆地、克拉通内部坳陷,均在其演化过程中基本保持性质和样式不变,故而发育大套砂岩、泥岩以及其他地层,且横向分布范围广、稳定、连续性好,相变不频繁。
(2)沉积中心规模较大,大套深水相(深—半深海、深—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或碳酸盐岩发育;也可能在大面积海(湖)—陆交互相、沼泽相控制下发育大套煤系地层。这些岩层有机质丰富(有机碳含量一般≥2%),干酪根以Ⅰ、Ⅱa型为主(煤系地层以Ⅲ为主),为优质烃源岩。烃源岩埋深适中,生排烃高峰期较晚(一般在新生代),生排烃强度大,资源丰度大(一般≥20×10t8/km2)。
(3)发育大套横向稳定的良好储层。一般而言,对于油藏,砂岩储层要求其孔渗性高,一般为良好级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则多为溶蚀孔洞型或孔洞—裂缝性;对于气藏,砂岩储层可为低孔渗-致密性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多为溶蚀孔洞型,孔洞-裂缝型和裂缝型。
(4)具有区域性盖层,保存条件良好。盖层一般为厚层或巨厚层泥岩、盐岩和膏岩,分布面积广,横向变化小,未遭受断层的严重破坏。如塔河油田,在下奥陶统油藏之上有一套厚32~76 m的泥岩+双峰灰岩盖层,其中泥岩单层厚度大(达25 m),双峰灰岩稳定在22 m左右,二者孔渗性极差,封盖条件优越。另外,由于成藏后构造运动并不十分剧烈,油气藏被改造和破坏的程度小,保存条件较好。
(5)长期继承性发育的隆拗格局,确保了油气生烃中心、油气运移通道和指向、油气汇聚部位长期稳定,为大油气田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6)此类盆地往往局部构造、古潜山发育,圈闭规模一般较大,且形成于成藏期之前,时间配置良好。故而所形成的大型油气田主要由背斜(包括披覆背斜)、潜山油气藏组成。

主要因素可归纳出以下几方面:
(1)长期持续下沉的沉积盆地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与演化。含油气盆地在地壳中分布是受大地构造运动和地壳运动控制的。盆地处于不同的动力学环境,其沉降和充填历史不同。只有长期持续下沉的盆地,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并形成巨厚的沉积物,这是形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2)地壳运动的多旋回性导致盆地构造演化与形变的多旋回,并形成多期的生油气建造与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沉积建造的多旋回性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中国地壳构造发展的历史表明,地壳运动具有多旋回性。不同时期的盆地叠加作一起,形成了多旋回的沉积盆地,往往形成多期的生油建造和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在盆地沉积过程中,由干地壳发生震荡运动,造成盆地的时升时降,水体时深时浅,形成沉积建造的多旋回性。
(3)发育巨厚的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是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油凹陷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沉积盆地中有丰富的有机质堆积是油气藏形成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影响烃源岩发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陆相湖泊环境中,深湖和半深湖相是最有利的生油环境,在潮湿和半潮湿气候的沉积环境下,生物发育,有机质含量高,往住可形成好的生油层。烃源岩的发育与油气藏的配置关系十分密切,我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生油凹陷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这是因为陆相湖盆沉积相带及沉积体系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近于一致;多旋回的生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这也是由于陆相盆地岩性、岩相变化快,油气运移距离较短,油气往往就近运移聚集于各类圈闭中,形成环状分布的油气田。因此根据生油区控制油气藏的油气分布规律,可以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
(4)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其成岩作用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有很大差别,它受盆地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控制。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有各自相对稳定的沉积相带、沉积体系、陆相湖泊沉积具有多沉积体系的特点。由干沉积环境的差异,生油母质及其演化、油气的储集和保存条件也有所不同。研究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的沉积体系及相带,可以预测油气富集区,提高勘探成效。
(5)古地温场对油气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勘探实践表明,凡是具有高地温场的盆地,多出现在古陆活动边缘地带或裂谷盆地,有利于年轻盆地沉积物有机质的热演化,对形成油气藏非常有利。我国东部盆地,如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等都是裂谷盆地,都具有很高的地温梯度,从而有利于有机质的成熟演化,这也是在这些盆地中形成丰富油气聚集的重要原因。由于时间和温度对有机质成熟演化的热补偿作用,具有高地温的老盆地对于油气的保存不利。因此,有利于油气藏形成和保存的盆地应该是低温老盆地和高温年轻盆地。
(6)生油中心附近的正向构造带决定了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不整合和断层分别是油气大规模横向运移和纵向运移的通道。从理论上讲,油气从生油气中心(通常也是沉降、沉积中心)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作横向和纵向运移,即由油气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这些低势区往往是生油凹陷中的隆起区或边缘隆起区,尤其是长期继承性的隆起区,这些正向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带,所谓“定凹探边”、“定凹探隆”,就是陆相盆地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


油气资源类型、分布规律分析
图3-1 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规律\/资源潜力及开发现状 油气脱离烃源岩层的束缚后,首先进入到邻近的疏导层中,开始二次运移。由于沉积相变的渐进性,邻近烃源岩层系的疏导层多数为粉砂岩类的致密砂岩层系,油气在其中广泛分布,其中部分地区油气的丰度较高,可以形成面积较大的致密油气聚集。源岩区...

各凹陷有机质丰度
一个沉积盆地能否生成油气,有机质丰度至关重要,它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一般说来,有机碳是最常用的生油层有机质的丰度指标;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总烃含量主要是转化指标,当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有矛盾时,我们才用后者,因后者更能反映生烃性(徐为民,1993)。 图12-1是渤海湾盆地各凹陷新生界深层有机...

侵入岩附近油气的高成熟、高丰度和高气油比特征
由于侵入岩大大提高了周围源岩的生排烃率,所以必然导致侵入岩区油气的高丰度。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侵入岩附近常常发生瓦斯突出,这充分证明侵入岩能够大大提高源岩的生烃量。 模拟实验发现,高温不仅大大提高了源岩的生烃量,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油气的汽\/油(表3-17,表3-18,图3-19~图3-21)。 表3-16 文安斜坡...

充分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良好匹配,即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一) 充足的油气源 充足的油气源表现为盆地或含油气区的油气丰度高,即生成并提供形成油气藏的总油气量高。它取决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排烃效率或排烃系数等。成熟并能...

盆地油气资源分布
柴北缘含油气系统地质资源量为1.31×108t,可采资源量为0.47×108t(表10-11,图10-5)。图10-5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资源量 表10-11 柴达木盆地各含油气系统油气资源量计算结果 根据不同评价单元的资源量与面积,计算得出其资源丰度。柴东北油气地质资源量丰度最高,达0.71×108t\/104km2;柴...

油气分布
由海洋扩张中心隔开的海盆,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地温梯度高,深大断裂活动频繁,例如属此类型的大墨西哥湾盆地拥有 27 个大油气田,是油气储量和丰度都比较高的盆地类型。扭动盆地被不同学者称为俯冲盆地、后缝合线盆地或张性盆地,这类盆地具有很高的体面比、地温梯度极高、张性构造活动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垂向运移通道,...

怎么进行油气地质储量的评价?
SPE标准储量分类示意图中国对储量综合评价有几个指标:(1)按流度[10-3平方微米\/(毫帕·秒)]划分高流度>80中流度>30~80低流度>10~30特低流度 <10(2)按地质储量丰度(万吨\/平方千米)划分高丰度>300中丰度>100~300低丰度50~100特低丰度 <50(3)按油气田地质储量大小(亿吨)划分...

丰富的油源是地层岩性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是具有丰富的油源。阿尔善组和腾一段为两套主要的有效烃源岩层系,具有源岩母质类型好、有机质丰度高、生油潜量大的特点,丰富的油源表现在有效烃源岩体积大、生油洼槽的油气资源规模大,同时有效烃源岩与储集层频繁间互,并有多种接触关系。 1.发育两套烃源岩层系,母质类型...

优质的砂岩体圈闭是地层岩性油气富集关键因素
图6-76 饶阳凹陷留西地区断层—岩性油气藏叠合连片模式图 表6-18 冀中坳陷下第三系储集层评价分类表 续表 对廊固凹陷古近系不同沉积体系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的研究表明,湖底扇物性相对较为均一,含油气丰度较高;近岸水下扇尽管分布面积面积大,但其物性非均质性强,含油气性丰度较低;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

青海湖盆地
因此,主要采用类比法和成因法分别计算油气资源量,然后用特尔菲法加权得到盆地油气资源量(表10-30-4)。 表10-30-4 评价单元基本情况表 (二)主要参数的获取 1.类比法主要参数 面积资源丰度是类比法的重要参数。根据油气成藏条件的相似性,青海湖盆地选择柴东作为刻度区,其油气面积丰度由柴北缘的面积丰度与该盆地...

绥德县15892231669: 盆地和洼地有什么区别 -
詹虏二维: 盆地 四周被 山岭 、 高原 环绕,中间为 平原 或 丘陵 的盆状 地形 洼地 指近似封闭的比周围 地面 低洼的地形 与 海拔 无关 盆地 规模大 与周围相对 高差 大 例子 四川盆地 与 某地一个 池塘

绥德县15892231669: 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是怎样的?
詹虏二维: 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是:首先要有成烃坳陷和充足的油气源.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 灶的深坳陷区.充足的油气源指油气丰度/单位...

绥德县15892231669: 洼地和盆地是不是一个意思? -
詹虏二维: 不是 洼地 指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低洼的地形.有两种情况:(1)指陆地上的局部低洼部分.洼地因排水不良,中心部分常积水成湖泊、沼泽或盐沼.(2)指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54米,整...

绥德县15892231669: 简述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
詹虏二维:[答案] 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从世界范围看,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大多数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岩是海相沉积地层;二是世界上产油量多,储量规模最大,最丰富的含油区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储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储量的70%以上,而这一地区生油岩...

绥德县15892231669: 什么是盆地,盆地是是怎样形成的 -
詹虏二维: [盆地的定义]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这是...

绥德县15892231669: 甲、乙为我国两地形区示意图.读图(如图所示),回答5~6题.甲、乙两地形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詹虏二维: 读图可知,甲是塔里木盆地、乙是四川盆地.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和天然气,其著名油气田是克拉玛依油田和轮南气田.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油气资源丰富.根据题意. 故选:B.

绥德县15892231669: 石油的开采基本条件是什么??? -
詹虏二维: 石油开采是即地震勘探、钻井完井交井以后,将原油从地层中开采出来进入油气集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资源能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现有油田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不具备充足的天然能量补给条件,而且油田本身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