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名句中意象有什么规律?

作者&投稿:伊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 定风波中意象的暗示含义(穿林打叶声,吟啸,徐行,竹杖芒鞋,马,萧瑟处,风雨,晴)~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

  1.谁道人生无在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写出了作者人老而新却不老的一颗像年轻人的心 。,"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3.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句话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明月一般都会有愁思,思念,千古同悲之类的意象,在诗词中应该以作者此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为主,由此来判断
明月有时也会有比喻自己的生命只短暂的意象,明月是永恒的,而我只是沧海间的一粟,明月是不变的,而我的生命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比喻时光之仓促,人生之短暂
或者有时是中又提到远方的家人时,也可想,是否他们也同我一样,此时望着这番明月
一、引言
诗词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一首诗词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不同于物象,它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意象把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词的艺术境界。在苏轼的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下面就其中三个意象展开研究。

二、苏轼词中的意象研究

(一)明月意象:广漠时空下的人生诘问和苦难排解
明月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明月意象“大放异彩”,让文人百写不厌。清代黄宗羲一语道破:“好诗多在月明中。”在苏轼的词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咏月、赏月、问月,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很好体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苏轼通过问月来试问社会上正直的人和事还有多少?“天上宫阙”有隐喻朝廷之意,“高处不胜寒”,暗含朝廷难处之慨,他当时既不能“致君尧舜”,兄弟又不在身边,政治关系和血缘亲情都得不到慰藉,双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在月下“把酒问青天”。他既向往超凡脱尘,又担心高处孤寒,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乘醉在天上和人间徘徊,最后还是落实到“人间”、“忠爱”的政治性寄托上来。他为什么会在矛盾中作这样的选择呢?因为他自幼学儒,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是他一生立身处事的根本。儒家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就积极用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苏轼虽然很羡慕陶渊明,有“归隐”的思想,但由于他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很深,终究没有归隐。
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与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苏轼写词的月意象除了单独存在之外,还有着独特的意象系统。他写词中的意象系统主要表现在“江、月系统”。苏轼词中的“月”大多时候是和“江”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后夜松江月满”(《如梦令•题淮山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他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等。在这些词作中,“江”和“月”紧密相连,合二为一。江是很宽阔的,一眼望不到边,,江水清澈而平静,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画面幽静而美丽,使得烦恼抛之脑后,一切杂念都不存在了。“江”因其气势而使词境开阔,“月”因其灵妙而使词境空灵,江月的结合很完美,把诗情、画意、哲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词人一生的波折不断,命运多舛,把天上的“月”与地上的“江”结合在一起,用“江月”、“江水”可以用来洗涤心胸、排遣胸中苦闷,消解诗人人生的悲剧意识。
另外,苏轼词中的月意象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亲和关系。他一生是孤独的,以月为友,与月为伴,他把月当作与自己同等的存在。月是孤独的,同时它也是皎洁的,这正与苏轼高尚的品质相似。例如作品《西江月•黄州中秋》中的“月明多被云妨”。当时苏轼被贬到儋州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心中不免有一些感慨,正值秋季,万物凋零,诗人想到自己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凭添了一些孤寂和愁绪。云遮月本是很正常的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在这里却意义不同。明月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云则指的是小人,诗人没有得到重用,并不是因为自身的才学问题,而是因为在朝中政局中小人当道,自己被小人排挤,正直之声不能上达。诗人借用云妨明月来比喻自己被小人陷害,正是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遭遇,才会觉得月与自己是朋友,能达到心灵上的共鸣,由互相理解而产生默契,因此也才会有诗人一次次的“问月”。

明月意象:广漠时空下的人生诘问和苦难排解
明月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明月意象“大放异彩”,让文人百写不厌。清代黄宗羲一语道破:“好诗多在月明中。”在苏轼的词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咏月、赏月、问月,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很好体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苏轼通过问月来试问社会上正直的人和事还有多少?“天上宫阙”有隐喻朝廷之意,“高处不胜寒”,暗含朝廷难处之慨,他当时既不能“致君尧舜”,兄弟又不在身边,政治关系和血缘亲情都得不到慰藉,双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在月下“把酒问青天”。他既向往超凡脱尘,又担心高处孤寒,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乘醉在天上和人间徘徊,最后还是落实到“人间”、“忠爱”的政治性寄托上来。他为什么会在矛盾中作这样的选择呢?因为他自幼学儒,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是他一生立身处事的根本。儒家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就积极用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苏轼虽然很羡慕陶渊明,有“归隐”的思想,但由于他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很深,终究没有归隐。
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与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苏轼写词的月意象除了单独存在之外,还有着独特的意象系统。他写词中的意象系统主要表现在“江、月系统”。苏轼词中的“月”大多时候是和“江”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后夜松江月满”(《如梦令•题淮山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他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等。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露出真挚而钦佩的笑容。”

我想其中缘由,除了文学才华,更因为其人格魅力——洒脱、旷达,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该吃吃,该睡睡,乐观到没朋友。

更深一层讲,苏东坡看透了人生的本质。他的人生观,藏在他的诗文里。

1、人生如逆旅,早晚会归去
公元1091年,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

比起二十年前,第一次在杭州任职,已进知命之年的苏轼,在思想上成熟、稳重很多。他疏浚河道、清理西湖、创办医馆,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惠民工程。

经过“乌台诗案”一劫,加上黄州贬谪以及其他波折,风风雨雨,起起落落,苏东坡对人生的见解,为之也更加深刻、通透。

那一年,他的朋友钱勰调任别地,经过杭州时,两人小聚,喝着小酒,聊着各自的酸甜苦辣。临别之际,苏东坡做了一首词赠予对方: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追忆往昔的交往,他感慨时光的易逝,他赞颂友人的节气,他也给予友人精神力量,将对方往乐观豁达的道路上引。

他告诉友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逆旅,不是旅行的意思,而是指旅馆。在苏东坡看来,“人生”这个东西,只不过是旅馆,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是行人,路过人生,借住而已。

既如此,为何不让自己轻车简行,好好欣赏沿路的风景?

生命,就像一场旅行。

皮囊,只是暂时的居所。

人生,只是途中的旅馆。

这样想,你就能够轻松些许。

2、人生如幻梦,真假实难辨
尘俗中人,旅途漫漫,走着走着,就会在某些时刻怀疑自己、怀疑人生:这到底是在梦里,还是梦外,到底怎样算真实,怎样算虚幻?

于是,常叹一句:人生如梦!

苏仙常常在诗词里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四十岁那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做了一回农民,带领家人开垦东坡,自给自足,倒也自由自在。

在黄州,曾经的苏轼,如今的苏东坡。这不仅仅是名号上的改变,更是境界上的提升。

公元1080年,中秋之夜,他乡异地,把酒对月,回想身后走过的崎岖路途,苏轼不禁发出感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他在《行香子·述怀》中写道:“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叹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还在《百步洪》中抒怀:“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历史上的智者,都发自内心地将人生视为一场梦幻,诸葛亮有诗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既如此,还有什么好纠结?还有什么可害怕?

假若你做了噩梦,当时会觉得恐惧。可是醒来回想,你会为自己的恐惧感到好笑,同时提醒自己,这不过梦而已,实在没必要担惊受怕啊。

人生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可惜只有智者识破迷局。

3、人生如雪泥鸿爪,一切皆偶然
人生当中经历的种种,到底是冥冥中的注定,还是无意间的巧合?

这样的困惑,一千年前的苏辙也曾有过。他为此请教自己的哥哥,哥哥便在一首诗里出给答案。

公元1061年,苏东坡前往凤翔任职,苏辙为他送行。兄弟俩途径河南渑池时,苏辙想起五年前,他俩进京赶考时也经过这里,当时还在僧舍墙上题诗来着。

曾经路过,今朝又来。人生中的来来往往,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苏东坡写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他觉得,人这一生,奔波劳碌,就像天上的飞鸿,一会儿飞向东,一会儿飞向西,偶然停歇下来,在雪地上留下爪印。而这一切,它自己从来不会预先知道,也从来做不了主。一切,随缘而遇,也随缘而为。

飞鸿,来来往往,不问西东。

因缘,起起灭灭,人生无常。

余秋雨在一篇散文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人生许多关节点的出现常常由于偶然。无数偶然中隐伏着必然,堂皇的必然中遍布着偶然。”

既如此,就应该淡然面对得失,坦然面对生死,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过好每一天。

4、人生如屈肘手臂,转瞬就失去
人生漫漫,却又很短。

《金刚经》中,将人生比作梦幻、泡影、露水、闪电,都是在说它的虚无与飞逝。

这一点,苏东坡同样有所领悟。

公元1075年,苏东坡在密州。这里土地贫,瘠灾荒严重,导致庄稼欠收,无米下锅。为了填饱肚子,苏东坡有时候会和同事去人家荒废的菜园里找杞菊吃。

明明已经困顿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苏东坡好像全然不当一回事,他还能一边摘食野果,一边“扪腹而笑”。这情态,真的就像林语堂所说的那样——乐天到无可救药。

这种反应,让同行的人感到不解,于是问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到的。

苏东坡笑着回答道: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在苏仙眼里,人活一世,就像手肘一伸、再一屈那么飞快,简直转瞬即逝。在短短一生中,贫也好,富也好,丑也好,美也好,最终,所有的人的结局,都是殊途同归。

既如此,在梦里不断计较、贪婪、奢求,有什么必要?又有多大意义呢?

孔子向弟子颜回讲述人生的本质,他打了一个比方:“交臂非故”。像两个人,你走过来,我走过去,臂膀触碰了一下,甚至都没有触碰一下,就过去。

既如此,活在当下,珍惜当前拥有的一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是睿智之举。

人生,如旅,如梦,如雪泥鸿爪,如屈伸臂腕,还可以如同其它。

读懂了人生本质,才不枉此生。

1. 人间有味是清欢。

2.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4.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6. 人生看得几清明。

7.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8.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9.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1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 小诗有味似连珠。

12.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13.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4.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1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6.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17.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8.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每题3分)水调歌头苏 轼明月几...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

宴殊和苏轼写的2首词《浣溪沙》的译文分别是?
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 “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

关于外销瓷的诗句(关于瓷器的诗句有哪些)
这些意象中,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 诗的一连串意象扑面而来,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上语言晦涩,初读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细细品味,逐渐清晰: 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弹奏,可以想见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正是人意气风发之时;由于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全诗 快!!!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

茵 组词有哪些
茵字可以组成丰富的词汇,涵盖了多个领域和意象。首先,"绿茵"代表青翠的草地,"茵轼"和"车茵"则可能与车饰或车内装饰相关。"罗茵"与精致的丝织品有关,而"茵蒀"则可能暗示着草本植物。"如茵"形容茂密的草地,"茵蓐"和"茵凭"则可能与垫子或卧具相连。"幄茵"和"茵幕"可能指的是帷帐或遮蔽物...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那首诗里面的?谁写的?全诗是什么?
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关于光的诗句作者出处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

古诗词题目类型有哪些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5、概括对象的特点要求考生根据诗中的描绘概括对象的特点,它不同于概括画面,而是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内涵。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诗见上文):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

关于柳树的诗词
这首诗虽然题名为“柳”,却抒发了游子的离情。岸边长长的柳条仿佛舍不得游子远去,要牵住即将启程的船。柳树被人格化了。暮色苍茫中,船上的游子也频频回首眺望河边如烟的垂柳,好象在向亲人作别。我国古代与柳有关的掌故就更多了,这里仅举一例。清代西征大将军左宗棠斩驴的故事和后人的颂诗,至今...

关于借鉴历史的诗句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之一的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其五》中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诗句,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历来传诵.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想必也是两位大诗人...

沙洋县18759876141: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句中的意象有何特点 -
易哪磷酸: 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沙洋县18759876141: 苏轼的卜算子里面五个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
易哪磷酸: 运用了缺月、疏桐、鸿影、寒枝、沙洲等五个意象,表现出了一副清冷寂静愁苦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忧愤悲苦的愁绪. 【作者】:苏轼——《卜算子》 【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沙洋县18759876141: 宋诗《右黄州寒食二首》其二“空……”句中的意象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易哪磷酸: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雨势愈猛,“小屋如渔舟”颠簸漂泊在“蒙蒙水云里”,正如作者的命运一样飘忽不定.“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沙洋县18759876141: 苏轼的海棠中有那些意象,有什么氛围特点? -
易哪磷酸: 苏诗先写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表达了作者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沙洋县18759876141: 苏轼的浣溪沙中下阙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下阙诗句:沙上未...苏轼的浣溪沙中下阙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 -
易哪磷酸:[答案]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引用“鸿雁传书”这个典故,意象是勾起了词人对故旧的思念,这首词跟苏轼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的《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情景类似. 此情唯有落花知:运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

沙洋县18759876141: 《醉花阴》中“东篱”这一意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
易哪磷酸: 东篱一词运用了典故,化用了陶渊明《饮酒》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暗指采摘菊花,引出了下一句"有暗香盈袖",同时富有美感,寄托了独居的隐逸和寂寥.

沙洋县18759876141: 古诗词中的意象及意义谁知道?要三十个,有的粘上来
易哪磷酸: 摘要:分析典型意象的原型意义及衍生意义,有利于阅读教学发现和建构文学作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意象所表达的情思,把握古诗词作品整体意蕴.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 雁 原型意义 ;衍生意义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分析典型...

沙洋县18759876141: 苏轼的浣溪沙中下阙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 -
易哪磷酸: 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

沙洋县18759876141: 问题1:苏轼的《前赤壁赋》中 清风 明月 山间是三个意象.这三个意象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
易哪磷酸: 1译文 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

沙洋县18759876141: 苏轼的《少年游》词的下阕,词人用了哪些意象 -
易哪磷酸: 明月,双燕.在词中,词人由物及人,通过物来表现人,倍增其人的凄清之感.燕子双双栖息而想到思妇的独处,这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词人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怜”空闺独守之人.这样,不但把嫦娥这一特定意象情感化,而且这样来结尾,表现出思妇寄情于月而不能,触物伤情,升华了情感,也深化了思想,更给读者留下了审美的想象空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