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作者&投稿:井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解释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章是讲如何来学习。这个温,就是温习。故,是所学的学问,已经学过的。这个新,就是所学而新有所得的这些学问。譬如说我们读书,已经读过的书,我们再加读诵思惟,古人讲温书,就是温故。尚未读过的书,现在正在研读,以求了解书中所载的道理,这就是知新。所以温故知新是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新学的,必定是在已经学过的学问基础上再提升。那么不断的『温故而知新』,这是好学。如此好学,就可以为人师。

  朱子的《集注》里面讲,「温,寻绎也」。这个寻绎就是回顾和研究的意思。「故者,旧所闻」,就是过去所闻的,所学的。「新者,今所得」,现在所得的。朱子讲「温故而知新」,说法有他新颖之处,他怎么说?「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他这里是由温故来发明新的意思。

  他说「学能时习旧闻」,学了道理,能常常来温习。这个习,粗浅的来讲是温习,再深一步讲,这个习有练习、实践的意思,落实的意思。就是把所学的,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接物,都能运用你所学的,这叫「学能时习旧闻」。正如「学而篇第一章」讲的,「学而时习之」,这是讲到温故,不是说只是记在口上,口里能讲。这里是你真正入了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那么你就每有新得了。圣贤学问果然能够落实,能够运用到你的待人处事接物当中,你才有新得。这个新得就是你有悟处,你真正能够实证圣贤的道理。这个圣贤的道理,不是只是圣贤人的境界,你把它转成自己的境界了。

  学问是包括信、解、行、证四个阶段。首先我们能相信,圣贤人所说的话是真理,然后你去理解。如果只停留在信和解上,这不能叫真实学问,这就是后面讲到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真正真实的学问是什么?你要去行,你要真干。譬如说圣贤教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你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心行上。你真干,行有所得,就是朱夫子这里讲到的每有新得。这个得是你真正证得了,信解行证,证是什么?证明了,证明圣贤所说的是真的,你自己真有体验。

  「则所学在我」,这个学才是实学,变成我自己真正的学问了,不是圣贤的学问,是我的学问。换句话说,你不知不觉入圣贤之域。运用这些圣贤道理,其应无穷,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你都能运用,你都能发明圣贤之道,这种人才可以称为人师,你可以真正做人的老师。所以朱子这个见地很难得,不是说我在读圣贤的典籍,不断的温习,不断的背诵,这叫温故;又不断的新学一些知识,这叫知新,这个讲得浅。朱子他悟到温故知新是你真正要落实圣贤学问,然后你有新得,这个新得的体验就是知新。知新从哪来的?从温故得来的,也就是你真正学了之后,去实习、去真干,这才有新得,你才有知新。

  那么朱子在底下,又反面来更加加强这个论点。他说「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什么叫「记问之学」?我们读《论语》,字都会念,念得很熟,都能背诵,意思听讲之后也能懂,甚至能讲给别人听,但是自己都没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不亦悦乎,没有这种体验,那只能叫记问之学,这是你记来的。你博闻强记,你记性好,你记得多。不懂的你就问来,你就听来,但是它没有真正变成你的存心、你的行为,所以只停留在表面,叫记问之学,无得于心,心里没有真正的体验。

  我们的恩师对记问之学,送一个很好听的名称,叫儒学。你是学儒学的,学得也不错,《论语》可能从头到尾倒背如流,讲得也能头头是道。甚至讲得倾倒一片,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烦恼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还是长戚戚,心里很多忧虑烦恼。《大学》里讲的心里充满了好乐、忿懥、恐惧、忧患,心不得其正,身不得其修,家也不能齐。怎么家不能齐?你看看,《论语》学的很多了,可是夫妻间还常闹矛盾,跟父母、兄弟、儿女关系都处不好,这家没齐。人家学圣贤之道学得不亦悦乎,我们学得不亦烦恼乎,这怎么能说有得于心?那统统叫记问之学,搞儒学,不是学儒。儒学和学儒这两个字一调换,意义完全不一样。学儒是什么?真正向孔老夫子学,向圣贤学,入他们的境界,你就真正得到不亦悦乎。所以记问之学,所知有限,你所学的只能叫知识。知识很丰富,读得多记得多,但是那不是你的,是孔老夫子的,是圣贤人的。而且你所知的也有限,你有所知,也有所不知。圣贤之学,它是圆融的学问,一通一切通。

  你譬如说《论语》四百九十二章,你从这一章入手学到底,你就通到自性了。通到自性,《大学》说的能明明德。你明德一明,统统都明了,那叫开悟。所以任何圣贤的道理,你拿来马上你就懂得它的意思,你就能跟人讲,讲得一点也没错。甚至拿世间任何一个学科的书籍你来看,你都能看得懂,一接触就明了,为什么?智慧现前,这是明德的作用。你能明明德,这个作用大用无方,这时候就是无所不知,那真正通达心性的学问。没通到自性,那所知还是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而且所不知的比所知的要多得太多。《礼记·学记》里面有一句讥讽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你不配做别人的老师,为什么?你都没通。什么人有资格称为老师?通了自性,他开悟了,他明明德了,他已经完成大学之道,这个人是圣人,他才能够堪称人师。没达到这一点,那都是叫学生,圣贤的弟子。

  所以学,贵在落实,贵在力行。力行,我们下手处不要好高骛远,就用《弟子规》,这就是的起步。你看《论语·学而篇第六章》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就用「学而篇第六章」的这一章,来做为总纲领开解。从七科来开显,第一个是孝,第二是悌,第三是谨,第四个是信,第五是爱众,第六是亲仁,第七是学文,这统统都是教我们去落实的。你真正这样去落实,你才是真正圣贤弟子,孔门弟子。

  你去学习圣贤的典籍,边学边做,学有新得,跟人分享,这还能勉强称为人师。因为你温故而知新,你真有所得了。你讲出来的不是记问之学,是你真正在力行当中的体验,分享你的体验,分享你的新得,但是这个人师不圆满,还是在学习的阶段当中。如果没有去力行,就不能叫人师,那有一句好听的话,叫经师。你能够讲圣贤经典,讲解的也没错,这叫经师。这个经典你可以写论文、写书,你能被评上教授,经师,那古人也讲「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们要学习圣贤之道,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经师的这个层面,要做人师,就是我们老师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你的学问能堪称人师,那是你要力行才行,你的行为可以做为世间人的榜样、模范。所以「学记」里面的「不足以为人师」这个意思,跟「温故而知新」,它又互相发明,让我们正反两方面去理解,什么才是师,这个师是最低的标准,温故而知新。你把所学的道理,真正去力行,才有新的体会,这叫知新。可以为人师,这个可以两个字,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是夫子讲的最低标准,勉强可以称为老师,人师。如果你没有去力行,那就不可以为人师。即使是我们是学富五车了,知识很广博了,一切经都能够背得滚瓜烂熟,都能够讲解得天花乱坠,那都不能称为师。为什么?就是没有所得,没有新得。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批注里说,「观心为温故,由观心故,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为知新。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也」,这个话讲的道理很深刻。蕅益大师讲「观心为温故」,你看,一开始就把孔夫子的意思拉到心性上来讲,真是处处指归心性。观心,这个心可以叫真心,也可以称妄心。真心是宇宙的本体,一切宇宙万物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真心无相,是空寂的,老子称为道,他说「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讲,道是宇宙的本体,可是大道无形,没有相的,我们的六根没办法去接触到。也就是眼,眼根你看不到;耳根听不到;鼻这个根,嗅不到;舌头这个根,尝不到;身体,身的这一根触摸不到;意根,就是意念想象不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没办法缘到心性,所以我们称为心性是无相的,是空寂,你想都想不到,你一想已经落到妄心里面,妄心是动的,这念头刚起就动了。妄心是没办法体会、了解真心。

  所以六祖大师讲这个心,他叫自性,讲的是同一桩事。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是清净,何期这个意思就是想不到,真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无形无相,六根都缘不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每个人统统具足自性。「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它不生也不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它从来没有动过,没有来,没有去。「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宇宙万物一切现象,都是心性所变现出来的。怎么变现的?一动就变现。这一动就是妄心起来了,妄心它就现出相。所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华严经》上讲。所现,是讲它的能力,它的功能。真心本性它有能现的这个功能,但是它要有一个缘,这缘是什么?妄心。妄心一动,它就能够变,变现出境界了。变这个功能,还是源自这个真心。所以所变现的宇宙万物,你说它是真心变的也行,妄心变的也行。因为本来分不出真妄,真和妄是一不是二。从变现的能力上讲,是心性的能力,是真心,这是因。缘?是妄心在动,一动就现相,因缘和合,可是又分不出真和妄。因为离了真就没有妄,就是离了能现的心性的这个功能,妄心也就没有了,没有作用了。离了妄,真也找不到,本自空寂,所以真妄和合,真妄不二。这一切宇宙现象,都是真妄一起变现,所以《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识就是妄心,它所变的。

  你能真正观这个心、识,了解宇宙万物原来就是心识所变现,这叫温故。直截观宇宙的理体,原来是本自空寂的心性当中,忽然出现念头,这是妄心,念念相续,而产生宇宙万有的相续相。你这样观心,「由观心故,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你就能圆解了,圆解什么?宇宙万有的道理。宇宙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它往哪里去?这些统统都明了了,这就是朱子讲的穷理了。穷理是一切理都明白,也就是圆解。开发,开是开悟;发是什么?发明。一切宇宙万有的真相,你无一不晓,无所不知。

  「得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语,是个佛教用语,它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能持,又可以翻成能遮。江谦先生的《补注》讲,「持善令不失,遮恶令不生也」,这就是陀罗尼。就是我们的心念念都善,执持着善念,不令它失掉,这就是夫子讲的择善固执。念念都是善念相续,昼夜常念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是持善令不失。那么陀罗尼又有能遮的意思,遮是遮止,遮恶令不生,对于恶法,恶念能够止住,不生恶,不去作恶,这是讲的陀罗尼。

  我们知道心性起作用是性德,性德的流露是纯善,所以真正能够证入心性,也就是这里讲的圆解心性的道理,开发自性的性德。那么一切恶都永断,一切善无穷尽的相续,蕅益大师说,这叫知新。又说「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这个故是已知的,已知的不离心性,未知的是心。未知的今已知了,那未知的还是不离心性,一切法不离自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讲温故,讲知新,都是不离心性。

  江谦《补注》里面讲「温故者,明其不变之体。知新者,妙其随缘之用。温故是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这个《补注》补得好,他讲的温故就是明心,不变之体就是心性。它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这是讲到不变。心体不变,所以温故就是明心见性。知新,证悟心性之体,这样便能有无穷妙用,他能够随缘,随什么缘?随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的缘,而现无穷尽的境界,所以它能生万法,怎么生?随着缘来生,随着妄想分别执着,这都是妄心,随着妄心生,真心不变,不变而能随缘。这个随缘是从它的用上讲,不变是从它的体上讲,所生的万法是它的相,体、相、用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能够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而能变应万物,这就是随缘妙用。

  所以温故是正念真如,证得真如的理体,念念不离自性,叫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想到随缘,跟一切众生接触往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能现什么身而为说法,无穷的方便,这叫知新。我们从这里看到蕅益大师把夫子的温故知新,提到心性高度,达到这种境界,才可以为人师,这个师是天人师。天上地上都尊他为老师,三界的,在佛教里面有一个尊号就叫佛,佛陀,所以佛陀叫大师。为什么?他证悟了心性。他有无穷的随缘妙用。

  所以学圣学贤的境界,我们要知道,它有一个至极圆满的那个境界,这是我们的目标。而具体下手处,那还是要按部就班,按照次第,而不能够一步登天。一步登天,好高骛远,那就是什么?口中步步空,行来步步有。嘴上能说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能证心性,可是日常生活中连《弟子规》都没做到,充满了妄想分别执着。这种人充其量叫搞佛学,不是叫做学佛。学佛就是放下,明心见性,其实不外乎就是从放下功夫得来。

  你看看这个心性本有,现在我们这个心性不起作用,得不到随缘妙用。但是虽然它不起作用,它还在,它没有一刻会消失,它是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华严经》里讲到,「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他叹奇,奇妙。一切众生包括你,包括我,包括他,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如来智慧是圆满,德能圆满,相好是圆满。这讲到福报,福报和智慧都圆满的,但是现在为什么显现不出来?这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虽然这里没讲出分别,但是分别含在其中。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现在要把它放下,能不能放下?决定能,它本来没有。本来有的,你说不能放下,那还说得过去;本来没有的,就一定能放下。

  释迦牟尼佛一下子就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他的心性就圆满证得,也就是他温故一下子就做到,知新立刻就圆满,心性全体显现,大用无方,随缘妙用,善行方便,统统圆满。那我们根性比他差,这不能一下子全部放下。佛告诉我们一步步来,先从断执着开始,执着就是非得怎么样,很强的个性,要控制、要占有、要支配,这些念头是执着。执着里面分善分恶,我们先要放下恶,断恶修善,从这里开始,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统统改过来。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断恶,断恶就是修善。把恶断除掉了,就执着到善上,择善固执。

  接下来把善也要放下,如果你要执着善了,你就不能提升。那充其量你可以称为世间的君子,可是真正圣贤的标准没达到。那么把善这个念头也放下,就不执着了。怎么样才能放下善的执着?为善而没有执着善的念头。为善是应该的,本来就应该做的,不会觉得我在作善,谁在得我的好处,我在布施什么东西给别人,这些念头统统放下,这就是不执着善而去行善。

  接下来把分别要断掉。执着淡了,要把善的分别放下,是非、善恶、好丑都放下,这善恶皆善,好丑皆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没有好坏,都是好,顺境、逆境皆是善,心里面没有那种分别执着的念头了。进而再提升,把起心动念都放下,境界现前的时候,能够保持我们念头不动,这个功夫就很高,我们凡人达不到。凡人见到境界现前,你说怎么能不动念头?

  譬如说,把书拿给你看,你见到了,你肯定动念头,这一动念头就是妄想。然后起个念头,这是《论语》,这是本《论语》书,这是分别。然后《论语》是好书,那分别又强烈了,就有好丑了,有善恶了。那有好的肯定有坏的,有善的一定是有恶的,这念头里就有了分别。再往下,这是好书,我要好好的去看,我去认真的去学,我很喜爱这本好书,这就是执着。但是这个执着是善的,能够这样做,世间善人,是君子。总比那执着恶的好,总比喜欢恶的书,那要好。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妄想分别执着是这么来的。

  这里江谦先生讲到,「温故者,明其不变之体」,是念头都不动。见到书来了,就像镜子一样,用心如镜,照得清清楚楚,但是它里头没有念头。这个书拿走了,又保持原来的清净。照的时候,有没有起妄想分别执着,说这是书?没有。书拿走了之后,镜子里没有任何印象,所以才有随缘妙用。温故而知新,到了这样的一个层次,可谓圆满。这个学问到这里就叫圆满,上头没有了,最圆满、最至极的学问,那么你就成大圣人。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论语关于读书的诗句名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有教无类。 3.·论语中的读书名言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初中语文古诗词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孔子的校园经典名句语录大全
102、听其言而观其行。 10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0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经典语录大全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

论语名句及翻译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论语》的一些经典名句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

来自名言名句的成语有哪些?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不可以已。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问勤中得。学然后知不足。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玉不琢,不成器;人...

《论语》经典名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孔子的名言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

经典论语孟子名句默写国学
经典论语名句,孔子论语名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

论语名句欣赏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惠水县18223521409: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出自哪里 -
徐巩银翘: 《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惠水县18223521409: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什么意思 -
徐巩银翘: 意思: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释: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惠水县18223521409: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徐巩银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 可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这样自己也可以做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改正.】

惠水县18223521409: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什么意思? -
徐巩银翘: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惠水县18223521409: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单字解释 -
徐巩银翘: 温:温习,故:原来的(知识),而:连词,知:知道,新:新的(东西)可以:可以作为,为:作为,师:(别人的)老师,矣:虚词,不翻译

惠水县18223521409: 关于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整首诗 -
徐巩银翘:[答案]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惠水县18223521409: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什么 -
徐巩银翘: 论语》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 卫灵公篇,子曰:当仁,不让于...

惠水县18223521409: 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的意思 -
徐巩银翘: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为政篇第二的意思是“论语的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温:温习. 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为:动词,做为,当做. 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 句意: 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惠水县18223521409: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出自哪里 -
徐巩银翘: 出自《论语_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惠水县18223521409: 论语中几个句子的解释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徐巩银翘:[答案] 先生说:(如果做到)温习旧的(知识)而知道新的(道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先生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却不学习就危险了. 殆的意思为危险. 子的意思不能是孔子,要解释为先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