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体在追赶西方过程中,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

作者&投稿:甘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你看,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组成的东北亚经济体,从贫穷落后状态迅速实现了追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而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为代表的东南亚经济体,它们比东北亚经济体拥有更好的资源禀赋,也有强烈的发展意愿,但是,它们却在工业化的路上磕磕绊绊、后劲不足,至今没有完成工业化。造成东北亚和东南亚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三个重要的不同点:第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在经济腾飞之前,都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而东南亚国家要么根本没进行土地改革,要么只是流于形式;第二,东北亚经济体在工业起飞阶段都走了外向出口型道路,政府用各种手段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而东南亚国家政府没有对本国企业进行任何干预;第三,东北亚经济体在经济起飞阶段都采取了金融管制措施,而东南亚国家却过早开启了金融自由化过程。

所以笔者认为,这三个关键的不同点,让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工业化努力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把这三点展开详细说。

先来说第一点,土地政策。说起后发国家的经济追赶,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怎么实施正确的工业化战略。然而成功的经济追赶要从正确的土地政策开始。为什么土地政策如此重要呢?

首先,如果没有正确的土地政策,农业的平均产出就很低,整个经济体就没有足够的盈余来投资到工业发展中。有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农业薄弱,甚至做不到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得不耗费宝贵的外汇储备来大量进口粮食。而这些外汇储备本来该用在刀刃上,用来引进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发展中国家往往75%以上的人口都是农民。如果农民的平均收入很低,就意味着整个国内市场对工业消费品的有效需求很小,本国的制造业就很难发展起来。很多大企业,比如日本的丰田、日产、本田等车企,都是先在本国农村市场捞到了第一桶金,才逐渐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遍布农村的乡镇企业成为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这些乡镇企业的产品也主要是面向农村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第一步,并不是直接上马工业项目,而要从农村改革开始。 在传统农业 社会 ,土地资源的分配往往极度不公,少数地主阶级控制着大部分土地,而大量农民沦为没有土地的佃农。比如,在旧中国,10%的人口占有70%~80%的土地;朝鲜半岛的情况更严重,不到4%的家庭控制着55%的农业用地;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封建领主叫做“大名”,他们控制着日本的大部分土地和整个粮食交易体系。

这种高度集中的土地制度有什么坏处呢?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最大的危害还不是 社会 不公,而是土地的平均产出太低。你可能会问: 产权为什么会影响产量?这是因为,想要提高农业产出,必须对农地进行投资,比如修建灌溉系统、提高土地肥力、购买更好的设备等等,这些都不是贫穷的农民能够负担得起的。 拥有土地的大地主虽然负担得起,但根本犯不着去干这种劳神费力的事,他们只需要不断提高地租以及向农民放高利贷,就可以占有农民的大部分收成。

地主阶级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地租,这是由土地的特殊性质决定的。我们知道,按照经济学原理,一旦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那么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而供给会增加,这种商品就会重新达到供需平衡。但是,土地不一样,价格上涨不能让供需恢复平衡。一方面,价格上涨不会减少对土地的需求,因为土地需求是由人口推动的,人口越来越多,对土地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价格上涨很难增加土地供给,当一个地区的所有可耕地都开发完之后,就不会再有新增土地。

所以,当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新增供给为零,地主阶级就有了极大的议价权,他们可以不断提高地租,直到只够农民维持基本生存为止。而农民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能力和动力去提高土地产出,因为即使提高了一点产出,地主阶级也会通过进一步提高地租把好处拿走。这样一来,土地就被锁死在低水平生产的轨道上。可以说, 在土地问题上,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光靠市场机制无法让土地实现最大产出。

怎么破解这个土地困局呢?说出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我们知道,新中国进行了两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是建国初期,实行分田到户;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次土地改革,都极大释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农业产出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幅增长。

其实,土地改革并不是中国的独有做法,而是东北亚经济体的共同实践。日本在近代也经历了两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是明治维新时期,明治天皇收缴大名阶级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给农民总共发放了1.09亿张地券,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产权。当然,对“辞官纳地”的大名,明治天皇也给予了一定的安抚,给他们发放大笔养老金,或者把他们安置进贵族院担任职务。

在分给农民土地的同时,日本政府还投入巨额资金,修建梯田和灌溉系统、引进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新的种植技术等等。这一系列措施极大提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力,让日本可以在城市人口只占25%的情况下直接开启工业化,创造了一个奇迹,对比欧美国家,它们在工业化之前城市人口至少在35%以上。

但是, 土地私有化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均分田地之后不久,就会重新出现土地集中的情况。你看,如果一个农户经营不善、入不敷出,他可能会用土地做抵押来借贷,而一旦还不上钱,土地就会被债主没收,于是重新变成佃农。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不过70年,日本由佃农耕种的土地就从20%重新提高到了50%。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有趣的话题:中国古代王朝的寿命总是超不过300年这个“大限”,这是为什么?有学者从土地兼并角度进行了解释。一般古代王朝在开国时期都会进行一轮田地均分,但是,经过200年左右的土地自然兼并,大部分农民最终都会失去土地,全国土地集中到各地的豪门望族手里。这时候,本来各地零星出现的农民起义就会很快成为燎原之火,最后终结王朝。也就是说,土地的自然兼并可以看成是古代王朝的“癌症”,如果一个王朝没有死于其他意外,那它也一定会在两三百年之后死于由土地兼并引发的农民起义。

我们再说回日本。在二战前,由于相当部分农民又沦为了佃农,生活很苦,于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把自己包装成农民利益的代言人,从农村大量招募士兵,并发起了对外侵略。二战后,战败的日本政府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支持下,颁布《农地改革法案》,开启了第二次土地改革。美国之所以支持日本搞土地改革,是为了对抗共产主义对农民的吸引力,争取农民的政治支持。

日本的《农地改革法案》规定,地主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3公顷,超过部分一律强行征收,重新分配给无地农民。在这次改革中,近200万户地主被强征了土地,而400万户贫农得到了土地。作为补偿,地主可以得到失去土地价值30年期的债券。不过,土地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而且债券年利率只有3.6%,当时日本又有很高的通胀率,地主拿到的债券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为了减缓土地的兼并速度,法案还规定了多重限制,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流转。

二战后日本的土地改革和同一时期在新中国进行的土地改革有高度的相似性。在美国的推动下,退守中国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和韩国的李承晚政权都先后进行了类似的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佃农这个阶层在东北亚地区彻底消失了,农民都成为自耕农,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幅增收。土地改革为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以及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东南亚国家,它们的土地改革普遍失败了。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在1946年取得独立后,曾多次颁布土地改革法案。但由于利益集团的阻挠,每次改革都流于形式、不了了之。几十年中菲律宾政府从地主手里强行征收的土地面积,仅仅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2.5%。而且,菲律宾政府也没有给农民任何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以至于即使少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他们也没有钱去买种子和肥料,根本无法独立耕种,最后土地又回到了大地主手里。

这里有个数据,菲律宾的西内格罗省盛产甘蔗,但是,这个省将近80%的甘蔗田至今牢牢控制在17个家族手中。这些地主家族抗拒改革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甘蔗、橡胶、棕榈树之类的经济作物不适合家庭小农的生产方式,而只适合大规模的种植园生产方式。然而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在菲律宾,种植园每公顷土地的甘蔗产出是56吨;组成了农业合作小组的自耕农产出比种植园要高,为每公顷70吨;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家庭种植的甘蔗产出更高,为每公顷85~90吨。橡胶、棕榈树等经济作物也一样,家庭小农的单位产出比种植园要高出50%~60%。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种错觉,总觉得大规模种植园经济要比小农经济的效率更高呢?

如果“效率”是指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那么确实是种植园的效率更高。但是,在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资本极度稀缺而劳动力相对充沛,所以,首先追求的不应该是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最大化,而是利用现有劳动力,把土地的单位产出最大化。方法就是在每单位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动,进行精耕细作,比如勤施堆肥、差别化灌溉、利用作物不同的成熟周期来实行“间种”、发展立体农业,等等。这种园艺式的精细化耕种只能靠家庭农业来完成,走种植园模式是行不通的。

本来,东南亚国家的土地比东北亚要肥沃得多,但由于这些国家没有完成土地改革,无法实现精耕细作的家庭农业模式,土地平均产出比较低,再加上分配不公,占本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普遍贫困,严重拖累了后来的工业化努力。




一将功成万骨枯,难道发展经济必须以牺牲民众为代价吗
首先,经济发展 和 民众利益不构成冲突;其次,经济发展 和民众利益应该是互为前提的;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足;人民不富足,经济发展不会具有持续性。再次,经济快速发展,必然是有代价的,作为一个以往很穷的国家,想迅速追赶西方国家,必然有牺牲。 一只鸡想40天进餐厅需要打药,一个经济体想迅速做大...

中国未来股市能跟上美国吗
中国和美国股市的表现很少被放在一起比较,但它们共同述说着在当今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和资本最充裕的市场上,过去几十年来投资者们的收益情况。让股价长期稳定上行,是中国监管机构和中国股市开放支持者的重要目标,关心资本成本、资本收益和股价之间关系的管理层和各方股东也渴望知道其结果。而美国提供了最好的例子,它...

中国足球和欧洲足球差距很大,国足要多少年才能追赶上?
曼城官方发布通告称,来自中国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4亿美元收购城市足球集团(曼城的控股公司)13%的股份。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足球水平一直和国家实力不相匹配,唯一的高光点便是2002年杀进世界杯决赛圈。同时广大的中国人民似乎对NBA比足球更为感兴趣(小编:因为中国有姚明吗?)。中国的投资者...

为什么美国能领导世界100 年
美国为什么要选择在现阶段对中国发难(公然指责威胁中国)?美国开始对中国发难的底气何在? 世界银行4月30日公布的数据称,美国正处于失去全球最大经济体地位的边缘,今年其经济规模很可能落在中国之后。如果真是这样,这一超越则要比人们普遍预期的来得更早。 自1872年超越英国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大多数经济...

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活水平的差距
那么如果在一个比想通的市场。明显高端的产品在同样的能源和时间空间上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在相同的消费比的情况下。高端市场的产出比要高的多。所以每个自然人消费者能享受到的服务是不同的。所以这样出现了各个经济体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像有的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差异高达数万倍。比如美国和非洲最贫困...

中国工业经济(100分)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

通用退,长城进
寻找更多市场的切入点。长城的进,背后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支撑,是中国的“进”,是一个用40年拼命补上西方几年百工业化进程,仍在不断追赶,并在5G、桥梁、高铁等领域实现超越,力争在全球汽车舞台刷出“存在感”的中国汽车的“进”。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如何看待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格局大调整及体系大变革
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80年代至90...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
中文名 经济发展 外文名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所属学科 经济学 快速 导航 释义相关背景内容度量依据应用中国 定义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经济发展指包括质量与数量在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仅是数量的增长。释义 随着生产社会化、知识功能化与社会经济化,经济...

与东南亚霸主之战两败俱伤,暹罗得利,乾隆因何错失追赶西方良机
参战兵力 63000人 , 伤亡19,000余人,死亡14,000余人 。耗费900万两白银,牲畜驮马20万余匹。 二、缅甸贡榜王朝,当时的东南亚霸主。虽然已经征服暹罗(今泰国),但跟中国巨无霸的综合国力比起来,还是相差太多,此战缅北经济与农业毁于一旦,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国力衰退,已经无法压服其他东南亚国家。...

文圣区13284938703: 论述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
禄贵结合:[答案]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

文圣区13284938703: 中日韩如果建立经济体,能对抗欧美吗? -
禄贵结合: 不能. 首先日韩都是美国的狗腿,在任何一种“如果”里都不会跟中国一起对抗美国,欧洲还多少有一点可能性. 其次经历了多年的追赶以后中国在产业链上逐渐贴近上游,也就是日韩的位置,中日韩之间经济有很多相似的部分,互补性不够强,内斗的可能性高于联合对外. 最后,中日韩其实在关键性技术上都很仰赖欧美的上游技术,靠经济体量去跟欧美拼,胜也是惨胜——然而只有速胜局才好拉盟友,拉人跟你共患难打持久战,人家就只能呵呵了.

文圣区13284938703: 美国战略东移 - 如何理解美国的战略东移及其对中国海洋安全的影?如何理解美国的战略
禄贵结合: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不是突发性的,而是一个随着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与美国的海外利益调整而逐渐积累的过程.美国这一战略新布局全面展开,有着极其深刻的...

文圣区13284938703: ...他表示,西方现在因为中国的崛起而不安,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因此,西方在四处寻找政治同盟,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在亚洲,你看到西方在努力维持它... -
禄贵结合:[答案] (1)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中国自身的... 外部:西方的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不合理、不公正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在亚洲大国间微妙的关系.(答出任意...

文圣区13284938703: 作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近年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有力带动了亚洲整体发展,中国已成为众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 -
禄贵结合:[答案] (1)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2)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分)(3)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

文圣区13284938703: 中国双顺差产生的原因? -
禄贵结合: 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

文圣区13284938703: 亚洲四小龙的称呼是谁提出的?
禄贵结合: 亚洲四小龙(英语:Four Asian Tigers)是指自1970年代起经济迅速发展的四个亚洲经济体: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这些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或地区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经济发展高速成长,但是,在这之前他们都只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利用本地廉价而良好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迅速走上发展道路,并且成为继日本国以后亚洲新兴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其成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验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典型例子.亚洲四小龙的称呼在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较为常见,1990年代后较为少用.

文圣区13284938703: 日本崛起的真正原因 主要是 工业体系建设问题? -
禄贵结合: 分几步来回答第一,如今西方人不会真正将技术卖给其他国家,在那个时代是不一样的,就清国来说,洋务派购买的克虏博大炮,致远舰,定远舰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中国洋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