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各个宫殿的典故

作者&投稿:龚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

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

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

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

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

清代宫廷内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有漱芳斋戏台。

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则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

据资料记载,清末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

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

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

”取自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

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

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

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

台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

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

楼后则是庆寿堂。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

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岁生日,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

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即当时大臣为慈禧祝寿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

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

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

继而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

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

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

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

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

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

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

内檐装修精巧华丽。

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

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

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古华轩 为北京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

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

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

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

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

交泰殿

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

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

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

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自鸣钟,这是嘉庆三年制造的。

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

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

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

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

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

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丽景轩为储秀宫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

明间开风门,其余4间为槛窗,楠木门窗雕刻万字锦地,上饰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纹饰,转角处包饰龙凤云纹铜角叶。

明间台阶两侧各有四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香炉、神兽等。

据文献载,慈禧初入宫时即居于储秀宫,并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在后殿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皇帝大婚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居住储秀宫,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去世。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大寿,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时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

清晚期在丽景轩内建有小戏台。

清逊帝溥仪曾在此举办西餐宴会。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式陈列,并有“溥仪生活展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

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

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

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

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

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

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

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寿安宫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

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

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宫官学移出。

同年,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此宫修葺一新后改称寿安宫。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皇太后七十圣寿庆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层大戏台。

嘉庆四年(1799年)将戏台拆除,扮戏楼改建为春禧殿后卷殿。

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

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

明代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此居住。

乾隆年间,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乾隆帝都亲率皇后、皇子、皇孙等人至此跪问起居,进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贺寿,并于宫中设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东西两侧延楼中,陪同赏戏。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次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便逐渐荒废。

嘉庆四年(1799年)奏准,拆去寿安宫戏台,在扮戏楼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用以收贮南府升平署之行头、切末。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寿安宫被辟为故宫图书馆,沿用至今。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

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

清朝 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在承载藏书、编书功能并用作“天子讲读之所”的同时,文渊阁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

明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诏罢中书省,废臣相。

为处理纷繁国事,又不至妨碍专制集权,乃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定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于翰林及六部官员内择取。

朱棣继位,以“初定内难,四方之事方殷”,特“命侍讲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

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

时成祖“每退朝还宫,遇有几务须计议者,必亲御翰墨,书荣等姓名,识以御宝,或用御押封出,使之规画。

荣等条对,用文渊阁印封入,人不得闻”。

文渊阁因此而有内阁之称,杨荣等人也先后升迁至大学士之职。

至英宗正统七年(1442)建造翰林院之后,文渊阁作为大学士等官员专门的入直办事之所,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阁禁地,“凡入内阁,曰直文渊阁”。

世宗嘉靖年间,文渊阁制进一步完善,据载:“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渊阁中一间恭设孔圣暨四配像,旁四间各相间隔,而开户于南,以为阁臣办事之所。

阁东诰敕房装为小楼,以贮书籍。

阁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卷棚三间,以处各官书办,而阁制始备。

其职掌入内阁,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平庶政。

”阁门还高悬圣谕,严申规制:“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

”可见,文渊阁已成为事实上的内阁,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宫发生火灾,文渊阁及其所余书籍皆付之一炬。

北京皇宫的文渊阁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在明末战火中被毁。

清入关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袭明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逐渐接受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文化。

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改内三院为内阁,分设翰林院,“以大学士分兼殿阁,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凡四殿二阁。

顺治十八年(1661)复设内三院,撤翰林院。

至康熙九年(1670),再撤内三院,复内阁、翰林院,其殿阁职衔仍沿顺治十五年之制。

乾隆十三年(1748),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未为划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体仁阁。

自此而后,三殿三阁大学士成为定制。

但是,其中的文渊阁却始终有其名而无其实,即清廷虽设有文渊阁大学士之名,却并无文渊阁之实,所谓“本朝定制,以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第仍其名而未议建设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全书》开馆。

考虑到书成之后将来的贮藏问题,乾隆帝在编书活动大规模开展的次年即未雨绸缪,决定为《四库全书》建造专门的庋藏之所。

他听说浙江宁波范懋柱的藏书楼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便特谕杭州织造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问,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

在了解到天一阁的建筑规制及藏书特色之后,乾隆帝欣然下令,“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

最初乾隆帝计划将《四库全书》抄写四部,“一以贮紫禁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一以贮御园之文源阁,一以贮避暑山庄,则此文津阁之所以作也”。

其后考虑到江南士子读书治学的需要,又特别谕令在江浙地区增建文汇、文宗和文澜三阁。

此即著名的用于贮藏《四库全书》的七座藏书楼。

其中紫禁城中的文渊阁建于文华殿之后,乾隆帝说:“凡事豫则立。

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

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

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

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

”可见,由于《四库全书》的纂修特别是将来贮藏的需要,自清初以来一直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文渊阁,终于得以动工兴建,并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秘藏书胜地。

武英殿 北京故宫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

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

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

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

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

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

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

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

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

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

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

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

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

同年重建。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

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

阁坐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

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

阁之上层回廊环绕,玲珑轻盈。

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

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

在冬季天气晴朗的日子,这里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积雪。

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常登此阁吟诗赏景,留有吟咏此阁的诗句。

延禧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

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

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

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

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

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

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

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

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

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

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

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

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

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

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

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

延禧宫是故宫中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

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

始称万安宫,明嘉靖时改称翊坤宫,清沿用明朝旧称。

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

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

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

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

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

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

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

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

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

古代赫赫有名的雍正妃子年氏便是在这宫中度过她这可怜的一生......

康熙宠妃宜妃郭络罗氏也曾长住此宫。

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

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

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b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

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

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

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

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

轩明间为五抹头 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

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

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

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

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

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为该院的主体建筑。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符望阁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

平面呈方形,外观两层,内实三层,四角攒尖顶。

蓝色琉璃瓦件饰檐、脊,其余铺黄色琉璃瓦。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穿门越槛之际,往往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

室内装修制作精美,又以金、玉、珐琅等镶嵌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

嘉庆皇帝也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

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

昭仁殿

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

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

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

殿前接抱厦3间。

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

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

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

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

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再西有匾曰“五经萃室”。

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

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

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

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

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

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

嘉庆二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

“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

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克隆堡宫的历史典故
为此,人们在古堡外院的墙上塑造了一幅莎士比亚的浮雕像,以此作为纪念。1816年,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二百周年时,首次在这里演出了《哈姆雷特》。可是“北欧七年战争”期间,克隆堡宫被瑞典占领了三年,宫殿遭到破坏,贵重的文物被洗劫一空。此后,国王菲德烈四世加强了克隆堡宫周围的防御工事,宫内也不断得到...

列举一些中国后宫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宫殿
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

华清池 飞霜殿 由来
据说时值冬季,满天大雪纷飞,雪花还没落及地面,便被大殿周围温泉水的热气蒸腾而上,化雪为霜,故名“飞霜殿”。飞霜殿建筑群色彩艳丽、“唐味儿”十足。它采用唐式彩画风格进行创作,图案以敦煌壁画中唐代建筑图案为基础,同时吸收现存的唐式建筑彩绘图案,重点突出飞霜殿、沉香殿和宜春殿建筑主次关系。

华清池所有典故及传说
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宝六年(747)扩建后,唐朝第七个皇帝唐...

沙丘宫平台遗址的历史典故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赵章等人一起移居沙丘宫,赵章趁机发动叛乱,要杀掉赵惠文王,夺回皇位。丞相公子成紧急调兵围沙丘宫三月有余,赵章被杀,赵武灵王被困在沙丘行宫之中,既无法脱身又难觅食物,只得捕捉树上的鸟和屋里的老鼠充饥,最后饿死在沙丘。一代英才赵武灵王原有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却落了个壮志未酬身先...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原因?
最新考古证明 项羽从未“火烧阿房宫”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历经两年多时间,对现存的秦代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结果并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的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阿房宫考古队提出:阿房宫并没有...

故宫又被称作叫紫禁城,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在远古时代,天空中的星星分为两个部分三桓,28个星星和其他星座。 三桓指泰威,天狮和子威。桃金娘绉是皇帝的名字,在三桓的中心,古代有“自卫中中”之称。由于皇帝是紫色的,所以他那天住的地方是紫色宫殿,各个年龄段的皇帝都希望他们住在紫宫里,希望他们能够以道德,入籍的四个方面和朝鲜的八个...

西安有哪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
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宝六...

我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有北京故宫、兵马俑、长城、平遥古城、大足石刻。1、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

中国有哪几个世界文化遗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

霍山县17714568736: 北京故宫的传说故事(简短) -
植温双歧: 6位粉丝故宫的故事一:工匠马德春与故宫九龙壁这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

霍山县17714568736: 北京故宫的故事与传说 -
植温双歧: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 刘伯温...

霍山县17714568736: 故宫有哪些故事两百字
植温双歧: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其余四宫分别为俄罗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英国伦敦的白金汉宫和美国华...

霍山县17714568736: 故宫神话故事30字
植温双歧: 故宫角楼的传说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这四座角搂是怎么盖的呢北京有这么个传说——明朝的燕王朱隶在南...

霍山县17714568736: 故宫里面每个宫的介绍
植温双歧: 故宫里面分别有什么宫1.储秀宫:储秀宫,北京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咸福宫之东、翊坤宫之北,是始建于明代的宫殿建筑,明清后妃居住地.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

霍山县17714568736: 故宫的传说或故事 -
植温双歧: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朱隶)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

霍山县17714568736: 北京故宫有那些故事?北京故宫有那些故事
植温双歧: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

霍山县17714568736: 关于北京故宫的故事50字 -
植温双歧: 北京故宫的故事范文一: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北京故宫的故事范文二: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28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 “正中”.“禁”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北京故宫的故事范文三: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这四座角搂是怎么盖的呢?北京有这么个传说——明朝的燕王朱隶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

霍山县17714568736: 紫禁城那么多宫殿名称怎么来的? -
植温双歧: 这个就太庞杂了,每个宫殿的取名方法都不相同,比如皇太极时期的“关唯宫”,就是皇太极用《诗经》里的诗句所取,为的是表达对当时所宠爱的哀妃的深情.另外还有星座,古代的天文学家尤其擅长将天上的星座来对应建筑布局,比如二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