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大德彭际清居士

作者&投稿:成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父亲和祖父都以科第仕宦,彭际清也于乾隆34年(1769年)考中进士,授县官。然而,此时已志在西方的彭际清决意辞而不就,终身奉事佛教,广种福田,行菩萨道,解行并重,著书立说,最终成办净业。人称清中最著名的菩萨居士。

一、舍离仕途入佛教

彭际清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十六岁便考上秀才列诸生之位,第二年乡试考上举人,十八岁参加会试及格,二十二岁殿试位列二甲第十八名,赐进士出身。小小年纪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这在世人看来是非常光耀的事,可彭际清却认为,入仕途为官造福一方固然不坏,但也总是会陷于诸多烦恼,六根实难清净,不如索性辞官不做,志心在世间行菩萨道,广度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从那时起,彭际清便以一个优婆塞的身份,担当起传承佛法的伟大事业了。

彭际清最初研究宋明理学,还跟着道士学过三年的修仙之术。也许是宿世善根的缘故,后从友人薛家三听闻佛法,便生起极大希有心和欢喜心。在京师应试的时候,结识了来自瑞金的居士罗有高,志趣相投,从此两人常常切磋佛学。后来,彭际清进一步接触佛教大德的作品,尤其是读了明朝高僧的《紫柏尊者全集》之后,开始倾心于佛法,并对佛法的相关教理发起胜解,从而树立了坚固的信心。

过了入门阶段的彭际清在佛法上精进修学,进道日深,学修上渐有超出常人的体会。直到后来读了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蕅益大师的著作后,对净土法门生起了很深的信仰,并私淑莲池大师,誓愿往生净土,自号「知归子」。

这时,彭际清才开始有看到家门的感觉,遂对净土法门推崇备至,自修亦劝他修,一直到嘉庆元年,时年五十七(1796),念佛安详而逝,这期间作为一个净业行人,彭际清的净土信仰一直没有动摇过。

二、解行并重归净土

翻开彭际清的《一行居集》,开篇有《自誓文》曰:「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大清国男子彭绍升,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言之凿凿,铿锵有声,其信愿昭著可见一斑。

修净土法门,重在信愿,灵峰蕅益大师亦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是在理体上抉断疑惑,是证真之本,亦谓称性。彭际清从涉入净土法门开始,便牢牢地抓住信愿,将求往生之誓愿或心忆、或口念、或书写,不令一刻离于心,天长日久,终于成就信愿力。

此后,便不必刻意去念想,信愿力亦与心镇日相随,永无离时。以信愿力为主导,在事相用功即称名念佛,极易得成就。这也是彭际清留给我们净业行人的宝贵经验,他就是这样的念佛,终于安详而脱,随其愿力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佛学研究上,彭际清的许多文章主要得益于阅经。他自言自读佛经,始得为文之旨,特别是受《华严经》、《般若经》及《四十二章经》等经的影响。他称这些佛经,有如千寻飞瀑和静夜钟声,发人深省而汲之无尽。佛友罗有高评价他的文字「如梅如莲,寒香寂静,和风扇物」。

彭际清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曾撰有《四十二章》、《梵网》、《观经》、《楞严》、《维摩》、《华严》、《金刚》、《遗教》等三十余种佛经的读后记,介绍经典的大意和他的阅读体会。

其中《梵网》和《华严》是影响彭际清并使他的佛学思想走向成熟的两部大乘经典,《梵网》成就了彭的开智和行持,《华严》成就了彭的演智和宗教情怀。《梵网经》前半部略讲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是为开智,后半部菩萨戒是为行持,这最终导致了彭际清决心受持菩萨戒,终生奉行菩萨道;《华严》详说十信乃至十地,层层譬喻,大开演智,彭际清畅怀之际,其心早已入于大乘,获得宗教情怀。

由于不断深入内典,勤于笔耕,彭际清的著作和文章也逐渐走向成熟。他在闭关念佛期间撰写的《受菩萨戒发愿文》、《闭关发愿偈》、《安居回向偈》及《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等,信愿庄严,感动人心。

晚年在杭州武林门外,同两三位禅侣静修。他在这里安居二年,后因病回家。他喜欢太湖秀峰寺的风景之美,掩关僧舍,常在那里专修净业。

1785年,他屏居苏州文星阁,专修一行三昧,系心一佛,称所住处「一行居」。后来他把生平所作愿文、叙、题记、铭传等有关佛教杂着编成《一行居集》。其余作品主要有《无量寿经起信论》、《观无量寿佛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居士传》、《善女人传》、《二林居集》、《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等。

此外由他发起编纂,经其从子彭希涑等编成的有《净土圣贤录》,这些都曾为净业行人的修学提供了良好的指导,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作品在流通,为行人作导航的明灯。

三、勤耕福田终不辍

彭际清一生虽不甚富有,但极其注重悲田、福田事业,救济贫困孤寡众生,从事刻经、饭僧、施衣、放生等善行,二十年来坚持不懈。他曾集资一万两银钱,存放在钱庄,利用所得利息创建佛寺、刊印佛经、斋僧供佛。

设立「近取堂」周济穷苦;设置「润族田」(俗称义田)救济贫困族人;创办「恤嫠会」照顾寡妇孤儿;创立「放生会」保全众生性命。从事如此善事,都有发愿文,一一回向西方极乐世界。

对于道友如罗有高、汪缟等,与其通信论道,言辞恳切,交流正法。罗有高在京屡试不第,每次南归,彭际清都请到自己家,带着一起游名山或闭关念佛,让罗有高沉浸于宗教信愿中。汪缟聪明才辩,但言行时有未相应处,彭际清就写信规劝。他们三人的友谊之笃,一时传为美谈。罗、汪二人早逝,彭际清都为他们编集遗文,刻行于世。

乾隆六十年秋天,彭际清因感风寒腹泻,仍住在苏州文星阁。入冬后,精神逐渐耗尽,便将所有作善事的资财,一一清楚交付侄儿祝华,并嘱咐永不可废除此等善举。彭际清就像佛经中所述的大善长者(居士),以实践佛教悲愍众生的情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回向西方,死而后已。

四、为行人作真净善友

彭际清自皈依佛法后,开始素食净行,在家中善于带领妻女学佛。他的妻子受了优婆夷戒,两个女儿日常读诵《妙法莲华经》,家庭生活中充满了佛教的气氛。1773年,彭际清34岁时,从苏州华藏庵闻学受菩萨优婆塞戒。

此后,彭际清一生谨慎奉持优婆塞菩萨戒,宁舍身命,不犯根本,内为家人、外为道友都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现代知识分子家庭能做到彭际清居士这样的非常稀少,有的家庭丈夫学佛妻子反对,有的家庭妻子学佛丈夫反对,或者父母学佛,儿女漠视;或者儿女学佛,父母摇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佛的一方,偏执佛法,而对世间法不很通达,服不了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家人。

这一方面说明佛法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广泛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表现我们佛弟子的方便善巧不够,不能用柔软心摄受家人,这里正是我们居士应当学习彭际清菩萨的地方。

在外面,彭际清则好与各道人士交游。少年读儒书时,彭际清仰慕高攀龙的为人;学佛以后,又慕庐山刘遗民的逸行。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高官汪缟和江西瑞金罗有高,三人都治理学,为清代理学中的一个流派。

学佛以后他们又成了清净法侣。彭际清曾与汪缟共立建阳书院。罗有高喜究天台教义,又遍读大乘经及诸经义疏,而彭际清则独归信净土法门,除了莲池大师外,还很推重省庵大师。并与同时的北京红螺山彻悟大师、扬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高僧相交游,往来论道。

彭际清年轻时有志于学业,读宋明理学典籍时,结识了当时的名士汪大绅,也是一个佛教徒。汪在修念佛有相当深的体会,后来世业遭受挫折,便一心归命于西方极乐净土。初入佛道彭际清也深受汪的影响。

然而居尘学佛,犹如火中栽莲,汪大绅为事业牵绊,虽有心于净土,无奈受世缘所迫,不能如彭际清甘心「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度日,矢决定心,蓦直闯去,直待华开见佛」。

彭际清劝他说:「非不知老兄家缘牵迫,愁闷难排,然此正吾侪进修之地。」菩萨在家,知家性空,家庭事业逼累在所难免,而彭际清却认为正好借此进德修业,磨心砺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彭际清在劝进行人时,是多么地恳切而又不失方便善巧,不愧为同修行人的真净善友。尤其是初发心道意未坚的菩萨,能遇此善知识该是何等的幸运。




如何消除无明烦恼
所以,清朝的彭际清居士在《华严念佛三昧论》中讲,五种念佛法门都可以了脱烦恼,成就无上菩堤。 平时不管上班,在路-卜,做家务或是其他什么事情,还是遇到了什么烦恼的事情,只要心中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不忘,念念勿生疑,如此能够坚持下去,定会从中获得微妙的受用,一旦能从念佛中得到受用,就会增强修习佛法的信心,...

念佛,听经,读经为什么
更不能欺骗自己。欺骗自己,一无所成,这一生到最后还是去搞六道轮回,错了。这种缘不是容易遇到的,开经偈上告诉我们,「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你怎么会遇到?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比百千劫更长。我们今天有缘,无比的幸运,遇到了。

心存善念,处事不乱;心无杂念,波澜不惊
所以,清朝的彭际清居士在《华严念佛三昧论》中讲,五种念佛法门都可以了脱烦恼,成就无上菩堤。 平时不管上班,在路-卜,做家务或是其他什么事情,还是遇到了什么烦恼的事情,只要心中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念念不忘,念念勿生疑,如此能够坚持下去,定会从中获得微妙的受用,一旦能从念佛中得到受用,就会增强修习佛法的信心,...

灌顶是什么意思
使我们不但能生起信心,而且是深信不疑。同时我们又抽出一天的时间,来跟诸位细说《无量寿经》,也就是深入净土,无非是让我们断疑生信,在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样殊胜希有的缘分,正如开经偈所说「百千万劫难遭遇」,也正如彭际清居士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

什么意思???
劫是古印度时间单位,有大小之分,但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的长时间。百千万劫,那简直就是近乎于无尽的长时间里面了。这是实话,我们在六道里面身不由己的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浑浑噩噩,已经迷惑得太久太深。今天种种条件具足,遇到佛法,借用清朝彭际清居士一句话:无量劫来,稀有难...

居士楷模彭际清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父亲和祖父都以科第仕宦,彭际清也于乾隆34年(1769年)考中进士,授县官。然而,此时已志在西方的彭际清决意辞而不就,终身奉事佛教,广种福田,行菩萨道,解行并重,著书...

彭际清的经历
在京师应试的时候,结识了来自瑞金的居士罗有高,志趣相投,从此两人常常切磋佛学。后来,彭际清进一步接触佛教大德的作品,尤其是读了明朝高僧的《紫柏尊者全集》之后,开始倾心于佛法,并对佛法的相关教理发起胜解,从而树立了坚固的信心。过了入门阶段的彭际清在佛法上精进修学,进道日深,学修上渐有超出常人的体会。直到...

一个关于用心学佛的故事
近人大都知道他归信佛教,并崇尚开台宗。然于其信仰之深,历时之久,以及对其一生影响之巨,却几乎并不了解。龚自珍小时候随他父亲居住在北京法源寺附近,经常入寺玩耍,耳濡目染,增长了佛学的知识和兴趣。他正式学佛,大约是从他29岁时开始的,是由清代着名居士彭际清的学生江沅引进的。江沅是晚清经...

外婆去世了,做梦梦见自己去给她上香
法师答:这一桩事情,在清朝乾隆时候,彭际清居士是当时佛门的大德,他的著作也很多;还有一位高僧慈云灌顶法师,在家出家的都是通宗通教。而灌顶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批注》里面,这批注是他作的,他说世间极重的罪业,佛法所有的经教、经忏佛事都没有办法超度的,最后还有一门能够超度,这一门是什么?

吴江市18346328274: 什么人适合学密宗,什么人适合学净宗? -
牢胥舒达: 师弟搞不懂现在的净土宗到底要干什么.他们的祖师印光大师明确说过:老实念佛,净念相继,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令断绝.这样做,渐渐就“豁达”了,之后就可以自由学佛了,就可以修慧了,就可以自由发挥了……现在的净土宗在搞什么...

吴江市18346328274: 佛教师父,学佛师兄请进来,给自己去世的外公诵佛经,念什么经最好? -
牢胥舒达: 清朝乾隆时代,彭际清居士及慈云灌顶法师都是通宗通教.灌顶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说:「世间极重的罪业,佛法所有的经教、经忏佛事都无法超度的,最后还有一门能够超度,就是念『阿弥陀佛』回向.」这是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超...

吴江市18346328274: 净宗的祖师有那几位 -
牢胥舒达: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 净宗五祖——少康大师 净宗六祖——延寿大师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净宗九祖——藕益大师 净宗十祖——截流大师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吴江市18346328274: 谁知道为什么古人叫居士 ? -
牢胥舒达: 在古代文献中,“居士”一词内涵丰富,有时甚至混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汉语中,“居士”一词的本义是指在(处)家不仕或未仕之士.《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士是通数理之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

吴江市18346328274: 请告诉我净土13代祖师都是谁 -
牢胥舒达: 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吴江市18346328274: 念佛经不用念回向有用吗? -
牢胥舒达: 那要看你念佛经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帮助别人,那就一定要回向给你要帮的人,所以才要念回向.如果是为了你自身的修为提升,并从中体会到益处,那么不念回向也可以.阿弥陀佛

吴江市18346328274: 上联“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 -
牢胥舒达: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 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瘿阳县陈村人,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自民国十九年(1930)二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

吴江市18346328274: 我想出家修净土宗,请问哪家寺院好啊?最好有大德高僧高僧指导的 -
牢胥舒达: 东林寺,净宗祖庭喇荣五明佛学院,世界最大的佛学院

吴江市18346328274: 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收徒情况如何,有哪十大弟子?衣钵传人是谁? -
牢胥舒达: 佛法学习,点我名字,点空间,点他的空间,三慧禅房的链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