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文化思维对研究翻译的影响?

作者&投稿:陀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英汉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

  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像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make water、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列举。

  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了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英汉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极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

  不光如此,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 “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的科学理论化程序,我国自八十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展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面貌。

  在我国,翻译的物件领域被人为的划分为“非文学”的和“文学”的。“非文学”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实用性文体,如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体育等,其中最主要的要数“科技翻译”;“文学翻译”则是与科技翻译并行的翻译的门类和方法论。随之也便产生了“非文学”研究和“文学”研究。“非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在翻译活动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文学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这一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然而语言的个性与共性是共存和并重的,洪堡特曾经说过:“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可以说,寻找差异的目的是达到统一,其中必须特别关注的,则是语言的音形、词句、文体等形式中所内涵的精神文化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资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

  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选词、增词、省略、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当然翻译并不是纯语言本体的转换,它与社会文化等有着各种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是使人们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因此,一些话语的正说与反说、句型和习语等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它们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有许多辉煌成就令外国学者向往,他们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形成了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上的重视意合和悟性,区别于西方思维差异上的重形合和理性。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与句子内涵意义的逻辑关系或借助语境、语义、语用的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古汉语文学作品中;而英语在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时则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

  德国思想领袖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行动理论”以理解与沟通为现代社会最高目标,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成为人类交往实践的一项基本训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主客体间的有效联络。这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甚至是相同背景下的交往都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改变现实生活中单向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主客体认识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有时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有时以客体为主语,视情况需要而定,但更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并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

  从根本上讲,这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思维习惯的表现。中国人喜欢螺旋式的展开方式,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进行反复的论述和强调,最后回归到主题;西方人喜欢直线形逻辑思维,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语句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在一句含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通知性的话语中,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是“我们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西方人的表达是“要进行的事件+地点+时间”。

  例如,中国人习惯上说:我们明天早上去看姑妈,7∶00在院子门口 *** 。西方人的表达是:We will meet at the courtyard gate at 7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in order to visit our aunt.

  翻译是传译两种相异的语言与文字,总需要将译者与被译者两方面的语言文字做一番深刻的研究,看中文与外文究竟有哪些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有文法上的、修辞上的、习惯上的和表现手法上的。

  如:由于英语重句子的建构,英语句型多,尤其长句多,西方人习惯于使用“叠床架屋”式结构的长句子,在进行翻译时,都要关照到。

  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活动中准确和流利的表达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冲破原文词义或句法结构的强制范畴,把原文精髓用规范、通顺的译文语言全息再现出来。由于这样的译文不是原文的机械复制品,它往往需要创造性劳动,亦即语言艺术。而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理解翻译法以及对于原文用词、句法结构、叙述顺序等问题的恰到好处的处理上。由“直译”与“意译”引发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都不能不采用。没有哪一种译文是完全异化或完全归化的,在翻译过程中若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良的学术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的飞跃发展,对译学影响越来越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能忽略作品的比较美学价值,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的高下。现代翻译需要我们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的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断,以探索其审美本质和规律。

  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仅要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还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

  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可以拓展新的角度、新的方法,不再单纯评价译品的优劣高下,而是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物件,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使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需要长期下苦功夫才能真正学到手。译者的翻译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技巧训练,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双语功底及大量的翻译实践。

  无论什么翻译,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交流的目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在中国与国际各领域接轨日益加速的时代,为使翻译学得以更好的发展,在注意到中西语言文化思维差异性的同时,必须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在译学领域加强交流,跨越不同的传统与体系,进行中西译论体系间的双向互补、借鉴和相互渗透,以达到中西译学的交融与共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
3. 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专注于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探讨作品评价标准、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议题。4. 比较文学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国家或时期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研究文学的跨文化联系和相互影响。5.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探究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语言学要素,以及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1、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无论哪一种社会活动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迹都离不开各种文献。人类活动与认识的无限性和个体生命与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逝去的事实时必须借助于文献。2、比较研究法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研究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论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的方向可以涵盖广泛的研究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研方向:古代文学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文化背景。研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形式。研究者可以探讨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文化内涵、思想观点以及与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现代文学研究:关注现...

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方向有哪些呢?
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文艺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给文学实践以指导的学科。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中国境内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有哪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研究汉语和中国文学的学科,而中国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研究文学作品本身,还研究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些背景往往与传统文化密切...

马景仑教授谈如何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马景仑教授(博士生导师)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称中文专业)是大学里比较普遍的一个专业,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众多,本文就如何学习该专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努力培养对中文专业的学习兴趣。 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渴望熟悉、了解、研究、领会某种对象的一种心理指向性,它在人的...

新时代我们如何对待汉语言文化?
现在,汉语言文化学习的意识已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并且逐渐发展壮大,蔚为壮观。很多电视节目都在做与唐诗、宋词、成语等等相关的竞赛,全国各地小学、中学也都在加大推广古诗词的学习力度。这对激发国人的国学学习热情,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其实,想要孩子发自内心的去学习中文,还是要看个人的兴趣爱好。俗...

汉语言文学考研方向哪个比较容易
其考研方向具体如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考研最容易的方向之一。选择这个方向的考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传承与演变,文学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考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考研最实用的方向之一。随着现代社会...

如何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
1. 文化传承: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哲学、历史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2. 语言能力培养: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级汉语写作、口语和阅读能力,有利于沟通交流和解读文学作品。3. 创造性思维:学习文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学生...

汉语言文学考研八大方向
汉语言文学考研八大方向如下:1、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文学的理论与批评方法,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2、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3、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不同文学体系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学的比较与...

海城区19474192051: 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有哪些影响? -
矣转寒喘: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文化底蕴..对翻译要求也就高了. 比如说.很经典的例子..中国曾经有个牌子叫"白象" 结果照本翻译为WHITE ELEPHANT. 对于外国人来说.white elelphant是指累赘的东西,对自己没用,对别人有用的东西.. 所以翻译的时候,要把翻译的内容放被别人的文化去综合考虑..

海城区19474192051: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矣转寒喘: 翻译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海城区19474192051: 英汉语比较研究与英汉翻译有何联系? -
矣转寒喘: 貌似等同的啊.都要注意到地域间文化的不同.如果说不同的话,前者重在广泛且深入地研究英汉语的差异,了解英汉语的不同的文化,是后者的基础,相当于是理论层面,而后者是前者在生活中的运用.

海城区1947419205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矣转寒喘: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 二、 生产劳动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2、敬语谦词: 3、个人隐私:四 宗教信仰五、 历史典故六、思维方式 七、个人主义价值观

海城区19474192051: 请问,我要写《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开题报告,要怎么写?提纲啊,研究方法等等,帮帮忙吧 -
矣转寒喘:[答案] 你要写这个主题怎么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呢?别人给你个提纲你能填进去内容吗? 初步感觉,提纲大致分为以下部分 一、绪论 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 相关争论(有没有,什么样?...

海城区19474192051: 英语翻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也有着不同的文化与思维.语言,作为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必然与文化、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关系.英... -
矣转寒喘:[答案]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也有着不同的文化与思维.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different languages, also have different culture and thinking. 语言,作为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必然与文化、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关系. ...

海城区19474192051: 浅谈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是什么意思 -
矣转寒喘: 这应该是翻译专业的一个问题.我不是翻译专业,但看过许多翻译的著作.回答一下作为参考. 文化环境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文化本来就是环境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离开环境,也就离不开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影响一个...

海城区19474192051: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
矣转寒喘: 噢...最明显不就是对俗语,惯语等,时尚文化类的认识.无论翻译什么语言,如果对对方文化不了解就不能灵活生动翻译.你可考虑探讨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譬如文法秩序,词汇由来等.*用现代中国一些普遍的时尚语,成语等举例,以字面翻译对照意译,再对照有文化深度的翻译(能够引用一句英文成语/俗语/时尚语来表达翻译).观点成立后也可反过来用英译中.希望对楼主找眉目有帮助

海城区19474192051: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
矣转寒喘: 翻译是种变相的创作.也就是说,翻译过程本身会因为语言不同使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免的带入些主观意识,翻译之后使用的本国文学用词如何恰当的还原作者的思想这个就要看不同译者的能力和认识了.这是翻译永恒的问题.

海城区19474192051: 英语翻译然而,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等的差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难免受本国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母语干扰的影响,套用汉语规则... -
矣转寒喘:[答案]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 and culture, the interferences of the solid thinking patterns and mother language are inevitabl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to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 The mis-use of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