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长平之战为什么非派赵括出战,而不是乐毅、田单?

作者&投稿:哀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于长平之战前其实赵国名将有不少,在那个时期前后活跃于赵国的名将名字都是响当当的,比如乐毅、田单、李牧、廉颇。

乐毅是谁,五国伐齐几乎将齐国灭亡的名将。

田单是谁,一出火牛阵救活齐国的高人。

李牧是谁,战国后期唯一能以一己之力打败强秦的名将。

廉颇是谁,负荆请罪的主角,战国后期最能防守的猛将。

他们四个人,确实都在赵国待过,可是因为出场时间还有政治环境而阴差阳错错过了长平之战!

首先是乐毅:按照《战国策》记载,乐毅出场与公元前314年,那时候他游说赵武灵王赵雍,帮助赵国从齐国的统治下解放,燕昭王上台归功于赵武灵王 的帮助,到了公元前279年,五国伐齐临阵换将,觉得有危险的乐毅于是投奔了赵国,其实就是来养老的!

因为这时间跨度真的很大,乐毅出场在公元前314年,我们就算他当时30岁,到了公元前279年就是65岁了,那么长平之战时候乐毅该有多少岁?好像是84岁!

我们就算他20岁出场,长平之战也有74岁了,廉颇老矣善能饭否?乐毅老矣能打仗吗?

就算他不怕折腾死这吧老骨头,赵国也没人有那么大的心,让一个80岁的老头带兵打仗啊!

(乐毅:我都80多了,你们确定让我上)

其次是田单:田单投奔赵国,后发生的事情有据可查只有公元前265年,攻韩燕,和公元264年做赵国相国,做了相国两年之后,就在也没有相关记载,而上党归属赵国引发长平之战是在公元前262年,按照没有记录而言,当时田单应该已经回到了齐国,因为田单最后还是在齐国去世的。

(田单:我回家了,来不了)

再说说这李牧吧:

当时的李牧还是小字辈,估计就一个大头兵而已,还没什么出彩的战绩,也谈不上地位,这样的人在赵国一抓一大把,那么他如何能脱颖而出,挽救赵国?李牧当时名声估计连赵括都不如,谁敢让他上?

(李牧:让我上,等我出名了再说吧)

至于廉颇:刚刚被换将,然后又被换上吗?朝令夕改,这个仗还怎么打?

(哎,我才下场又上场吗?)

好了,以上所有人都有充足的不能上场,也不在场的证明!

于是赵括出现,成了最后的领兵大将,原因也很简单,他爹赵奢很厉害,而他其实也很厉害。可惜那时候马服君赵奢已经死了,帮不了儿子!

(赵奢:可惜了,那时候要找我需要烧纸)

最后回到为何赵括主动出击这个问题上!

“赵之祸不在于受上党,而在于用赵括”。

这显然不公平,将所有锅给一战战死的人,有没有想过其他原因!

长平之战,与赵国而言,其实是一场难以避免的失败,唯一区别只是战败的程度大小而已!

(你们都不再,只有赵括了)

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是赵国对于战争的准备并不充分,也没有想到秦国有这么大的决心!

引发战争的原因是因为赵孝成王贪图上党的土地,于是收下了韩国的上党郡,其实这并不是错误,上党的战略位置几乎决定三晋的存亡,如果赵国不受,三晋都危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赵国!

但是,受地之后的备战不充分,就给赵国战败埋下了伏笔!

按照综合国力而论,当时秦国确实是超级大国,而仅看军事力量。则秦赵相当!

有点后世美苏争霸的感觉,赵国就是苏联,穷兵黩武,秦国就是美国实力均衡!

实力相当,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恐怖平衡出现,这也成了赵国准备不充分的依据,赵国一开始就没想过拼劲国力打仗,这从他的北地军团一直没有驰援长平前线就可以看出!

其次:长平地区的地形,与后勤还有战斗方式而言,都不利于赵国。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秦国是远离本土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处于下风,这个有问题,当时秦国大后方可离上党不远,反而是赵国后勤补给情况更差,长平地区周边三五十公里,都是山岭、河谷、关隘环绕。

(都是山地丘陵,这补给还有骑兵都不好办事啊)

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也给后勤补给带来困难,由此还引申出了兵种不配合问题!

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最厉害的部队毋庸置疑是骑兵部队,可是在这样的战场中,骑兵如何发挥?

没有平原都是丘陵,骑兵爬山爬不动啊!

而秦国则不同,他们主力是轻重步兵混合编队,更适应于这样的战场环境!

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廉颇的战略!

廉颇战略简而言之就是固守防御,这是基于真实战场情况制定的正确战略,骑兵无法在这样的地方发挥,就没有了突击优势,步兵大家半斤对八两,秦国兵多,如何抗衡?

无奈只能坚守!

可是坚守也有后遗症,那就是坚守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军械,这些赵国基于准备不足,还有国力问题,都比不上秦国,这个局如何破?

(赵孝成王有他的无奈,这仗怎么打?)

于是无奈的赵国只得求助于各国,才有赵国“请粟于齐而齐不听”,事情发生!

山东六国,本着两虎相争,坐收渔利心态,对这二个超级大国内斗,他们都是乐见其成!

无奈的赵国只能硬着头皮主动出击,而廉颇的战略,还有一直以来的战术风格又不适合这样的战场,在加上秦国反间计的施行,廉颇被换下,赵括就这样上了前线!

由此可见,谁都知道,坚守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耗不起,于是只能战,而且这一战势在必行,要不赵国会被拖死!

由此就有了后来的赵括主动出击!

以上问题回答完了,下面说点对于赵括赵国纸上谈兵之人的看法!

与无数历史定论而言,都说赵括是个傻子一样的废物,可在我那里其实事实并不如此,估计也有很多朋友有这样的感受!

《史记》上一句纸上谈兵,让赵括千夫所指,被嘲笑千年!

可这并不公平,因为他面对的战场环境,还有条件,在当时而言,其实是处于绝对劣势,在这样的劣势下面对”杀神“白起。

结果换谁都不会好!

但是赵括在这样环境下也很努力,获得了极大战国!

秦军一样伤亡惨重!

与双方动员兵力而论,当时秦国动员了最多约50万的军队,这应该也是秦国动员率的极限数字。真正能战斗的大约在45万左右,还有大量的民夫之类的非战斗人员!

而赵国兵力,绝对没有《史记》上面说的40万人,极限数字应该在35万左右,扣除民夫,真正能战的不会超过30万人!

赵国打倒后来是几乎全军覆没,除了战死的,大部分都是被坑杀。那么秦军伤亡有多少!

也在25万人,甚至更多!

这在后来白起的自白中可以看到: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这所有的伤亡,不会是坚守战时廉颇所造成,而是在赵括主持占据之后的决死冲锋中造成!那么赵括用多少士兵的伤亡换来这样的战果?

(我不是废物)

当是以赵军战死15万人为代价,换来了秦国接近20万人的伤亡!

《通典》:“其时马服子与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之。军大败,卒20余万人降,皆坑之”

以上是史书《通典》中的记载,被坑杀的人数为20万人,参战军力在35万!

而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消停了数年之久,也可以看出这一战对秦国影响也极大!




长平之战是怎么回事,历史背景是什么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背景 一、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

在长平之战中,拥有数十万大军的赵国,为何还输得那么惨?
这里有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国力的原因,在长平之战之中,赵国的最初的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廉颇率军与秦国大军交锋,初期吃了点亏,老辣的廉颇就转入了防御姿态。秦国拿赵国没有办法,两国转入了相持,但赵国的国力的不如秦国,在当时的军队,其实就是征召国内的民壮,赵国的国力不能支持...

...却在长平之战中覆灭,其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二、内因是赵国的用人不善长平之战只不过是最简单的一个原因,但其中的内因却是因为赵王的用人不当。在一场战争中,看似是军事实力的比拼,甚至以人数决定最终结果,但实际上更看重的是双方的军事部署,毕竟在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也不在少数。而且秦国在军事部署上非常有谋略,总体力量相比,秦国也更...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总而言之,长平之战,赵国一定程度上是有胜利的可能性的,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错失了机会,而赵括本身也是负有最为直接的责任,但是本不是说仅仅是因为他一个人便改变了整个战局,因为大型的战争本身便是综合国力的对抗,所以从长平之战一开始,赵国便处在劣势之中。

人才济济的赵国,为何还在长平之战中输得一败涂地?
主将虽然具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战经验,这也是此次长平之战必败的根本原因所在。赵括与白起作为秦赵两国的主将,可以说就是新手与老手之间的对决,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节节败退,被打的落花流水,弹尽粮绝,最后甚至还被秦军围杀了将近四十万人,彻底被斩断了所有的抵抗。...

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当中,没有看到有援军来支援赵国?
01长平之战,在道义赵国不占理,师出无名 我们从战争爆发的起点来展开分析,实际上,长平之战是一场较为偶然的战事,我们从战争的结论上来看赵国是受害国,在这场战争之中它所受到的损害也是最大的;人们总是也会比较同情弱小,尤其是在见到赵国无辜的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以后,人们对于它怜悯自然也就多...

秦国为什么要挑起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2、秦国为什么...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为何不求救于其余几国呢?东方五国不救援赵国完全是因为赵孝成王决策失误,被秦国耍了一把,从而使赵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以至于最后被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这里说的决策失误并非是指赵国接受冯亭献上的上党郡十七座城池,上党对于秦赵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赵国做为一个...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为何还能支撑那么久
那么,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为什么没有被秦国迅速灭亡,还能够撑了那么久呢?首先从秦国方面讲,攻打赵国,秦国损失也不小,再加上范雎在秦王面前说白起的坏话,使得秦王对于手握重兵的白起起了疑心。秦国本可以在赵国最虚弱的时候一举拿下赵国,因为秦王相信了丞相范雎的话,最后错过了这个时机。这给了...

六国唇亡齿寒为何长平之战赵国孤军奋战,其余5国作壁上观吗?
7.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赵争夺上党地区十七座城池,韩国为求自保,割让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却转投赵国,引发秦国进攻。8. 战前,赵孝成王立场不坚定,五国不清楚赵国是否真的想开战。9. 廉颇长期守卫长平,秦赵之间未发生大规模战役,五国认为双方无意开战,故而观望。10. 赵国未向五国求援,甚至...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请问秦朝时期秦国和赵国打战的时候那赵国为什么不派李牧而派赵括呢? -
令家解郁: 赵括的军事才能绝对不低,为了对付他秦国甚至秘密换将,可见对赵括的重视.长平之战,廉颇的固守策略显然是错误的,赵军是没损失但秦军也完好无损,这样最终势必会有一场决战,当国力耗尽时再战只会更不利.赵括的战略也没有什么问题,寻找秦军主力在平原决战,发挥赵国骑兵集群的优势,以战车和步卒为主的秦军不见得是擅长运动战的赵国骑兵的对手.但是白起派诱饵部队把赵军引入包围网,秦军固守壁垒,赵军寻敌主力决战不成最终被秦军伏兵截断了与邯郸的联系.当时战局也是很悬的,如果秦军伏兵没有击破赵军侧翼而是相反,那恐怕赵括就可以依靠稳固的后方实现他设想的平原决战了,秦军的伏兵才两万多,整个战役的胜败都在于这两万人能不能及时扎住这个口袋,而结果是秦军运气好一些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长平之战为什么赵王急于换上赵括进攻 -
令家解郁: 赵国也想速战速决,在当时赵军战斗力并不差,是东方六国中唯一一个军事力量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但他的粮草匮乏,也禁不住持久战,虽然赵国向齐国借粮,但齐国摄于秦国的强大及赵国的崛起,不肯援助,赵王看廉颇按兵不动,又禁不住奸臣的挑拨,于是换下廉颇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何不用李牧呢? -
令家解郁: 起首,固然李牧是和白起、王翦、廉颇并列的战国四台甫将,在领兵作战上,李牧彻底能够和白起等量齐观.不过,在长平之战发作时,李牧太年青,缺乏充足的资格的来带领数十万赵国雄师.凭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纪录,公元前...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长平之战巅对决 如没有赵括,李牧将军 会败在 白起 的刀下吗 -
令家解郁: 会败,只是时间拖得更完一些,秦国统一天下也更晚一些,甚至出现其他的变数.当时之所以要换赵括上,完全是因为赵国已经拖不起了,赵国的国力不足以支撑这场战役继续拖下去,所以才派赵括这种主张正面硬干的人去统帅赵军.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长平之战赵国高层做错了什么?
令家解郁: 对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为赵国临阵换将,用所谓“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实际上是多方面综合原因导致的,撇开秦国因素不谈,仅从赵国本身分析,至少...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赵括军事才能分析 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 -
令家解郁: 纵观长平之战,赵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皮牢赵军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赵军自此就失去了获胜的机会,只能转而求自保.而后来赵军的失败,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粮草不济,二是兵力不足.秦赵两军主力接战,赵括虽未实现自己的意...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赵国为什么用赵括带兵 -
令家解郁: 赵括出身名门 其父赵奢曾败秦军 赵括此人军事上才能也不算差 在长平之战中 被断粮草仍然能组织赵军反扑 在其身死之后赵军才崩溃可见其才能 赵括是当时赵王的好友 疑似赵国王族 值得赵国上下信任 秦国的细作活动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赵国有了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还会灭亡 -
令家解郁:[答案] 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的时候,长平之战为什么还被秦国打败?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将上党郡献于赵国,请赵国发兵取...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秦国为何能灭掉赵国 -
令家解郁: 首先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率领四十万赵军被白起被俘坑杀.极大地削弱赵国的实力.正说秦国灭赵国时,閵相如,廉颇,赵奢都已经不在了,唯一的名将就是李牧,但还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

三门峡市19753141939: 赵括兵败长平的原因(全面的) -
令家解郁: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为赵国带来了十几年的和平生活.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孝成王4年,秦军进攻韩国,包围了上党.上党守将冯亭无力抵抗,心想,若被秦破城,不如投降赵国,与赵国联合攻秦.便遣人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