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举制不兴盛的原因?

作者&投稿:东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元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特点?~

1234年,蒙古灭金,北方的科举取士制度彻底停顿,经过八十年,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朝廷恢复了科举考试。


元代的科举考试规模非常小。全国乡试通过而成为举人者,最多不过三百人,而会试所取最多时只有一百人。一百是元廷所规定的录取进士的最高限额。有元一代,共举行过十六次科举考试,绝大多数都没有录足一百人。元代十六次科举考试,一共录用了进士一千二百人左右。仅从录取进士的人数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元代科举考试规模之小。


元代的科举考试还体现了元政府鲜明的民族压迫政策。元廷将应试的举子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类。在考题的设置上,“蒙古”和“色目”考生的考题要比“汉人”和“南人”考生的简单许多;而且,前两类考生只需考两场,后两类考生则要考三场。在录取的名额上,各类考生却是相等的,即从每类考生中录取二十五人。由于“汉人”和“南人”考生的数量要远远高于“蒙古”和“色目”考生,再加上考题更难,汉族考生考取进士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如仅江西一处每一次都有数千“南人”参加乡试,而全国“南人”进士的录取名额只有二十五个。


规模狭小和强烈的民族压迫,使得元代的科举制度无法进一步发展,更无法对元代的政治发生影响。对于元代来说,科举制度实际上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科举制度的兴起,决非偶然,它是对隋唐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改革,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隋朝以前,曾经实行过“世卿世禄制”、“养士军功制”、“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但后来都被科举制度所代替。科举取仕制度源于汉魏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但在当时考试只是推荐的辅助手段,而不是选官的主要手段。隋朝统一中国后,要摆脱门阀士族的垄断地位,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取用寒门中的有识之士,让他们广泛地参与国家的管理,自下而上地选拔人才,供朝廷使用。于是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无须“中正”评议,采取公开分科考试办法选士。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的诏令中首次使用了“两科举人”的说法,设“志行修谨”与“清平干济”二科,开科举制度之先河。后来又有所谓“十科举人”和“四科举人”,避开门第,按标准取人。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进士意为进贡于朝廷以供应用之士,后来进士科成为一支独秀,几乎成为科举的同义词。分科举人字眼的出现,进士科的创制,标志着中国选举考试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科举时代。

有关科举制度的明细资料
自隋唐建立和完善了科举制度以来,直到清朝灭亡前的1906年,科举制度几乎一直是处于中原的中央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举制度存在相当的优越性,在封建王朝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能够相对公平地选拔出有能力的人才。
在自隋唐到清朝的漫长历史中,只有在元朝时期,科举制度没有得到长时间且广泛地运用。在元朝97年的历史中,仅仅只有45年实行了科举制度,而且这种科举制度是相对简单且充满歧视性政策的,与此前和此后广泛开展的科举制度截然不同。
元朝之所以对于科举制度不热心,与其所建立的王朝性质有关,也与元朝统治者对科举以及汉族士人的看法有关。本文希望通过对元朝科举制度的简单介绍,使读者们了解元朝科举制度举办的情况,以及为何元朝不愿开展科举制度。
元朝初次进行科举考试情景图
元朝的科举制度下 分类
蒙古人对于汉地的科举制度的认识实际上是比较晚的,成吉思汗早在1206年就已经建立了蒙古国,但直到蒙古国于1234年灭亡了金朝,夺取了金朝所占领的淮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之后,蒙古人才对于汉地的科举制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当时蒙古国的一位政治家耶律楚材,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因此在此时向蒙古国的统治者窝阔台汗提出以儒学为标准来选拔人才,取得了窝阔台汗的同意,并下诏

"命断事官术忽角日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

这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科举选材的方式,但一方面这种选材方式仅仅适用于汉地,而没有推广到整个帝国,另一方面这种选材方式持续的时间并没有太长,很快就遭到了废止。
正在科举考试的考生们
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蒙古人虽然已经在整个中原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仍然不愿意采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直到1315年,元仁宗才最终决定恢复科举考试制度。元朝的科举制度自恢复之后,一直实施到了元朝灭亡前两年的1366年,其间有6年没有进行科举考试,因此元朝的科举制度一共实行了45年。在这45年的时间里,一共有大概1200人通过科举做官,这一数字看似不小,但元朝建立的97年时间里,总共有超过26000人担任过官吏,这样一看,通过科举做官的人所占元代官僚的比例便可以说是相当小了,要远远小于实行科举制度之后的历朝历代。
除了科举制度实施的时间短、取士人数少之外,元朝的科举制度还具有考试科目少以及民族歧视严重两个特点。在元朝之前,科举考试一般有三个科目,分别是帖经、时务策和诗赋。所谓帖经,简单来说就是需要考生背诵儒家的各种经典,而时务策则需要考生对时务有足够的了解以及自己的想法,而诗赋则需要考生阅读大量的书籍,并且需要有相当的文采进行文学的创作。在这三科之中,帖经是最为简单的,仅需要考生具有不错的背诵能力即可,时务策则相对难一些,需要考生对时务做一定的思考,而诗赋则是最难的,需要考生需要相当的文学素养。
科举考试一般的流程图
然而,元朝的统治者并不喜欢诗赋,认为这是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反而会令人虚浮、不能脚踏实地,元仁宗就曾经对此做过评价:

"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省,参酌古今,定其条例"。

正是由于这种观点,导致元朝的科举制度仅仅要求汉人和南人考诗赋科目,如蒙古人等则不需要考察诗赋。这种规定除了反映出蒙古统治者对诗赋的蔑视以外,也体现出蒙古统治者对于汉人和南人所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
元朝在建立之初便已经建立了四级的等级制度,处在第一级的当然就是蒙古人,第二级则是色目人,第三级则是在南宋灭亡之前被征服的曾归属于辽、金等王朝的汉人,最后一级则是南宋统治下的汉人。这种公开的等级制度自然就使得社会中对于民族的歧视公开化和普遍化,这种民族歧视体现在科举考试中,则具体表现在蒙古人和色目人参加的考试科目少、题目简单,而汉人和南人则参加的考试科目多、题目难,而在中举之后,蒙古人和色目人一般可以直接担任六品的官员,而汉人和南人的则只能担任七品的官员,品级要低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诸如此类的民族性的歧视还有许多。
元朝四种等级制度下的科举考试人数汇总图
轻视,可不仅仅是科举制度
元朝的统治者之所以对科举制度采取一种轻视的态度,与蒙古人对于官僚选拔的看法以及蒙古帝国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蒙古人注重实用,不论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中,还是在帝国治理的过程中,实用性都是蒙古统治者最关注的东西。蒙古民族来源于草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当蒙古族积聚了一定的力量之后,进行扩张、扩大自己的生存范围便成为了蒙古族的优先考虑。不论是在保障生活上,还是在扩张上,实用性都是最为重要的,只要一种方法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那便是好的方法。
而在蒙古人看来,汉人的处世哲学与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当蒙古人进入南宋都城临安之后,他们看到的是各种休闲娱乐活动的兴盛,看到的是人们都在享乐,来自草原的蒙古人认为这些娱乐活动、休闲活动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都是毫无作用的,正是由于南宋的汉人都在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活动,才会导致南宋积贫积弱。
重武轻文下的文人生活
同时,南宋官场的腐败也同样令蒙古人感到震惊,而不论是官场的腐败,还是生活的腐化,实际上与南宋统治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因为南宋的统治阶层缺乏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才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展。而南宋的统治阶层之所以缺乏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正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特别是科举制度中的诗赋科,更是让南宋的士人只会追求浮华的词句,而无法选拔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就是蒙古统治者的逻辑,正如元仁宗所说的:

"词赋乃离章绘句之学。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

其次,蒙古帝国的统治范围实际上是极其巨大的,这样大的疆域意味着蒙古统治者需要管辖的是来自许多不同民族、拥有许多不同文化的臣民,这为统治者的管理带来了相当高的难度。对于蒙古统治者来说,他们的统治带有两个目的:首先,需要尽量长地延长蒙古帝国的统治时间;其次,需要保证蒙古人在帝国范围内的特殊地位。而如果大规模地应用科举制度,则很有可能使得大量汉族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并逐渐掌握政权。
元仁宗人物画像
蒙古统治者虽然马上功夫厉害,打仗所向披靡,但在具体的国家治理上则不如汉族士人那般熟练。而在元朝的疆域内,汉人又占据了绝对的多数,人数要远远多于蒙古人和色目人等少数民族,如果让占绝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能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科举考试的内容又是汉族士人十分熟悉的儒家思想,那么蒙古族的统治地位便势必会受到威胁。因此,为了保证蒙古族的绝对统治地位,蒙古族的统治者是会倾向于不开放科举考试的。
但随着元朝的发展,由于统治疆域的辽阔,以及来自草原的蒙古人对于统治汉地缺乏经验,元朝统治者不得不开放科举,以此来选拔汉地的人才,帮助他们进行统治。但是,同样地,为了保证蒙古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又需要对科举考试进行限制,并且在科举考试中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以限制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汉族士人人数。
总的来说,元朝统治者之所以对科举制度采取轻视态度,即便实行科举制度也对其施加许多限制,其原因一方面就是因为蒙古统治者不相信科举制度的好处,而担心科举制度可能会带来政治上的弊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蒙古统治者需要保证其绝对优势地位,因此需要对科举进行限制。
元朝对骑、射等重视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相信读者们应该对元朝科举制度实施的情况以及为何实施这样的科举制度的原因有了一些了解。客观地来说,元朝统治者的确看到了科举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诗赋所考察的能力对实际的政治治理作用似乎并不大,反而可能会助长浮华的风气,蒙古统治者注重实际成效的偏好也没有问题,这些弊端实际上也成为了后来科举制度改革所针对的方面。
然而,元朝统治者没有看到的一点是,科举制度虽然存在许多弊端,但科举制度确实是在封建王朝统治下最为公平,也最有可能选拔出优秀人才的考试制度,而选拔人才恰恰是维持封建王朝正常运转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元朝统治者忽视了这一点,不仅使得王朝流失了许多民间的优秀人才,而且还使得民间大量读书人无法找到上升的渠道,进而引起了这些读书人的不满,这实际上也是酿成元朝速亡的一个因素之一。
参考资料:《元史》、《元典章》等。

元代科举制不兴盛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蒙古贵族和色目官僚的阻碍:蒙古贵族的特权是世袭的,他们在文化上并不占据优势,担心推行科举制后,大量的汉人进入官场会冲击自己的世袭特权。色目人也有相同的想法。同时,被重用的北方汉人也不希望南方汉人进入官场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们满足于朝廷推行察举等制度。
2. 皇位争夺和党派斗争的影响:元朝时期的科举制一直受到皇位争夺、党派斗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选官一直不公正,并且时存时废。
3. 南北差异和汉人地位的变化:元朝实行一国两制,对汉人按照南北分别管理。北方汉人在金朝时期多受到女真贵族的压迫,而在元朝时期,他们被蒙古贵族所重视,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力量。他们支持继续推行金国的传统,以保持自己在官场上的优势。南方汉人在南宋时期地位较高,但在元朝时期地位下降,因此在科举制中未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总之,元代科举制不兴盛的原因主要涉及到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元代统治阶级不重视科举制,这是元代科举制不兴盛的主要原因,元代统治者以武力立国,不相信儒家可以治理国家,甚至多次停废科举制。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从三方面分析唐朝衰落的原因
科举制亦发展出偏差。唐代科举之项目很多,常设者有明经、进士等八科。玄宗晚年,进士科已只重诗赋。进士甚受朝野尊崇,这是促成唐代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但这一批以声韵辞章为学,吟诗作赋为务之进士,一旦为官,酬觞吟和,风流自赏,不懂政事,也不屑于理政事。科举制为百姓开进仕之途,但遴选出的是一批飘逸浮华的...

科举制度完善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作用。2、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的...

魁星崇拜大行其道,那科举制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图丨魁星神画像 在这一千多年中,魁星崇拜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科举考试之中,那么这种崇拜是如何出现的?它又有哪些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却依旧存在不公平现象,于是学子寄希望于公正的魁星,魁星崇拜也因此兴起 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已经比较兴盛,但是魁星崇拜却萌芽于宋朝时期,这必定有...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史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古代科举制度完善于什么时候啊
在隋朝以前,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荐举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奉行“九品科举考试制度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品评士人、选拔官吏时,强调士庶之分和门第高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加之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存在“官多民少,十羊九牧”,“清干良才,百分无...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 谁开创的
科举制度的发展1.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在中国实行了整整1300年。2.科举制是古代中国和日本、朝鲜、越南等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进行的。科举制的主要考试都是有规律的。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宋初的科举制度一样,宋太宗时代的科举制度由...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创立之初就不断饱受着历代文人学者和朝中官员的争议。虽然科举制度在其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被中断过,直至最终被废除,但是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其所具有的相对公平、客观、合理等特性,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国家层面 (一)有利于选拔治国...

材料二学者认为元代科举制的状况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关系_百度...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举制的研究进入兴盛期,“科举学”已成一门专学。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科举制时须注意哪些原则?(4分)答案 (1)突出特征:以才能为选官标准而不是以家世门第为准;不分贫富贵贱,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提高官员文化...

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如下:1、科举制度鼎盛于明、清两朝。2、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废除,整整...

宋代科举制度发达的原因
其次,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为科举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充沛,人们对文化和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商人和地主阶级愿意投资于子弟的教育,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这种社会氛围极大地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兴盛。再者,宋代文化的繁荣也是科举制度发达的一个重要...

袁州区13163566998: 科举制度为什么在元朝衰落了 -
印钧吲哚: 元朝主要是蒙古人当政,汉人虽然很多占比例很大但地位很低,而科举制度是在广大平民中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故科举制度在元朝比较衰落.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袁州区13163566998: 元代科举取士水平最高的是哪种人 -
印钧吲哚: 你好,自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这一选拔官员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用,但到了元代发生了一些改变,元朝在建立之初,曾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并把全国人口按照民族划分为四等,这是由于元朝的政权主体是围绕蒙古王公的,但后来元朝的统...

袁州区13163566998: 元朝科举制中落表现 -
印钧吲哚: 元代科举中落.元代蒙古政权有一套自己的用人制度,虽然保留了科举制度,但开国初期的40年间不曾开科举士.从皇庆年间开始科举至元朝灭亡的60年间也只举行过7次进士考.每次录取人数多则100余人,少则不足50人.此间元政权把中国人分为三六九等,蒙古人、色目人是上等人;汉人、南人是下等人.无论社会地位、法律地位、经济文化地位都非常不平等.反映在科举制度上,蒙古人、色目人考二场;汉人、南人考三场.考试内容汉人、南人也要难得多.发榜时还分左右榜,蒙古人、色目人在右榜;汉人、南人在左榜.如此种种使科举制度已失去了作用.元代是科举制度的没落期.

袁州区13163566998: 20元代真的没有搞过科举考试吗 【返回首页】 -
印钧吲哚: 元代的科举考试工作分得很细,甚至对于名落孙山者,元帝国的高层决策人也尽可能地给予了关怀——有好事者不妨与前朝及后代的不第士子们的落魄作一个比较.《元史·选举志...

袁州区13163566998: 元朝时科举停办的历史事实是? -
印钧吲哚: 元朝第一届科举会试和殿试,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内城)举行,各省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只有135人,从中获录取的进士只有56人,均不足原订的数额.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在两年前正式下诏恢复科举考试,并于去年8月在各省举行乡试开...

袁州区13163566998: ...一直到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才开始恢复科举!首先 我想知道,元朝为什么不实行科举制度!其次 我们都知道古代选官制度是考科举产生的,元朝不实... -
印钧吲哚:[答案] 早在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蒙古政权业已就设科取士进行过初步尝试.但是,晚至元政权的最后五六十年,科举制度才获得真正实施.当时人概括这个曲折的过程说,元代科举是“倡于草昧,条于至元,议于大德,沮泥百端,而始成于延祐”...

袁州区13163566998: 为什么元代读书人的地位低下?
印钧吲哚: 元统一全国后,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将各族人民分为四等,汉人、南人居于后两个等级;在社会上又把人们按职业分为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匠、九儒、十丐.医生处于第五位,在儒士之上, “然当时仕进有多歧,铨衡无定制,其出身于学校者,有国子监学,…有医学”,医生亦可以随时被选拔为官吏,由此亦可见当时医生之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元代地位一落千丈.元代前期科举制度一度废弛,长达近八十年,广大士人仕进无门

袁州区13163566998: 元代对科举取士制度改革的评价. -
印钧吲哚: 元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有了自己新的特点:实行的时间短,录取人数少,且时断时续;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色彩,因而也产生了新的作弊行为;打破了地域界限;注重实用;但不是元朝选官取士的主要途径~

袁州区13163566998: 元朝真的近百年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吗 -
印钧吲哚: 元朝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简称“元十六考”),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直到元亡.元惠宗时期,因丞相伯颜擅权,执意废科举,1336年科举和1339年科举停办.因为蒙古官员大多数是世袭的,所以元朝科举选官重要性不大.而且蒙古、色目人只要通过两场就可赐进士及第,但汉人、南人要通过三场,难度大一些.

袁州区13163566998: 为什么说元朝科举考试在考试、录取、任职方面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
印钧吲哚: 元朝没有没有科举制,官员都是由于小吏一级级升上去的,士族在元朝最郁闷,朝代的短命也就短在这里,因为士族读书人是汉族人的“心”和“脑”.所以很多读书人要么去画画,要么去练书法,虽然元朝很短,才九十多年,但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和高度达到一个空前的规模,比如元四家的画画,赵孟頫的字,今天真的价值连城.就连青花瓷也是元代的最优秀,没办法啊,文化没地方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