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请举例一个名人的事例加以印证

作者&投稿:空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个人感觉先看一些文学味道比较浓的历史书籍或者古典感觉比较深的文学作品,首先培养兴趣,利用里面比较有吸引力的情节使自己能够沉下心来看一些东西。慢慢习惯了自己就会对那种文学味道比较浓的东西感兴趣了。我们班有一个学理科的后来也比较喜欢文学方面的东西就是从看关于历史的东西开始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好的印证就是在陶渊明身上。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扩展资料:

陶渊明人物评价: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 问征夫以前路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事例: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俞飞鸿,从八岁起就参与了电影的拍摄,16岁就参演《凶手与懦夫》担任女主角,直到1999年参演《小李飞刀》中的惊鸿仙子杨艳而走红,遥想当时,惊鸿仙子的出场真可谓是惊鸿一瞥,艳压全场,本是位仙子,为了爱情,甘愿坠落人间,还没来得及享受爱情甜蜜的杨艳,却为了爱情灰飞烟灭!

他对李寻欢的爱,是理解和付出,而不是占有和痴缠,李寻欢对她也是先是欣赏,而后才是喜欢。俞飞鸿的表演恰如其分,不温不火,既演出了仙子的冷情与骄傲,又演出了仙子的高贵与痴嗔。她高傲自信的表情,微微上扬的嘴角,以及面对对李寻欢才流露出的柔情,表演的恰如其分,让人很难分辨出究竟是杨艳是俞飞鸿,还是俞飞鸿是杨艳。

接下来的俞飞鸿也是精挑细选了几部令人深刻的作品。2005年,自导自演的爱情片《爱有来生》再次把俞飞鸿的演艺事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这是一个围绕着银杏树展开的凄美“人鬼情未了”,生离死别的一对情侣,男主角化身成一缕孤魂,在银杏树下无怨无悔的等待已经转世的情人,人鬼深情款款的对话唤醒了女主角前世的记忆,可是人鬼殊途,始终无法履行前世的约定。

故事不急不缓,娓娓道来,错过了爱情的彼此,仍会将心里最柔软的位置,留给对方,哪怕相隔不同的时空,俞飞鸿把爱情的真谛,诠释的淋漓尽致!告诉我们爱情不是霸占和拥有,是我们等待着,我们爱的人,一直幸福,哪怕她的幸福里没有我们!

俞飞鸿正如她所扮演的角色般,清醒的,睿智的,不焦躁的生活着,一切过得有条不紊,舒畅自然。岁月给了我们衰老的理由,却对俞飞鸿是偏爱的,人到中年的俞飞鸿,除了愈发的成熟有味道,岁月似乎没在她脸上留下任何痕迹。

被观众尊称为人生导师的俞飞鸿,她坦然的接受爱情,她崇尚自由,认真的诠释着每个角色,由衷的观众朋友们对她的喜爱,戏外又淡出荧幕,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重视人权,能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对待男权和女权。活的轻松自然,但并不稀松拖沓。淡泊名利,宁静生活。

扩展资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战国时期的道家著作《文子》中亦有"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之句。

另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还有“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之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好的印证就是在陶渊明身上。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扩展资料

除了陶渊明外,莫言也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世人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事例: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她一生的伟大贡献在于和丈夫居里一起从事科学研究,不顾别人的讥讽,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炼出了放射性物质——钋和镭。虽然她清楚地知道,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对身体的危害不可估量,但她把这一切看得很淡泊。丈夫去世以后,她强忍悲痛,继续对镭和其他多种放射性元素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1934年7月4日终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白血病逝世。一个连死都不在乎的人,还在乎名利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好的印证就是在陶渊明身上。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哪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赏析】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看淡眼前的利益就不会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静下来学习就到达不了更远的境界。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2、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实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养德非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出处:诸葛亮《诫子书》选段: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原文是什么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出自诸葛孔明的《诫子书》,原文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诫子书》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儿子垂髫时期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是诸葛亮所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哪里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精神修养。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篇短文中,“淡泊”、“宁静”的气息处处弥漫。然而,我们如果从《诫子书》中读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1、释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2、出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3、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下一句
全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

河池市1508151695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求造句,谢谢! -
泊春多维: 诸葛亮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集中体现.

河池市1508151695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意思 -
泊春多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原文节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河池市1508151695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简短一点) -
泊春多维: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河池市15081516959: 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
泊春多维: 淡泊明志

河池市1508151695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怎么造句 -
泊春多维: 小明每天总是非常急躁,干什么事情也不能静下心来,我为了能让他好好学习,就劝他:“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就像古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静善其身,方能成大事!

河池市1508151695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
泊春多维:[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是诸葛亮所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

河池市1508151695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谢谢 -
泊春多维: 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河池市15081516959: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句 -
泊春多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诫子书》,亦是诸葛亮终生之座右铭.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河池市1508151695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出自那里?有什么历史典故??? -
泊春多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的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河池市15081516959: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志远是什么意思 -
泊春多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反映了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意思是: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诫子书》中相关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