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之若此不是定语后置吗?

作者&投稿:祖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求闻之若此不是定语后置。“求闻之若此”应该当作状语后置来翻译,其中“求”作探求、探知、求证解,“闻”名词,所听到的传闻。“若此”译作像这样,前提放于句首。

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的《穿井得一人》,作者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注释:

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为避免误解;泛译为“姓丁的人”。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求闻之若此:求,听闻。闻,传闻。之,倒装的标志,不译,翻译顺序为求若此闻之。若此,像这样的。

若此:像这样,如此。

不若:不如。

《穿井得一人》特殊句式:

1、判断句: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2、倒装句: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3、省略句:(丁氏)告人曰。

翻译:丁氏把这件事告诉别人。

现在穿井得人是一个成语,成语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谣言。




宋人有闻而传之者翻译
10.不若 ..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词语分类归纳:1.重要虚词。(1)之 ①宋之.丁氏(助词,的)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搞不懂,很混乱,可以说一下怎么辨...
本例中的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体词性己称代词“吾”充当述语“知”的前置宾语,可理解为“不知吾也”,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战国策·赵策四》:王曰:“未之闻也。”(赵国君王说:“从未听过这些道理。”)本例中的否定副“未”构成否定句,体词性他称代词“之”充当述语“闻”的前置宾语,可理解...

初中文言文定语后置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定语后置文言文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什么意思呀怎么判断呀。。。还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定语后置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

文言文状语定语后置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桃花源记中有哪些成语?
【出处】: 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举例造句】: 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近义词】: 置之不理 【反义词】: 门庭若市 3、怡然自乐 【拼音】: yí rán zì lè 【解释】: 怡然:喜悦...

下面句子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必为二子所禽矣 \/ 嬴闻如姬父为人...
B 判断句\/宾语前置。A被动句C定语后置D宾语前置

如何理解古文
处在句末的“焉”,一般讲,一是疑问句中作疑问语气词,但这句不是疑问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词尾,但是,“尤”是“责怪”之意,动词,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词,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词后的介词引出名词或代词,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词。此句中“焉”字若译成代词“他们”,就恰与全句的意思统一了。二是对...

盘山县19682357314: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仰房香菇: 【原文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盘山县19682357314: 求穿井得一人 -
仰房香菇:[答案] 百科名片 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目录 ...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盘山县19682357314: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翻译是什么? -
仰房香菇:[答案] 穿井得一人 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本文...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

盘山县19682357314: 文言文中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怎么区分? -
仰房香菇: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

盘山县19682357314: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句式语法? -
仰房香菇: 1、词类活用:一般是形容词,名词,动词,状词,介词间相互活用. 第一段:“病”:名作动,因为……生病 “名”:名作动,给……起名 第二段:“业”:名作动,以……为业 第三段:“全”:形作动,保持 “硕”:使动,使……长得高...

盘山县19682357314: 文言文刻舟求剑中的倒装句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和"求剑若此"是倒装句中的什么句式?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或其他? -
仰房香菇:[答案] 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 求剑若此: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应为“若此求剑”.

盘山县19682357314: "客有吹洞箫者"该文言句属于什么句式? -
仰房香菇: 这句是倒装句,属于定语后置,正确的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吹洞箫修饰客,意思是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盘山县19682357314: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 -
仰房香菇: 倒装句(一)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二)宾语前置1、动词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古之人不余欺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良问...

盘山县19682357314: 为什么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是定语后置句 -
仰房香菇: 很明显,因为跟现代汉语一般讲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前相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也正是“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的句式,当然就是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文...

盘山县19682357314: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句是怎样定语后置的? -
仰房香菇: “军书十二卷”,按正常语法顺序,应该是“十二卷军书”,其中“十二卷”是“军书”的定语.诗中说成“军书十二卷”,把定语“十二卷”移到后面了,成了定语倒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