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会试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貊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是怎么考的~

会试,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考试级别,比乡试高一级,比殿试矮一级。即各省通过乡试取得了举人资格的人,进京参加全国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也叫做进士,就是进献给皇帝的士子。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自隋唐,盛于宋元明清。明清时期,穷苦的读书人进身仕途的唯一路径就是科举考试。首先,在县一级通过院试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不要小看秀才,秀才也是功名,每个月可以从县里领到一点聊胜于无的粮食和灯油钱,并且秀才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基础,但是秀才一般不能做官。取得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每隔三年可以到省城参加一次省级考试,也就是”乡试“,因为乡试通常是在八月间进行,所以也叫”秋闱“,秀才们通过乡试可以取得举人的资格,举人就可以做官了。
插一个小插曲:明清通例,秀才举人一般可以见官不跪,并且犯笞杖以下之罪可以用功名抵罪,也就是说犯点小事儿,革去功名就不用身陷囹圄或受皮肉之苦了。
举人每隔三年,也就是在乡试之后的一年二三月可以到京城参加会试,俗称”春闱“。会试一般是三场,每场三天,三场一过就解放了。考试内容一般是四书五经文,也即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这些经书中摘录一句,让考生写一篇议论文。其次是写五言八韵诗,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那一首;然后还要考策问,类似于现在公务员考试中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让人写一篇论述。会试的考试内容基本就这些。殿试内容跟会试差不多,不过是皇帝亲自主考而已。

古代科举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高考”放在古代是哪个级别?

明代科举制度

内容

(1) 考试程序∶明代的科举考试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i 童试∶在各府、州、县举行,每年一次,应试者称为「童生」,童生须经过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及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ii 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每三年一次,应试者必须是成绩优良的生员,因考试日期例在八月,故又称「秋闱」。中举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iii 会试∶乡试后翌年在京师举行,故又称「春闱」。中式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iv 殿试∶会试发榜后不久,在宫中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再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甲,总称「进士」。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2) 考试内容∶明代科举试的内容与前朝不同,明制度定科举考试必须以四书五经命题,而士子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格式。文章必须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共八段,士子作答时,必须依照题义,揣摩古人的语气,「代圣人立言」,不许发表个人见解,时称「制义」,俗称「八股」。

(3) 授官办法∶明代惯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成绩优良者,授翰林院庶吉士;不入翰林者,授其它京官,如给事中、御史、六部主事,或授知州、知县、府推官等。

特色

(1) 行四级考试制∶明之科举制度较唐、宋时更为完善,自「童试」、「乡试」、「会试」,以致「殿试」,形成一贯的体系,其间的递升周密,可杜绝舞弊和侥幸。

(2) 以八股文取士∶明制规定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所作文章必须仿宋经义,立论以朱熹的学说为根据,文章分为八段,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数限制。这是明科举不同于唐、宋科举之处。

(3) 配合学校教育∶明代科举,乡试以下,与学校教育相辅而行。明制规定,地方所设之府、州、县学校,每三年举行两次考试,第一次称为岁考,学子成绩分为六等;第二次称为科考,是岁考中第一、二等学子进行复试,及格者为科举生员,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此外,府、州、县学校所授之科目,有礼、射、书、数四科,其中礼科所习科目,与科举考试内容关系密切。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学(又称「国子监」),所收监生,种类繁多,其中的「举监」收纳会试落第的举人,待下次会试时再出监应试,故明代的学校可说是科举的预备场所。

(4) 重进士及翰林∶明代特别重视进士及翰林院,英宗以后,更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之说。因此,科场上有品流之分,进士及第者谓之清流,秀才、举人谓之浊流,难以出任大官。

(5) 严防考生作弊∶明代防止考生作弊的制度非常严密,应考人必须填写三代的姓名、籍贯、资历;但要避写「朝号」及「御名」。此外,又有「糊名」、「誊录」、「搜检」、「锁院」、「巡逻」等制度,考官入场后即锁门,考生有军士看守,以防士人自由进出;乡试及会试均考三场,每场以一日为限,当晚收卷。

影响∶

(1) 士人学问空疏∶明代的科举考试注经义,而对经义的解释,则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士子将之熟读,作为应试之敲门砖。又因出题只限于四书五经,故士子可以束书不观,只要拟题一、二百道,或取他人文章加以记诵,入场誊出,亦可侥幸中式。于是名列前芧之士子,竟有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体偏旁者,学问之空疏,于此可见一班。

(2) 八股闭塞民智∶明代以八股取士,士子为猎取功名,终日埋首于空洞的形式和陈腐的内容,所学的与修己治人毫无关系。加上考生不能有个人的见解,只能代圣人立言,久而久之,民族的智慧为之蔽塞,故顾炎武称∶「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清代承袭明制,以致中国文化被桎梏了五百余年之久。

(3) 科场分清浊流∶明代的科举制规定胥吏不准考进士,不能当御史,而官吏的出身途径只有两种∶进士及第并经翰林院磨练者可任高官,称为清流;举人以下的永远沉在不层,为浊品。这些下级官吏因无升迁机会,便滥用职权,贪污舞弊,假公济私。明代中叶以后,吏治日益腐败,根源就在于胥吏弄权。

清代科举制

科举考试行至清代,更趋完密,其时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特科及翻译科三大类。

一、常科

(1) 文科∶考选办法与明代大致相同,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俗称「小考」,应试士子称为「童生」或「文童」,被取录者称为「秀才」。乡试是省的考试,被取录者称为「举人」,录取名额,大省百数十人,小省四、五十人。会试为中央考试,集合全国举人在京师试,于乡试翌年三月举行,故亦称「春闱」。会试中式者称为「贡士」或「中式进士」,取录名额约三百人。殿试于会试发榜后十日举行,由皇帝亲临保和殿策问,分三甲录取。但清代殿试,须经过朝考(清制规定,殿试后的二、三甲进士仍须参加朝考,专为选拔翰林院庶吉士而设,成绩优异者入翰林院,其余授以六部主事、内阁中书、知县等),才可授以官职。

(2) 武科∶清代武科考试程序和取录情况与文科相同,亦有秀才、举人、进士等名目。最初考刀、矢、弓、石,至戊戍维新时改考枪炮。

二、特科和翻译科

清代的特科又称「诏举」,由皇帝临时下令征求,主要目的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特科名目甚多,如顺治时诏举「山林隐逸」、康熙时诏举「博学鸿儒」、乾隆时诏举「阳城、马周」、光绪时诏举「经济特科」,此外尚有孝廉、方正、直言、孝子等科目。翻译科则是清代统治者专为八旗满蒙子弟而设的考试制度。

特色

(1) 制度完备∶科举制度发展至清代已历时千余年,故从考试程度、内容、防止作弊等方面,均吸纳了唐、宋、明三制度的优点,更趋完备。考生无论出身于何种阶层,都有被录取的机会。

(2) 安抚士人∶清初开设的特科和独有的翻译科,?具有怀柔情质。前者为了网罗明末遗老和山林隐逸之士,藉以消除他们恢复故国的思想;后者则是为了笼络满蒙子弟,给他们提供较优厚的出机会。

影响

清代统治者对于被征服的汉人,推行「抑其道器而扬其文辞」的文化政策,故不但保留八股取士的办法,而且变本加厉,割裂四书五经的字句以出题(清代制义出题,仍限于四书五经,因范围狭窄,为了免重复,遂割取其中某句或半句为题目的上半部分,再配上另一意义不相关的半句为下半部分),其八股格式,较之明代更为烦琐和机械化。此外,由于考试内容狭窄,使人易于拟题传习,于是士人只习所拟之题,于本经之文,反而置之不读。因此,清代士人的学问空疏,不切实用。

中国自隋至清,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凡一千三百年,收到显著的效困。唐、未两代人才辈出,文学亦得兴盛。可是,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出,规限士人的思想,妨碍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坏人才的反效果。

而封建时代科举考官员,则要来得公正、公平多了
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国人多,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选择余地大,所以 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限制这个限制那个。封建士大夫尚且有"不拘一格 降人才"的开明,而我们今天的官吏选拔,是组织部说了算,组织部 实则是同级常委说了算,而本质是书记说了算。书记举荐一个局长, 让组织部去考察,考察后常委会一致通过,所以有局长送钱给书记买 官的故事,这种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频率已经很高。而封建时代 科举考官员,则要来得公正、公平多了。所以,公务员考试我是支持 的,以成绩说话,比用人唯亲要进步,但设限太多,户口、年龄、健 康等等,仍不能体现不拘一格,有待改进。


科举制的文化常识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

古时候科举考试,考生出现内急的情况都是怎么做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自从隋炀帝开创了科举考试之后,历朝历代虽然都有所改变。但是,基本上有三个等级,一是乡试,基本上那是自己省里面考,考中了就是举人了,范进中举考的这才是第一级;二是会试,考的是贡士,只有考中了贡士才能考进士;三是,殿试,那就是包括前三名在内的所有的进士录取了,由...

关于古代科举的诗句
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连中...

金代科举考试是怎么样的?
考试分为乡试、府试和会试(礼部试)三级。金熙宗时,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海陵王时,增设殿试;并南、北选为一;并曾一度罢废经义科。章宗时取消乡试。府试地点,最初有三处,后来逐次增加为六处、九处、十处。取录进士人数,1160年后,每次都在500人以上,最多时达到900余人。

形容科举难过的成语
【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龙标夺归】:科举时代指状元及第。【屡试不第】:第:科第,科举考中者的等第。多次参加考试...

八股文的写法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

封建科举制度是如何演化成现代高考制度的?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二、会试 由皇帝主持的全国性考试,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更大。通过会试的人可以获得贡士的头衔,并有机会参加殿试。三、殿试 科举制度的最高阶段,由皇帝亲自在宫殿上主持。殿试主要考察贡士的文学、书法和政治素养。通过殿试的人可以获得进士的头衔,并有机会参加翰林院考试。科举制度 1、在科举...

科举考试有古代高考职称他的考场称为
除了考场环境的重视,科举考试所测试的内容也是极其严肃的。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地方层面的选拔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是省级层面的选拔考试,通过后才能进入最高级别的殿试。在每一级考试中,考生都需要全力以赴,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学识。科举考试的试题非常注重...

科举考试的流程是什么?
科举考试的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

闵行区13923988883: 会试 - 古代科举考会试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吃住睡都在考场?要考三天三夜?什
枕星润肠: 明代科举制度 内容 (1) 考试程序∶明代的科举考试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i 童试∶在各府、州、县举行,每年一次,应试者称为「童生」,童生须经过县、府、院三个阶段...

闵行区13923988883: 古代科举是怎么考试的 -
枕星润肠: 封建科举制度逐级考试的顺序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闵行区13923988883: 古代人都是怎么考试的 -
枕星润肠: 古代的科举制度,一般设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是在各省省会举行,这时,各位考生就要开始赶考了,对于那些远离省会的考生,他们光是前往考场,就要用掉十天甚至是半个月的时间. 如果足够有实力和运气进入到了殿试,那么他们就得上京赶考.这才是真正的大考验.

闵行区13923988883: 古代的会试有什么特点?
枕星润肠: 会试是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落榜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参加会试的是全国的举人,录取名额少则几十人,多时可达四百余人.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前中期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

闵行区13923988883: 科举考试的规则 -
枕星润肠: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盖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清代科举考试逐渐僵化,...

闵行区13923988883: 状元都是怎么来的?古代的秀才、举人、状元都是怎么来的?
枕星润肠: 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很复杂,宋朝以 前,科举取士的制度还很不规范.每个朝 代的规定都不尽相同.明清两代,读书人统称为童生,必须参加童试.录取“人学” 后,叫...

闵行区13923988883: 求我国古代的科举的详细制度?
枕星润肠: 中国的科举制度,大约滥觞于隋代,历经唐 宋、元各朝发展,乃成为国家取士用人的... 「新科举」,然而在没有更公平的方法之前,即使是几乎可与古代科举划上等号的各...

闵行区13923988883: 古代“科举制”的具体情况 -
枕星润肠: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科举不仅是一种中...

闵行区13923988883: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如何进行 -
枕星润肠: 1. 式科举考试三级:乡试会试殿试2. 乡试通每三各省省城举行称比由于秋季举行所称秋闱参加乡试秀才()秀才参加乡试前先要通本省政巡举行科考绩优良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称举第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试 3. 乡试第二春礼部举...

闵行区13923988883: 宋代科举考试的模式 -
枕星润肠: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