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有什么境界?

作者&投稿:孟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明心见性”是佛教修学的最高境界,那“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呢?

红尘历练,皆是修行。红尘就是修行,诸位要记清。修行,得想明白,是真的明白——要修的是什么?然后,才能修好。内心了无烦恼清净无挂无碍?——随便你选个宗教成为狂信者就行了。道德高妙智慧通达几近圣贤?——好好读,读好书,读懂读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每天坚持健康饮食早出操晚跑步打打拳遛遛鸟。实现个人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树立远大理想规划人生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或考公成长为优秀的公务员或努力经商汇通天下或研究发明推动进步或教化恩泽桃李满天下。……所以修行,要内外兼修,这里的内外一方面指自己的内心打磨,一方面指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太难了。三界如火宅,你一身是铁打几根钉子,累得气绝能扑几处火种?但是真能容易的作出进步的,还就是改造世界。大改没那个本事,你从小事作起也算数。作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让身边的人从你这里得到的反馈都是公平,让社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的更加美好——从微小处教化和改造这个社会。你的努力就反映在社会进步中,你的功绩即使不被知道也绝不会被磨灭。世界的改造,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千千万万个你一起努力,让它发展让它进步,终有一天人间成为乐园,这就是世界得了你修行的果,你和千千万万个你分享这个功绩。虽然你注定看不到这一天,但是你的路,你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功成不必在我。你追求的东西达到了,看不看到它其实也就不重要了。你存在过的痕迹因你的努力而将永存于世,你的思想和理念成为社会的意志——这些都是你永恒的纪念碑。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不会真的死去,而是融于这个社会,与世同君。你知道你的目标宏伟远大光明,你知道它必然成功,你活得坦然,死的安详,你的修行之途才算走完。临闭眼问一问自己,我俯仰无愧,这就是得道了。所以说,你想修什么,你想怎么修?红尘历练,都是修行人。只看你怎么修。红尘就是修行,诸位要记清。

佛有十地(佛的每一地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之分),可惜鄙人手头上没资料。鄙人的师傅书籍里面有。

密宗宁玛巴把佛、菩萨境界划分为十六地。第十六地为普贤王如来(英译有:Samanthabadra Tathagata、Vajradhara、Adi Buddha、Primordial Buddha、Dorje Chang Buddha)所在的境界,处在此地的佛菩萨被称为金刚总持;毗卢遮那佛在十三地,处在此地的佛菩萨被称为金刚持,此地又名圆觉位、无上正等正觉位;十二地菩萨是妙觉位,第十一地菩萨是等觉位,第十二地的菩萨是妙觉位。第十二地到十六地的菩萨名之曰佛。

一般显教把未达佛位的菩萨划分为十地:法云地、善慧地、不动地、远行地、现前地、极难胜地、焰慧地、发光地、离垢地、欢喜地。(法云地最高而欢喜地最低)显教再把征得妙觉位(破第十二品无明)的菩萨称之为佛。

《菩萨璎珞本业经》里把菩萨十二地划分为大乘阶位五十二位,即十信以及四十二贤圣位——十心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第四十一贤位(等觉位)、第四十二贤位(妙觉位)。

密教又依《大乘要道密集》(此典籍的另外一个汉译本为《密集金刚根本续》,英译为《Mahayana Guhyasamaja》或《Guhyasamaja Tantra》)与《广大明觉自现续》而建立十三地、十六地之说。

《大乘要道密集》有云:「……金刚句偈注云:外缘起为回风转气,及景象、梦等外在境相粗略所现,内缘起为心气集摄于脉字宫殿,密缘起为断世间道而现出世间身脉等四坛城,真如缘起为初地以上之外,内、真如验相生现明点、气、心,究竟缘起为融入四行于十三地证果。」

《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一、于体证胜义谛时生喜悦,得初地成就。即『极喜地』。

二、了悟证悟乃根本觉之自觉,为第二地,即『离垢地』。

三、于道上能对证悟得觉受,为第三地,即『发光地』。

四、由观光明而得觉受,为第四地,即『焰慧地』。

五、由法尔清净诸烦恼,及由观本始智所得证量觉受而现证本始者,为第五地,即『难胜地』。

六、能见光蕴,为第六地,即『现前地』。

七、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诸烦恼,为第七地,即『远行地』。

八、住远离烦恼之境界而不动,为第八地,即『不动地』。

九、圆满一切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

十、行者将自识摄于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为第十地,即『法云地』。

十一、行者于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总集诸佛自性之皈依境),为第十一地,即『普光地』。

十二、无任何执受,即对所观诸总集亦不执,不为内外诸法污染者,为第十二地,即『净莲地』。

十三、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刚链,化为虚空光明五总集者,为十三地,即『咒蔓大集地』。

十四、住于所观之本始智,为十四地,即『大乐地』。

十五、于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十五地,即『金刚持地』。

十六、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十六地,即『无上智地』。」

末学此回复, 辨正“东方不败369 - 经理 四级”之说:

大乘行者,自发菩提心始至究竟圆满成佛止,一共有52个阶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无量数戒)的时间。
初地以上菩萨,地地增上;下地不知上地之境界。
明心见性,即为初地菩萨:触证真如,眼见佛性(即禅宗之“破本参”、“破重关”)
悟后起修,是为“真实修行”,凡夫位之“修行”,以其不证真如故;不能如实了知诸法实相,名为“相似行”。以此故,《佛藏经》云:“一切凡夫都无正见”;凡夫虽未证解,而坚信佛说,名为:“得柔顺忍”。心地柔顺故,不起刚强我慢之心故。
初地到八地(8个阶位),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八地到最后身菩萨(4个阶位),又是一大阿僧祗劫。相当于凡夫到初地菩萨的时间。
悟后实修,修个什么?如《心经》云:“不垢不净”:我们本具之真如,在因地含藏污染种子,在佛地则修除了一切污染种子。这些污染种子,是无量劫积累下来的,可以说“无量”,经中所说:“尘沙惑”是也。所以,一一修出极难。
然而,真如的体性却是“在凡不增,在圣不减”(《心经》云:“不增不减”)。所以,凡夫的真如与佛地的真如,体性一致而“净染有别”。犹如墨水与水,净染有别而水性无二。

诸佛因为完全断除一切污染,再无一丝一毫“迷惑”可断,所以名为“究竟圆满”、名为“无上士”。云何诸佛尚有“十六地”之差?若真如之中尚有一丝一毫污染,不名为“佛”。不名“究竟圆满”。
经中所说“诸佛平等无差别”且不论。若说“究竟圆满”而成佛之后,还有所得、有所证、有所增上;请问:“这种进步是依什么而得”?若尚有所得,必是清净真如之外的“心外之法”,既是心外之法,必定生灭,必是虚妄!
如上,“毗卢遮那佛在十三地”之说,缺乏常识,不值一驳!何以故,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报身,于天界说法;乃是究竟圆满之佛。非是密宗所说的“活佛”,也不是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

诸佛平等无差别。如是说是如法知见;不如是说,是为“谤佛”,成就地狱重罪!

南无十方三世佛

文殊师利。譬如日光初出。先照最大山王。次照斫迦婆罗山摩诃斫迦婆罗山。次照余大山。次照余黑山。次照高原堆阜。后照深谷卑下之处。文殊师利。而彼日光不分别无分别不思惟。何以故。文殊师利。彼日光明无心意意识。不生不灭无相离相无念离念。无戏论无障碍离障碍。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不缚不脱。不知非不知无烦恼非无烦恼。非实非不实。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陆地不在水中。不在两岸不在中流。无觉离觉无色非无色。文殊师利。依于大地有高下中。日光随地有高下中。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不分别无分别不思惟。文殊师利。何以故。如来应正遍知。离心意意识不生不灭。无相离相无念离念。无戏论离戏论。无热恼离热恼。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不缚不脱。不知非不知。无烦恼非无烦恼。非实语者非不实语者。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陆地不在水中。不在两岸不在中流。非一切知者。非无一切知者。非觉者非无觉者。非行者非无行者。非修习者非无修习者。非念者非无念者。非有心者非无心者。离心者非离心者。无意者非无意者。非害者非无害者。非名者非无名者。非色者非无色者。非说者非无说者。非假名者非无假名者。非可见者非不可见者。体性如是非不如是。非说道者非无说道者。非证果者非无证果者。非分别者非无分别者。非离分别者非无离分别者。文殊师利。依彼无边法界众生上中下性。如来放大智日光轮。普照众生亦复如是。初照一切诸菩萨等清净直心大乘山王。次复照于住辟支佛乘。次复照于住声闻乘。次复照于随所能信善行众生。次复照于乃至住邪聚众生。皆为如来一切智日光轮所照。为毕竟利益一切众生。为生未来一切善根。为令增长一切善根。文殊师利。如来于彼一切事中平等舍心。无分别无异心。文殊师利。诸佛如来智日光轮无如是心。我为此众生说于妙法。而不为彼众生说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无有如是分别之心。此众生信上法。此众生信中法。此众生信下法。此众生信正法。此众生信邪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无如是心。此众生信上法。为说大乘。此众生信中法。为说缘觉乘。此众生信下法。为说声闻乘。此众生信正行。为说清净心法。乃至此众生信邪行。随所应闻而为说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智日光轮。无有如是分别之心。何以故。诸佛如来智日光轮。远离一切分别异分别及诸戏论。文殊师利。依诸众生种种善根。诸佛如来智日光轮种种别异。文殊师利。譬如大海中有如意宝珠悬置高幢上。随何等何等众生念。须何等何等事。如是如是。闻彼摩尼宝珠出声。而彼摩尼宝珠。不分别无分别不思惟。无心离心离心意意识。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不分别无分别不思惟。无心离心。离心意意识。不可测量离诸测量不得离得。贪不能转嗔不能转痴不能转。不实不妄。非常非不常。非照非不照。非明非不明。非觉者非不觉者。不生不灭。不思议不可思议。无体离体。不可取不可舍。不可戏论不可说。离诸言说。不喜离喜无生不可数离诸数量。不去无去去寂。绝一切诸趣。离一切言说。不可见不可观不可取。非虚空非不虚空。非可见非可说。非和合非离和合。非作非造。非示非染。非可清净。非名非色。非相非无相。非业非业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有烦恼非无烦恼。非诤非不诤。非声离一切声。无言无相离一切相。非内非外亦非中间。文殊师利。而如来宝珠清净直心。悬大慈悲高幢之上。随何等何等众生信。何等何等众生行。闻如是如是说法声。文殊师利。如来于一切事平等舍心。无分别无异心。文殊师利。譬如响声从他而出众生得闻。而彼响声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非外非二中间可得。非生非灭非断非常。非知非不知非觉非不觉。非明非不明。非缚非脱。非毁非不毁。非念非不念。非处非不处。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风界。非有为非无为。非戏论非不戏论。非声非不声。非见非不见。非字非言非离言语。非称量离称量。非相离相。非寂静非离寂静。非长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观非不观。非可见相非不可见相。非空非不空自体空。非可念非不可念离可念。非可觉非不可觉。离心意意识。一切处平等。无分别离异分别过三世。文殊师利。而彼响声。随种种众生种种言音闻种种响。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说法音声亦复如是。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非外非二中间可得。非生非灭非断非常。非知非不知。非觉非不觉。非明非不明。非缚非脱。非毁非不毁。非念非不念。非处非不处。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风界。非有为非无为。非戏论非不戏论。非声非不声。非见非不见。非字非言非离言语。非称量离称量。非相离相。非寂静非离寂静。非长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观非不观。非可见相非不可见相。非空非不空自体空。非可念非不可念。离可念。非可觉非不可觉。离心意意识。一切处平等。无分别离异分别。过三世。文殊师利。随种种众生种种信种种解。闻于如来应正遍知如是如是说法音声。文殊师利。譬如大地住持万物。生长一切谷麦果蓏。草木树林建立成就。文殊师利。而彼大地。不分别无异分别。一切处平等。无分别无异分别心。无心离心意意识。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依于如来应正遍知。住持一切众生。生长一切善根。建立成就一切声闻辟支佛菩萨。及诸外道种种异见。尼犍子等从于邪见。乃至邪定聚众生所有诸善根。彼诸善根皆是如来应正遍知之所住持。皆依如来应正遍知。而得生长建立成就。文殊师利。而如来应正遍知。离一切分别。无分别异分别念。离一切心意意识。不可观离诸观。不可见离诸见。不可思惟离诸思惟。不可念离诸念。心平等无平等舍。一切处无分别离异分别。

在华严经里有无量无边的境界

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一共有52个等级

每一个等级都有无量无边的境界

凡人->小乘(最高果位:阿罗汉)->大乘(最高果位:法云地)。当然也有凡人直接修大乘的。
小乘佛教:
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
大乘佛教:菩萨十地。
1·欢喜地
2·离垢地
3·发光地
4·焰慧地
5·难胜地
6·现前地
7·远行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
10·法云地
最后
11.等觉
->
12.
妙觉




教师的职业境界分几个层次啊?
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所谓经师是指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的教师。经师是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种谋生的手段。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人师”为陶冶学生性格的导师,不但要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修养。人师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

教书的“三重”境界
我再教语文,不甘心再谨遵《教参》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时也会设计一两个有“话”可说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一节课热热闹闹,轻轻松松。学校的公开课也找上了我。然而因为讲课随意性太强,没有内核,没有内涵,更没有条理性,除了课堂上热闹以外,好像也没有什么教学的艺术性可言。后来(2020)我才明白这叫...

教育的三层境界分别是什么?
任何年代,任何方式,任何人,都是如此。千年之前,皇帝统治,也是教育人们遵守次序,谁违背,就接受处罚。现在的年代,和千年之前,万年之后,也是一模一样。这就是教育的根本,谁当领导,谁就要建立次序,让所有人去尊守规矩。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资源永远有限,把资源倾向于有...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惩戒”,我赞同这种说法。并不是说惩戒就是从肢体和肌肤上进行惩罚,这只能说是一种浅显的教育方式,绝对没有实际用处。我听许多同学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鼓励、安慰或者感化,我并不否认这些观点,但不容否定的是:这些教育方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他们真心感悟到自己的错误,而这...

为人师者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以曾国藩为例,为人师者的三个境界:1、授业之恩。当初李鸿章之所以能够拜师于曾国藩是由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有着一层“同僚”的关系。原来李文安和曾国藩曾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在当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算不错。因此李鸿章就成为了他的弟子,在这期间李鸿章受到了曾国藩的指点,不仅学到了科举的技巧...

教师的五重境界 什么样的教育是有益的 读后感
思维方式的狭窄、利用社会信息工具的狭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眼界的狭窄。 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不仅使学校面向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而且不断地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正在面临的问题变成学校的教学内容。我想,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只有立足长远,关注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才是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教育。

教育的最高思想境界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

在你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那么,关于教育,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有的人认为就是获取知识;有的人认为就是获取一个学历;有的人认为就是为了人际交往。其实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是有些片面的,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学校班级当中,老师和学生...

什么是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和最佳人选?
“理想的教师”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身为教师,诚然教学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然而我认为,一个教师的却是更为重要的存在.中国流传至今的,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浓重败笔,究其原因,落后的教育观念显然是罪魁祸首.教师要能够因材施教,而不是强迫性的让学生去学.这样,...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几句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脉络。 “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人要做到“尽心”与“知性”,这样才能达到天人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传统教育注重德育问题,关注人的内心。孟子说...

建华区15092407292: 佛学三大境界是什么? -
郦桑弥柠: 我的答案是:入道、解脱、无我三个境界.入道是心里刚刚开始种下佛的种子,这是第一步.通过不断的修行、历练,身心灵都已经达到清静的境界,不再贪着、执着一切的事,心已经清静无扰了.最后就是无我的境界,也就是觉行圆满,得到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

建华区15092407292: 佛有几个境界 -
郦桑弥柠: 佛”即觉悟者,“悟”即悟出人生- 真理.学佛有三个境界:戒、定、慧- 佛家以各种“戒律”来规范佛门弟子- 的行为,让他们洗弃各种“凡尘”,- 住“心猿意马”,从而进入“定”的- 界;定者“清心寡欲”“无我无他”- “心如止水”,脑...

建华区15092407292: 佛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
郦桑弥柠: 佛教的最高境界叫做涅槃.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即是修行得道的圣者,形体灭尽,入于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

建华区15092407292: 什么才是佛学的最高境界? -
郦桑弥柠: 阿弥陀佛当然是佛境界.当你确实认为没有什么境界之分的时候,你就算找到学佛的大门了.具有开悟的可能性.至于什么时候能修到佛境界,只有你自己清楚.学佛不是个讲级别水平的学问.万法如一.没有差别.

建华区15092407292: 佛家三个境界? -
郦桑弥柠: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众生都苦,于是发愿要普度众生.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在2千5百年前创立的,他那一法门的特点就是“戒、定、慧”.戒就是戒去人世间一切不好的欲望,达到无欲无求;定就是打坐实修,增强自己的定力;慧就是达到大智大慧,最后开功开悟. 现在的世人是很难理解修炼人的.因为现在的人都讲究现实,还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来的实惠

建华区15092407292: 佛教最高境界是什么境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郦桑弥柠: 佛教中根据修证次第而划分出所谓的"等级". 如声闻、缘觉的解脱道,以至菩萨初果到菩萨 四果的佛菩提道,最高的层次当然是佛的境界.

建华区15092407292: 佛教中的等级怎么分配?
郦桑弥柠: 你所问的佛教中的等级问题涉及到佛教中的修证次第 和证果等问题.简答如下: “佛的境界佛陀,又名世尊,他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 的这个时空里,他是真正能够完全了...

建华区15092407292: 人生境界的佛教禅宗三境界 -
郦桑弥柠: 佛教禅宗参禅三重境界,常被引申用来形容看待事物的不同境界. 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语: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宋代禅宗三境界: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建华区15092407292: 佛家修行都有什么境界,都有修什么 -
郦桑弥柠: 地狱、恶鬼、人、阿修罗、天道、阿罗汉、菩萨、如来.修到天道非想非非想天以上才能出六道轮回成为圣者.

建华区15092407292: 佛的最高境界 -
郦桑弥柠: 佛陀,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