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什么要打压狄青?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勤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是文采耀世的文学家,更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在当年位高权重,是有名的贤相。
但是他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头:千古伯乐。这个名头的由来是因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宋代的三苏(苏东坡父子)、王安石、曾巩五人均出自他门下,张载、程颢、吕大钧等大儒受过他提携,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因他举荐平步青云,堪称桃李满天下。
当然,他人生中还有一个同样响亮的污点,那就是构陷、迫害狄青。文臣欧阳修打压武将狄青,皇帝曰其是忠臣,宰相巧搬太祖赵匡胤欧阳修人生唯一污点:陷害北宋名将狄青
元祐元年,北宋各地灾害频发,尤其以洪涝灾害最甚,深受儒学天人感应学说影响的欧阳修上了两份奏折,第一份奏折分析天灾频发的原因一是在于当朝储君未立,国本未定,二是朝廷缺乏贤能之士民怨沸腾。
那么第二奏折说什么呢?他在这一份奏折里说当朝天灾频发是青天示警,意味着朝内文武失衡,应当罢免一个人的官职,那就是当时的枢密使狄青。
很明显,这是在扯淡。
不论是第一份奏折还是第二份奏折在我们如今看来都是无稽之谈,但是我们要知道欧阳修是一个沉稳老辣的政治家,绝不会无的放矢,那么原因、手段都不重要,他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构陷狄青,让狄青失权、下野!
当时武将出身的狄青战功赫赫,声望威隆,而且圣宠不衰,欧阳修的构陷宋仁宗根本没反应,奏折留中不发,意思是:朕不听,狄青很好,朕很满意。
但是很快,欧阳修又递上一封奏疏,请宋仁宗罢免狄青枢密使之职。他说狄青乃粗鄙武夫,才不配位,又说自宋立国以来未有武将高居此位,还说狄青本人低调,但身后跟随者很多,后浪推前浪,他会因此被裹挟叛乱,总之他就一句话:狄青以武将之身执掌朝权,不合适,造反可能性很高。 宋仁宗当时对狄青很信任,说他是忠臣,于是事先和欧阳修通过气的宰相文彦博插上一脚:太祖(赵匡胤)当年不是忠臣吗? 这一句话就把宋仁宗给说懵了。没过几天,狄青被宋仁宗贬到穷乡僻壤,几年后郁郁而终。欧阳修为什么一定要构陷、迫害狄青? 事实上这个原因就藏在欧阳修给宋仁宗的奏折中: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意思是出身军伍、军威卓著的狄青担任枢密使,也就掌握了整个北宋的军事机密、军情信息,这对北宋来说很不利,把他罢免下放,消弭造反的可能,一来是保全狄青的性命和声名,二来也为国家掐灭可能的祸患。
那为什么武将狄青担任枢密使,会被欧阳修上升到“国家祸患”的层次?是因为欧阳修和狄青有仇,故意抹黑陷害吗?
不是,而是欧阳修担心“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历史会在狄青身上重演!
上文说过,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但文彦博反驳说太祖当年也是忠臣,这句话之所以会成为杀手锏,一击致命,秘密就藏在于北宋的开国历史当中。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领军北上要平叛,到达陈桥驿时被部众裹挟造反,不是因为赵匡胤不忠,而是因为他的部下们人人都想更进一步,人人都想成为开国功臣,这就是“后浪推前浪,前浪不得不往前”的道理。
这才是欧阳修和文彦博这种高级腹黑政治大佬的软刀子能够一刀见血、一刀毙命的真实原因所在:
宋太祖干过的事,其子孙终其一朝都在防备,就怕蹦出个武将有样学样,掀翻自己这个老板。
狄青因此被迫害,岳飞因此被迫害,原因都在于此。
反观之,欧阳修、秦桧等此类人才是对大宋这个老板最忠心的人,就盼着大宋江山永固,像狄青和岳飞这种有可能单干的人,他们是视若眼中钉肉中刺的,不迫害才奇怪。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北宋忠臣欧阳修之所以构陷迫害狄青,文彦博之所以帮忙,满朝文臣之所以个个落井下石,都存有自己的私心:北宋立国后便以“重文轻武”为国策,若让武将开启掌握朝廷中枢权力的先河,文臣们的利益个个都要遭受到挑战,长此以往,还怎么压制武将?
自古以来职场如官场,没有私仇照样可以斗得你死我活,说白了就是为了“利益”,位子就一个,你上去了我怎么办?资源就那么多,你占了我喝西北风吗?
忠臣欧阳修打压名将狄青,一开始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腹黑大佬欧阳修很明白,职场小白狄青不明白,于是一个赢了,一个输了。这对于还在职场摸爬滚打的我们启发不小,各位也该全力以赴,哪怕不主动害人,也要有防人之心。


佛教和道教有冲突矛盾吗???
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佛教是无神论,道教是多神崇拜,所以矛盾自然不小,然而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有很严重的中国化现象,并大量吸取了儒教和道教的而思想和行为方式,道教也是一样,道教在修炼方式和行为上也大量模仿佛教,尤其宋朝的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儒道佛)。佛教那个不是...

求《史记》中《匈奴列传》一篇的完整原文和完整翻译对照
不久,襄王废黜了狄后,狄后怨恨;襄王的后母叫惠后,有个儿子叫子带,想立他为王,于是惠后同狄后、子带为内应,为戎狄打开城门,因此戎狄才能进城,打败周军,赶走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中的一些人就住到了陆浑,东部到达了卫国,侵犯虐害中原人民,中原人痛恨他们,所以《诗经》的作者们作诗说“打击戎狄”,...

赵国为什么不定都有黄河太行之险的晋阳,而选择无险可守的邯郸?_百度知 ...
战国时期的赵国也是这样,他原本定都在有黄河和太行之险的晋阳,后来选择定都无天险可依的邯郸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靠近中原便于开展争霸战争和远离游牧民族,便于长期安定。邯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赵国时期的邯郸就是如今的河北省邯郸市,它东部靠近华北平原,地处平原地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400求一名字
代修阁([修]英秀伶俐,温和贤能,上下和睦,中年成功,晚年隆昌。)(阁]勤俭治字,忠厚善良,上下敦睦,中年吉祥,环境良好。) 代恒瑞([瑞]英俊才人,多才荣贵,教育界大吉成功昌隆,女人身瘦多厄。)笔画分析:天格:6 人格:15 地格:24 总格:29 外格:15 阴土 阳土 阴火 阳水 阳土命运剖析: ★ 基本运势:(主运)[...

包头市19438108262: 有关欧阳修弹劾狄青 -
柴娜尤靖: 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时,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的强烈反对,及至狄青平定广南,将被升任枢密使,仍遭到宰相庞籍等人的坚决反对和蔑视,被呼为“赤枢”.宋仁宗居然表扬庞籍道:“卿...

包头市19438108262: 狄青是怎么死的? -
柴娜尤靖: 简单而言就是吓死的,宋朝的天下是怎么来的黄袍加身,所以宋朝的皇帝对他们的臣子都防的很厉害,对臣子猜忌,功劳过高就要打压,甚至是强加各种名义 加以贬斥,狄青就是一直被贬斥,加上各种谗言,皇帝对他更加猜疑,当官当得很郁闷,害拍皇帝杀他全家,心理成疾,无故贬斥导致郁郁不欢加上整日担惊受怕,你说能活的长吗,慢慢就死了 病死的吧 确切的说是被人逼死的 反正不是战死的

包头市19438108262: 欧阳修为什么弹劾包拯? -
柴娜尤靖: 古代著名秘书中,欧阳修是一位个性鲜明、影响巨大的人物. 一、刚直率真 敢于言事 欧阳修性格刚直率真,他当谏官时给朝廷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欧阳修受命知谏院不久,就提出改革吏治、废除宋太祖时制定...

包头市19438108262: 古代文武相争的故事 -
柴娜尤靖: 狄青之死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因军功显著而被赏识,一步步走向顶峰,同时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1052年(皇佑四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

包头市19438108262: 欧阳修自号“醉翁”的原因 -
柴娜尤靖: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之年为1046年,即他39岁之时,为何他要以壮年之身号“翁”呢?结合前文,欧阳修政治上遭受贬抑,内心难免充斥寡郁之情,此时,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因此,他对“酒”,尤其是对“醉”个格外地敏感起来,一个“醉”字,映照着他娱情山水和以酒释怀、以醉消愁的失落和痛苦;同时,在以“翁”自嘲的背后,隐匿着他功业未建、岁月磋砣的吁嗟和感喟.

包头市19438108262: 西夏后狄青是元帅吗,否则为何会被韩琦压着 -
柴娜尤靖: 宋朝就是这样,以文制武,武将地位低于文官.狄青是基层士兵出身,韩琦是科举出生,先天阶级就高于狄青.

包头市19438108262: 《醉翁亭记》“醉翁”的由来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
柴娜尤靖: 《醉翁亭记》“醉翁”的由来,用原文话说是“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意思是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包头市19438108262: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
柴娜尤靖: 本篇着重写滁州太守的“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作者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侧面赞美自己在滁州的政绩,这是他“太守之乐”的原因和内容,表现他所谓“与民同乐”的思想;而写“山水之乐”,则又表现他贬官后寄情山水、派遣愁怀的生活态度.“乐”是贯穿全篇的中心,而这三种“乐”又是密切相关的. 生活态度是与民同乐,积极乐观.满意请采纳

包头市19438108262: 动画片<大英雄狄青>中狄青是喜欢那个西夏国王的女儿吗?
柴娜尤靖: 史实并无此事,为了剧情捏造出的感情戏吧 狄青传略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

包头市1943810826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名人事例 不赞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理由 -
柴娜尤靖: 赞同的:1.“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2.“见贤思齐焉,见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