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作者&投稿:啜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艺术风格上又什么不同?~

1.点:前:限于舟中
后:主要写岸上
2.景:前:字字秋色(摘几句写景句)
后:句句冬景(摘原文写景句)
3.重:前:谈玄说理
后:亦实亦幻
4.情感思想:前:主调旷达乐观,变与不变的辩证
后:略为虚无缥缈,写景叙事重给人罹难的惊恐
5.形式:前:主客问答,中规中矩,整句为主
后:散文化,“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在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次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在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次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赤壁赋在苏轼笔下有怎样的美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

苏东坡的《赤壁赋》有前后两篇,有什么不同点?
一、两文的相似点1、文章都采用以文为赋。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2、 蕴含的情感一致。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3、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两文在艺术上的高品位,主要体现在景、情...

赤壁赋全文翻译是什么?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

苏轼《前赤壁赋》 的主旨及艺术特点?
《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

分析《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特点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它的特点是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

苏轼的前赤壁赋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手法是什么?
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

苏轼《赤壁赋》的特征有哪些?
(1)“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

赤壁赋 原文及翻译
《赤壁赋》赏析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沟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文章分...

苏轼写《赤壁赋》的背景是什么
一、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

后赤壁赋艺术表现手法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赤壁赋》写作特点 1、写景抒情,质朴清新,...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后赤壁赋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
翁视临泰: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后赤壁赋赏析 -
翁视临泰: 赏析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后赤壁赋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羽化登仙的梦境,反映了作者怎样 -
翁视临泰: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时,是《赤壁赋》的姊妹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苏轼的后赤壁赋 -
翁视临泰: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苏轼《赤壁赋》的特征有哪些? -
翁视临泰: 苏轼《赤壁赋》的特征如下: (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苏轼(前赤壁赋)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手法的运用 -
翁视临泰: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前后赤壁赋的文学手法区别 -
翁视临泰: 《前赤壁赋》一文采用主客这种表现手法. 作者刚刚开始对人生持悲观态度(客的态度),但是后来以变和不变两方面给自己说理,最终由忧愁、悲观走向了欢喜、乐观,是对人生看法的一次突破.全文表现的人生观是乐观豁达的,这也是我们认为苏轼是兼容佛道两种宗教优点的有力依据.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简介前,后赤壁赋. -
翁视临泰: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赤壁赋》苏轼手稿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有什么相同点 -
翁视临泰: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 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

海东地区19696073705: 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的介绍 -
翁视临泰: 为元代文人赵孟頫于1301年创作的的书法作品.《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黄州时期创作的名篇.赵孟頫所书之《前后赤壁赋》为行书长卷,用笔娴熟、精湛.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