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你知道考进士有多难吗?

作者&投稿:亥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们在参观一些古民居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规模较大的老楼厅堂门口挂着“进士记”、“探花记”、“二号、一号”的牌匾,有时甚至是“一号、一号”,此时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种崇敬之情,或赞叹大师的渊博学识,或感叹他家风水极好,杨家之宅。就像我们现在,如果一个高考状元考上了清华或者北大,他会对我们竖起大拇指。目前,高校正在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高考考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考上清华和北大哪个更好的话题。下面分析一下古代考个进士有多难。


1.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国家是如何招贤纳士的?


在中国统一封建王朝秦朝之前,我们称之为先秦,它主要采用《石清实录》和封建王侯、大臣、文人等。也就是说,官员基本上都是那些贵族家庭的子女,平民家庭的子女几乎不可能通过正常渠道成为官员。后来为了让更多的士兵英勇杀敌,引入了军功爵位制度。所以古代平民崛起的唯一途径估计就是上战场立功了。到东周末期,开始逐渐出现一些客人和食客。总之,在先秦之前,平民子弟几乎不可能成为官员。


在汉朝。提拔民间人才的方式是采用考察制和征调制,地方各级官员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地方州选出来的叫进士,县选出来的叫孝子。魏晋门阀制度垄断了官员的任用渠道,做官成为贵族的专属权利。


第二,科举制度打开了平民上升的通道。


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唐朝的武则天也发明了武举。今天这里只讨论文举。到了明代,科举考试已经形成了一个真正完整的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即科举制、乡试、会试和宫试。考试内容基本为儒家经典,以“四书”为题,文章格式规定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的《四书集注》为依据。


第三,中学秀才和考研一样难。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根本没有“毕业”这一说。一个考上的秀才就算有了名气,没考上也是个孩子。在古代,读书人在考试时脱下孩子的帽子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考取中级学者可以说是入门考试。如果连一个中状元都拿不出来,那么中状元和秀才就只能靠想象了。所以那时候有很多带着考篮带着孙子进考场的人。其实拿秀才的难度不亚于现在的研究生,因为考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考中秀才,就得过三级。一次在县,一次在政府,最后一次在省知府。只有在这三次严格的考试中通过一、二级的人,才能被授予秀才的称号。每届政府学院考试每三年进行两次,每次录取45人,每年平均录取人数在30人左右。如果把这个名额进一步细分,也就是说每个县基本上只有5个中考成绩优秀的学者,相当于县高考前五。也就是说,全县这么多高中生中,只有超级学霸能拿个秀才。你觉得考取秀才难吗?那么要成为一名学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你家要有余粮。


你得是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先抛开从私塾启蒙教育到参加秀才考试期间所花的学费、书本费等等不谈。你教材的费用,《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范进中举》等。以及历代官经、笔砚,使之成为可能最让你害怕的是,这些书你都得烂熟于心,烂熟于心,运用自如。想想看,让你背几十本几百万字的书。这是什么概念?这足以让你感到崩溃。什么是「十年寒窗第一赢家」?这比中彩票的几率还低。


2.考秀才需要担保人给你担保。


担保人出具的保险单相当于现在的准考证。担保人为你担保存在一定的责任风险。无论红包大小,你的家庭都应该是有趣的。去考场的水陆交通,住酒店等等费用也是少不了的,如果从偏远的地方到省会赶考的话,花费就更大了。考完试,要按规定交钱。每个人每次考试交三分钱。开榜前还是要住酒店等榜结果出来才愿意回去。这期间,住一家店,吃饭,旅游,购物花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秀才难考,所以含金量也高。那么成为秀才后可以获得哪些特权呢?


1.是继续考人的通行证。


秀才只有赢得秀才的地位,才有资格再考举人,相当于拿到了考举人的通行证。


2.免税和免劳役。


虽然朝廷没有给秀才发俸禄,但是取得秀才的秀才获得了一定的特权,比如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可以直接找县令建议。免除赋税和徭役是脱离平民的重要开端。让我们考虑一下。普通人每天在土里挖,干的活最重,收入最低。最终,他们要向法院缴纳各种税。一旦朝廷发生战事,他们就要交税,义务兵等等。


3.拥有等级特权。


只是秀才见了县令,不用像老百姓一样下跪,县令也不敢随便拍秀才的屁股。万一哪一天,他家的秀才祖坟冒烟,福星高照,中了状元,那县令就惨了。学者也可以有权力向县官员提出建议,这相当于目前的NPC代表或政治委员。


4.一个学者有资格当老师。


钟秀才是当地的知名学者。毕竟钟秀才的含金量很高,如果一直考不上,至少可以回去做当地的民办学校老师。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绝对超过用劳动卖钱的阶层,所以秀才已经脱离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如果给有钱人家或者地主家当老师,遇到大方的主人会相对滋润一些。


四。在中国养一个人有多难?


古代的秀才成为秀才之后,就意味着有资格继续参加考试。以明清两代为例。朝廷每三年在各省会举行一次选拔考试,称为乡试。因为它通常在农历的秋天和八月举行,省考试也被称为秋微。主考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考试结束后,教务会发布正反名单,正面名单中的考生称为举人。第一名为结缘,第二至第十名为“雅缘”。说了中国做学问难,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做学问到底有多难。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的一个读书人,将来可以拥有的权力和利益。


中国古代举人录取率仅为2%


我们就拿离现在比较近的明朝来分析一下。明朝有276年。据不完全统计,明代约有10万人考上举人,明代的省考是三年一次,所以平均下来,全国每年约有362名考生。每三年只选拔1000人,每年选拔362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这也是一个古老的考试,所有年龄的学者都可以参加。如果清华和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一年通过考试的考生是清华和北大的1/20,所以我觉得古代考生的含金量比清华和北大的研究生高。


根据一个统计数据,结果是大约每50个学者中就有一个是举人。录取率只有2%。所以,在古代,在本郡担任中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之前课本上学到的0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金范在考上一个中层职位后差点发疯的情景,也从侧面说明了担任一个中层职位有多难。


晋升后的权力和收入。


1.收入增长更加稳定。


考中的人可以称为大师,还是以明朝为例。明朝的进士通过了举人的考试后,就不需要纳税了。当时,当地许多富人和农民为了避税,将他们的财产挂在举人的名下,他们每年都会给举人家族好处。仅这一项就能让一家人吃喝一年。在县令面前,钟秀才只能说免于下拜,而举人就不一样了。他可以在当地经济圈圈钱,也可以在县长面前当兄弟,因为他已经有一定水平了。


2.有当官的资格。


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同时举人也是省级地方政府能够录取的学历最高的学者。如果上去,就是招考进士的国考了。一般考过的同学会在第二年春天继续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春季考试,尽最大努力争取考上。清初,由于士子少,加上国家刚成立,地方官多而紧缺,一般任命举人为知府或太傅。所以也有“头是县令,脚是教导员”的说法。然而,清朝中期以后,随着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被录取的进士人数增加,从举人直接进入官方职位变得更加困难。从这一时期开始,举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被授予官职。也就是有一种晋升制度叫做“大选拔”。所谓“大选”,就是朝廷从选民中选出一部分人,授予官职。大奖赛本来是考四科的,清朝嘉庆年间改为三科,六年才举行一次。所以在比赛中掉队的人都很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只是大奖赛周期太长,每次提供的官位有限。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明清时期,举人出生的官员并不多,能载入史册的就更少了。举人古代名人有明代的海瑞、晚清的左等。海瑞有“海中蓝天”的美誉,左更是可圈可点。镇压太平天国,收复新疆,兴办洋务,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5.做学问有多难?


进士考试称为礼部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入秋后的第二个春天。如果国家有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帝或皇后生日,那就是福气了。


中了礼部考试的,叫贡士。事实上,这些龚氏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一般都会是进士。只是要经过期末考试,这个考试叫宫考,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宫考其实是排名最后的考试。这些人都有一个高贵的名字,那就是天子的门生。通过殿试后,考生按成绩分为三等。共3人,赐进士纪,即众所周知的状元、状元二、探花;二、前三名,分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从宋代开始,中层进士可以立即授官职,明代也是如此。然而到了清代,情况略有不同。在清代,状元一般被授予“六品”爵位,二号和花探则被授予“七品”爵位。二是前三名进士将被分配到朝廷六部、都察院、总政治部、大理寺等“部级”衙门任职。也可以叫“学步”,一般指实习。只有这些新进士过了实习期,通过了各部官员的考核,吏部才能授予他们官职。有的在各部委工作,有的在省外工作。


录取比例太小


初唐时,中国进士平均每年录用3-5人,中唐时约有20人。宋朝平均每年有70多人。清代科举始于1645年,1905年废止。清政府录取进士26849人。其中顺治三年449名进士数量最多;至少有一次,乾隆五十八年,只考了83名进士。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中,清政府共举行了112次宫廷考试,共录取26849人,所以平均每年都有100多人。结果是根据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的展览内容计算出来的。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平均全国每375万进士中就能出一个进士。据泉州地方志统计,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的福建泉州,平均每考一个进士就有60万进士。


要用钱为考进士铺路。


古代学生要参加科举考试,购书、学习交流、聘请良师、考试等费用都很高。在古代,手工纸印刷的成本非常高。以宋代为例,一本书的均价为2册,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800-1200元。没有几十万人民币是买不到全套教材和参考书的。每年都有一个秀才花几个月的时间在赶考的路上,去州府、省城参加年考、路考、科考、地方考。还需要与其他学者举行文化会议,差旅费、餐费、车、马、船等交通费用。都是巨大的开销。在中国历史上,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5岁。一个人35年没工作,一大家子坐山观虎斗。等他考上进士,就要养家糊口了。那个机会等于中了500万的彩票。如果不是家境殷实,或者没有全家的经济支持,从考进士到考进士的漫长科举过程是不可能的。


古代有一个读书人,以最平滑的速度计算,6岁开始私塾学习生涯,35岁入中,大概用了30年。一般朝廷都是在《种师记》之后,再授予六级到七级的官职。这个官衔现在大概相当于正处级干部。三十多岁的正处级干部很年轻。当然,很多同学都是五十多岁才考的中视机。这是后话。对比wi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有三甲,一甲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么二甲、三甲前...
1、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2、“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名次?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古代科举考试分几个等级?
科举考试的六个等级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六级。首先是童试。童试虽然带了一个童字,但大家可别认为这是小孩子的考试。古代文盲率较高,赶上动荡年代的话,全国百姓文盲率可能要超过百分之九十。而童试的存在意义,就是要先刷掉那些文盲,表明你有基本的文化水平。童试大概相当于今天...

古代什么条件才能考进士
1、身份正常,不能是商人、工匠等的后代 2、通过前面的乡试等两次考试,到帝都参加最后一次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的名次
古代科举考试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3、会试是...

古代的进士是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

古代科考的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要分等级,也就是先考府试,考取童生。然后童生参加院试,考取生员和秀才,此时第一名称为案首。然后参加乡试(也就是常说的秋闱)考取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之后就是会试,考取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以上全部考完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授一甲状元 榜眼 探花,称为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都有什么名次?
4、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5、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6、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

金榜题名,古代有哪些名人参加过科举考试?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状元 ...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我们都认为高考都非常难,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实际上在咱们历史上的“高考”更难,项目非常多,难度非常大,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之后,一般来说你要参加科举制度,要经过四级考试。考秀才、考举人、考贡士、考进士。古代没有毕业这一说,考中秀才就算有了功名,没有考中就是童生。...

加格达奇区13492396226: 古代进士举人秀才有多难考 -
答点思为: 古代秀才相对好考, 一般如果是读书的料子, 稍微用功读书,考个秀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举人就有些难度了, 如果考上举人,就享有官员待遇了. 进士就太难考了, 有很多考了一辈子也没能金榜题名的.

加格达奇区13492396226: 古代科举考试很难吗? -
答点思为: 现在大学录取率超过70%.古代即便是明清时期高科举录取率,也才不到10%能成进士.而且这是通过了地方一级考试后的最后一次考试录取率,之前还有乡试,会试,全国进士也就几十几百人.唐宋时期就更少了,一届几十个进士,辽朝时甚...

加格达奇区13492396226: 古代考中进士容易吗?(我指的是一般进士,不是状元) -
答点思为: 当然很难,不然范进怎么会考到七老八十才中个进士啊.求采纳

加格达奇区13492396226: 古代中举人和进士的难度,和现在考公务员比,如何 -
答点思为: 参加岁试成绩优秀的生员(秀才)可以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能参加更进一级的乡试,称为"录科". 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一般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又考期通常在农历八月时举行,因此乡试又名"秋闱...

加格达奇区13492396226: 在明代如何才能成为进士,连中三元到底有多难 -
答点思为: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 明清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加格达奇区13492396226: 古代科举考取的功名相比今天的如何?比高考难度如何? -
答点思为: 一定是古代难,不说考进士了,就是考最低的秀才,官方规定至少要背过五十万字的经典才有资格考,看清楚,是有资格,不是考得过,五十万字什么概念,一本论语一万五千字左右,几十本论语的而已,这还只是秀才,不用说举人和进士,考进士的文章等于就是一篇国策,是真正能用的,不仅仅是考试,现在的高中大学生能写的出国策来?所以古代的功名含金量是很高的,当然排除靠作弊的情况

加格达奇区13492396226: 古代科举考试好考吗 -
答点思为: 看在什么朝代,唐宋时期分好多科,需要先找关系,再参加考试.比较自由开放.从明清要求八股,类似于现在的申论,很不好考,你可以搜搜古代考题,要答好,还是需要很高的水平.总体来说古代科举肯定比现在要难,因为录取人数也很少.不过中举就是可以做县长喽,很牛的.总的来说古代能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人才,只是可能动手能力稍差,好比大学刚毕业的学生,闹了笑话,社会实践多了,都不差的.

加格达奇区13492396226: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 蒲松龄72岁才被封为“岁贡生” -
答点思为: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文人从仕的唯一途径,很多有才之士都会选择参加科举,但是科举考试也是万中挑一,想要一举考中实属难事,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才是意外,可见录取率之低. 比如,那个“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康熙年间考中秀才,此时只有20岁左右;雍正时才考中举人,此时已经40岁;乾隆时才考中进士,此时已经44岁了.考中进士后,常年郁郁不得志的郑老兄终于扬眉吐气,写下了这两句饱含辛酸的诗句:如今脱得青衫去,一洗当年满面羞.

加格达奇区13492396226: 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比现代要难吗? -
答点思为: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感慨科举制的实行,笼络天下士子,让他们奋斗一生的现象.唐史记载唐太宗看到士子应考的熙熙攘攘的情况时,笑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嗀中矣.”因为应考人数多,录取名额少,所以科举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