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的著名作品

作者&投稿:郝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斯诺写过哪些文章~

你问的是驻华战机记者埃德加·斯诺?

《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37年10月首版于伦敦戈兰茨公司,两个月内再版4次,发行十几万册。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在美出版该书。同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该书,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内容做了部分修改。《红区内幕》,即《续西行漫记》,海伦著。《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苏联力量的格局》,1945年。《斯大林需要和平》,1947年。《复始之旅》,1959年。《今日红色中国》,1962年。《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委员长生活漫记》(Generalissimo Chiang),张雪怀译,1945年12月台湾文化印书馆发行出版。

中国、外国都有一些著名的新闻记者。由于他们发表过大量成功的新闻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我们编辑、出发这套丛书,就是为了探讨中外名记者成长的道路,借鉴他们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名记者,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服务。这套丛书的编辑体例是:每位名记者各占一本,每本15万字左右。前面是专家对他们的评传,后面是对其作品的精选。

《红星照耀中国》、《远东前线》、《活的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扩展资料: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德加·斯诺



《远东前线》、《活的中国》、《红星照耀中国》、《红区内幕》、《为亚洲而战》、《苏联力量的格局》、《斯大林需要和平》、《复始之旅》、《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等。

1、《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2、《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3、《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红区内幕》,即《续西行漫记》,海伦著。

4、《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

5、《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

扩展资料:

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这在美国政府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和武装支持台湾蒋介石的年代里,对一名美国人来说,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

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和路易·艾黎等人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从内蒙到云南,开办了2300所小工厂,为后方生产纺织品和日用品,为前方制造手榴弹,缓解了战时物资的短缺和失业问题。

斯诺回美国后,3次到白宫去见罗斯福总统。每一次会晤,他都强调美国应力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携手建设新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德加·斯诺



《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37年10月首版于伦敦戈兰茨公司,两个月内再版4次,发行十几万册。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在美出版该书。同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该书,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内容做了部分修改。 《红区内幕》,即《续西行漫记》,海伦著。 《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 《苏联力量的格局》,1945年。 《斯大林需要和平》,1947年。 《复始之旅》,1959年。 《今日红色中国》,1962年。 《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作品如下:
1、《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2、《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3、《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37年10月首版于伦敦戈兰茨公司,两个月内再版4次,发行十几万册。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在美出版该书。同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该书,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内容做了部分修改。
4、《红区内幕》,即《续西行漫记》,海伦著。
5、《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
6、《苏联力量的格局》,1945年。
7、《斯大林需要和平》,1947年。
8、《复始之旅》,1959年。
9、《今日红色中国》,1962年。
10、《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埃德加·斯诺简介:
1、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3、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红星照耀中国有多少字?
主要内容:1928年的中国,数十万人因“共党”、“通共”的罪名被屠杀。美国青年埃剧照德加.斯诺旅行来到中国。为了生活,斯诺当了一名记者,被授意为当权者撰写歌功颂德的文章。但斯诺不肯违背良知,他对中国现实的如实报道为他赢得了一些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友谊,也使他成为当权者的眼中钉,并因此历尽...

红星照耀中国初中必背知识点
四.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请回答: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1936年,张学良...

埃德加斯诺为什么有两个老婆?
第一任 海伦·福斯特·斯bai诺,Helen Foster Snow ,1907~1997,曾是美国du新闻记者,中国人zhi民的忠诚朋友。埃dao德加·斯诺的前妻,《续西行漫记》一书作者。她的婚前名字是尼姆·威尔斯”(Nym wales)。第二任 洛伊斯·惠勒·斯诺(Lois Wheeler Snow)(1922年7月12日,--2001年1月8日)1922...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批注不少于5处,急用,谢谢!
1、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2、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