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1孟春纪2本生诗解1天生人养物以养性

作者&投稿:韦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吕氏春秋》卷 1 孟春纪 2 本生 诗解1天生人养 物以养性

题文诗:

始生者天 , 养成者人 . 天子 真情,真情 能养 ,

天之所生 , 而勿撄之 . 天子之动 , 全天为故 .

官所 自 立 , 官以全生 . 今世惑主 , 多官而 立,

反以害生 , 失所 以 立 . 譬若修兵 , 以备寇也 ,

今修兵而 , 反以自攻 , 失所 以 修 . 水之性清 ,

土者抇之 , 故不得清 . 人之性寿 , 物者抇之 ,

故不得寿 . 物以养性 , 非以性养 . 今人惑者 ,

多 性养物 , 不知轻重 . 轻重不知 , 重者为轻 ,

轻者为重 . 若此则每 , 动无不败 . 以为君悖 ,

以为臣乱 , 以为子狂 . 三者有一 , 无幸亡 国.

今此有声 , 耳听必 惬, 已听则聋 , 人 必弗听 .

有色于此 , 目视必慊 , 已视则盲 , 人 必弗视 .

有味于此 , 口食必慊 , 已食则瘖 , 人 必弗食 .

圣人之于 , 声色滋味 , 有取有舍, 利性则取 ,

害性则舍 , 全性之道 . 真情所至,能取能舍.

世贵富者 , 其于声色 , 滋味多惑 , 日夜求 之,

​幸得遁 徇, 遁 徇 伤 性 , 舍本逐末,不得不伤.

【本生原文繁体】   

二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今有声於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於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

卷一 孟春纪 本生【原文简体】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②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③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④,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⑤,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⑥焉,性恶得不伤?

【注释】①本生:阴阳家的学说,即以养生为本。②撄(yīnɡ):触犯。③抇(ɡǔ):搅乱。④慊(qiè):快意,满足。惬意。⑤瘖(yīn):哑。⑥遁:通“循”,指放纵流逸而不能自禁。

【译文】

最初产生万物的,是天;养护生命并使他长成的是人。能养成天所产生的万物而不触犯它的,是天子。天子的行为就是做保全人的天性和生命的事。这就是设立官职的原因。设立官职是为了保全生命。当世糊涂的君主,滥设官吏反涂炭生灵,这就失去了设立官吏的根本。就好像操练军队来防备寇贼。如今操练军士反用来攻击自己,就失去操练军队的意义。

    水本性清澈,泥土使它浑浊,所以不能清澈。人本是长寿,物欲影响了他,所以不能长寿。外物是用来供养生命的,不是用生命来供养的。如今的人,受迷惑的人大多是用生命来求取外物,不知道哪样轻哪样重。不知道轻重,那么就会把重的当成轻的,把轻的看作重的。如果像这样,那么每次做的事没有不失败的。用这样的方法当君主,是谬误的;这样当大臣,是昏乱的;这样当儿子,是狂妄的。这三样中,国家如果有一样,都不能幸存,一定会亡国。

如今有一种声音在这里。耳朵听了后必会满足,但听了后就会使人聋,就一定不要听。有一种颜色在这里,眼睛看了必会满足,但看了之后就会使人盲,就一定不去看。有一种滋味在这里,嘴上尝过就一定满足,但吃进去后使人哑了,那就一定不要吃。所以,圣人对于声、色、滋味这些东西,有利于生命的就择取,有害于生命的就舍弃,这就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贵的人,其中沉迷于声、色、滋味的人很多,日夜追求这些东西,有机会得到就放纵流逸不能自禁。放纵了,生命怎能不受到伤害?


孟春是什么意思?
仲春:即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仲春在24个节气中属于惊蛰、春分两个节气。季春:即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农历一年分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出处:出自《吕氏春秋通诠》。孟夏,即农历...

孟春的由来
据《吕氏春秋通诠》所载,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三月,第一月为孟春,第二月为仲春,第三月为季春。古语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赏析
大圣至理③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④,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簇。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黄钟之月,土...

吕氏春秋为什么用“孟春纪”“仲冬纪”做目录呢?这是什么意思呢》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

孟春指的是那几个月??
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一月)。据《吕氏春秋通诠》所载,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三月,第一月为孟春,第二月为仲春,第三月为季春。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孟春是几月?
孟春为一月。据《吕氏春秋通诠》所载,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三月,第一月为孟春,第二月为仲春,第三月为季春。农历年分十二月份,即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每三个月为一季,即孟、仲、季。孟春,即农历正月...

吕氏春秋校释目录
吕氏春秋的校释目录包含了丰富的篇章内容,分为不同的季节纪和专题论。孟春纪作为开篇,共五篇,收录在卷第一至卷第五。接着是仲春纪,同样有五篇,分布在卷第六到卷第十。季春纪紧随其后,同样是五篇,位于卷第十一到卷第十五。夏季篇章分布类似,孟夏纪、仲夏纪和季夏纪分别对应卷第十六到卷第...

吕氏春秋去私中亦字的含义
《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载:”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为王伯矣。”可翻译为:厨师用心地去做出各种美味佳肴,而不会去偷吃,因此才能成为一个厨师。假...

孟春简介
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书法技能,也丰富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教育的融合。孟春的艺术之路虽然漫长,但他已经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的名字和故事,如同诗画般动人,是育英学校艺术教育的典范。他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传递,更是个人心灵的深刻写照,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孟春,仲春,季春指的是什么
农历年分十二月份,即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每三个月为一季,即孟、仲、季。据《吕氏春秋通诠》所载,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三月,第一月为孟春,第二月为仲春,第三月为季春。孟春:孟春,即农历正月份。...

北关区19481611228: 吕氏春秋孟春纪全文翻译
马苛海力: 青阳,古代天子明堂之东向室

北关区19481611228: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马苛海力: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出处】《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去私》 【翻译】割舍自己所偏爱的而遵循大义,腹朜可以说很公正了. 【原文】 腹朜大义灭亲 墨子有巨子腹朜,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

北关区19481611228: 《吕氏春秋》 -
马苛海力: 图书目录:孟春纪第一 仲春纪第二 季春纪第三 孟夏纪第四 仲夏纪第五 季夏纪第六 孟秋纪第七 仲秋纪第八 季秋纪第九 孟冬纪第十 仲冬纪第十一 季冬纪第十二 有始览第一 孝行览第二 慎大览第三 先识览第四 审分览第五 审应览第六 离俗览第七 恃君览第八 开春论第一 慎行论第二 贵直论第三 不苟论第四 似顺论第五 士容论第六

北关区19481611228: 《吕氏春秋》两则 译文(六年级) -
马苛海力: 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 1、[原文]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

北关区19481611228: 《吕氏春秋》中“凡十二世纪者”
马苛海力: 原文应该是:“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十二纪在这里指的是《吕氏春秋》里重要的十二卷,是全书的大旨所在,分别为:《孟春纪》、《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仲夏纪》 、《季夏纪》、《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这里的“十二纪”和现在的“十二世纪”显然不是一个意思.

北关区19481611228: 帮我翻译一段《吕氏春秋》的文章 -
马苛海力: 丁氏穿井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劳力.”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后)节约出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像这样求问,不如不求.

北关区19481611228: 《吕氏春秋》中的古文帮忙翻译一下. -
马苛海力: 刻舟求剑【翻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

北关区19481611228: 《吕氏春秋》两则 习题解答 -
马苛海力: 1、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2、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北关区19481611228: 吕氏春秋 两则 点击答案 -
马苛海力: 引婴投江 刻舟求剑

北关区19481611228: 吕氏春秋 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马苛海力: 《吕氏春秋》两则 (一)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道理: 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