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何没有起兵称帝?

作者&投稿:达奚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曾国藩作为权倾一时的晚清名臣,曾历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要职,又辖苏皖赣浙四省之兵力,其组建的湘军骁勇善战,屡败太平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攻下金陵后,其湘系部署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荃、彭玉麟、郭嵩焘等纷纷劝其拥兵自立,曾国藩却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以表明自己无意称帝。甚至太平天国阵营中的石达开也劝他拥兵自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也表示:愿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

历史上拥兵自立,称帝为王的将领不在少数,因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忠臣良将也不计其数。在波谲云诡,勾心斗角的政治环境中,权倾一时的曾国藩选择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易中天曾说过:"谋反并不容易,一要有心,二要有胆,三要有力。"曾国藩不称帝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实力不够。

湘军鼎盛时期,兵力有30万众,然而归曾国藩直接指挥的仅有12万人,其中,只有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5万湘军属嫡系部队,其余4万湘军在浙江巡抚左宗棠手中,另外3万湘军由江西巡抚沈葆桢统辖。此外,李鸿章还独立拥有着7万之众的淮军。

然而,早在1854年曾国藩攻陷武昌后,咸丰皇帝就对曾国藩的权利有所顾忌,在伺机予以削弱的同时,也在湘军内部扶植反对派的势力,使其互相倾轧和牵制。因此,李鸿章、沈葆桢以及湘军内部各系都和曾国藩有矛盾,曾国藩一旦起兵自立,到头来拥立他的可能只有曾国荃的5万湘军嫡系部队。

另外,清朝的八旗骑兵也是曾国藩骑兵自立的一大威胁,八旗是清廷的中央军,总兵力有20余万,平时有10月万驻防在京师,成为京营八旗,又称劲旅八旗或禁旅八旗,其余10余万则分别驻守在全国各处战略要地,称为驻防八旗。

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八旗骑兵一直驻守在北方,除太平军的北伐军曾入侵到京师外,八旗骑兵始终未曾南下到长江流域参与剿灭太平军的行动,因此八旗骑兵的主力一直保存完好。

曾国藩的湘军之所以能战胜数倍于己的太平军,关键还在于其强大的水军实力,占据了长江流域,最终才实现了曾国藩制定的"扫清江面,直捣金陵"的军事战略。曾国藩一旦起兵,深入在平原腹地和清军的骑兵主力进行作战,胜算并不大。此外,清廷除了八旗主力外,还有60万的绿营兵,以及众多地方团练,也是曾国藩起兵后要面对的威胁。

明朝吕坤的《 *** 语》中说:"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

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军后已经50多岁了,在和太平军的战役中,又几经生死,也难有称帝的雄心,再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急流勇退,中兴名臣以终,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如何评价曾国藩
道光18年,曾国藩又参加一次会试,这次终于考中,到了殿试位于三甲,之后他就踏上了仕途之路。后来他一步步升迁,组建湘军平定了大平天国之乱,被皇上封为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对清王朝做出的贡献 曾国藩创立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中国翻译双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创立了我国第一座兵工学...

如何正确的评价曾国藩?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

曾国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

曾国藩是什么人
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麾下湘军已达十余万,有部下曾进言,“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实际就是劝其借其威望武力达到顶峰时拥兵自立。曾国藩改为,“鼎之轻重,不可问焉”,并手书,“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劝者乃止声。从当时的实力对比看,曾国藩确实有问鼎之力,但清廷已经对其非常提防。但对于曾国藩个人...

请问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是不历史罪人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

如何评价曾国藩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的简介!
1、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2、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十年七迁,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是晚清时的“国之藩篱”,为当时黎明百姓撑起一片天。“一日三省吾身”以除傲气;“三人之行必有吾师”虚心向学,不挑人毛病,学习别人长处;这两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极其不易,就“一日三省吾身”就很难,多数人被琐碎贪欲之事缠绕,比如我明天要吃什么饭啊,我要...

曾国藩是好是坏?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

曾国藩结局怎样?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自然生老病死的。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

巨鹿县13514596801: 生平以后,我终于弄明白了当年曾国藩为什么没有起义 -
崔使艾略: 以前不理解在剿灭太平天国以后,兵强马壮的曾国藩为什么不就势起义*河蟹*.当我读完曾国藩的一生之后,知道他不*河蟹*是对的,原因有三,1、其胞弟曾国荃多次私下怂恿曾国藩*河蟹*,曾国藩觉得他四弟(一说九弟)太像曾经的赵光义;2、太平天国这十几年,全国人口大减,立志做圣人的曾国藩不忍再看生灵涂炭.3、若*河蟹*,李鸿章、左宗棠不给曾国藩使绊,但革命果实不一定到了曾手里,李左二人也在看形式.

巨鹿县13514596801: 曾国藩在灭了太平天国之后为什么不放过来对付腐朽的清王朝,以复我汉人之正统? -
崔使艾略: 曾国藩受儒家君臣思想影响颇深,不太可能作出忤逆之事.而且当时满清还有一定实力,湘军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一旦失败,曾氏家族将遭受灭顶之灾.

巨鹿县13514596801: 曾国藩为何没有称帝 -
崔使艾略: 一般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他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使然,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保卫明教;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保卫清政府.其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深受中国传...

巨鹿县13514596801: 曾国藩为啥没有窜权是做不到还是没做 -
崔使艾略: 是没做,但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太平天国兴起后,朝廷无能节节败退,那时是什么情况就不说了.曾国藩湘军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种局面,可以说太平天国的镇压全靠曾国藩的势力.当时南方一片不是曾国藩的直属部队控制,就是其盟友或支持者所掌握.想篡权是实力是绝对具备的,可是说到曾国藩其人,古文功底深厚,经典如数家珍,保守思想是极重的.篡权的事,他是万万不会想的,更不会做.还有一点他处事谨慎,没把握的事不做.有实力,但还得放手一搏还得看天数.所以曾国藩这样的事不会做的,至于做不做的到就不好说了.

巨鹿县13514596801: 曾国番当时那么大的势力!为什么没有反了清朝?难道他也是不想背上一个骂名吗? -
崔使艾略: 从思想上来说 曾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力量上来说 还不至于和中央对抗 可以对比下吴三桂 当时吴三桂反清,手头有多少跟他多年的骄兵悍将,财力富可敌国又经营云南多年,外还有其余2藩支持尚无胜算,何况曾国藩 从环境上来说 内忧外患 风雨飘摇 外力太强 曾要内乱 上不应天理,下不应民心总而言之 大清统治多年 虽然在走下坡路 但是在曾的时代 大清的气运未尽啊

巨鹿县13514596801: 曾国藩拒不称帝 -
崔使艾略: 在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部队攻下了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场人类战争史上伤亡最为惨重的,耗时十几年的战争总算到了尾声了.所以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一种涌动的暗流,什么暗流呢?造反.很多人就来劝曾国藩造反,最有名的,...

巨鹿县13514596801: 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
崔使艾略: 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利时 有同僚和朋友劝曾国藩叛变夺权 称帝,但曾不反反而上交军权与朝廷,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 以保自身安危.其实曾当时面临两个选择 要不反要不“认怂”,曾选择了后者.满族之外的官员位置太高没有好下场 有太多的史例 曾不会不了解他所处的环境.也许他有过叛变的想法 但是称帝的欲望并大,相比他更想安定的继续效忠 为清朝工作吧 不想用生命去折腾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